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1100000015

第15章 理念与兴趣

我们终于把确定的道德概念还原到自由的理念。但是,这自由的理念,我们不能证明它现实地为我们自己的特性或人性的特性;只是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即:如果我们思议存有为理性的存有,并且在关于它(他)的行动中,意识到它(他)的因果性的存有,就是说,思议一存有为禀性具着一个意志者,则自由的理念必须被预设;这样,我们也见到:即依这同一根据,我们必须把“在它(他)的自由的理念下决定,它(他)自己去行动”这种属性归给有理性与意志的每一存有。

从这个“自由”理念的预设,这结果也随之而来,即我们能觉识一个行为法则,此法则是:行为的主观原则,即标准,它们也能当作客观的,即普遍的原则而有效,因而它也能充作我们自己裁决的普遍法则”。由于我自己是一理性的存有,这样,就把一切其他具有理性的存有也隶属于此种原则,我为什么一定要加此作呢?我将承认:这并无任何兴趣(利害)促使我去如此作,因为如此,那必不能产生一定的律令,但是纵然如此,我却必须对此“定然律令”感有兴趣,而且要辨识它如何发生;因为假若只是理性决定此存有的行为而无任何阻碍,则这个“我应当”恰当是“我必愿”,一个在一切理性存有上有效的“我必愿”。但是,若有一些存有,他们在理性以外是不同类的激动力,即感性所影响,人类就是如此,而在这些存有的情形中,只是理性所必会去作者并不常是被作成,那么,对这些存有而言,那必然性只被表示为一“应当”,而主观的必然性也不同于客观的必然性。

那么,道德法则,即意志自律原则,恰当地说来,只是在自由的理念中被预设,而且好似我们不能“独立地”证明它的实在性与客观的必然性。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已得到某种可观的事,即至少因为“比以前所作者更准确地决定真正的原则”而得到了某种可观的事;但当涉及此原则的妥实性以及“把一个人隶属于此原则”这种实践的必然性时,我们却未曾前进一步。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作为法则标准的普遍妥效性必须是“限制我们行动”的条件,并问 :我们所归给这种行动的价值——一个“如此之大以至于不能有任何更高的兴趣(利益)”的价值,是根据什么;如果再进一步问:“只因这一点,一个人便相信他感觉到自己的人格价值,与此人格价值相比,那些悦意或不悦意的情况的价值是被视若无物”这事是如何发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有任何满意的答复。

实在说来:我们能对那“并不含有任何外在情况的兴趣”的人格品质感有兴趣,一旦理性真要作成这安排,人格品质使人们能够参与于这“所欲的”情况时;那就是说,“这纯然的值得有幸福”其自身即能使我们有兴趣,甚至并没有“参与于这幸福”的动机。事实上,这个判断只是我们以前所预设的道德法则的重要性的结果,但是,“我们应当把自己从这些经验兴趣中撤离,就是应认为我们自己在行为上是自由的,是服从某种法则的,这样以便只在我们自己的人格中去发现一种价值,这价值足能补偿那些‘能对我们的情境给与价值’的每一东西的损失”,这一点,我们还不能依道德法则认识它,也不能看出:这样去行动如何是可能的,就是说,不能看出:道德法则从什么地方引生出它的责成性(强制性)。

我们必须坦白承认:在此,有一种循环,似乎无可逃避。在有效果的次序中,我们认定自己是自由的,这样,在目的次序中,我们是道德法则的:而此后,他们已把意志的自由归属给我们自己:因为“自由”与“意志的自我立法”这两者都是自律的,因而它们也是相互利用的概念,所以这一个决不可用来去解析另一个,或用来去给另一个以理由,至多只为逻辑的目的,用来把同一对象表面不同的观念还原到一个简单的概念,这就象把同值的不同分数还原到最低的共同项目。

但是,有一种求助或转机留给我们,即是去究问:当我们为了自由,思考自己为先验地有效的原因之时,以及当我们从眼前所见的作为结果的行动来形成关于自己观念时,我们是否用了不同的观点。

