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青年初期是最有集体精神的年龄阶段,其相互关系逐渐具有成人化与社会性的影响。青年渴望友谊,需要“志趣相投”、能“倾心交谈”的朋友。相互间的友谊比起少年要稳固得多,深刻得多。党的要求、团组织的活动,促进着真正同志式友谊的形式。青年比少年更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青年常把朋友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高中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这影响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自发的伙伴群数量比初中有所减少,但规模较大。非正式头头儿的作用比较显著。如果说,少年的自发小团体只是对学校集体的补充,那么在高中,若班级集体吸引力不强,有的就可能热衷于自己的小团体,有的甚至参加“街头团伙”的活动。他们的友谊不讲原则,只讲“哥们儿义气”。男女之间的友谊也复杂起来。据近年的调查,中学初恋现象有增加的趋势,有时初恋就像“流行病”,在一个班中谁也不谈恋爱,而在另外的班则有不少学生在恋爱。由于青年的“闭锁性”,高中生的相互关系情况不像初中那样容易了解,矛盾与问题也不像初中生那样显露于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是高中阶段应予重视的重要问题。在班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建立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例如集体的性质、集体的活动等。集体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更是影响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班集体中,受欢迎的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
(1)善于和集体其他成员交往。如果学生善于交往,就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欢迎。
(2)有较好的学习成绩或知识面广、有特长,并且愿意毫无保留地帮助其他人学习,这类学生容易受到集体的欢迎和赞扬,反之,如果这类学生只顾自己不顾旁人,不愿帮助集体其他成员,那么他不但不会得到集体的欢迎,反而会受到大家的孤立。
(3)仪表整洁,待人大方,和蔼可亲。
(4)性格开朗、兴趣广泛、风趣幽默的学生也常常成为集体的中心。
学生在班集体中被孤立和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有:
(1)学习不认真、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往往对学习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集体取得的成绩也往往视而不见。
(2)性格孤僻、人格异常。对同学交往不感兴趣,不主动与人交往,喜欢孤独的生活,或者是出于自卑,不敢与人交往。
(3)不善于与集体其他同学交往。
缺少交往的技能和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孤立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虽然主观上有与同学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甚至在共同活动中弄巧成拙,结果造成同学很少与他交往。这些学生有交友愿望,但常常因伙伴的拒绝而交不到朋友,他们心理上经常处于一种不适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矫正,很容易造成人格倒退和产生异常行为,变得孤僻、自卑,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等。
教师若发现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处于异常状态,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
调整班集体人际关系的主要措施有:
(1)优化集体背景,丰富集体人际关系。运用组织手段,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为学生提供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建立丰富多样的生活联系,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世界变得更为充实。
(2)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对于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是要承认,二是要积极引导。对于那种偏离集体或反集体的小群体,可采取情感疏通、头领角色公务化、价值观更新、职能替代、扩展交往等手段加以引导,逐步使它与班集体的关系趋于正常化。
(3)积极创造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难。为了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克服各种社会知觉偏差、情绪波动和定位困难,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促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教师可以运用教育艺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如信任情境、成功情境、抗拒诱惑情境、道德选择情境、挫折情境、冲突情境、竞赛情境、辩论情境、创造情境、集体主义情境等等。在情境教学中,要加深情感体验,强化集体感受。教师在指导学生克服定位困难时,应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巩固交往取得成功的经验。应当使集体生活具有巨大的情绪吸引力,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4)改进教学工作,创设良好气氛。集体的教学活动是共同活动的主体部分,因而改进教学工作是调整改变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5)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为了顺利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进行调整,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前提条件。师生关系对班集体人际关系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在师生交往中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要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协调和改善集体人际关系有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感情投资法、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消除紧张法、排难息纷法、激情感染法、理解关注法、诚心交友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增进友谊,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巩固,又可以消除隔阂,解决矛盾,使人际关系得到调整。教师在选择方法时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环境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采取措施调整和改善集体不良的人际关系,还要创造形成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研究表明,思想、信念和目标的一致,一定的交往水平,个性的相似与相容等都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集体成员应该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统一的目标下,师生能够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并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还要设法提高集体成员的交往水平。研究表明,居所和工作地点接近,接触频繁,可以自然地增加彼此的相互了解,认识和态度容易趋向一致。教师应当注意增加人际交往的频率,更加注意交往的深度。随着交往的深度,随着交往水平的提高,人际关系也会深化。在安排人际交往活动时,还要注意人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倾向之间的不同。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是人的个性特点,而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态度则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方面。个性特点与个性倾向一致,自然会使彼此感到亲切,有共同语言,在心理上彼此吸引、喜欢和接近,结成亲密关系。有的个性特征虽然相反,但是个性倾向相似,也能友好相处。如脾气暴躁与脾气随和的人,由于观点或态度一致而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常常能相互弥补,取长补短。所以,教师既要注意人的个性特点的差异,又要关心个性倾向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建设
