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200000006

第6章 丰富多彩、南北交融:魏晋南北朝服饰

·褒衣博带,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频繁的时期,政治形势非常混乱,人们生活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叛散五经,灭弃风强调人的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于是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坦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关于这点,《洛神赋图卷》中的人物造型就是最好的体现。 《洛神赋图卷》中,身着褒衣博带服装的男女比比皆是:曹植穿着当士人的典型服饰,宽松的直领长袍,袖宽大,几达地面,外衣里面穿着一素色的中单衣,下身系一条宽大的裙子;画卷中女式“褒衣博带”则是衣宽松长大,外面套一件半袖,腰束着宽带子,下穿长裙,衣袖宽松,裙裾一起随风飘舞。” 推究起来,褒衣博带之风应是“竹七贤”首倡的。因为在魏晋时期的壁中,随处可见嵇康、阮籍、山涛、王、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不拘礼法的类打扮。 南京西善桥墓室中,有“竹林七的砖印壁画。他们有的身穿直领宽的肥大长袍,敞开衣襟,露出里面的领宽单衣,腰束宽带;有的上穿直领袖单襦,下束肥大的长裙;还有的只一件交领的长袖深衣;更有甚者,还袒露出肩部、胸部,披散衣襟。他们都没有戴冠,光着脚丫子,其中一个人上什么都没有,散着头发,三个人梳着丫髻,四个人戴着巾,充分地表达了们洒脱不羁的形象。

他们的衣服衣料柔软轻薄,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地腰间系的长带,似乎要随风起舞。他们的“褒衣博带”和汉代那种紧包身体服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不修边幅、超凡脱俗的服饰是当时最时髦最流行的。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是最为放荡不羁的。他经常梳着两丸髻(有的称双髻),这是当时少年梳的发型。刘伶的玩世不恭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写的《酒颂》中。在这篇文章里,他蔑视世界上的一切定型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伶也是不拘礼节,并常常因此遭到人们的指责。

有一次,客人来拜访他,他不穿衣服就出去接待。人们都纷纷责备他太礼,怎么可以对客人这样无理,太不像话了。他不但没有感到羞耻,反而振有词地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呢?”真是不羁到了极点。 在“竹林七贤”的影响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模仿他们的人,这些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嬉皮士”。他们有的是披头散发,有的以下棋斗鸡作为己的职业,有的拼命地喝酒、服药,有的袒胸露乳,有的甚至赤裸裸地行走街上。 落寞士人的风格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士族阶层。士族阶层是魏晋南北朝时珂的特权阶级,他们在平时也穿着肥大的衣服,以至于上二车、坐轿时都需要有搀扶。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笑话集《古今笑史》中有一个笑话,题目是《异服》勺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曹奎穿了一件袖子非常非常大的袍子,是那种大型号的,十分引人注目。杨衍看见他穿这样奇怪的衣服,不禁问道:你袍子的袖子为什么要做得这么大?”曹奎回答说:“袖子做得大一点为了装下普天之下的苍生呀。”这是一种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怀,他把儒家的经典思想在服饰上做了很独到的解释。杨衍听了,哈大笑说:“只可以装一个苍生罢了。”在最后,作者评论说,当今的世到处都是曹奎呀。由此可见,大袖袍的确是当时的流行服饰。 不论是“竹林七贤”,还是才子曹植,抑或是他们的追随者,都很重人的内在精神,都在充分地追求自我。他们讲求脱俗,一反世人注浮华外表的作风,提倡以外在风貌表现高尚的内在人格,追求内外完的统。这种新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给南北朝时期的饰带来了新的风尚。·奢靡异常的女装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履,曳雾绡之轻裾。”

这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的华贵艳丽、令人心神荡漾的贵族妇女形象翻译成白话文便是:“她的体态匀称,个子适中。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她不施胭脂,不涂抹白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顾盼神飞的闪亮的眼睛,还有甜甜的酒窝。的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说话得体可人。洛神的服更是世上少有,风骨体貌就像图上画的一样。她身上披着明丽的罗衣,带着美的佩玉。头上戴着金银翡翠首饰,全身挂满了闪亮的明珠。她脚上穿着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

