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1300000072

第72章 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1)

在茶叶、咖啡、可可世界著名的三大饮料中,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和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但是茶树的生长受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均不出产茶叶。茶叶只出产于淮河以南的东南和西南地区。随着全国人民饮茶的普及,茶叶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亲密伙伴,凝聚着许多民族感情。其中茶叶所凝聚的汉藏民族感情尤为突出。

茶叶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区人民,是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的饮料和食物。藏族人民肉食乳饮,需要饮茶助消化解油腻。藏族人民喝茶,如同粮食、水、火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原藏区,不论是城市或是在乡村,不论是在谷地或是在牧区,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人们的食物都离不开茶叶。那里的人们,当其饥肠辘辘之时,喝上一杯酥油茶,就会浑身增添力量;当其精疲力竭时,喝上一碗热清茶,就能立刻消除困顿,提神醒脑;当狂风怒吼,滴水成冰,寒气袭人,喝上几杯酥油茶,全身就会立即暖和。那里的人们甚至认为:当你卧床不起,身体欠佳,喝上一碗浓茶,便能解毒疗疾,消病去邪。如果用茶喂马,便可催膘助肥,用茶喂奶牛,会使奶牛出奶量增加,用茶渣给小孩吃,会使小孩长得身强体壮。所以,那里的人民,计划自己的生活开支时,第一项是计算买多少斤茶叶,买多少斤酥油。那里的农民下地劳动,牧民出外放牧时,除了携带劳动工具之外,总忘不了背上熬茶的锅。那里的人们探亲访友,携带的礼品中少不了茶叶;迎接来往的客人,首先端出的也是香喷喷的茶。总之,茶叶是高原藏区人民每日不能离开的食物和饮料。汉区茶叶销往藏区,自然地培育出汉藏民族的深厚感情,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一、川茶的藏区市场

四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产茶区,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它的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区,并且是连接西藏和青海、甘肃、云南的藏区。四川与藏区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川茶自然地成为藏区茶叶最主要的供应基地,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藏区茶叶唯一的供应基地。藏区是川茶最主要的销售市场。

我国饮茶种茶虽肇自先秦,历史悠久,但到唐代才形成了盛产茶叶的局面,茶叶生产才遍布南方各地,饮茶风气才传播到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之中。自唐朝与吐蕃王朝建立起政治联系,四川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地的茶叶,就同其他地区的茶叶一起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随着吐蕃王朝的对外扩张,吐蕃势力开始进入今四川阿坝、甘孜、西昌一带。以后至迟到唐末五代,四川已开始专门生产适合藏族人民饮用的茶叶。前蜀毛文锡所著《茶谱》就说:“临邛数邑茶,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从宋初开始,四川茶叶逐步成为藏族专用的茶叶,藏族地区成为川茶的主要市场,宋初在东南榷茶,禁止蜀茶出境,堵死了蜀茶销往东南的门路。蜀茶除在四川境内自身消费之外,其余大部分茶叶只能通过官府在黎(今四川汉源)、雅(今四川雅安)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互市,把茶叶销往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决定经营熙河地区(今甘肃洮河流域一带),以便达到削弱西夏、制服辽国,改变对辽和西夏的屈辱地位。这一地区长期居住着吐蕃部族,缺乏严密的政治组织。从1071年到1073年,宋朝派王韶积极经营,收复了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临潭的迭部)、宕(今甘肃的宕昌县)等州,幅员2000里,受抚蕃族30余万帐,设置熙河路。宋朝对熙河用兵和熙河路的设置,给北宋朝廷增加了一笔庞大的财政开支。但这一带的吐蕃部族北与回鹘相通,西与青海吐蕃部族相接,出产良马而缺乏茶叶。“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乏茶与市”。宋朝为解决熙河地区的财政开支和统治当地的吐蕃部族,便于熙宁七年(1074)决定禁榷蜀茶,成立茶马司,官运蜀茶至熙河易马和出卖食茶,换取粮草。从此揭开了川茶大量销往西北甘、青藏区的历史。其后宋朝又“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川茶成为供应西北藏区的专用茶叶。

北宋时期的蜀茶产量,吕陶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说:“蜀茶岁约三千万斤。”其中元丰七年(1084)产茶29147000斤,元丰八年(1085)产茶29548000斤。南宋时期的蜀茶产量,据李心传说:“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茶二千一百万斤。一千六百十七万系成都府路九州军,凡二十场;四百八十四万系利州路三场。”这个数字不包括四川地区潼川府路和夔州路的产茶量。如果加上这两路的茶产量,估计南宋时期四川的茶产量大致亦接近年产茶3000万斤的水平。