一切被动地或接受地来到我们心中的“观念”(觉象、表象),例如感情上的那些观念,它能使我们去知道对象,都不外是如对象影响于我们那样使我们去知道对象,除此以外,它们不能使我们去知道对象;这样,对象自身是什么,则是永不为我们所知的,结果,就这类“观念”说,即使以知性所能应用于它们(观念)上的最密切的注意与最清晰的分辨,我们也只能依据它们达到现象的知识,却不能达到物自身的知识:这种解说是不需要细致的反省去作的,而我们可以认定即使最普遍的理解也能作到,虽然它随其自己样式,一种“情感”的那种判断力模糊的辨识而然。只要这种区别一旦被作成,那么由此区别而来的便是:我们必须承认而且认定某种不是现象的别的东西,即物自身,在现象背后;虽然这样认定,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因为它们(物自身)除影响于我们那样外,永远不能为我们所知,所以我们也不能更接近于它们,也不知道它们自身是什么。这一点必须给出一个感触界。与一个智思界(知性界)之间的一种区别,不管这区别如何粗略。在这区别中,前者可依各种观察者中感性印象的差异而差异,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它总是保持统一。就人而言,甚至对他自己,一个人也决不能从他因内部感觉所有的知识,假装知道他自身是什么。这是因为以下的缘故,即:由于他并不创造自己如普通的所谓,而且他也不是先验地得有他自己的概念,只是经验地得有他自己的概念,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只能因内部感取而得到关于他自己的知识,结果,他也只能通过他本性的现象以及“他的意识影响”的方式来得到关于他自己的知识。同时,在他自己的主体这些征象以外,他必须必然地设定某种别的东西以为这些征象的基础,即他必须设定他的“自我”,不管这自我的征象是什么。这样,就纯然的知觉以及“感觉的接受”而言,他必须视他自己为属于感性界者;但是,不管怎样,在他身上或可有一纯粹活动而言,他必须视他自己为属于智思界者,但是,关于这智思界,他却并无进一步的知识。

对这样一个结论,能作反省的人必能被呈现于他眼前的东西而达到:这样的结论甚至在具有最普通的理解的人们中或许也能被遇到,这些人,常是最易倾向于去假定某种活动着的东西在感取的对象背后。但是,他们又因这立刻予以感性化而破坏了这结论;就是说,他们要求它成为直觉的对象,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变得更明智一点。

现在,人在自身中可发现一种机能,借此机能,他自己可与任何别的东西区别开,甚至也与他自己区别开,只要他自己为对象所影响时,此机能便是理性。理性由于是纯粹的自动,它甚至也升举于“知性”之上。虽然知性也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而且并不如感性那样,只含有直觉,这直觉是当人们为事物所影响时才生起,但知性从其自己的活动所产生的只不过是那些概念,即“只足以用来去把感性的直觉置于规律之下,因而去把它们统一于意识中这类的概念,除此种概念外,它不能从其活动中产生出任何别的概念,而且若无这种感性的使用,知性也毕竟不能运其思想。可是,相反地,理性在我叫做“理念”的东西的情形中,表示出纯粹的自动性,以至于它因之而可远超乎感性所能给与于“它”的东西之上,而且它在区别感性界与知性界的不同中,以及因而也在规定知性本身的限制中,显示出最重要的功能。

因此,一个理性的存有必须当作一睿智体认其为属于知性界(智思界)而不属于感触界(感取界);他有两个观点由以看其自己,并由此以认知其机能运用的法则,因而结果也就是由此以认知一切他活动的法则:第一个观点,就他属于感性界而言,他见其自己服从自然法则(他律);第二个观点,由于属于智思界,他又见其自己受制于这样一些法则,即这些法则由于独立不依于自然,因此并无经验基础,只有理性基础。

由于是理性的存有,因而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属智思界,人不能不依自由理念的条件思议自己的意志因果性,因为“独立不依于感触界的决定因”这独立性便是自由。现在,自由的理念不可分地与自律的概念联系于一起,而自律的概念又不可分地与道德的普遍原则联系在一起,这普遍原则理想地说来是理性存有的一切活动的基石出,恰如自然的法则是一切现象的基础。

在前面所提起的那个疑难可被消除。这疑难即是:有一隐伏的循环包含于我们的“从自由到自律,又从自律到道德法则”的推理中,这就是:我们设置自由的足因为道德法则之故而设置,而所以如此设置,那只是为此后我们便可转而又从自由推知道德法则,这样,我们对于道德法则毕竟不能指派任何理由,只能把它“呈现”为一种乞求论点(丐题)者,此种乞求论点所求的原则,有好意的人必乐于把它允许给我们,但我们决不能提出之为一可证明的命题。“此种循环的疑难,我们现在可以消除它。”现在我们看到:当我们思议自己是自由的时,我们把自己转移于知性界而为其中一分子,而且认知了意志的自律连同着其结果,即道德;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思议自已是受强制的,那我们就是属于感性界的,而同时也属于知性界的。

