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200000009

第9章 亮点迭出:辽夏金元服饰

·胡汉合流:面料和纹样

因为汉族传统纹样题材的政治伦理内涵能为巩固封建治服务,所以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在对唐宋时期的装饰格全盘吸收的同时,还糅合进本民族装饰风格的优点。 契丹族采用龙、凤、孔雀、宝相花、璎珞等图形作为艮装纹样,这与五代时期汉族装饰纹样风格极为相似;他在棉袍上绣有双龙、簪花羽人骑凤、桃花、鸟、蝶等,则北宋汉族装饰纹样风格一致;丝绸面料上的图案,如穿芰花鹦鹉璎珞、小团纹牡丹、百花撵龙、紫汤荷花、紫天等也与北宋相同。 契丹族也把中国草原文化和宋代装饰艺术糅合在一垦,进行了创新。比如,有一款缂丝花鸟纹袍服,虽然其土部开光云肩的范围内有一个红色圆形,圆形中饰有一只良征太阳的三足乌,承袭了隋唐以来皇帝礼服“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含义,可是,从袍料的纹样布局及整体风格上看,又与华夏民族的龙袍不同。 西夏的服装纹样基本和宋代装饰艺术风格一致。有的是正反两面均以经线起花、经密纬疏的闪色织锦;有的是线显花空心工字形几何花纹的工字绫;还有的是绣有穿芰莲纹、小团花纹牡丹纹刺绣的丝织品。由此可以看出,西乏的服装纹样作风写实,很有契丹族民间气息。 金代服装纹样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就更多了。虽然金归的仪仗服饰,从纹样题材到区别官阶高低的方法,都与旨宋类似,但是最有特色的绣有鹘捕鹅、杂以花卉的春水之服,以熊鹿林为题材的山之服,却是真族生活习延续下来的。且金朝的仪服饰纹样多孔雀、对凤、鹤、对鹅、双鹿牡丹、莲荷、刍相花等为主题官位的高低通过大小不的宝仙花来臣别,这也是颇女真特色的。

蒙古族服装纹样的题材内容和装饰风格更有特色。他们建立大元王朝,笔一天下后,在把本民族有特色的东西和两宋装饰艺术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还适当地掺杂了一些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图案。就是在今天的服饰文化中蒙古族服饰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元代的统治范围和统治时间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元代的统治范围得多,统治时间也长得多,所以在服装纹样、装饰风格方面内容就丰富得多。

元代的丝织品大多采用织金方法,并且纹样极为丰富,有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织金海马等,另外还有青、红、绿诸色织金骨朵云缎、八宝骨朵云、八宝青朵云和细花五色缎等花样。

元代很流行的绣花夹半臂,多用棕色四经纤织罗做面料,衣领及前襟下部用挖花纱缝拼,米黄色绢做里,衣身绣散点折枝花。两肩所秀花纹极精细,绣法近于苏绣针去,图案有坐于池旁柳下看鸳鸯浅水的女子,坐于枫林中的男子,鞭骑驴的女子,以及莲荷、灵、菊、芦草、鹤、凤、兔、鹿、哩、龟、鹭鸶等。 还有一款香黄色梅雀方补菱文暗花绸夹半臂,也很有特点,补勺织有写实的梅树、石榴树、雀马、萱草等,雀鸟栖于树枝上对鸣乎应,极为生动。 驼色荷花鸳鸯暗花绫制作的裙在元代也很受欢迎。这种裙产多由莲花、鸳鸯、红蓼、茨菰、鱼、四瓣花、水藻等排成满地散,下衬曲水纹。其中绸裙和缎裙有味道,图案常为团龙戏珠、祥云八宝、双凤牡丹及穿枝宝仙等,基本上是承了宋代写实的装饰风格和柔丽之风。 元代女子常穿的衣服还有袄类,香黄色如意连云暗花绸女夹袍就是其中著的款式。这种服装的图案为穿枝灵芝间以古钱、银锭、珠、金锭、火珠、犀、珊瑚等杂宝。 另外,黄色油绢窄袖辫线袄,也很好地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审美爱好。三的肩领袖及襟边都镶有纳石矢(织金锦),纹样造型很是粗犷。·“一国两制”:

辽朝服饰

1986年,在内蒙古哲里盟奈曼旗青龙山发现了一座主墓。这座墓的主人是辽景宗

孙女、辽圣宗的侄女陈国公主和她的丈夫萧绍矩他们是在辽开泰七年(1018年)下葬的,这是迄今发现的侈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丹皇室墓葬,代表了皇家水平公主与驸马下葬的时候,从头至脚都穿戴着契丹大贵族所特有金银殡葬服饰,头枕着金花钥枕,身着银丝网络葬衣,脸上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公头部上方放置高翅鎏金银冠,耳戴珍珠、琥珀耳坠,颈佩珍项链,两腕戴金镯两对,双手金戒指11枚。公主腰上还有金丝带等等。从墓中随葬的大量物品,我们可以窥得辽服饰之一斑。

契丹民族的传统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式样相同一般是窄袖、紧身的,下摆长及小腿部位。契丹的长采取左衽,与传统的汉族服装方向正好相反。契丹人男子多穿用圆领的、毛皮做里子的长袍,长袍的圆领中,露出半圆形的白色内衣领。下身穿套裤,足蹬高筒皮靴。腰间束带,挂着箭囊、刀、豹尾等物品;契丹女子多穿交领长袍,袍子比较长,衣裾曳地,左右两侧有开衩。内穿白色交领内衣,下身在袍内穿裙。腰问束着锦囊,锦带在前面打结,余下的长长的两端垂在身前。

皇帝在大的祭祀活动中,穿白色的绫袍,戴金冠,束红色腰带,腰带上还要挂着鱼样的装饰;皇后穿络缝红袍;臣子们穿全身细窄的锦袍,通常是用棕黄色的罗纱面料制成,上面平绣丰富的五彩花纹。一般臣民的长袍比较朴素,没有太多的花纹,颜色也比较灰暗,大多选用暗蓝、深褐、赭石、铜绿等比较耐脏的颜色。

辽国的巾19冒制度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皇帝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戴帽、巾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准戴帽,只能光着顶。贵族们在冬天常戴一种毡笠,是用毡子与皮毛制成的,上面还装饰有金的花饰。 和汉族来往得多了以后,“巾”就逐渐成了契丹人首服中的髦款式,成为贵族们的“抢手货”。当时,只有有品级的人才以戴巾。这是游牧民族向阶级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契丹人的发式非常有意思,汉族人称之为“髡发”。他们通把头顶的头发完全剃光,只在两鬓和前额留少量余发作为装;也有的只在前额留一部分头发,或只在耳边留鬓发;还有把右的头发修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下垂到肩膀的。不仅男留这样的头发,女子也有留的。一般来说,女子小的时候这#处理自己的头发,但是在出嫁之前就不剪发了,要留起头。发,因为出嫁以后要梳发髻或披发。

爱打扮的妇女还经常要对头发进行一番修饰,她们常把耳边的头发统统盘在头顶,其他的披散下来,同时用巾帕包起来。这种美发方式还传到了汉族妇女中,不分尊卑都可以这样打扮。

契丹人也有辫发的,并把辫子藏在帽子里面。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根据其生活习尚,习惯在腰带上佩挂弓、箭、刀等游猎用具以及日常生活中随时备用的刀子、解锥、针筒、磨石等生活用具。这是胡族的一贯特色,这个习惯自从被赵武灵王大规模地引进以后,渐渐被汉化成种种装饰品,实用作用几乎都没有了。

契丹贵族还喜欢佩戴各种精美的佩饰,它的原料多来自西域诸小国和邻各民族,是通过进贡或商业贸易得来的。他们还学习汉族,在配上也要分出公侯伯子男来。像玉带,不仅是一种饰,还反映出了等级制度,辽代的南面(汉族官僚)制度遵循唐宋制度,以玉带、金带为上,银带次之,铜又次之。