在宋代年产3000万斤茶叶中,自榷茶以后很大部分茶叶都运往西北销售。当时宋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买马场,用茶博马,设置卖茶场,出卖食茶换取军需粮草。据一些零星的记载不完全统计,熙宁八年(1075)以后,就在秦州永宁寨、熙州、通远军、宁河寨、岷州、河州、德顺军、湟州、阶州等地设置10个买马场。其中秦州、熙州、通远军、永宁寨、岷州5个买马场,在熙宁十年(1077),需茶3.374万驮,每驮100斤,即337.5万斤;元丰元年(1078)需茶36.5万驮,即365万斤。其余半数以上买马场所需茶叶尚不在其数。至于卖茶场的数目,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食货志》等文献记载,从熙宁八年到元丰八年 (1075—1085),在陕西地区共设置卖茶场332个。按《宋会要·食货》记载,可以确知卖茶场即达50个,这些数量众多的卖茶场所需茶叶数量虽失于记载,估计其数十分可观。同时,吕陶还明确指出,在蜀茶岁约3000万斤中,“除和买五百万斤入熙河外,尚有二千五百万斤,皆属商贩,流转三千里之内”,即官买官运茶叶 500万斤入熙河之外,其余2500万斤茶中,尚有一部分由商人贩运至西北藏区销售。因此,我们推测,宋代四川茶叶每年销往西北藏区的数量至少在1000万斤以上。

宋朝在四川境内由黎、雅、威、茂地区销往藏区的茶叶分为购买羁縻马的茶叶,赏赐沿边部族首领的茶叶,沿边互市和商人走私的茶叶三类。其中,购买羁縻马以当时每匹需350斤计算,每年买羁縻马5000匹,即需茶175万斤左右。其余赏赐沿边部族首领和互市、走私茶叶的数量,虽失于记载,不可稽考,但其目的均在安抚沿边部族,维持边境安宁,估计其数量不会少于购买羁縻马所需茶叶,据此,我们估计宋代四川境内每年销往藏区的茶叶应在500万斤以上。

这样,在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中,至少有1500万斤以上茶叶销往了藏族地区,藏区是宋代川茶的最大市场。

元代四川茶业因受宋末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已经极度衰落,茶叶产量一落千丈,元朝政府已不将川茶销往西北地区。四川所产茶叶只在四川境内销售。在四川境内,羌、藏地区则是川茶的主要市场。当时松潘、黎、雅藏区市场所需的茶叶已形成一种新的品种,叫“西番茶”,以别于内地所饮的川茶。西番茶味苦涩,适宜制酥油茶,主要产地在天全、雅州、汉源,以后扩大到名山、峨眉、夹江等地。元朝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官府统购茶叶,在碉门等地互市(今四川天全)。由于官府加价过高,引起少数民族不满。其后官府停止经营,由商人自行购销,按引纳税,听其销往藏区。

明代四川茶叶生产形成保宁、夔州、邛雅、叙州四大茶区,但茶叶产量仍远远低于宋代的水平。明朝政府为了“联番制虏”,以茶叶联络吐蕃,钳制蒙古,严格限制川茶的流通范围。朝廷把保宁、夔州地区的茶叶划为“巴茶”区域,归陕西巡茶御史管理,每年调运“巴茶”100万斤和陕西汉中茶2.6万斤至西宁、河州、洮州储边易马。川茶中的“巴茶”虽占西北藏区易马茶的98%以上,而实际数量远比宋代为少。除“巴茶”以外的川茶则由四川茶盐都转运使管理。这部分川茶又分为供应藏区的边茶和供应内地的腹茶,边茶又分为供应黎、雅的边茶和供应松潘的边茶,故称“两边一腹”。无论边茶和腹茶都实行引岸制度,商人纳钱买引,每引 100斤,到指定地区采购茶叶运到指定地区出售。当时明朝政府规定“巴茶”中的部分夔茶和叙茶、邛雅茶、运销黎州、雅州、碉门,是为“黎雅边茶”。灌县、安县等地茶叶运销松潘,是为“松潘边茶”。其余茶叶则为腹茶行销区。

