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8900000016

第16章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2)

其他的人也许喜欢一个安静的房间或是肉体上的孤立。无论怎样,每天拥有一段孤独的时光,不受电话或其他事物的干扰,是探索我们自己的生活、信念和行动所必需的。过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宣扬孤独的价值:耶稣、佛陀、施洗者约翰、笛卡儿、蒙田、班扬等都曾在孤独中获得启示。

第二种寻求自我的方法是挣断习惯的枷锁。我们将自己活埋于层层习惯和无聊的事物底下,只有炸药或极大的努力才能使我们挣脱出来。有多少人是在习惯和惰性的枷锁下沉闷乏味、毫无生气地过一天算一天?

我们演说课程中的一个年轻女学生向我们说出了她和她丈夫如何破除习惯的枷锁的故事。

“我丈夫和我都是电视迷,”她说,“我们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就打开电视机,在电视机前吃晚饭,一直看到上床睡觉。因怕错过电视节目,我们无法去拜访朋友、看书或一起外出度过美好的时光。如果有人来拜访我们,我们都巴不得他赶快离开,以便我们可以继续看被打断的电视节目。有一天,我和一些老友一起吃午饭,我才发觉我跟她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只有听的分儿。我没去过任何地方,没看过任何书,没做过任何事——我把我生命中的黄金时期都浪费在一个暗暗的房间里的电视机前。

“我回家告诉我丈夫,别人能够戒除吸毒的恶习,我们也应当能改掉过度沉溺在电视节目中的毛病。他同意我的看法,于是我们开始努力做其他事来治疗这个毛病。我们报名参加晚上的成人教育课程,时常去打保龄球和拜访朋友,甚至从图书馆借书回来彼此念给对方听。我很高兴能戒掉电视瘾。我们的工作和婚姻都得到了改善。现在我们从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而且对自己和对别人来说,生活更有意义了。”

这两个被活埋在习惯底下的人,在将自己解放出来之前,他们的性格被层层包裹住。

第三种自我发现的方法是找出生活中最令我们满意的东西。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78年写给他妻子的信中做了最精彩的表达:“……我经常认为要界定一个人的人格,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他自己最感活跃和满意的精神或道德态度,这时他内心会有一个声音说:‘这才是真正的我!’”

换句话说,兴奋使得真我浮现,因为感到“最深的活跃和满意”是一种兴奋,也许是对一个想法、对一个人、或一种情况的兴奋;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兴奋能使我们挣脱无聊的事物、习惯和压抑,成为真我的一个刺激。

兴奋是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激发我们尽最大努力的情感燃料。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维克多·艾波顿爵士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吃惊的话:“我甚至将热心列在专业技术的前面作为科学研究成功的秘诀。”

当然,爱德华爵士并不是指专业技术在科学的研究中的地位不重要,他的意思是说热心、兴奋、会刺激一个人去获取专业技术。

教导演说的44年生涯中,我丈夫发现演说的效果要视演讲者对他的讲题的兴奋程度而定。不管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还是伊索匹亚的降雨量,他对听众所造成的冲击力是跟他对讲题的感受力成正比的。

个人的性格往往是无法加以改变的,只能加以揭露。要找出那些我们与其他人不同的珍贵美妙之处,就必须把那些蒙蔽于心底的恐惧、退缩、自疑、惶惑、习惯等一层层地剥除掉。兴奋,便是将这一层层扼杀真性情、真性格的东西熔化掉的火炬。

兴奋有许多种形式。对某些人来说,爱是使他们揭露自我的武器。看过《玛蒂》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爱是如何改造了原本无聊、孤单的人,为他们开创了崭新的世界。

对于人来说,兴奋则是某种不断刺激他们的工作、活动的动力。耶鲁大学的威廉·里昂·费尔普斯教授写了一本叫《工作的兴奋》的书,整本书都流露出他对工作的欢愉之情。

生活危机也提供了必要的刺激,使得一些人的性格鲜活起来,大的灾难就好比战争、洪水或地震,往往产生出适时的刺激——只有在不寻常情况的挑战下才显露出他们的性格和能力。就比较小的规模来说,许多与子女同住,平常似乎毫无用处的老年人,在子女的家庭发生危机时,比如有人生病,或遭到意外变故打击时,往往能成为力量和效能的支柱。

因此,以下便是发掘我们独一无二的不同之处和个性的三种方法:

1.每天培养一些孤独的时刻。

2.努力破除习惯的牢笼。

3.由衷地兴奋和狂热。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自我发掘中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在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之前,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了解自己是智慧的开端,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这个古老真理的现代版。

学习喜欢你自己

健康、成熟的生活的标志之一是喜欢自己,但不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自满,而是接受自我,冷静、客观地接受自己,并怀着自尊心和人类的尊严感。