此外,辽代还采用丝绸官服一山水鸟兽刺绣纹样来区分官吏的级,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就是延续的这一习俗。·由简到繁的西夏服饰 西夏衣冠制度规定西夏男子以穿着圆领窄袖的袍服为主,也可以穿交领长。这两种衣服的衣襟都是右衽,与唐朝流行的服装很相似。女子穿交领长褙,内系细裥百褶裙,脚穿尖头弓鞋。西夏衣冠制度对官员的服饰也是有很多制的,特别是皇帝专用的衣服颜色和衣服绣饰、冠饰,其他人是绝对能用的,违反的人要被处以酷刑。 西夏的第一代皇帝元吴,小的时候穿着长袖的绯衣,带黑的冠。即位以后,为了突出民族特点,他开始穿白色的窄,戴上毡冠,冠顶的后面垂有绶带。西夏王妃则身穿大翻的对襟宽松长袍,衣裾曳地,袖口紧窄,包着手腕。衣服彩饰鲜艳繁多,具有鲜明的西域胡服风格。 西夏文官的典型打扮是戴幞头,拿笏,穿紫色的衣服或者绯;武官的典型打扮是头戴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或者漆冠,穿紫色的裥衫,扎系有腰带,腰带上有解锥、短刀、箭等物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夏的文职官员的装束和宋的差不多,但是武官的服饰却更多地保留了西夏民族的孥点。 西夏命妇的衣服和宋朝妇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像晚期的贵妇女的装束一般是头上戴着花钗金钱冠,穿着右衽、交领、窄由的绣花袍,开衩很高,领口、袖口、袍子的边缘都有花边。里面穿着百褶裙,脚上穿着尖钧履,显示出雍容华贵的姿态。但是,西夏妇女的冠饰和头饰,像耳环、耳坠等都具有民族特色。 西夏时期用青绿色作为平民的服饰颜色。这是一个大体的定。平民百姓的衣着以适合劳动为主,穿着非常简朴。 西夏男子的头部装饰与汉族有明显差别,他们的发式,以及他们所戴的各种各样的毡帽、头饰是具有自己民特色的装束。西夏男子流行秃发或披发,有的两鬓发还呈飞鸟状。男子经常戴圆箍形的毡帽,或戴一底部小、顶部大、向后方斜披的冠。也有的男子戴一种高高的圆筒形毡帽,毡帽下面的四角有一圈向上的短檐,帽子后面缀有垂下的绸飘带。党项妇女头一带桃形的金花冠。

随着与宋朝的不断往来,西夏决定“制小蕃字,改大汉衣冠”,并得到了宋朝的允许。至此,夏服饰的种类和形制多了起来。从形制上看,有皇后的法服、皇后法服、太子法服、嫔妃法服、朝服便服等,并且在每一服饰种类后面,还有其他详细自名称和形式。因此,可以知道西夏的皇帝、皇后、后妃、官员都有规定的多种多样的特殊服饰。 根据有限的资料来看,这个时候西夏服饰的种类除了毛皮制品的服装之外,还有袄子、抹肚、汗衫、衬衣、裙、裤背心、领襟、鞋袜、冠冕、凉笠、暖帽、耳环、冠子、钗等等。男子服饰大概有26种,女子服饰大概有19种。

从西夏民族服饰发展的过程来看,呈现了由简到繁的一种规律和趋势,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不过,当繁复到一定程度,不知会是什么结果。·传统和自然造就的金朝服饰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原来长期生活在黑龙匝、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隋唐时期还过着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渔猎为生,曾经隶属辽国二百多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定国号大金。不久金灭辽,开始侵宋。金人刚进入燕地时,服制效仿辽国做法,分南、北两制,得宋朝半壁江山后,又参照宋朝服制,稍加改变。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百官开始穿朝服,第二年,制定官服制度,对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臣朝服、常服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大定年问,对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又做了补充,金国服制完备起来。

金国的服制不仅继承了辽国和本国的传统,同时还采用了汉族的形制,尤其是采取了宋朝的定制,无论是冠制,还是上衣下裳,甚至发式、化妆方法,无所不学,像汉族的通天冠、绛纱袍,官服的颜色、品级、配饰,常服中的裥衫等等。

金国的冠服制度虽然也注意吸收、借鉴唐、宋时期官服的服饰成分,但与唐宋相比还是显得简单朴素了些,皇帝的祭服仅为通天冠和绛纱袍,朝服是淡黄长袍,腰束乌犀带。皇帝的服饰都这么简单,普通官员的就更不必说了。冠服制度规定官员的公服为圆领裥衫,朝服为红色的大袖罗衣与红罗裙,戴进贤冠。尽管简单,金国官员的服色却也具备了区分等级的功能,比如五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袍服,六品、七品官员穿红色袍服,八品、九品的官员穿绿色袍服。金代还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是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做的官服。