按当时各个地区所需要茶叶的实际情况而论,黎雅边茶需茶特多,其次为松潘边茶和内地腹茶。黎雅、碉门川茶市场销售范围远达朵甘、乌斯藏(今甘孜、西藏)全境,边贸互市繁荣,售茶特多。明朝在碉门购买羁縻马,所用茶叶为西番茶,质差量重,加之本地出产,茶价较低,每匹马值茶1000斤以上,需茶特多。这里又是朵甘、乌斯藏等地僧侣、官员进贡的大道,每年进京使臣络绎于道,他们在返藏途中都要在碉门领取大量的赏茶和购买大量的食茶。因此碉门成为四川境内最大的边茶市场。松潘是第二个边茶市场,主要销往今阿坝地区和青海、甘肃南部。这一地区经济落后,购买力低,加上明朝政府害怕松潘边茶流入西北,冲击西北的茶马互市,限制供应,故所需边茶不多。四川内地汉区,人口虽多,但茶叶并非生活必需之品,故其所需茶叶数量反而甚微。由于明朝统治者大多迷信藏人“不得茶则死”的谬论,以此衍生出“以茶驭番”的政策,严格限制藏区的茶叶供应量,以免“番得茶,叛服自由”。这种精神贯彻到藏区茶叶供应政策上就是宁少勿多,不满足藏区的市场需要。据《明世宗实录》卷383记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川巡抚在《茶政二事》中说:“(四川)年例茶五万道,欲派黎雅一万,松潘二千,余皆行之腹里。”即在五万引中,边引为14.2万引,只占川茶引额的24%。这种人为的硬性限制引额供应数量,“造成今黎、雅、松潘兴贩浮于引目,而腹里引目常积于无用。”因此,他“请断自今年,分腹里引于黎、松二所,各视其原数倍之。”即把边引增为2.4万引,占全川茶引的48%。但这次微调仍然没有解决边引脱销而腹引无商认领的矛盾。“边引报中者多,恒苦不足;腹引常置于无用之地”,结果是一方面使川茶滞销,给四川茶业带来严重损害,另一方面是“边引愈少,私贩愈多,只为商人作利屯耳”。迄至隆庆三年(1569),明廷乃裁减川茶1.2万引,只发行3.8万引。其中黎、雅边茶销岸3万引,松潘边茶销岸0.4万引,腹茶0.4万引。边茶占全川茶引额的89%,四川茶叶绝大部分销往藏区,自此“边腹相安”。

清朝不需川茶易马,加上明末清初四川几十年的战乱,人口锐减,农业衰败,茶业凋零,东南茶业发展,官府便招募商人采运湖茶运往甘肃销售,四川茶叶从此丧失了西北市场,开始了川茶只销本土、西藏和青海、甘肃、陕西部分地区的历史。

经过康熙、雍正时期实行外省移民入川农垦及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川省人口逐渐增长,农村经济亦渐繁荣。加上清朝政府大力经营蒙古、西藏地区,开拓边茶市场,川茶业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叶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较明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嘉庆以后,川茶的总产量约在2500万斤左右,基本上接近宋代水平。清朝为了保证对藏区的茶叶供应,仍把川茶分为边茶和腹茶两种,并在打箭炉(今康定)、松潘、灌县形成三大边茶贸易市场。其中,打箭炉边茶又称“南路边茶”,松潘、灌县边茶称为“西路边茶”。在引法上则有“边引”、“土引”、“腹引”之分。“边引”行销边地,“土引”行销天全土司地区,“腹引”行销内地。据四川提督岳升龙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揭露四川巡抚于养志在打箭炉“行私自便,每年发茶八十万余包,私受税数万两”计算,打箭炉一地即销边茶80万包,每包18斤计,即达1440万斤之多。又据嘉庆《四川通志》所载乾隆年间四川州县茶引统计,全川共颁行引票146713张,(每张100斤),其中边引为101317张,土引为31120张,腹引为14276张。即69%的川茶销往藏区,21%的川茶销天全土司藏区,销往内地的茶叶不足10%。光绪七年 (1881)川督丁宝桢整顿川茶之后,西南路边茶引额共达126894张,其中打箭炉南路边茶10.8万张,占85%;松潘、灌县西路边茶18894张,占15%。到光绪十八年(1892),打箭炉南路边茶销藏更增加到每年约1400余万斤,同明朝一样,清代甘孜、西藏地区是川茶的最大市场。