斯曼莱·布兰顿博士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某种程度的自爱,是每一个人健康的特征。适度的自重对工作和成就都是不可缺少的。”

心理学家A.H.马斯洛在《刺激与性格》一书中也曾提及自我接受。他说:“较新的机能心理学中主要的一些概念是舒放自然、自我接受、冲动知觉、满足。”

一个成熟的人不会躺在床上默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或为自己没有比尔·史密斯的自信或吉米·琼斯的积极态度和冲劲而担忧。他可能经常批评自己的表现,他可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他认同自己的一些基本的目标和动机;他将精力花在改进自己的弱点上,而不是对着自己的弱点哀叹。

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同样健康的宽容心,因此他能毫无苦恼地自处。

喜欢自己是不是跟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除非我们的确喜欢自己,否则我们将无法喜欢别人。怨恨一切事物和每一个人的人,虐待和讨厌他的同胞的人,会更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挫折和深深的自我厌弃。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教授亚瑟·T·杰西尔博士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和成人了解自己,进而建立起自我接受的健全态度。他最新出版的《当教师面对他们自己的时候》一书中,认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奋斗、满足、希望和悲痛,自我接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

时下在我们国家医院里有一半以上病房住满了对自己感到厌恶的人,而且还有数以万计遭遇感情和精神困扰需要治疗的人,这些是无法与自己相处的人的极端例子。

我不想在此分析产生这种不幸情况的因素和压力。我怀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注重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名望的价值,以及迎头赶上别人的一成不变的定律,跟我们精神上的疾病有很大关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W·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曾谈到目前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每个人最好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怀特博士说,“这种观念,使人们认为理想的人都是能成功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狭窄的生活模式、单调的生活常规、外界的限制,抑或屈就于成就感的压力下,为一切行动和努力适应,结果使人失去了目标,放弃了成长、创造的能力——简而言之,仅仅为了适应外界的压力,而失去自我特有的创造性与发展的潜力。”

我完全同意怀特博士的说法。有勇气自立独行或清楚地知道我们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很少的。我们的行为大多受到社会和经济群体的支配,我们的饮食、衣着、生活和思想跟邻居很相近。一旦我们的个性跟这种环境发生冲突时,我们就会变得神经过敏、可怜兮兮,感到惶惑,甚至不喜欢自己。

几年前,在我们为女性所开设的卡耐基课程中就有一个学员受困于这种冲突。她嫁给了一个有野心、积极进取、独裁专断的成功律师。这对夫妻的社交环境由他的朋友、与他相类似的人以及那些以社会名望和成就来衡量的所谓名流人士所组成。这位太太很文静、谦虚,在这种环境中她感到受压抑、被轻视。她具有的所有优良品质都被忽视不见。她变得越来越沮丧,越来越不自信,因为她无法达到别人对她的要求。她变得讨厌自己。

这个女人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而在于如何适应自己——快快乐乐地接受她自己,摆脱想要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压力。她必须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义,了解每个人都必须依照自己的性格而不是依别人的性格行事。

她重新肯定自我的第一步是不要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她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然后付诸生活,同时必须学习自处,减少自我批评。

过度挑自己的错是不喜欢自己的人的毛病之一。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建设性的,而且是改善自己所必需的,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观念时,就会使我们瘫痪,无法采取积极正面的行动。

许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我丈夫一起授课。课后,班上有一个女学生来找他,抱怨自己讲话讲得没有预期的好。

“当我上台讲话时,”她告诉我丈夫,“我觉得胆怯、别扭。班上每一个人都好像很沉着、自信。一想到我的缺点就令我感到气馁,于是就表达不出我心中所想说的话了。”

她剖析完自己的弱点后,戴尔对她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那句话很简单:

“忘记你的缺点。毁掉你的演说的不是缺点而是缺乏优点。”

是的,毁掉一篇演说、一个人,或一件艺术品的不是那些缺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充满了历史和地理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更充满了过分感伤、煽情的段落。但是有谁在乎?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依旧流传千古,光芒四射;它们的优点盖过了缺点,使得缺点变得不足挂齿。我们喜爱朋友是因为他们的优点——却不在乎他们的缺点。

进步和自我的实现来自集中心思在自己的长处上、发展最佳的特性、把缺点抛在脑后。我们必须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忘掉它们。

罪恶感和自卑感,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过失的偏执观念是既不可爱又要不得的心态。一旦陷入这些心态中,我们便无法尊重或喜欢自己,而且也不会欣赏别人的这些心态。我们必须把过去埋葬,重新开始。

在学习喜欢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先发掘出对自己缺点的容忍心。这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降低标准,变得懒惰无能或不做最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人能够永远得到满分,包括我们自己。要求别人十全十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则是自我本位的愚行。