《洛神赋》中的女神所穿的衣服,也是那种宽衣博带、衣袖飘飘的,而且通体都是很薄的那种,给人一种飘忽不定、凌波微步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纺织水平非同一般,洞锦、苗锦、绒锦、武侯锦等种类繁复多样。质地、色彩、文样也各不相同,交相辉映。更具有特色的是她身上的美轮美奂的配饰,头上的首饰,身上的珠光宝气,甚至脚穿的鞋子的刺绣,都显示出当时女子的装扮的华丽和精巧。 我们姑且不对这位超凡脱俗的女神的原型加以考证,单就她的风采与服饰,足以让我们窥得当时贵族妇女的服饰神韵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衣裙的确有不少的新式样,新奇诱人是当时的时髦风尚。南朝女装已经从深衣制度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贴近人性。女装虽然还是由襦衫和长裙组成,但已经不再合为一体,而是各成体系。当时女装上衣逐渐变短;衣身变得细瘦,紧贴身体;由掩襟改为对襟直领,露出较多的脖子和胸部;衣袖也变得又细又窄;在小臂部开始突然变宽;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颜色的边缘饰品;腰间用一条帛带系扎。 在女装家族中,裙子地位之重要是毫无疑问的。自有服饰历史以来,裙子一直紧紧追随着女性,通过长久的互渗,已经成为最具女性气质的服装:温婉,妩媚,飘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似乎深谙其中的道理,在有限范围内,大展裙子之魅力,使得女性柔美和裙子的韵味相得益彰。 当时,如果谁不穿裙子,就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女裙的款式丰富多样,有条纹间色裙、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纹罗裙等,做工都非常精细。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艺术品中,这一时期女裙的长度和式样都在不断地变化:有的裙裾垂至也面,拖曳出很长;有的裙子的上端束在腰部以上,裙幅也有所增加,还做出多重细褶裥;有的裙子整个裙幅都缝成褶裥,显得裙子上细下宽,呈现明显的喇叭形。不管式样如何,都达到了俊俏潇洒的效果。再加上众多精美的首饰相配,华丽之风跃然而出。 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上短下长的式样会增加视觉上的高度,或许当时的时髦女子们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才设计出这样的款式吧。

从曹植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看出,“杂裾垂臀”也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的女装教式。这种服装是传统深衣的变制。我们知道在这个时期,男子已经不穿传统的深衣了,但是在妇女中间还是有不少人穿。他们对深衣进行了改造,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三角一E宽下尖,并且层层相叠,叫做“垂鬈”。并且在周围点缀上飘带,作为装饰品。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带动下摆的尖角,就好像是燕子在飞舞,所以也有“华带飞鬈”的称谓。到南北朝的时候,去掉了拖地的飘带,把尖凭的燕尾大大加长了。

和洛神的服装一样,为了追求那种若隐若现的效果,当时女装的面料大量采用了轻软细薄的罗纱等精细丝织品为衣料。轻而薄的衣服,加上紧凑贴身的新式样,充分地体现了女子体貌的动人之处。

由于女装过于轻薄,女子们就将多层衣裳组合起来穿,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衣服,就是“抱腰”。它的外形有些像一条极短的短裙,穿时围在腰问,用丝带系住。

最浪漫飞扬的帔帛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当时流行的衣服都很薄,根本无法御寒。于是,聪明的女子们就发明了“帔子”,出门时披在肩上用来遮风暖背。渐渐地人们又发现帔子随风飞舞时飘飘欲仙,很是动人,索性就把它加长变薄演化成敦煌壁画里飞天肩上那种样子了。它的装饰价值也就大于了实用价值,今天的披肩就是从帔子变化而来。 南朝女鞋的式样很多,使用的质料也非常丰富,有皮质的、丝质的、麻质的以及装有木底的等。它的鞋头的样式,有凤头、聚云、五朵、重台、笏头、鸠头等高头式,因此得名凤头履、鸡头履、笏头履、玉华飞头履、立凤履等。在史书中还提到一种名叫“尘香”的鞋子,是用薄玉花作为装饰,里面装有龙脑等香料,所以命名为“尘香”,是妇女在睡觉时穿的鞋子。中国的鞋头非常有特色,露在衫裙的外面,可以免得前襟挡脚,又可以作为装饰,可为中华服饰中的神来之笔,匠心独运。 洛神之美,就是女性之美,是容貌和服饰的互为补充,这就是中国服饰的妙处所在。·汉族男子的主流服饰