民国时期四川茶叶产量起伏波动很大,估计约为20万担至 30万担(每担100斤)。民国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前夕下降至不足 10万担。在民国初年,川茶的销售市场基本上维持清代的格局。民初川省共发茶票15.1万张,南路边茶10万张,西路边茶3.6万张,腹茶1.5万张,边茶的销售占川茶的绝大部分。随着清末英国势力进入西藏,印度茶叶遍及西藏市场,进而扩展到西康和松潘地区,加上滇茶也进入西藏,川茶的藏区市场日益缩小。边、腹茶的比例随之发生变化。民国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前夕,南路边茶仅销3万担左右,不足民国初年的三分之一,西路边茶约为两万担左右,历史上形成的川茶“边多腹少”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川茶输藏的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保障了藏区人民对茶叶的需要,这对密切藏区和中原的关系,增强汉藏的民族团结,促进内地和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自然会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川茶输藏的政治作用

川茶输藏的政治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川茶是一种“政治商品”,加强和密切了藏区同中原的政治联系,促进藏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成员。

自唐朝与吐蕃王朝建立政治联系,四川的昌明茶、名山茶、临邛茶就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川茶开始成为汉藏茶马贸易、赏赐吐蕃使臣的重要政治商品。

宋朝更是把川茶作为维系同吐蕃部族友好关系和羁縻统治的重要经济手段。

同类推荐
  • 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邓秀珍编著的《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收录了近两百篇20世纪100年中成就较高、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美文,所选作品都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中外名家名作。这些作品或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或思想深刻,耐人寻味;或以情动人,感人肺腑;或立意隽永,笔法不凡。这些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学习、研究美文的范本,还能使读者领略到文学艺术的神奇魅力,从中汲取文学大师们的人生智慧。《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分为“思考”“诠释”“性结”“探索”“对话”五个大的篇目,并分别从“人性与生命”“心意与关爱”“乡土与自然”“世界与宇宙”及“精神与物质”等角度进行了归纳。
  • 假面具中的爱情

    假面具中的爱情

    本书分两部分:前部分主要收集了陈瑜清一生所翻译的外国文学及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译作后面部分是他所撰写的回忆录、纪念和记事文,大多数发表在各类期刊上,也有以书信的形式对早年往事和亲友的回忆,这部分作品按照发表的时间进行编排,同时把作者父亲在50年代所写的《自传》整理编入其中。
  • 巴金与《收获》研究

    巴金与《收获》研究

    本书研究《收获》这份对当代作出独特、重大贡献的文学期刊的存在和价值。主体部分将文学理论和人物访谈相结合,对巴金与《收获》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都依据实证材料作出了阐述。
  • 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诗选

    多年的流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河山,抒发自己的郁闷的心绪。但同时他也绘制了一幅幅祖国山川的瑰丽的风景画:广大的乡村,浩瀚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静静的顿河,雄奇的高加索群山,自由喧腾的大海,南方迷人的夜晚,北方漫天的风雪……在它的作品里,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无怪当时就有人说,读了普希盘的诗,俄罗斯人的压抑的感情仿佛才得到了解放,俄罗斯人仿佛从普希金的诗中才以识了自己伟大的祖国,认识了祖国的美。这至少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
  •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一书涉猎美食、散文、游记、小品文等。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或随笔皆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人生的起承转合都在文字中透着禅意。文字的脉络充实着真、善、美的人性的光泽,浸透着女性的柔美与理性。
热门推荐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 道本尊

    道本尊

    修的是天地之道,承的是天地之运,神修的一切,都取自于天,若天不愿,人当如何?是逆天而上,还是顺意而为?这是一场人与天的较量。
  • 重生之绝世倾语

    重生之绝世倾语

    她是方家的长女,方家的大小姐,却也是最不受宠的大小姐,努力学习,拼尽全力也得不到家人的关怀,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方家的小公主,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方家的二小姐,和她不一样的是,她妹妹是方家最受宠的二小姐。在家族企业经济危机的面前,她被所谓的亲人毫不留情的推出,只为商业联姻,她的傲骨,宁愿以死相拒,亲情,只在一夕之间就化作了乌有,她不再奢望得到什么,更不会再有所留恋。上苍怜悯,她的人生从头再来,这一世,她又该如何?是拿起?还是该放下?重生,那些曾经的过往都已远去,她,不再是前世的那个她了。看,她如何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守护住自己的爱情!
  • 心影世界