班集体建设是促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外因。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集体是通过什么来对个性发挥巨大作用的?班集体建设的对象是什么?教育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是关系,主要是集体中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种关系的性质以及学生在这种关系体系中的地位。
研究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就是要研究怎样的人际关系,才成为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源;而人际关系又是怎样以共同活动为中介,提高层次水平,从而丰富和完善个性的。
1.逐步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促进个性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活动是群体内部各种关系得以发展的源泉。群体内人际关系是以活动为中介来影响青少年个性的。某一群体所达到的水平,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为标志来划分的。在一般的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以对每个人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在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以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共同活动不同的内容,对个性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教育工作者注意与学生共同筹备活动,指导而不包办,一起想方设法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强其社会价值,很有必要。
群体共同活动的内容对个性的影响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共同活动的形式。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活动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水平所制约。良好的活动内容要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正是在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各类活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以及结果的变化中才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集体活动色彩斑斓,丰富多样,意味着将学生置于不同的人际关系系统之中,这将丰富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使个性得到较为充分和谐的发展。
2.通过扩大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人际交往的层次水平,从而丰富个性,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集体内部的每一发展过程,并不是与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而是间接地通过交往来发生联系的。”活动及其活动中的交往,是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扩展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们对周围现实、对自己的各种态度。这就是集体对个性影响的最本质的特征。为此,当班集体建设以人际关系为直接的工作对象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让他们与同一班级的不同小组、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学校高低年级以至校外教育机构及与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交往。“个性的丰富取决于他同别人联系的多样性以及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与低年级同学交往,他会学会如何关心爱护人、帮助人;与高年级同学、与长辈交往,他会学到如何尊重人、学习别人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他会逐渐增强公民意识,逐步认识社会。
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是有多种层次水平的。大体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两种。较细的可分为:情谊性交往层、互相帮助交往层、责任依从交往层和深交挚友层等。在班集体建设中,教师要能自觉地引导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既扩大交往范围,又指导学生进行深层交往,逐步提高人际交往层次水平。近几年无锡市班集体建设的许多实验班在协调人际关系上获得了成功。
如在协调公务关系中,试行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小组自愿建组改革(让非正式群体正式化)。建立众多的交叉的小组,如在行政小组、团队组织之外,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学科兴趣小组,科技、文体、劳动小组,校外学习小组,尽量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职务,处于不同的地位与人交往。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中充当的角色越是多样,他和集体的联系越是巩固,所接受的教育也更加多方面,个性就越丰富多彩。
3.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有适当的位置、有服务的岗位,以显示和表现其特长,从而有利于培养个性的集体主义倾向性。
学生在班级中人际关系处于什么地位,则对个性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学生在班级的人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班集体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个性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
可是,在传统的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是主要决策者、监督执行者,少数班干部是具体执行者,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陪客。“班主任急煞,班干部跳熬,同学们空煞”。这几年,无锡一中等校,一些创建班集体的老师试行着把班级的大小工作分为几十个岗位,做到一人一个岗位,个个参与班级管理,人人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学生都能在为班级服务的岗位上,学习着为同学、为集体服务,让孩子从小明确为别人、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的情绪体验,培养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社会义务感、责任心。这确是培养个性的集体主义倾向性,陶冶美的个性的良好途径。
在组织和协调人际关系中,满足学生渴望在他所在的群体内占有适当位置的需要,并设法在这个群体内让他显示和表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得到整个群体或大多数成员的尊重和重视。这里讲的适当位置,不就是指处于某一组织内的负责人地位,而是指在那个适当的位置上,该生能发挥与其能力、特长相应的作用,自我感觉良好,体验到自己是所属集体的成员,他为别人所需要,从而产生幸福和愉快感。
怎样了解班级人际关系形成中的心理困难
在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研究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人际关系分化及整合中值得注意的种种现象。
1.社会认知偏差
由于所处的班级微社会背景的差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性格、需要等因素的不同,他对于班级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共同需要、行为乃至群体对他的企求等作出推测和判断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偏差:
(1)对自身:学生们对自身的特长、吸引力、“权力”及由此形成的在集体中的实际地位的知觉往往与客观的情况差距大。有些学生感到大家似乎都很爱戴他,而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还有一些同学的自我评价却总是过低,他们就常因“似乎同学们对我不友好”而委曲伤心。由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他基本行为和生活态度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通过调整人际关系这一途径认真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