从款式看,金人上身是圆领的窄袖左衽长袍,腰束革带,下身是裤子和长统皮靴,头戴皮帽或包裹罗巾。因为金人久居北方,天气寒冷,所以服装多采用毛皮制作。有钱的用貂鼠皮、青鼠皮、狐狸皮、貉子皮、羊羔皮等,没钱的就用獐皮、鹿皮、麋皮、狗皮、猫皮等。随着与中原的交往,女真人也发现了绢、帛、织锦等丝织品的好处,就开始穿着用丝绸、纱罗、织锦和白细布等高级布料做成的服装。不过能穿得起这种布料的都是些富贵之人,穷人只能穿些粗布衣裳。

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头上裹皂罗巾,身上穿盘领衣服,腰里系吐骼带,脚上穿着乌皮靴。金朝还有他们的拳头产品,就是金朝的精品鞋子——罗地绣花鞋。这种绣花鞋鞋面上下分别用驼色罗和绿色罗,绣的是草纹,鞋头尖尖的,上翘。鞋底是麻底的,比较厚,鞋底还有米色的暗花绫,工艺精良的程度非同一般。

金人的发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男子是将头前部的头发剃光,其余的编成辫子,垂在身后。他们还把带色的丝带、布带编入辫子,作为装饰。女子也编辫子,但不剃去顶部的头发,年纪大一些的妇女就把发辫盘成发髻。金国南下之后,受到汉族的影响,妇女戴头巾的增多,也出现了戴花冠等头饰的现象。

和前朝妇女相比,女真妇女的服装就太过简单了,颜色也多采用黑、紫、绀等深重的颜色。金朝妇女一般都穿一种长衫,交领、窄袖、左衽,衣裾前片与地齐,后片则比前片长出一尺多,拖在地上。这款长衫在金朝被称为团衫。金朝妇女常穿的裙子是有六个褶裥的普通裙子。但女裙也有特殊款式的,有一款曳地长裙就很像欧洲宫廷流行过的带有裙撑的裙子。制作这种裙子时,先用布帛裹上细铁丝做成裙圈,衬在裙内,然后再在外面罩上一条单裙。 金国待嫁的女子常穿色彩鲜艳、上面绣有金色的花纹的“褙子”。这种褙子一般用赤色或银褐色的锦缎制成,式样比宋朝的褙子更长一些,后摆拖地。 金国的贵妇披戴的一种用锦缎绣成的菱形的披肩,是一种具有游牧民族特包的装饰品。这种披肩也叫“云肩”,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乐伎常戴的那种,四周也绣有如意云纹,有些边缘上还会缀上流苏。 纵观金人的服装形制,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多用环境色。他们经常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或相近颜色的服装,这是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的。他们是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和周围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样还可以轻易靠近被猎取的对象。所以,他们的服装除了质料大部分都是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的以外,在冬天的时候,颜色大多是白色,和冰天雪地融为一体。春天和秋天的时候,穿的衣服就绣上“鹘捕鹅”、多种花卉,以及森林动物等图案,服饰的实用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蒙古族的传统服饰

蒙古人最早生活在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森林之中,后来迁徙到漠北草原。经过近百年的征战,最后由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族各部落的统一。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11年后,也就是蒙古至元八年, 建国号大元(1271年),定都燕京(今北京)。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衣冠服饰较为 简朴,入主中原后,受汉族影响才日益讲究起来,但是没有制定完备的服饰制度。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传统服装极为简单朴素,用皮革、毛毡制成的长袍、裤、袄与靴子成了四季通用的款式。不论男女,袍、袄不但形制没有什么区别,还很少使用装饰品。他们的袍子一般都是立领、窄袖、紧身、右衽,下摆比较宽大。这样的设计思路多半是出自于适用,为了骑马方便。

蒙古族是通过衣料的质地来区分贵贱的,贵族的衣服常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侍从仆役等还要在长袍的外面再加穿一件短袖的衫子。

当时流行一种很新颖的袍子,名叫“辫线袄子”。辫线就是用彩丝搓捻成股,并行地横缀于腰际,既用于装饰,又可以用其束腰。这道腰线是“辫线袄子”区别于普通袍子的标志。这种窄袖的短袍还要在腰间缝出整齐紧密的横向褶裥,褶裥上缝有纽扣,另外,在衣衫下部的袍襟上也做出大量细密的褶裥。这样制作的衣衫有一定的伸缩性,便于在马上游猎驰骋,很受蒙古武士欢迎。