    心影世界

    在那样一个地方,没有生命,没有人性,只有死一般的寂静,胆小者勿入。
  • 我自相思

    我自相思

    她是草原汗国的嫡出公主,金尊玉贵,弓马娴熟。一场百年不遇的风雪灾害让她的国家岌岌可危,为解万民之忧,她入关和亲,嫁给大燕帝国的摄政王为正妃。摄政王权倾朝野,后院充盈,来历众多,心思各异,与异族身份最尊贵的公主联姻引来各方猜测,朝堂风云变幻,王府风波迭起。公主本想安静度日,却总有明枪暗箭,风霜雨雪。看着满院子背景不凡、居心叵测的莺莺燕燕,她撕下淑女面具,恢复剽悍本色,宣布后院铁律,“想侍寝,先赢我。”
  • 家庭控心术:这样说,老婆最爱听

    家庭控心术:这样说,老婆最爱听

    有时候男人与女人好像是永远不相交的两条并行线,男人无法明白女人的感性、任性,女人也无法理解男人的直线思考和爱讲道理,本书从赞美、呵护、动威言、吵架、说知心话、多沟通、巧言相劝、善用肢体语言、注意说话禁忌等九个方面人手,认真分析了夫妻间的沟通艺术,为男人支招,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公,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好老婆。
  • 护花坏蛋

    护花坏蛋

    为追校花而转校的普通高中学生赵文飞为何如此高调不凡?弹指挥手间,如何让黑道大佬、商界大亨臣服脚下?举手投足间,何以让清纯校花、冷艳警花、性感护士、风韵御姐、火辣明星等极品美女甘当备胎、投怀送抱?男人面前,他是坏蛋,无限嚣张……面对女人,他要护花,激情四射……暧昧且无敌,尽在《护花坏蛋》
  • 死于明天

    死于明天

    他知道,他一直在原地等她,等她长大,可是等了那么多年,她还是在一个岔路口走失了。
  • 九梦传奇

    九梦传奇

    我这怎么就穿越了,诶是福是祸,师傅徒儿对不起你,今天没有听你的话呆在山洞里.
  • 穿越之金牌神医:农门医香

    穿越之金牌神医:农门医香

    她是现代的金牌中医,因为一场意外而魂穿异世。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原则,她决定要好好过日子。酿酒,卖药,经商,她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只是,她能够接受弃女的事实,也能够接受已为人妇的事实。但是,为何她这个夫君已经将近而立之年?这个年龄在古代,真的不算是晚婚?真的木有问题吗?好吧,既然已成事实,她无法改变,就只好接受。但是,为何这个男人还整天一副严肃的模样,还满口的三从四德?这个真的是正常的吗?真的不会有问题吗?有问题,绝对有问题,她誓要将夫君改造成新好夫君!她要让这个人知道女人也可以顶半边天。他是古代的勇猛将军,因为卷入一场风波而被革职查办。革职就革职吧,反正他也不想再过那种刀光剑影,马革裹尸的日子了。年纪老大不小,家中老母急招,婚事迫在眉睫。本着女人都差不多,娶哪一个不是娶?于是,他就在路上捡了一个小媳妇!小媳妇眉清目秀,只是性子娇蛮,标准的娇千金。他左思右想,觉得身为男人就的负责,就一忍再忍。谁想,一次意外,小媳妇化身温婉淡然俏佳人。只是,这个媳妇的想法为何有些奇特?三从四德,女戒女红她全不会!这个可不行,他誓要将小媳妇引入正途。他要让这个小女人完全属于他,为他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悠悠田园,清清药香,且看一代弃女如何书写锦绣医香。温情脉脉,痴恋浓浓,且看一代医女如何调教顽固夫君。温柔佳人,情深几许,百炼钢终成绕指柔!精彩片段抢先看:“你从小熟读的三从四德都遵循到哪里去了?”一身墨衣,面容冷峻刚毅的男子严肃道。对面一身青衣,温婉淡然的女子听到这话,秀丽的眉头轻轻一挑,讶异道:“三从四德?必学的吗?”男子听到这话,浓眉皱起,“你是女子吗?怎么会不懂这个?”青衣女子眸色一亮,轻声道:“懂的,当然懂。”“哦,那先说说三从吧。”墨衣男子神色一动,心中一喜,想着用传承千年的礼教来试压,害怕镇不住你个小女子?“第一从,媳妇出门要跟从;第二从︰媳妇命令要服从;第三从︰媳妇讲错要盲从。”墨衣男子听完当即面皮隐隐抖动,嘴巴微张,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