数年前我加入一个组织,其中有一位女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她对她所做的一切都要求丝毫不差,但对别人来说,她的工作几乎都是失败的。一个简单的报告她都得研究好几个小时才能提交出来;发表演讲时,她总是把题目讲得淋漓尽致,却累坏了听众;她家从来不欢迎临时探访的客人;举行宴会时她连最小的细节都事先安排好。这位女士费尽心力,也的确做到了一种机械式的完美,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欢乐、自然和温暖。她是一个完美得无聊透顶的人。

不断要求自己完美便是一种无情的自负形式。他们无法忍受只是跟别人一样好而已,他们要超越别人,光彩四溢,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摆在付出自己和自己的才能上、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摆在胜过别人、把自己高高放在完美的架子上。

身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像其他的人一样经常会遭受失败,但他无法容忍或超越自己的失败,结果变成恨自己。

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认真,能够偶尔停下来自我欣赏一番,是学会更喜欢自己的一个条件。

在前面,我强调每天挤出一段独处的时间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孤独对学习喜欢自己也是一个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薛顿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里奥·巴蒂梅尔博士写道:“以前的人习惯在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当天的活动。这是学习如何与他人和与自己相处的更好的一个好方法。”

在我们能忍受自己之前,实在无法奢望别人会为我们的在场感到高兴。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说,无法忍受独处的人就像永远受风吹拂的池塘,永远无法平静下来反映出任何美好的东西。

通过学习跟自己单独相处,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心灵的停泊处、一个参考点、一个我们与外界关系的本垒位置。安妮·莫罗·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与自己的核心相关联时,才能与他人相关联。就我来说,透过孤独最能找到我的核心、我内在的源泉。

孤独提供给我们一个较客观地审视生活的远景。“静下来,同时了解我就是上帝”是圣经诗篇中给我们的忠告,这是个非常好的忠告。孤独对灵魂的好处跟新鲜空气对身体的好处是一样的。

把自己的满足和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无异于把重担加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从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中抽取快乐。喜欢、尊重和欣赏我们自己跟喜欢别人一样,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做事不要瞻前顾后

一旦做好决定,就要毅然行动,别再思前虑后。

前面提到的威尔斯·卡瑞尔的魔术公式可以解决全部的烦恼吗?当然不可以!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应付诸多的烦恼必须有各种周全的准备。所以,首先我们要学着把问题分析成三个阶段。所谓三个阶段是:一、面对事实;二、事实的分析;三、决断——然后实行。

这是很切实可行的。想解决恼人的问题,就非得用这个方法不可。

先看第一步骤:面对事实。为何要面对事实呢?因为除非我们对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就无法找出适合的对策,而徒自困扰罢了。这不是什么新发现,而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哈佛特·豪克22年来所主张的。在他的帮助下四万学生解决了他们的忧虑。他曾对我说:“混乱正是忧虑的第一个理由。”他进一步说明:“烦恼大半是由于对问题尚缺乏正确的了解而匆忙下判断。例如,下星期二下午3点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在下星期二之前,我绝不对那事做任何决断,而致力于搜集和那件事有关的所有资料,不为那事烦恼,因此绝不会吃不下睡不着。在星期二来临时,已能掌握事实的来龙去脉,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

我问他烦恼是否因此而真正消除了,他回答:“正是如此,我很肯定。任何人如果能够将忧虑的工夫用在搜集资料、客观的分析问题上,忧虑自然能够消除。这是我想着重强调的。”

然而大多数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一旦我们碰到难题,就只会去看问题的某一面,只祈望一切符合自己的意愿,在偏见下往往做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行动。

安德雷·摩洛说:“符合我们个人愿望的事被当成合理的事实,此外其他的事则往往使我们无法接受!”

这种不充分的论证又怎能得到真正的对策呢?将2加2等于5作为前提,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吗?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非要把2加2说成等于5或500哩!

同类推荐
  •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Ⅲ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Ⅲ

    本书教你如何调节心态拥有快乐的生活,包括学会接受、学会应对、学会解脱、学会调节、学会行动等九章内容。
  • 做事要有责任心

    做事要有责任心

    如果说到闷内小企业和IBM,微软等这些国际大公司之问的差距。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战略、资金、人才,高效率的管理……但他们都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便是员工的责任心。高度负责的员工,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和必要前提。责任应该是人晶的最核心要素,因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即使有再多的知识、再大的才华,也难以创造价值。而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树立主人翁意识,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事情,用高标准要求工作,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尽善尽美,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 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下)

    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下)