这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对当时的服饰潮流描写的译文,这说明褒衣博带并不是惟一的流行款式,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服装。由于当时社会追求奢侈享乐的风气日盛,加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不断融合,所以服装式样复杂多变。

“柄裆”就是胡汉长期融合的结果。“柄裆”也叫懒“两当”。最早的“柄裆”,形制十分简单,一般多做成两片,前片遮朐,后片挡背,肩部用另外的织物或者皮革连接起来,形状特别像现在的背心。在西汉时期,“裆”通常是妇女穿的衣服,而且大多是用作内衣。魏晋以后,逐渐把它穿在外面,成为外衣,当然也有穿在里面的。穿在外面的成为一种便服,穿在里面的逐渐发展成为类似于今天的抹胸样子的衣服。随着“柄裆”穿着的风气一天比一天盛,男子也穿,在穿“柄裆”铠的军装的时候,里面穿的就是“柄裆”衫,以防止磨损皮肤。制作“柄裆”的材料,一般用罗、绢或织锦等,“裥裆”还有单、夹、稀的区别。冬天穿的一般是丝绵做的,这也是后世的“棉背心”的最早的形式。

在新疆吐鲁番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了丝绵质地的“丹绣柄裆”。这件“柄裆”以红绢为底,上面用黑、绿、黄三种颜色的彩线绣成蔓草的纹样,另外还有圆点纹样和金钟纹样,四周用白色的绢作为镶边,“辆裆’的里面还纳有丝绵,制作得非常的精美,是当时“衲裆’的代表样式。

南朝时期,除了“柄裆”,大袖翩翩的衫子一直受到各阶层男子的喜爱。这种大袖衫的衣袖和衣裾都十分宽忪肥大,一个衣袖几乎可以裁成两个普通的袖子。男子也穿袍,在穿袍和衫的时候,还故意低敞衣襟,显示出自己的男子气概。

当时的高档服装应该是“裘”,其中以貂裘最为著名。此外,“襦”、“鹤氅”、“半袖”,都是当时人的衣着。

古时候把装有木齿的鞋子,叫做“屐”,一般是在鞋的底上安装双齿,走路时比较轻便,尤其是在下雨以后的泥地上或者是在长满青苔的道路上行走,比较舒适。安装的齿子前后各一个,一般是同样的高度,也有前后高度不一样的。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所以也叫木屐。双齿是由硬木制成的,走起路来,随着脚步的移动会发出“咯咯”的响声。木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居家之鞋,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高跟木屐。可见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已经有人穿高跟鞋了,而且它的高度一般是6匣米~8厘米。 谢灵运是南朝的士族,生活无忧无虑,喜欢到处游览,在攀登那些高山大川的时候,穿什么鞋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谢灵运发明了一种前后齿可以自由拆卸的木屐。上山的时候,去掉鞋子前面的齿子,下山的时候,去掉鞋子后面的齿子,来保持人的重心平衡。这种鞋俗称“谢公屐”,或者“登山屐”等等。 柄裆、袍衫、襦、帔、鹤氅、半袖、冠巾,再加上一双走起路来咯咯响的木屐成了汉族男子的主要服饰元素,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突出了男性的高大强健、刚强果敢,不动声色中,美已经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了。·胡汉交融,胡服汉化

那么,胡服到底是什么样的?胡服和汉服经过不断融合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胡服和汉服有很大的差别,合身的裤褶装,短的袍衫,各式的靴子是北朝服饰的特点,并且胡服也有不同的服饰搭配,如:穿着绯袍(红色)要佩戴上金带;穿着小袖长身袍的,要佩戴金玉带。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紧身、窄袖、圆领、有开衩的胡服,因为方便行动、有很强的实用性,越发盛行起来,成了北方时髦的服装,于是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的短衣褶成为北方民族的主要服饰。