蒙古族妇女多穿织金锦、吉贝锦、细毡制作的长袍,袍的式样宽而长,袖身宽博,袖口收紧。袍子的颜色比较鲜明,大红、鹅黄、官绿、胭脂红、鸡冠紫等都是常用的颜色,考究的人还用金线盘绣出大朵花纹。劳动妇女习惯穿一种沿用宋代样式的黑色袍子,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

另外,窄袖的长褙子,下面配穿百褶裙,里面穿长裤,脚上穿着浅底履也是蒙古族妇女很常见的着装形象。

元代女装受外族影响也很大,平民妇女有不少人穿着汉族的襦裙,宫中的舞者也经常穿汉族服装,并且当时还偶尔能看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此外,由于受到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蒙古族的头发式样很有特色,流行辫发和髡发。髡发的特征是先用刀在头部中央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者随意散落披肩。留辫发的蒙占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蒙古人的发式和契丹人发式有相似的地方。

有一种很像汉族小孩子留的三搭头的“婆焦”发式,很受蒙古族人的推崇。这种发式是先把头顶上斜向交叉两条直线,把头发分成四部分,脑后的一部分剃光,头顶前部的一部分可以剪齐或者修饰成桃形、尖角形等式样,左右两部分的头发编成发辫,结为环形,从耳旁垂至两肩,名字叫“不狼儿”。据说,他们这种发式,不像左右留发那样,阻碍四下观看,不能环顾。蒙古人也有只编一个辫子,垂在脑后的。建立元朝的时候,统治者也下过剪发的命令,但是波及的范围不广。

另外,男子戴大耳环也是蒙古族特有的装饰习惯。

蒙古人进入中原后,衣着饰物日趋华丽。蒙古人纷纷学着穿用汉族官员贵族的各种衣饰,甚至连宋朝严禁平民使用的龙凤图案也胡乱使用。这样一来,蒙古族的衣装和汉族的服饰在相互交融中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蒙古人的衣袍采用汉族服装中的右衽交领式样,汉族妇女的衫子采用蒙古族服饰的窄袖、左衽式样,汉族也穿着鞋头尖翘的绸鞋。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元代中叶,直到英宗时期,才建立了衣冠服饰制度,规定了天子冕服、腰舆、仪卫、队仗的服制,并对百官祭服、朝服以及老百姓的服饰都做了规定。

从此,元代服饰进入了井然的秩序之中。·“质孙服”与“顾姑冠”

元代官制的特点是:三公不常设,丞相的人数也不确定,官员因事而设。就是因为这一特点,所以服装也不是很严格。元代的服饰制度大体上制定于元代中叶英宗时期,参考唐宋服饰制度,确定了各级各类官员与老百姓的服色等级。元代衣冠服制对帝王冕服、太子冕服、百官祭服、朝服、公服及士庶之服都做了观定。这套服制既保留了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又吸收了汉族服饰的长处。

元朝的男子公服学习了汉族的习俗,采用绫罗做拘袍子,大袖、盘领,下面一直超过膝盖。官职的不司,公服颜色和纹样也不相同,一品官到五品官,穿的是紫色的袍子;六品和七品穿绯色的袍子;八品和九品穿绿色的袍子。纹样越大,官职越高,到了八品以下的官员就根本没有纹样的装饰了。 “质孙服”是蒙古族的典型服饰,是元英宗时期参照古制制定的一种天子阳百官的礼服。“质孙服”的形制为上衣连下裳,上面紧下面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衣服上的褶子),肩背挂大珠,汉语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疾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质孙服”使用范围很广,文武大臣在宫廷上或宴请的时候,从事音乐职业的人们,都可以穿着。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定。但是这种服饰有上、下级的区和质地粗细的不同。当时的元人崇尚金线衣料,加金织物“纳石矢”是最高毅的衣料,是波斯一种名锦。天子的“质孙冬服”有15个等级(以质分等级)。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非常好。比如说衣服如果是金锦剪茸,它的帽子也必然是金锦暖帽;如果衣服用白色粉皮,它的帽子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的“质孙夏服”也有15个等级,与冬装的分类是相同的,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来区分。在元代的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成为“质孙服”的大聚会。元代每年都要举行10余次这样的大朝会,百官的礼服都是“质孙服”,耗费是非常大的,更不用说还要加上那么多的装饰了。但是这种服饰到了明代却被用作差役的服装。

