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1800000028

第28章 校园“文青”就是要这样写(1)

本来,大学生中爱好文学的只是少部分人,并不是此著中主要想反映的当今大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因为考虑到,本书中的许多读者,就是正在读的大学生朋友,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文学至少是文史、人文、阅读方面的爱好者、写作者,甚至很多还会是中文系或相关专业(如新闻传播、影视广播、导演编剧、编辑出版、历史、哲学、美学、外文等)的大学生;且当今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值得反映、讨论和建议的必要,所以才专门设立了这一章。

当今大学里部分校园“文青(文学青年)”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本章提到的,如整体创作风气不佳,寂寥平静,很不景气;整体才学素质不高,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作者并不多;创作缺乏个性和思想(如一味模仿成年人、成功者、社会主流;脱离现实生活,一味玩技巧、瞎编故事等——这些方面其实也是属于世俗化的倾向),过于世俗化(如不是“小资”而要装“小资”、太暴露的性描写与成人心态等),过于功利化(如发“北大财”、发“西藏财”、只为获奖与成名而写作、个别作者甚至有道德缺陷等);以及其中的一些具体表现:视野狭窄、题材有限、内容空洞、缺乏主题,甚至晦涩虚无、矫揉造作、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等等。这都是不好的现象。

那么,校园文青的创作究竟如何才能有前途?本章各篇里均有很详细的建议。最后一篇《只有三句话——告校园文青书》中写道:“文学是每个人(尤其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写作是每个人(尤其大学生)的能力之一;不为仅仅当一个小作家而自满(尤其大学生)——这正是本文最想说的三句话。这些本来也并非何等高明、独特的观点,却常常有强调的必要。”当你明白了这3句话,并能够认真地去照做时,那你离创作出大成果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1、大学文坛不能再这么冷清下去

1989年3月26日,北京大学毕业的青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几年后,北大乃至北京诸高校爱好文学的大学生们,就在每年的3月26日举办诗会,以纪念包括海子在内的“殉诗英雄”们(北大籍“三剑客”海子、戈麦、骆一禾等)。1993年是第一届,如今已举办了17届。

据刚大学毕业的一位文友介绍,2004年9月10日,他“跨长江,过黄河”,从南方来到京城读书。2005年3月26日,他第一次慕名而去北大,参加了纪念海子十六周年祭日暨北大第十三届“未名湖”诗会的活动。冷冷清清的教室里,稀稀落落坐着从京城各高校赶来的诗歌爱好者与“校园诗人”们数十名(当然以北大人为主体,但据说几位其诗坛“大腕”因故缺席),让人倍感悲凉。回来后,他写了一首诗,最后几句是这样的:“缪斯女神空空如也的双眸,似乎透出些忧郁。但走近才知道,人们已许久没给它清洗。欣喜的是,我终于与一些人坐在这里,等待戈多。”

大学文坛的寂寥与平静,尔致于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莘莘学子趋于功利、实用的大学校园内,这又有啥稀奇呢?“未名湖”诗会这些年倒是一直在搞。但是,听北大的“文青”们反映,参加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少了,不知还能否维持下去?

人大某“文青”曾写过一首名叫《酒客》的短诗。该诗近些年来在全国各地不少报刊与网络上登载,产生了一定反响。其中几句是这样的:“秋风乍寒,我独坐于午夜街尾,用路灯烤暖,用冰镇啤酒烤暖,用行人的冷眼烤暖。”初看,这首诗只是写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无人理解,孤独而又热烈的情形。其实,它也反映了一个作为在全国著名文科大学、而且还是在中文系上学的爱好思考、读书、写作的青年,却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志同道合者,大家都只是在为考试(包括课程高分、名次靠前、拿到奖学金、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将来留在北京、保研、考研……)而学习,对自己的追求和行为很为不解、鄙视、冷漠,于是感到非常迷惘且敏感,既难过又自豪、既凄清又超然的心境。

另一个证明是,当时京城几大高校(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北外、中国政法等)的十数家文学、文化社团,成为挂靠于文化部、民政部的一个民间文艺团体——丹青艺委会的理事会成员,不定期地在“北外”的地下室聚会。每次就那么几个人,据说已囊括北京诸高校在校学生中的文学“精英”了。每次的主要话题都不外乎:寂寞、孤单、冷清。不是么,定期活动的文学社团越来越少,文学活动(包括名家讲座、征文比赛、主题讨论会等)越来越少,社员越来越少,社报、社刊越来越少,往外投稿的越来越少……除了经费不够、没有场地、校方不重视外,“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校园文学爱好者的数量越来越少,素质也越来越差!