北方游牧民族出于生活需要,穿着以衣裤为主,这种衣裤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裤褶服。裤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的衣服,下身穿那种裤管肥大的裤子。也就是上身穿着褶,下身穿着裤子。褶的形制类似于短袍,比襦稍微长,大袖,左衽(汉族的为右衽)。而和短短的襦桐配的款式叫“襦裤”。裤褶服的面料,常常采用比较粗厚的毛布。

裤褶服不但是北方民族平民穿的服装,也被少数民族政权当作朝服来穿。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子外出的,他们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的、经常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子露在外面。到了晋朝的时候,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北朝妇女喜欢穿类似于今天翻领女大衣的有夹领的长袍,有些人也穿裤褶服。北朝一种常见的女装就是:上身穿长度仅及臀部的宽袖短褶,下身穿裤腿散开的大口裤子。这样的打扮显得身材苗条,亮丽动人。 北朝胡服的腰带做工考究,别具一格。皮革制成的腰带上配有带钩和带扣,另外还要点缀上宝石、金、银、玉等珍贵的饰物,饰物上面还要雕出精美的图案。帝王的腰带就更加奢华了,有名的“金缕玉环带”上就有珍珠金饰,是北周文帝的腰带。

北方少数民族不用冠、簪.更没有冠冕制度。他们不像汉族那样将头发束成发髻,而是将头发编成辫子,或披散头发,或将头顶和前面的头发剃掉。他们习惯于戴帽子,帽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缕合欢帽”、“突骑帽”、“面帽”、“风帽”等。 其实,胡服早在赵武灵王的时候就被汉人穿用了,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具体地说是到了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胡服才被包括汉人在内的居民大规模地穿用。

作为胡服中的最主要服装,轻便实用的裤褶服从东汉时期起,就传入北方边境地区的汉族居民中。汉族接受了褶以后,做了一些改动,把原来又细又窄的衣袖改成下部宽大的长袖子。因为便于劳作,所以农夫、士兵、仆役大多穿着这种衣服。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汉人也开始穿着,但汉人总觉得在正式场合穿,好像少了一点严肃感,于是,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把上身的褶衣袖管加大的同时,下身裤子也加大了裤管,变成大口裤,很像今天流行的“裤裙”的形制。太平无事的时候,撒开裤管成为衣裳,遇到急事的时候就扎起来成为缚裤,一举两得,这是南朝的裤褶服。同时,南朝裤褶又反过来影响北朝的裤褶,使得胡人的裤褶也渐渐趋向于南朝裤褶的样式。这种服装一直流传到隋唐的时候,而且还升了格,成为了朝服。

北魏政权建立后,面对广大汉族居民,北魏统治者意识到要巩固政权,就要接受已经根深蒂固的汉族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引进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了全面的改革。为加快汉化进程,孝文帝下诏宣布改革服饰制度,命令无论男女一律改穿汉服,废除了鲜卑祖先的宗族胡服。

北魏改穿汉族衣冠后,具有典型游牧民族特色的胡服,被宽松典雅的汉族衣冠代替,胡人的男子们也都身穿宽袖上衣,长长的裙裳,腰问束着宽带,头戴纱冠,束发,也插上簪,脚上穿着鞋头高高耸起的厚底舄。这套礼服的领子虽然做成了前端竖起来的宽曲领,和汉服有一些差别,但从整个着装风格、服装样式和服饰搭配上来看,已经和汉服没有什么差别了。通过多年的交流,胡服和汉服才彻底融合。·明光铠、裆衫:军旅服饰

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兵防护服中出现了比秦汉时期更完备的钢铁铠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筒袖铠、柄裆铠和明光铠。筒袖铠是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铠甲。在三国时期,它是最常用的一种钢铠。相传诸葛亮的军队中经常穿这类坚固的铠甲,因此,人们又叫这种铠甲为“诸葛亮筒袖铠”。到了西晋,已经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它的基本特征,是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相连,穿缀成圆筒状的身甲,并在肩部装有护肩的筒袖,所以叫做“筒袖铠”。穿筒袖铠的人,一般头上都戴有护耳的兜鍪,顶上还有装饰的长缨。