“比肩”、“比甲”等蒙古族的民族服饰也是元朝的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衣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没有领也没有袖,前面短后面长,是以襻相连的便服。

除此之外,元朝还不加改造地接受了汉、唐、金、宋的宫廷服饰,像天子戴通天冠,穿绛纱袍,文武百官戴梁冠、穿青罗衣、加上蔽膝的朝服等。

元代妇女也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着衣形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服装,广泛地运用貂鼠和羊皮。它的式样大多是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非常宽肥,由于衣服拖地,所以责夫人外出行乐的时候,必有女奴为其牵拉。这种袍的肩部还有一云肩,在诗中被描绘成“金绣云肩翠玉缨”,说明它是十分华美的。

元代皇后贵妃的冠服是戴“顾姑冠”,穿着交领、左衽、到膝盖的袍服,下面穿着裙子,脚上穿着软皮靴。“顾姑冠”也叫“罟罟(姑姑)冠”,是一种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冠的冠体狭长,有的两三尺,有的四五尺,带上这种帽子,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很惹人眼。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姑姑。”汉族妇女尤其是南方妇女,就不戴这种帽子,并且这种帽子可能只在元朝有人戴,元朝灭亡以后,它也就销声匿迹了。

行文至此,当把元代的服饰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其实元朝并没有较为完整的冠服制度。·黄道婆与棉花革命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人,是一位缠着小脚的女子。她出身贫苦,生性刚强,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离家出走,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同胞的帮助、照顾下,黄道婆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并以此谋生。勤劳聪明的黄道婆很快成为有名的纺织能手,还和黎族姐妹一起改进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创造了许多新的花色。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黄道婆告别了黎乡,返回阔别多年的故土。当时的乌泥泾已经在元朝的统治之下了,元朝政府在江南设嚣了5个木棉提举司,每年向百姓征收10万匹棉布。可是由于生产条件和纺织技术都很落后,人们不停地劳作,除了完成政府繁重的任务外,再无剩余,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之中。

回乡后,黄道婆首先向家乡人民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还把自己从遥远的海南带回来的纺织工具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仿制。她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示范操作方法,把自己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

黄道婆看到妇女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用手剥棉籽,不但辛苦,劳动效率也低,她就把黎族人民使用的搅车介绍给大家。这种搅车利用两个向相反方向旋转的轴轮,把棉籽剥离出来,送到两个轴轮之间的空隙里,人们只要摇动摇把,棉花和棉籽就会随着轴轮转动,自动分离,既快又省力。

黄道婆还着手改革了纺织工具,她把单锭手摇纺车改进成三锭纺车,纺纱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操作起来也更省力了。这种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它的出现是纺织技术的重大进步,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还改进了弹棉花的弓,并用檀木制成的槌子代替手指来击打弓弦。经过这种改造后,弹棉花不仅省力,弹出的棉花也比以前均匀细致,棉纱和棉布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她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进。她在纺车的顶上设计了一个花楼,织带有图案的布料时,由两三个人分工合作,下边的人织纬线,花楼上的人提经线,这样就织出了别致的提花布。黄道婆还总结推广了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术,于是妇女们织出的被褥、衣带、手帕都有折枝、团凤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夺目。

经过黄道婆的改进,乌泥泾的纺织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出的织品远销各地,乌泥泾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当地人民终于摆脱了长久的贫困,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

人们永远记得伟大的黄道婆,当织布机响起的时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黄道婆来,并唱起怀念她的歌谣: 黄道婆,黄道婆 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去世不久,她的故乡松江就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而且一直持续了几百年。而黄道婆的后人们织出的“紫花布”,让远在欧洲大陆的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绅士竟然时髦了一个时代,至今还在伦敦博物馆收藏着。

今天,当我们再看到用她的“错纱配色,丝线絮花”的织布技艺织出的宽幅被、褥、带等多种棉纺织品,以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生动图案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充满了对黄道婆的崇敬。

