第二天,把事情办完了。李信又请宁老板和附近的几个地保帮忙,按照他的指点伐倒了几棵树,又让徒弟和伙计们一起给烧成了木炭。李信觉得新买下的庄园,虽然名字改成了李家庄,但是毕竟是外乡人,自己不住在这,怕是还会有人打主意。自己手下这么多人手,都是闯江湖的,一般人是没胆子动心。但是别人看不到,就少不了找麻烦的。干脆就安排人把商队的货物,陆续在临沂城发卖了。并打发几个亲族去老家送信,其他的伙计都留下来打理这片庄园。
就这样,淮安李家在临沂就有了一份产业。李信自从有了这份产业,就开始陆续的把商都经营交给几个徒弟来做。自己主要就是经营临沂和淮安的两块产业。后来李信立下规矩,商队和在京城的店铺,都给了徒弟们,儿子李全,也就是李荣之的祖父,得了这两块产业。但是李家最来钱的,还是跟李全跟父亲的几个徒弟,一起做生意。商队运来的货物,在两地由李家接手,两地卖给商队的货物都由李家收集。一直到李荣之这辈,还见过几个师爷的徒子徒孙来给祖父拜寿。
到了李信父亲这辈,李家与临沂宁氏已经算是世交了,李荣之的姑姑就嫁给了宁氏做媳妇。可是子孙虽旺却是缘分浅,先后夭折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最后只有一对双生的女儿长大成人。宁家不是大族,但是终究有些田地,看着宁承福没有儿子,就打起了他家田宅的主意。本来,如果是有年幼的子侄,收养一个做儿子,也没什么不可的。自己养大的,有法令族规,怎么的都得当自己是亲爹侍奉。偏偏从宁承福的祖父开始,家里就是单传,没有近亲,就是族亲里,年纪小的幼子也是没有方便收养的。为了自己夫妻晚年过得去,起码有人养老送终,就盼着将来能招赘个听话的女婿,让外孙改姓承嗣,可是但凡有些选择,又有几个肯丢了家族姓氏,做招赘的女婿呢!宁老爷夫妻两个,日子虽然过得轻松,但是为了这个也是愁苦不已。等到李荣之一中秀才,李家自然是高兴。姑母李氏也动了心思,就想把女儿嫁一个给他,一来两家是世交,还是自己的外甥,女儿做媳妇,终究要轻松很多。二来,李家在本地虽然没什么人,但是根基深厚,几代人做下的人脉。将来招赘的女婿不听话,或者远房的族亲来争产,至少李家还能帮着说话。别的不提,就是小三百亩的大庄子上,拉出几十个人手,还是没问题的。
李氏把想法跟丈夫一说,宁老爷就楞了起来。李氏见丈夫不说话,就生气道:“我那侄儿虽然没做官,终究是个秀才,还配不上咱们女儿不成?”宁老爷缓过神来,赶紧说:“我是在想,能不能把荣之外甥招到咱们家来。”李氏急急的说:“不要胡说了。别说现在是秀才了,李家几代人在出了个可能有官身的,断断是不愿意。就是不中秀才,李家也是富足之家,没有改姓氏,丢弃祖宗的可能。要是说出去,我那哥哥非骂你不成,就是世交也做不得这种玩笑。”宁老爷一听就知道夫人理解错了,赶紧说:“夫人误会了。我怎么会让荣之当上门女婿?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当了上门女婿,功名立时就给朝廷销了。”李氏夫人说:“那你还说那些混话。”宁老爷接着说:我的意思是我们可是有一双女儿的。我愿意把一双女儿都嫁给他。也不要李家的彩礼。一个算李家娶媳妇,一个算我给他娶媳妇,只要他愿意在宁氏的族里挂个名字,让我们一双儿女生的小儿子姓宁就好。这样我们的女儿都能找到好人家,这是承祧之礼,与荣之也没有妨碍。荣之一人能娶两个妻子,也是美事。我们与李家是世交,也不至于担心他们侵夺了家财去。而且荣之是个秀才,还要挂改个名字到族里,宁氏也几代没有见过官身了,应当不会反对。”李氏夫人说:“这事太大了,我不好去说,而且多半要由父亲做主,我哥哥说了都怕是不能作数。”宁老爷在屋里转了两圈,说道:“这事咱们还要赶早,中了秀才求亲的肯定多了起来。过两天咱们一起去找岳父说说。最好是见面之后,你先跟岳父岳母透个话,只要都不是很反对。我就上来争取。”