南北朝士兵的服制是头戴兜鏊,身穿祷褶,再配柄裆铠。这种装束也是武官的甲制。“祸裆”,即可以理解为“辆裆衫”,又可理解为“柄裆铠”。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不是在形制上,而是在质料上。柄裆衫通常是用布帛中间纳上丝绵制成的,适合用于冷天穿。而柄裆铠则多用金属或皮革制成,还有用金丝制成的。用金丝制成的柄裆铠是属于比较讲究的款式,最有名的一款是秦王苻坚的用“镂金为线”编织而成的“金银细铠”。

裆铠的形制很简单,由用皮襻连缀的前后两大片和腰带组成,长可及膝。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的,也有鱼鳞形的。最常见的衲裆铠是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的那种,因为它很方便活动。用金属甲片制成的柄裆铠在穿着时很容易磨损肌肤,所以,武士们常在里面衬上一件厚实的柄裆衫。后来,武 士们穿在里面的裆衫还因为适用流行起来,不管是文官、士人还是妇女,都有穿着。

战场上不讲友善,却不等于一味强攻或死守,智胜于勇,有时竟能使甲胄生出一股魔力,无需劳师征战,也能克敌制胜,明光铠的使用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是用铜铁等金属制成的,并且打磨得精光锃亮,就像一面镜子,俗称“护心镜”。穿着它在太阳下作战,会反射出刺目的“明光”,令敌人眼花缭乱,头晕脑胀,不战自乱,所以得名“明光铠”。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繁简不一。有的仅是在柄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就行了,有的 则配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配有好几重的护肩。铠甲大都到臀部,在腰间用革质的带子系住。

北周将领蔡佑与北齐的军队在邙山大战时,他就是穿着这种明光铠指挥作战的。蔡佑所向无敌,使得北齐那一方的将士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吓得士兵丢盔弃甲,四散而逃。北齐营中都说“这是一个铁猛兽啊”,可见当时这种铠甲还不是很普遍。一直到了南北胡后期,这种铠甲才开始普遍起来。到了隋朝的时候明光铠取代了柄裆铠。到了唐代的时候有十三种流行铠甲,明光铠名列第一。

除了铠甲,当时的士兵还把衣袖短窄的圆领对襟短袍作为战袍。

裤褶服是军人们普遍穿着的服装,大翻领、对襟的褶一般衣袖长仅过臂,还用宽带束腰。裤子比较瘦,裤腿较窄,有些人还在脚腕处用带子束口。而南方武士的裤子要肥大得多,敞口,仅在膝下用带子束紧。

当时的军营中还流行一种类似后代斗篷的披风。这种眼装是长方形的织物,上面用带子收紧,系在颈部,有的披风还有袖子。披风很长,从肩头一直垂到地面,对于骑兵来说,披风是很好的遮风挡尘的外罩。后来,披风也流行到平民中,无论男女,都有穿着。

金戈铁马的军旅服饰,本是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的宠爱,但却不分时间、不分朝代地在民间一次一次刮起流行风,成为普通人追求的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可见军人独有的风采,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无法磨灭的。·时尚妆容和发髻

其实中国古代女子,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就开始装扮。她们将赤矿石磨成粉,涂抹在脸上,为自己增光添彩。到了夏商周时期,又发明了化妆粉。这种化妆粉和原始社会的赤矿石粉不同,它是用红枣花汁凝固之后做成的,而且相对于前者来说,对皮肤的刺激性也不是那么大,故而在商纣王时代非常受欢迎。那时的女子将这种纯天然的“花粉”涂在脸上,衬托出脸部皮肤娇媚无比,引人入胜。除此而外,在当时还流行一种“桃花妆”。到了秦代,宫中的女子在脸上涂红、描画眉毛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汉代甚至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化妆品制作的人,这恐怕是中国“化妆品工业”的起源。