    2007年,美国PrimeTime公司隆重推出一部风靡全球的纪录片《秘密》,该片堪称成功学、财富学和人生指导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广受人们的追捧,原因是该片揭落了一个至大的秘密……据该片制版人朗达·拜恩介绍,《秘密》的灵感来源于一本失落百年的古书——《失落的百年致富圣经》,正是这本书启发了她,让她与那些伟大的励志导师勒斯·华特斯、查尔斯·哈尼尔、罗伯特·柯里尔等相遇,从而拍出了这部经典的励志纪录片。
  •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别辜负父母苦心,做人必须要有志气,立志要以德为本;不要在年轻时享福,不要父母的溺爱,学会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凡事从小做起,期待未来,立足今天!
  •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

    《求职者的圣经(求职篇)》是当代知名作家段谦倾心所写的一本关于职业的学术著作,而后又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做了更加详细、有针对性的文字补充,是一本难得的职场求职、生存攻略等经典学术著作。让找工作的人知道如何找到工作;让不找工作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工作;让正工作中的人知道如何工作可以更好;让不满意现在工作的人知道如何创造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正是《求职者的圣经》的核心内容。
热门推荐
  • 一剑荡九天

    一剑荡九天

    洪荒破碎,天道九分。九天之下,蕴育了九种文明和九大修炼体系。黄天之下多为古武,苍天之中尽是修真!又有十二大星空圣使,各自掌握着一种逆天神通!且看主角如何从一个毫无修为的普通人,到一步步的将九天,尽数踩在脚下。
  • 欢乐星妻天

    欢乐星妻天

    他是她进娱乐圈的领路人,她用行动证明她是块金子。褚茫茫从一个念不起大学的妹子蹉跎到拥有一沓代言和一屋子奖杯的明星不太容易,作为男主的他很荣幸地说:“我家妹子是美人是学霸是女王是萌物是平面模特是演员是……”众人不耐烦地打断他:请问男主,你是什么?男主很肯定地点头:“男神!”
  •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本书告诉你,说话要懂得——谎言的分寸:有的谎言让事情更圆满;真诚的分寸:把诚意表达出来实则大有奥妙;说服的分寸:说服的话要值得听;幽默的分寸:风趣与轻浮只有一线之隔;拒绝的分寸:让对方自然接受你的拒绝;赞美的分寸:说得漂亮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批评的分寸:批评也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倾听的分寸:有时不说比说还管用;
  • 我亲爱的易先生

    我亲爱的易先生

    未婚夫劈腿小三,我还没和小三撕逼,就已经败下阵来。“敢不敢打个赌,我能有办法让你很快从失恋中走出来?”我以为这只是他的一句玩笑话,然而他所设的赌局,从来都不会输。亲爱的易先生,你告诉我,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先爱自己,可是,我的爱全都给了你,又如何还有爱自己的余地?
  • 貂蝉新传

    貂蝉新传

    貂蝉是拥有很多传奇的人物,与关羽留下了貂蝉拜月的神话,吕布为她倾尽一生,老牛吃嫩草的董卓为她丢了性命,揽天下美女的曹操为何放过貂蝉。让我们透过这段历史的迷雾,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当她的相思无人在时,当他们相爱而不敢爱时。当她与他们的脸上蒙上岁月的尘埃,当时间把她,把他们退向前,她与他们的爱是否还在呢。
  • 唇齿留香

    唇齿留香

    以近年来我国的餐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背景,讲述了奋斗上进的青年男女姜有原和英建瓴的曲折创业故事和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他们的同学关系,亲友关系等,跨越了三代人的纠葛和生活,以及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
  • 魔王宠妻

    魔王宠妻

    魂穿异世,醒来时身边多了一个包子。偶遇强者,收之为徒。学艺六年终有小成。天下风起云涌之时,她带包子闯荡江湖之日,势要谋一席安逸之地。他冷酷绝然,手段残暴,从不以真容示人,人称魔王。当她遇上他,又会擦出何种火花……天下大势又将如何
  • 岁岁清寒之帝姬

    岁岁清寒之帝姬

    青梅竹马无奈分离,从王妃到皇后,经历变故,蜕变帝姬,强势归来,对于感情,她该如何选择,是为她痴狂的青梅竹马,还是为她一步一步自毁原则的帝王
  • 九天主宰者

    九天主宰者

    底层农民工叶诚是个正派的老实人,一心想当个光辉人物,却屡屡被人屈辱,最后,他跳楼明志。却发现自己没死,而是来到了阴曹地府,重新投胎,来到了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小贵族领地。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异世行游

    异世行游

    奇异的世界,一个少年被传送而来,这里没有武术,却崇尚武力。这里没有斗气,却有神奇的魔法。这里没有武士,却有强大的机甲。少年将会在这异世中,有所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