历史不能假设,可是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黄道婆,我国的纺织水平蹒跚到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今天。

同类推荐
  •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聆听国学泰斗畅谈中国文化之精髓,感受东方传统文化魅力。众所周知季老是著名的文化大师,他对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长期从事东方文化研究,他在晚年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将引领读者于行文问听大师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沉思,带领读者从深层次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 中华谚语(第一卷)

    中华谚语(第一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自古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其“五花八门”的知识海洋里,所包括的学问和知识,的确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亦是非常丰富多彩多趣的。《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或曰多层次的需要,人们读了《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会感受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并且会使人感到从书里能够得到许多有益而又有趣的知识。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小学生为何读经典?小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热门推荐
  • 寂月龙殇

    寂月龙殇

    神元年代?混沌之纪。历史上最大的暴乱,一个由八个人组成的团体,直接在帝都屠杀,最后将皇帝斩杀。造成大概五十万人死亡,包括教堂,圣殿等组织,无人能逃过那八个人的追杀。最后,八个人无人死亡,帝国,教堂,圣殿,向全世界发出通缉,只要能有他们的消息,赏黄金万两,如果杀死其中任何一位,将得到帝国一半的财富,和一件神器。但是,就在那之后,那个八个人的团体就那么消失了,每有人知道他们哪儿去了,就那么凭空消失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恐慌。那个团队名叫:寂月!
  • 紫雷天动

    紫雷天动

    上古大能渡劫失败,灵魂被九天神雷吞噬,少年巫云古偶然融合神雷,得到上古大能的记忆碎片,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敏和不屈精神,在强者如云的苍云大陆闯出一片蓝天,留下不朽传奇——紫雷天动
  • 绣鞋记

    绣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梦蝶少女:倾城妖孽惑君心

    梦蝶少女:倾城妖孽惑君心

    她,神界最宠小公主。被自己身边婢女陷害,险些成魔,祸害大半神界。一魂二魄进入凡间,二魂五魄进入异时空。他,暗界至尊,腹黑,冷血。他遇上她,命里一根红线牵起他们。当她回归原位,再次羽化成仙,成为神界小公主。补偿神界所损所失后,带着心爱之人,爱情的结晶,与好姐妹,她夫君,再次傲视天下。
  • 掌控纪元

    掌控纪元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与世界混搭的世界。成长的道路上总有坎坷,没有经历过战火的熏陶永远不明白。生存?战争?情仇?背叛?短暂的熄灭人性,只为心中的道路,但光明终会照亮。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但是,所有的世界终由我掌控。我即是世界之主,也是万物之帝。
  • 狙神在异世

    狙神在异世

    现代特种兵狙神由于被火箭弹炸死穿越到一个追求枪的世界,运用自己上一世的经验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一步一步走上王者之巅。
  •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师作品

    大师作品

    十六岁天才少年的首部长篇小说。华语小说的另一种年轻的可能。少年哲思轨迹惊艳谱写青春魔幻王国。故事分为两段在“大师国”里进行。每过十年,“大师国”的领袖“大师”便会创造一位接班人,少年明珠便是新的“大师作品”。在神秘人物“怪兽”的引领下,明珠跟随导师班特伍德进行穿越时空的意识旅行,准备接手大师的事业。同在此时,由神秘“大脑”领导的叛党在大师国内引发了一系列的叛乱,他们的目标是在“大师作品”未就位前杀了大师。命运开启,影响着“大师国”中的每一个角色,过去与现在开始碰撞,而未来,只藏在这一切真相的背面……一个灵感,创造一种悬疑,一个灵魂,带来一场救赎,在镜中,你是一棵身上积满雪的生命之树。
  • 魔狐传

    魔狐传

    生于青丘国平民窟的孤儿陆离,在青丘王族的强权统治下挣扎生存,在这里强者为尊,少年陆离一步步挣扎至今,他冷血,他无情,他杀戮残暴,他终于在几百年后站在了青丘之国的巅峰,手握大权。他回头,却再也看不到那个冷漠的外表下藏着温情的少年。
  • 领导力

    领导力

    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次公开课程,解析众多成功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独特头脑思维,并提供了诸多的决胜策略。本书以领导力为主题,详细解说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凝聚力量,如何在竞争拼搏中延伸领导力,如何让领导者具备一种永恒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