晓霞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著名的一种化妆方法。这种化妆方法是从魏文帝的宫中传出来的。

深受魏文帝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在刚刚进入魏主宫室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去见文帝,文帝正在灯下看书,书桌的前面放了一张透明的水晶屏风。薛夜来进来的时候,竟然一下子撞在屏风上,脸颊上红肿了一片,就好像将要散尽的红霞。真是歪打正着,宫女发现脸上殷红一片很好看,就用胭脂在脸上涂画,还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晓霞妆。 关于这个晓霞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三国时期的孙和与邓夫人两个人喝醉了酒起舞的时候,孙和误伤了邓夫人的脸颊,出血了,后来估计是医治无效,留下了消除不掉的红点。但是,那些拍马屁的人说这样反而看着更加娇媚了。所以,大家都模仿着用红颜色点在脸颊上,或者点在额头上。

南北朝时期最有特色的要数额黄妆了。“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一些妇女从佛像上受到了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抹成了黄色,这就是额黄妆的由来。如果是用黄色的纸片或者其他的薄片剪成花的样子,粘贴在额头上,就称为“花黄”,这是当时妇女比较时髦的装饰。花木兰从军归来后,“对镜贴花黄”,画的就是这种妆。

和现代女性单纯地在脸上涂抹一些防皱霜、抗晒露保持皮肤活力不同,古代的女子似乎更加注重和讲究增添脸部的美感,她们经常在面部描绘一些花卉图案,更时尚的人甚至还将金铂、翠珠粘贴在脸上,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古代女子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并不逊于今日女子,故而当这种奇异的装扮一出现,人们便竞相效仿,推动了新的妆面风潮的形成。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著名的“寿阳落眉妆”的故事,因为它所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当时的社会,而是延长到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

故事的主角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传说她在正月初七那一天,躺在殿檐之下睡着了,由于睡得太熟,梅花的花瓣落在她的额头上也没有发觉。等她醒来之后,发现在额头上留下了五朵梅花的印记,怎么都无法擦掉。宫女们闻听大奇,纷纷跑来观看,觉得十分漂亮,群起而模仿,还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寿阳落眉妆”。这种奇特的妆面发展到唐宋两代,已成为风尚,称为“花钿”或者“花子”。这时的花子已不是它刚出现时那么简单了,除了描画上去以外,还出现了用彩纸和非常薄的金属片剪成,再用一种呵胶贴上去的花子。其形状也越发的丰富,除了花卉,还有一些小动物,如小鸟小鸭之类。由于唐代国风开放,这种妆面还传到了日本。时至今日,许多日本女人在穿着和服的时候,还会配上这种花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

从曹植的《洛神赋》中,我们可以看出洛神梳的是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好几股,然后弯成圆环,高耸在上。这是在南朝刘宋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奢华、堂皇的追求。而且,佛教思想的影响在这个飞天鬓上也是很明显的,飞天就是飞入天堂,一个尽情享受的地方。现实的失落和对美好的渴望,全都寄托在自己的头发上。

灵蛇鬓是曹植的嫂嫂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据传,甄氏进入魏寓当了皇后以后,每天梳妆打扮的时候,都有一条绿蛇盘结在她的后面,甄氏就是看着蛇的样子发明了这个发式。梳这种发髻的时候,一般都是把头发掠在头顶,然后汇成一股或者几股,再盘成各种形状,是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

花木兰转战归来当窗理的“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不仅贵族妇女喜爱,一般女人也会为之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云鬓”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的一片,就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发式以外,另外还有盘桓鬓、反绾鬓、百花鬓、涵烟鬓、芙蓉鬓、归真鬓、凌云鬓等,也是当时流行的发式。

在魏晋南北朝盛行高髻的时期,假发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头发短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发髻能达到时尚的标准,不得不在头发之间加上一些假发,来梳理发髻,或用假发制成发髻,再戴到头上。

假发髻也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蔽髻”就是一种假髻,这种假髻梳成以后还要插上金银饰品,而且所用的首饰也有严格的要求。