宁氏夫妻两人到了临沂李家,来来往往,商议了多半个月,在李荣之不知情的情况下议定:“李荣之娶宁氏的两个女儿,并在宁家挂个名字。以后李荣之生的孩子,只要有两个儿子,必定有一个交给宁氏夫妇抚养,算是宁家的孩子。如果儿子只有一个,以后两边老人生老病死,都着落到他头上;李荣之的孙子只要有两个,必要有一个归到宁家继承宁氏的香火。宁氏夫妻就算以后再有了儿子,也至少要分一半家产,给李荣之的儿子。”因为当时女儿还小,也只是双方定下文书,没有完婚。等李荣之中了举人,宁氏夫妻两个就坐不住,生怕李家反悔。就是宁氏族人,也催促宁老爷两个,赶紧把承祧的事情办妥了。
原来这举人与秀才大不同,乃是正经的官身了。把姓名报有司,最低也是可以做一县主薄。还有就是凭空考出一个举人、进士实在是艰难。如果族里有了举人、进士就能庇护族人,还能增加族人考取功名的气运。宁采臣就是宁氏一族的唯一的少秀才,族人们都担心家里文气不足,没有科场成功的前辈庇护,让宁采臣止步秀才。宁氏也是两百年没加过官身的人家,都盼着出个做官的,也好荣耀祖先,保护族人。
宁氏夫妇赶紧带着家人来到李家,打算商量完婚承祧事宜。李荣之倒是没什么异议,但是明年末是皇帝的整寿,朝廷已经定下提前开一科进士考试。离现在只有一年多的光景。进士每三年开一科,若是这次不考,下次再考就要4年多以后再说了。再说考试之前也要约好同窗游历一番,增长见闻,既可以拉近同年同窗的关系,好做以后仕途助力;也是结识上官,考究学问,治学进士的必要之路。李荣之本来就计划过两个月,就约好一些外府准备科考的同年一同向着京城游学,只要一年之内赶到京城便可。
宁氏夫妇听着李荣之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却不敢松口,放他去游学。万一游学途中,被哪个上官看上了,许配女儿,招做东床快婿。自己家可是争不过的。就是侥天之幸,中了进士,以前的文书怕就是作废了。做了进士给哪家大人做女婿,不比娶自己的女儿好得多。李氏心里也急,说了很多好话。最后,还是李荣之的祖父发话,既然婚约文书已经定下,万万没有悔改的道理。这些年李荣之一直都在读书,也该出去走走,不如就先去宁老爷家住上一段日子,顺便去管管那两百多亩的庄园。也让庄户们知道,主家越发的发达了。省的不相干的人起了异心。宁氏夫妇听了这话才放下心来。李荣之的祖父李全又留下宁氏夫妇,多住几天,到时候和李荣之一起回临沂。宁氏夫妇自然是满口答应。
李全又对李荣之说:“晚一点到我书房来,我有些事情要交代你。”。李荣之赶紧答应。愣了一会儿就往李全的书房赶来。进到书房,却只有李全一个人,就觉得可能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平时李全都会带个小童帮着拿东西,今天只有一人,想来是有私密事。李全见李荣之进来,拿起一块铁牌交给李荣之,说:“这个铁牌你戴在身上,这是你曾祖用过的东西,乃是出门在外,免遭异害的宝物,什么平安符箓的,都没这个可信。”李荣之一听这话,赶紧郑重的接过来,这种东西都是家传的宝物,自己虽然不信什么妖魔鬼怪,终究是曾祖用过的,戴在身上也是家族寄托。这时李全就这说:“交代你的有两件事,这铁牌你要拿着去冀州涿郡的天宫寺去还愿。这是你曾祖约下的,进京赶考进士的子孙才有资格去。这天宫寺你要认清楚了。虽然叫寺,里面却全是道士。寺里供奉的不是道教仙人,也不是哪路天神,也不是一方地祗。他们供奉的乃是一片青石。还愿的时候要看清了,不要被人把铁牌哄了去。这天宫寺乃是你曾祖所在门派的外门道场。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安定,对里面的道士都要敬重,切记切记!”李荣之赶紧答应,一定遵守。
李全接着说:“第二件事,就是临沂那片庄园了。那片庄园我都没让你父亲去过,每次都是我亲自去。也是你曾祖的规矩,这片庄园是给考进士的人用的。就怕有人舍不得,我干脆就没让人见到。”李荣之这才知道那片桑林还有这个说法。那片桑园现在养蚕制丝,乃是一片剧才,族里好多人看着议论呢。都猜为什么李全从不许族人们去。而路过庄园的人说起桑林广大,更是让族人新奇。原来说法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