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4500000038

第38章 科学巨匠(3)

蔡伦任尚方令期间,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蔡伦于是积极想办法改进造纸的技术。他利用碎布、麻头、鱼网等为原料,将西汉时的石灰水制浆改用草木灰水制浆,因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最终蔡伦造出了精制纸张。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就在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同一年,和帝去世,邓太后所生的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死去。邓太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从此进入贵族行列,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元初五年(118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四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令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张衡:领先世界的科学全才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张衡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汉朝的时候,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好像一个鸡蛋壳,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看法虽然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有进步之处。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制成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2500颗。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他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24"",同太阳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径31"59"".26和31"5"".2相差不多,可见张衡的测量是相当准确的。

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由暗视明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但不很全面。到了晋代,束皙才作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张衡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32年,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地动仪也用铜制成,形状像酒樽,内部中间竖着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围有8根横杆连接外面。外面有8条龙,龙头朝下,按8个方向排列,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8只张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哪个方向的横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138年,地动仪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他还发明测定方向的候风仪,制成了当时只是在传说中有过的指南车。

在数学方面,他算出了圆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点。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地形图。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并且还被人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为他题碑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名人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华佗:妙手回春的民间神医

华佗(145—208年),字元化,东汉沛国谯(今亳州市)人,三国著名医学家。

华佗生于东汉末年,从小就能刻苦钻研学问,精通各种经书,尤其喜爱研究医学和养生的方法。后来他去徐州(州治在今山东郯城西南)游学,拜名医做老师,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渊博的医学知识。

华佗小时候非常聪明,但性格孤僻,长大后不愿意出仕做官,却特别喜欢治病救人的医术,他收集了很多秘方验方,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他听说名山之中常有得道的仙人居住,于是就遍游山川,拜师求道。这样访寻了好多年,华佗看到了不少活泼可爱的动物象鹿、鹤、猿等奔跑戏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佗把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卧倒身子、猿的脚尖纵跳、乌的张翅飞翔等动作,联系起来,编成一整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的体操。他的弟子吴普和樊阿用这一方法来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吴普到90多岁时,听觉和视觉都很好,牙齿也很坚固;樊阿活到100多岁,身体也很健康。华佗在1700年前创造的这套科学的医疗体育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用汤药和针灸等方法治不好的内脏病症,便用外科手术来治疗,这是华佗的重大贡献。但这种治疗方法在当时却受到医学界有守旧思想的人的攻击,他们认为用剖割手术会使人的元气大受损伤,经过剖割手术的人,即使不死,也活不长久。这些人的攻击并没有使华佗畏缩不前,他为了替人们解除痛苦,毅然决然地继续钻研并利用外科手术来治病,以事实来回答这种攻击。结果,华佗博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把我国医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华佗最出色的是外科手术。为了施行手术的需要,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酒能够使人麻醉的性能,发明了“麻沸散”。病人用酒服麻沸散后,便会完全失去知觉,剖腹割背也不会感到痛苦。华佗除用手术来治外科病以外,还常用外科手术来医治内脏的疾病。华佗能把内脏的病变部分割掉,或者加以洗涤。动了手术以后,伤口用丝线缝合,敷上特别配制的药膏,据说四五天后便可以愈合,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平复。麻沸散的配制方法,早已失传,后人虽有种种推想,但都不可靠。不过,华佗在1700年前已经能用麻醉法来进行外科手术,则是毫无疑义的。这是他对祖国医学上的一个卓越的贡献。

当时统治北方的曹操常常患头风眩,医了好久没有见效,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替他扎了一针,头便不痛了,因此曹操强要华佗当自己的侍医,供他一个人使唤。华佗不愿意做曹操的侍医,借口妻子有病,告假回家。曹操大怒,就派人将华佗逮捕来,仍旧请代华佗为他治病。华佗给曹操诊断了以后,对曹操说:丞相的病已经很沉重,不是针灸可以见效的了,我想还是先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掉病根。曹操认为华佗有意谋害他,就把华佗关进牢狱里。后来,曹操将华佗杀害了。

华佗在被关进牢狱以后,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的,于是抑制住悲愤的心情,逐字逐句地整理他的三卷医学著作——《青囊经》,希望把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这三卷著作整理好以后,华佗把它交给牢头。一次牢头的妻子看到这本书时,以为是没有什么用的旧书,就将它丢进火里,牢头发现时慌忙去抢,然而书已在火中化为灰烬了。华佗没有留下专门著作,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中藏经》、《华化方》等医书,虽被人认为是他的著作,实际上却都是后人假托的。华佗的弟子有吴普、李当之、樊阿等人。吴普有《吴普本草》,李当之着有《本草经》,樊阿精于针灸,在医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

华佗医病的方法很多,而且简便易行,用药不过几种,给病人针灸,取穴也不过几处,但疗效很高,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医。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因而后世尊称他为外科的祖师。