北大文学社的负责人说:搞一场诗歌朗诵会,台下的人比台上的人还少;北师大文学社的负责人说:有些学生倒挺有“才气”,但催促他写篇稿子,比让公鸡下蛋还难。另外,京城中凡有中文系的学校、而且这些中文系都还位列全国前茅——如北大、北师大、人大、清华、首师大、“解艺”等,其文学社长还得长途跋涉,到没有中文系的“北外”去聚会!因为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看看人家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大、北师大,涌现出了多少至今仍在中国文坛纵横驰骋、风光无限的新生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学者!那时,校园里出了多少社团刊物、多少文学讲座、多少诗文佳作、多少优秀选集!

不唯北京,在外地,譬如武大、南大、复旦、南开、中山、山大、厦大、川大等校,其近些年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亦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今天也有一些“校园作家”、“校园作品”:谁的电视剧播放了,扬言要写出“中国的《飘》”来;谁又自费弄了几部诗集,加入了中国作协,不日将出国留学;谁又在什么大型纪念性征文活动中拿了个一等奖,接受北京电台采访;谁又加盟了一套“长篇少年小说丛书”的创作……

但是,揭开其外表,真相又是怎样呢?或父母就在新闻出版部门工作,发表、出版自然容易;或一味“投机钻营”,为一些重大社会活动所需而精心应制;或适应时代,抓住选题,却不顾粗制滥造;或出版社、报刊、“关系户”为其大作宣传,实则并非那么一回事……

其中有些“作品”倒是文字、意象挺好的,赞美性的主题也挺可观,但其个性、其思想,又在哪里呢?既不反映真实,又不表现真理,算是好作品吗?

个别淡于名利、甘于孤守的“纯文学写作”者们,倒是在为文学审美本身而尽心尽意;但脱离现实、缺乏意义,毕竟有失偏颇。致力于提高艺术性的精神值得提倡,如能再增加一些传统美德与人民性,不更是锦上添花么?

大学文坛之寂寞,在于作者、文章、活动太少;大学文坛之平淡,在于令人叹服的作者(品才学识皆过人,潜力无限)、文章(思想文字俱佳,精雕细刻且意义很大)、活动(主题积极,较有影响,波及久远)尤少矣!

难道这仅仅是时代原因吗?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文学“同志”们,振作起来!行动起来!

“还我们以辉煌!”

2、缪斯的小情人,你的出路在这里

——近20年来大学校园文学创作鸟瞰

恢复高考至今,新时期30年弹指一挥间。大学校园里的文学创作,几乎从未停止过。但真正要说出现较稳定、活跃的局面,那还是前些年的事情。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学校园文学的兴旺,大学校园文学亦迅速崛起。

要提到大学校园文学,就不能不先说一说中学校园文学,这是校园文学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最充满热情的一支队伍,是大学校园文学的基础。大学生从中学生中来,纵使当时并未形成有意识的创作、发表状态,但在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创作理论、文学功底等方面已开始酝酿与准备。

改革开放时期,中学生文学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独特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便已有不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先是山西师范大学的《语文报》,继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河北省文联的“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以及其它众多面向中学生的报刊与正规或民间文化组织,通过发表作品、征文比赛、评选“十佳”等种种方式,带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计中学生文学爱好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创作热潮,迄今势头尚为可观。其中的佼佼者,胡晓梦、陈粤秀、毛梦溪、马朝阳、田晓菲、韩晓征、刘梦琳、王蕤、马璇、任寰、肖铁、李芳芳(多系女孩)……一个个被保送或特招进了北大、人大、北师大、武大、复旦等名牌院校中文(或新闻)系。而裴志海、詹宓等人则走进了军营。(最近听说,“文学另类天才”韩寒,复旦大学打算破格录取他,而他还不乐意。另一位郭敬明,则在上海另一所高校就读;西北大学有个李傻傻,武汉大学有个胡坚,北京工业大学有个孙睿,张悦然则在新加坡上大学——他们都刚毕业。)