同类推荐
  • 哲学、科学与信仰

    哲学、科学与信仰

    本书是一部翻译著作,作者为黎巴嫩著名伊斯兰学者纳迪姆·艾勒·基斯尔。本书深入浅出地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解析,廓清了阿拉伯哲学的渊源,并把穆斯林哲学家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比较。
  • 人的安全与联合国

    人的安全与联合国

    本书体现了国际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前沿,对非传统安全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热门推荐
  • 明星玩家

    明星玩家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来自华夏,混在“大染缸”,他的人生却是:女星太多,不懂选择;鱼与熊掌,不舍放弃。既耐不住寂寞,也经不得诱惑。何其壮烈!—————————————————来自星星的黑科技,全民游戏变成现实。不唱歌,不跳舞;没拼爹,没卖肉。武林高手闯荡娱乐圈全靠一个字,“玩”。玩game,玩人,一杆大枪打天下,问你怕是不怕?(韩娱、美娱、商业三种元素,以拟真LoL、WoW游戏内容串联人物、情节)
  • 灭咒

    灭咒

    一个身中命运迷咒的少年,如何拿会他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咒世主
  • 超神竞技场

    超神竞技场

    未来世界里的《英雄联盟》,真的只是一款竞技游戏吗?宇宙中如同星罗棋布的超神竞技场,真的只是史前遗迹吗?超神竞技场能不能让人超越神明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它至少可以让人类成神!
  •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造梦空间

    造梦空间

    天地经由六千八百年已来,由于狂风暴雨的忽的袭来,它造成了混沌空间未知世界的最终形成。未知世界,是不祥之物,无畏勇士和魔术师之外无人涉足,由于传说他们来到这里,不料此处为怪物繁晰之地,几经周折他们遇到了商队,那么在这茫茫的混沌世界又有多少离奇事在等着呢?
  • 最后一位封妖师

    最后一位封妖师

    本书将会在我的另一个号怀学生重新发布,改名为《最后一个禁咒师》聚则为形,散则为零,世间万物,皆可为妖。她身边总发生诡异的事件,走夜路看到鬼,缠纠她的男生会突然中邪般与别的男生狂吻……他是封妖师,接任务收钱,斩妖除魔。赶尸过阴,蛊毒降头,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寻龙点穴,一切的匪夷所思的事,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当他遇到她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秋生辰菲恋

    秋生辰菲恋

    一时控制不住的情感,竟牵扯出一生的羁绊。年少时的方辰沉着冷静,不为女色所动,然而却在大学时与一名普通女孩邂逅,她叫鲁小菲(陆小菲),‘笨蛋’是她的座右铭,坚持不懈的倒追方式终于让方辰为其心动,可事实真相却是如此残酷,他与她是不可一世的仇敌,最终她被迫远离他乡,而方辰却甘心为其等待,无论空虚寂寥,也阻止不了他对她的思念......缘起缘灭,情深情浅,也许是命中注定他们还会再遇,然而,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命运与生命的交织......
  • 超级蚁仙

    超级蚁仙

    驾驭世间蚁族,修得盖世妖功,我当横行无忌,争来万古长生。这是一个孤独斗士求索大道的故事,大山走出的少年,偶得古镜遗宝,与蚁族结下不解之缘,踏足冰火交汇的旅途,行于日陨月消的末世,走出一段震古烁今的传奇。
  • 来自未来的萝莉媳妇

    来自未来的萝莉媳妇

    ――“老公,我记得下期的彩票中奖号码,要不要给你写下来?”――“算了,太没技术含量。”――“老公,你看那个女的真漂亮,要不要我帮你把她收了啊?”――“不用,美女太多我也受不了啊老婆。”――“老公,那些人是来杀你的,你稍等我帮你搞定。”――“小心,别杀太多人。”上天掉下来个林妹妹,未来穿回来个好媳妇,孤儿叶小星从此过上了超级纨绔的生活。
  • 中小企业财务一本通

    中小企业财务一本通

    公司运营,财务金融是核心!资金是企业顺畅运转的生命线,多少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得不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又有多少企业在发展的顶峰时期因为现金流断裂而轰然倒塌。如何管理好企业财务,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融资和投资,如何通过成本管理和纳税筹划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股东价值(或企业净利润)的最大化……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时时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