当时,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假髻,名叫“缓髻”。做这种发髻的人大多是贵族家的妇女。这种假髻在头顶竖立,必须有明显的向前倾的架势,才能产生那种雍容华贵的特殊效果。有的时候,因为发髻太高几乎没有办法竖立起来,余下的头发就在额头搭着,仅仅能露出眉目。两髻垂下的头发也把耳朵遮住,并且和脑后的头发相连,有些还形成披肩发。

贫穷人家的女子置办不起假发,不得不去邻居家借,这就是所谓的“借头”,当时借头之风也是很兴盛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也好,今也罢,不论穷女,还是富婆,都会在梳妆打扮上下一定功夫的,这似乎成了千古不变的准则。或许正是这一准则,才将女性化妆品、女性服饰演绎得如此纷繁,乱人眼睛。

同类推荐
  •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一本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包括阿拉伯人的起源、个个民族部落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合演变、宗教信仰、王朝兴替、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以历史时间为先后顺序,选择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独立成篇,且配以适当图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 守望

    守望

    范康在《守望》中记述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会组织建设、职工权益保障、工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体会和思考,是他的个人见解,有的观点不一定新鲜,也不一定实用,甚至不一定正确,但他二十多年来坚持学习思考、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称道。
  •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科普读物,它熔古铸今,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新疆传统饮食文化,从冰封雪域到沙漠绿洲,从千里草原到山区田园,书中以近千张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文字再现了新疆7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饮食风情,并展示了当代清真美食,绘就了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的发展画卷。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敦煌古代体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印百川,这溪流 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余年来,它以灿 烂的形式,被认为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品种之一。
热门推荐
  • 佛说人本欲生经

    佛说人本欲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之大蛇无双

    网游之大蛇无双

    一个热爱蛇的人,拥有蛇一般的冷静,狐狸一般的狡猾。混迹于网游界之中,不断的杀戳,享受着杀戳的快感。
  • 覆清

    覆清

    西元1893年;干支纪年:癸巳年;年号纪年:清光绪19年一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七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十一年后,日俄战争开始。李汉关只想抱着自己的女神、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安生过日子。无奈土匪、贪官、日本人、俄国人、拳民、革命党轮番骚扰……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造就枭雄!
  • 王俊凯我的爱神丘比特

    王俊凯我的爱神丘比特

    在这个纷扰的城市,许多人擦肩而过,如果遇到了,就不要放手,及时最后不能在一起,他也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过客。
  •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腾步天下

    腾步天下

    压迫、反抗、剥削、这个世界不变的铁则!!曾经的屈辱!部族陷落!这个残忍的世界、造就了强者!这个不公的世界、毁灭了弱者!!俯瞰苍茫世界!谁主沉浮!被人敬仰!被人羞辱!!抗争!誓言!!图腾力量谁敢欺!!腾兽谁可屠!!看吾将这不公世界!颠覆!搅乱!!毁灭!!重生!!我就是我无需依附!一名少年如何成长为强尊!
  • 士家天下

    士家天下

    乱世汉末,趋向三分。三国梦想,从这里开始……士家天下交流群:37896545
  • 拳行天下

    拳行天下

    他的一家以杂耍杂技为生,猴子和一条藏獒的表演引起日本浪人的注意,一路尾随,引发一波又一波的争斗。最后,一家五口中,父母姐弟四人惨死在日本浪人的枪口之下。主人公拜五台山住持为师,立志学好武功报仇雪恨。三年后武艺学成,从此“拳行天下”。
  • 不灭仙神

    不灭仙神

    一世一场大修行,一世一场大旅行,天武大陆,万族林立,妖兽横生。各族皆有大能之士,翻手覆云。即便如此,大千世界,任我逍遥!
  • 神葬世界1炎王

    神葬世界1炎王

    紫神界,为真神紫神所造之界,然而却在世界造成的最后一刻被原罪之神重创,在拼死重创原罪之神后,身死道消。灵魂化为无数法则维护新生的紫神界。共有五大位面,无数小位面。玄幻位面中,有一个世界,叫神葬世界,是当初紫神所创造的半神们和原罪七半神战斗后陨落的位面,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