中学生充满浪漫情怀,对文学事业有神圣感,热情奔放,且人数众多,各地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学活动风起云涌。但他们毕竟知识有限,思想、经验都还不够成熟,文字带有明显的学生特征:清新、优美、简单、稚嫩。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从事创作,一般是凭借其天赋、灵气,容易“进入状态”。他们喜欢参与,投稿、文学大赛,“东边不亮西边亮”,时间久了,积累的“铅字”、获奖证书就多了,通过信息、名气、关系,还得花一笔钱,在香港或内地某家省级文艺(人民、教育、少儿等)出版社弄个小册子,加入什么“作家协会”,即可“名正言顺”地迈进大学门槛。这些人平时只顾爬格子,社交又多,阅读面仅限于最新文学报刊,而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创作理论方面普遍较差;有些人一味玩“先锋”,刻意形式,甚至连基本的文字功底都不行。有一个曾被评为“全国文学少年”的“校园诗人”,他发表的作品、获奖证书一大堆(包括与名作家、大人物们的合影),竟然语文总不及格(其它科更不用说);作文亦难拿高分,连起码的文从字顺、表情达意都做不到。“唐宋八大家”哪几位、阿·托尔斯泰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各是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振振有词:“这与我写诗有啥关系?”又据某报刊调查,大、中学文学社团中,看过“四大古典小说”的社员仅占10%。

除了整体问题(知识面有限,基本功不扎实,风格、题材单一,人文气息淡薄,急于求成等)外,还有不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有些校园写作者,能力原本一般,一味追名逐利,不认真读书与练笔,只管胡编乱造、游戏文字,四处寻找发表及获奖机会,自费出书,进了大学;在大学又是混学分、混文凭;好不容易熬到毕业,纯粹是从升学、就业的利益出发。还有不少人,其父母或亲戚在有关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工作,利用传媒炒作,大肆宣传与吹嘘,“神童”、“天才”满天飞,尤勿可取。

从中学到大学,前些年整个校园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辉煌,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成人文坛空前繁荣的带动,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②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文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条件;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现实生活,又给校园写作者们奉献了丰富的题材来源;③众多文学或综合性报刊的创办,面向学生的栏目增多,征文、评奖活动此起彼伏,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发表习作的园地与表现才华的机会,这反过来又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但总而言之,由于整体或自身原因,大部分中学文学爱好者被保送进大学后,便“江郎才尽”、“泯然众人”,也便很正常了。一个被保送到人民大学的“小童话作家”,风格依然照旧,水平仍无进步,“作品”难以卒读。一个在北师大中文系学习的湘籍老资格特招生,在中学时文章写得相当漂亮,质朴清纯、情真意切,散发着泥土芬芳;可进大学后,则反常地文思枯竭,连信也写得错字连篇、文句不通。几年前他毕了业,进入北京某报刊做编辑,据说成绩也并不怎么出色。上海某大学新闻系的一个知名“校园诗人”,倒还在不停地发作品,一些报刊上亦时见其“佳作”,文字倒还挺美,但无非是风花雪月、男女思恋、个人情绪,其内容、风格、质量只能“在原地踏步踏”,没法再提高与完善了。

大学校园文学是中学校园文学的继续,故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种种中学校园文学的“痼疾”。如果说中学校园文学还属于百分之百的“校园文学”范畴,大学校园文学便该是由“校园文学”走向“成人文学”的过渡时期了。校园写作者们应在自己的才能、功底、思想、个性、知识面及作品的文笔、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才行。事实上,大学校园文学也的确具有这种“两栖”性。