名人名言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张仲景: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张仲景(150—219年),东汉后期医学家,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天赋聪颖,勤奋好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兵祸绵延,疫病流行,黎民百姓饱受战乱疫病之灾,很多人死于非命。张仲景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张仲景学医时“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在他之前,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一套临床方法。“辨证施治”也叫“辨证论治”,它是说,首先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使“辨证施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他对民间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钻研学习,张仲景的医术大大提高,技艺超群。

当时频繁的战乱导致瘟疫流行。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200余人,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在方剂上,《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另外在剂型上此书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所以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同类推荐
  •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帝国的另类

    帝国的另类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24位“另类”皇帝,展示帝王家族的另类怪胎,从中探索了产生这些“另类”皇帝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自刘邦开汉以来,附会在他身上的神奇传说可谓多矣,史料言之凿凿称刘邦乃蚊龙播种,赤帝化身。其实,仔细研究刘邦,读者会发现他是一位极度世俗化的人——世俗化的生活、世俗化的情感、世俗化的人格……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世俗化,刘邦才具备了一般人少有的高级情商,这是他战胜对手,成为一代伟大开国帝王的重要因素。本书以刘邦生平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功过是非的论述,以翔实的史料佐证,以公正的角度客观评价,全景式为读者解析刘邦从嬉皮士到天下共主的真实人生。
  •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胡乔木自1941年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到1981年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与毛泽东直接渊源有40年。他最初是毛泽东的学徒,后成为其得力助手,并且是可以诗词唱和的文友。胡乔木也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得力助手。在1975—1982年这个历史转折年代,胡乔木大力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工作。
  •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蒲永平编著的《莎士比亚》内容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突破悲剧和喜剧界限,不受三一律束缚,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人探索人物的内心奥秘,从而塑造出了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他的作品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使其既富有人生哲理,又具有批判精神。一起来翻阅《莎士比亚》吧!
热门推荐
  • 骑士风云录2

    骑士风云录2

    所谓和平,不过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短暂的中场休息。辉煌的群星照耀阿伦西亚。谁才是这片天空真正的主帝? 大陆历596年,“卡德莱特平原之会战”以卡奥斯帝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索菲亚王国自国主诺兰德六世以下,全军覆没,仅杰克·佛利特将军一人生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死神指间侥幸逃生的王太子阿斯尔和利奥特大公爵之子莱因斯成为索菲亚复国的最后希望……而当人类互相残杀时,兽人正在海峡的别一边窥视着……
  • 玩出来的智慧(2~3岁)

    玩出来的智慧(2~3岁)

    本书作者从2~3岁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家长揭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让家长轻松掌握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作者还创编了50多个朗朗上口的、极易操作的亲子儿歌互动游戏,将宝宝的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融入游戏中,使宝宝在快乐游戏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书既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又是早教从业人员的工具书。
  • 刘巴黎手记

    刘巴黎手记

    一个赤脚医生与一个自封大侦探的逗比的故事
  • TFBOYS之爱上我吧

    TFBOYS之爱上我吧

    当霸道的小凯遇上“克星”轩璃,薄荷少年源源遇见陌筱,千玺遇见璇筠,那爱情就如棉花糖一样甜蜜,幸福的一见钟情竟然会发生在女主这如此平凡的少女身上,这感情又如童话般甜美,也如上天一般坎坷,那么最终遇到困难的他们,能否迎刃而解呢?有情人会不会终成眷属呢?尽情期待。
  • 武斗王朝

    武斗王朝

    魔魂大陆三个国家里,主角从天羽国诞生下赖,闹到天庭.......
  • 鬼妃要上天

    鬼妃要上天

    满门忠烈,一夜灭族。她生前贵为女将,死后亦为鬼雄!一朝重生,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虐渣男,斗渣女,谁敢不服?等等……这抱住自己的美男是怎么回事?手往哪摸呢?“爱妃,有没有人说过你的眸子很美?”“王爷,那人一定……瞎了!”
  • 冥冥之中天注定

    冥冥之中天注定

    汧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相信你值得更好的……”潞倾:“我骗你,是要你认清你的心,我好难过,不想再等了……”“我愿放下,只是心中有了牵绊,在犹豫,而已。”
  • 古尊重生

    古尊重生

    大罗天尊证道失败,天罚之下被雷劈而亡,身体却穿越到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开始!筋脉尽断修为全失,一夕之间沦为废人!他不甘于命,逆天而行,终究重回强者巅峰!
  • 亮剑之最强兵王

    亮剑之最强兵王

    一名超级雇佣兵在一次任务中因为好奇心打开了任务物品,当他回过神的时候已经出现在了《亮剑》的世界中,他一个强大的战士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一切都尽在《亮剑之最强兵王》。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

    不论何种行业,优秀的经理人必定是一位财务高手,教你轻松驾御房地产企业必备的财务方法与技巧。通过《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的阅读,你将学到: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方法,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工具加强内部管理,运用财务思维视角运作企业,找到提升运营绩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