真正活跃在大学文坛的写作者,不再以过去的中学“校园诗人”为主体,倒是那些知识面较广、基本功较扎实、体裁及风格较全面的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建功、黄蓓佳、陈世旭、阎真、池莉、方方、韩少功、张炜、贾平凹、聂鑫森等人分别入了北大、武大、湖南师大、烟台师院、西北大学诸校;80年代中、后期,海子、西川、戈麦、骆一禾、苏童、余华、格非、陈染、林白、邱华栋、洪烛、姜丰、叶兆言、于坚等人分别入了北大、北师大、武大、复旦、南大、云南大学诸校。而90年代至今仍在大学文坛上坚持写作的,如北大的西渡、臧棣、余杰、彗星、胡续冬、胡少卿,清华的穆青、姜涛、吴虹飞、向祚铁、徐晨亮,人大的邓凯、方文竹、肖飞、彭凯雷,北师大的沈浩波、李师江、李阳泉,南大的蒙郎、复旦的任晓雯等,他们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为大学校园文学贡献着自已的青春与才情。

大学文坛各有自己的团体与阵地。北大、北师大文学社都叫“五四社”,跟其优秀的历史传统有关。人大文学社叫“十三月”,颇有哲理与诗意。后来他们又搞了个“中流社”,体现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的入世豪情。此外,北外的“言心”(冰心为其题词“言为心声”),南开的“南开”,武大的“芳草”,天大的“绿岛”,复旦的“萌芽”……亦各有其来由与含义。

偏隅西北的兰州《飞天》杂志,20世纪90年代初为全国高校文学社排座次,人大“十三月”赫然居第一。武大的《写作》杂志(中国写作学会会刊),似乎也对人大情有独钟。其实,只有自称执大学校园文坛之牛耳的“北大派”,才并非浪得虚名。典型的学院派特色、强烈的现代派气息、众多优秀的知名诗人与代表作,令人不得不佩服。北京《大学生》、河北《诗神》、安徽《诗歌报》、四川《星星诗刊》等刊物一直颇为看重北大,不无道理。

大学各文学社团与创作者个人,都在为着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而努力。相对个人而言,社团的命运更惨。各文学社一般挂靠于所在学校的团委,或其下辖社团部,由于缺少经费与人力,搞些名人讲座、征文比赛、聚会交流、外出社调,或编办内部报刊,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干脆倒闭,或名存实亡,或苟且偷生,也是常有的事。至于个人就好得多了,没有后顾之忧,发表作品不再困难,加上一定的稿费收入,处境总算不错。他们中不少人已积累一大堆“铅字”,甚至结了集子,入了各级作家协会;毕业后进一些报刊或文化机构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业余搞搞创作……各方面可谓名正言顺、前途畅通。剩下的就只有创作再创作、提高再提高了。

同类推荐
  •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每个人都会做“人”,却有巧拙的不同。因为人都是自我的、爱表现的,不过聪明人常常懂得收敛自己,把风头让给别人出。“为人作嫁”、“甘当绿叶”、“和光同尘”的处世技巧,不但是“爱现”的年轻人该学的,恐怕连活过大半辈子的中年人。都该好好想一想。这世上,做什么事都应该掌握好分寸,记得留三分地给别人走。当你把“机关算尽”,占尽便宜的时候,吃亏的可能是你自己。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明白世界上的这些事情。
  • 《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一道润泽员工心灵与幸福人生的智慧鸡汤!一部砥砺员工品性与职业操守的道德经典!本书将传统国学中所蕴涵的经典智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创新地结合在一起,让员工从《论语》中砥砺德行,修炼品性,实现自身发展与企业需要的完美契合,达到与企业发展“共和共赢”的境界!
  • 浮躁

    浮躁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不可浮躁,如果一个企业浮躁,往往会导致无节制地扩展或盲目发展,最终会没落;如果一个人浮躁,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终会失去自我。
  • 是的,我最棒

    是的,我最棒

    长久以来一直阻碍我们成功的弱点,还要伴随我们多久呢?如果没有改变,我们将依然是现在的混沌状态,忙碌而平凡。人人都清楚的缺点,偷偷地塞给我们一点点短暂的快乐,就肆无忌惮地夺走了我们一生的成功。 写一封战书给自己,向自己的弱点宣战! 《是的,我最棒!》,以大师卡耐基的理论为基础,同归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直指隐藏在你身上的弱点,深入分析弱点产生的原因,为你提供极具实用性的战术,指导你为人生写一封完全的战书,勇敢PK自己
  • 女性职场潜伏心理学

    女性职场潜伏心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新人篇——职场要耐得住寂寞奋斗篇——学做杜拉拉,职场攀升靠奋斗上司篇——玩好老鼠与猫的游戏同时篇——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等。
热门推荐
  • 病由心生

    病由心生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然而对于这一点人们往往只有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才会感受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有人说事业最重要,也有人说金钱更宝贵,于是便开始盲目地追求事业、金钱、成就和荣誉,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所谓的快乐和幸福。然而一旦失去了健康,所有的这些必将变成“零”。
  • 吹灯耕田:王妃很纯情

    吹灯耕田:王妃很纯情

    “爱妃!半夜了。快吹灯。上炕来耕田!”一不小心穿越成苦逼的农家女,附送一枚可爱的小包子。吃不饱穿不暖之际,内有无耻叔娘,外兼极品亲戚,中间还有一群面黄肌瘦的兄弟姐妹!“儿子,娘一定会让你过上最好的生活。”“娘亲,爹爹是谁啊。”“……”我怎么知道你爹是谁!囧!且看她小富和安,温馨家园,带着全村奔小康。
  • 西方发愿文注

    西方发愿文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魔头

    大魔头

    不失流氓本色的修理工刘飞,来到仙弃大陆,从地球带来的仙根也被人哄骗剥去,气的差点背死过去。最后在一个老奸巨猾的大魔引诱下,成为一位修魔者。又因他身怀无上仙器扳手,被人族群起而攻,无奈之下加入魔族,搅动日月风云,乾坤颠倒,阴阳变换。到最后,他高喊着自此天下无仙,唯吾成魔。
  • 地球重启之后

    地球重启之后

    地球资源耗尽,人类面临灭亡之际,地球重启项目被研发出来,百亿人类将思维信息传输至地网系统,肉身保留在回收仓内,等待地球完成重启的那一刻。然而小孙女的死亡,使得周松博士将怨恨发泄在全人类身上。地球重启的核心光碟“和平年代”被换成了助手玄烨的一堆游戏光碟,并开启了受虐模式。由于游戏账号的原因,玄烨拥有游戏世界至尊会员的身份。可造化弄人,玄烨登录游戏异世时却成了一个无法与人类交流的怪物玩家,而且成为了精英怪们眼中的“唐僧肉”。从此,玄烨开始了一段在异世的漫长旅程……
  • 市场营销调研

    市场营销调研

    本书介绍了从开始到完成整个市场调研过程各个阶段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的方法及应用,分别说明应用市场调研方法解决的典型实际问题,以及调研中应当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水浒之征服

    水浒之征服

    一部轻松搞笑,小火慢炖,越看越爽水浒穿越小说,只为刻画自己心中的英雄,献给喜爱水浒的朋友们。充鸡是新手,略微慢热,请各位看官多看几章,好戏在后头!
  • 古国奇缘(上)

    古国奇缘(上)

    考古系高材生童谣被千年前的古尸所诅咒,变成了洪玉国的七公主,去到了良渚时期的诸良国。她一方面被咒怨所控制,一心想要去毁灭洪玉国,一方面又深深爱上了诸良国的国王润玉。可润玉却视七公主为杀父仇人,恨之入骨,童谣百口莫辩。宇君的出现,给了童谣实现咒怨的机会,她承载着无比的痛苦和压力,去了菊凉国,想借用菊凉国的力量毁灭洪玉。童谣与润玉,两个相爱却难以在一起的人,他们的结局将是怎样?
  • 末世求生猎手

    末世求生猎手

    正在庆祝进入新世纪的人们,遭遇了史上最大的病毒爆发,平凡的画廊老师,饭店老板,出租车司机...且看他们如何在末世里组成团队,面对数以亿计的丧尸,成为丧尸猎手。
  • 凌傲天宇

    凌傲天宇

    元灵年二十五年,灵道追求为“侠”,封号灵帝排行第二的傲侠灵帝凌天,为了替被十大宗门百般蹂躏的百姓讨回公道,一人杀进十大宗门,除去蹂躏百姓的毒瘤,却因此遭到十大宗门的疯狂追杀,最终被十大宗主联手击杀。醒来后,凌天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遇到了传说中的重生!重生后的凌天以凌天傲的身份继续追求武道,他是恢复巅峰实力,杀上十大宗门,还是中途陨落就此消失于天地间呢?其中的坎坷又会如何阻挠他的脚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