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5700000018

第18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1)

步入封建社会后,亚洲文明继续向前发展。在这个从繁盛到衰落的重要阶段,中亚、西亚地区伊斯兰文明兴起并向大举进军,东南亚诸国开始活跃在中国的史书中,日本、蒙古帝国、朝鲜等国也经历了千载的文明,呈现出一部可歌可泣、精彩纷呈的亚洲史。

32. 南亚与中亚的联接者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版图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五部南下大夏。这五个部落的酋长称为翕侯,随着实力的扩大,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公元16~65年)统一五部,在中亚地区建立起贵霜王朝公元45年~250年)。

丘就却击败其他四部成为了贵霜开国君主,自然能征善战。他统一部落后率兵攻打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随后挥师扫荡中亚,将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犍陀罗、罽宾,可能还有西旁遮普并入版图。等到了60年代,已经八十余岁的丘就却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君主。

丘就却死后,他的儿子阎膏珍(公元65~75年)继位,再次挥师印度,征服花拉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在贵霜王阎膏珍在位时期,中国东汉王朝一直与其关系良好。公元73 年,东汉朝廷北伐匈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公元84年,疏勒王忠反叛,东汉派出班超镇压。此时,贵霜王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出兵出力帮助东汉政府军平定了叛乱的疏勒,后来又助东汉击破莎车,此后与中国一直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关系。但是到了公元90年,战争还是在中国和贵霜之间打响了。

公元78年,迦腻色伽一世(约公元78~102年)登上贵霜皇帝宝座。他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又南征印度,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形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公元100年,贵霜帝国的人口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迦腻色伽一世渐渐骄傲起来,把左邻右舍都不放在眼里。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王因向东汉提出和亲,要一位公主嫁入贵霜,以结盟好,但是班超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颜面扫地的贵霜王大怒,命部队7万大军攻打汉朝边境。班超也不甘示弱,他一遍调兵遣将坚守城池,一边研究制敌之策。班超推断贵霜军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全歼前去求助的贵霜士兵。贵霜统领副王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降,全部撤退回退回葱岭以南。自此两国重修旧好,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关系。《后汉书.班超传》就明确记载了这场战争。

迦腻色伽统治时代是贵霜的极盛时期。

公元163年,波西色伽即位,仅仅5年之后,政权又发生更迭,波西色伽之子胡毗色伽一世(公元167~179年)当上了贵霜帝国的皇帝。180年,迦腻色伽二世(公元180~183年)在位;公元183年~199年,胡毗色伽二世统治贵霜。以上三王在位期间,基本保持了繁荣局面,在公元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但到了胡毗色伽二世时,衰败迹象已经显露。

继承胡毗色伽二世王位名叫波调,在他的任上,贵霜走上了急速衰败的道路。公元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自亚美尼亚率军东返,途中有 6座贵霜城镇毁于这次入侵,其中包括贵霜夏都贝格拉姆。波调死后,贵霜虽仍然拥有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权,但统治也岌岌可危。3世纪下半叶,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贵霜国此时已经毫无还手讨回失地之力,只好踡缩在犍陀罗和斯瓦特谷地。公元5世纪,嚈哒(白匈奴)兴起,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终被其所灭。

贵霜国是古代连接亚、欧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地。虽然兴起于游牧民族,但由于在通商贸易中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而产生了独特的文明,对中亚影响颇为深远。

从经济方面来看,贵霜国际性贸易的发达。通往贵霜境内的,不但有去中国的商路,而且还有南达印度、北通罗马的商路。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他们的漆器和治铸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而且还通过大宛,到达贵霜王国,往西传至更远的罗马等地。

在思想、宗教领域,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贵霜帝国的开创者丘就却、迦腻色伽都信仰佛教并将其发扬光大。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贵霜一直致力保护佛教、发扬佛教艺术,对于佛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居功至伟,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由于对希腊、苏美尔、埃兰、波斯和印度的各种宗教的兼容并包。一种融合了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出现了,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并且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至今在中亚地区还能看到很多犍陀罗式建筑,它们低声地向人们讲述着贵霜兴衰的故事。

33. 古老而繁荣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初年北击匈奴,匈奴战败,归顺汉朝。从此,汉武帝得知了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大致情况。匈奴人称既然自己已经降服汉朝,汉朝总得助自己拿下西域。而老对手月氏国尚未平定,希望汉武帝能出兵相助。

汉武帝听匈奴人这样说,心中大喜。匈奴久居西域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如果有了月氏的牵绊,必定无暇骚扰我国边境。想到这里,英明果敢的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募征能出使月氏的使者。在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月氏在哪儿,有几千里的路途,更不知怎么跟那里的人打交道。要出使月氏,对于文武百官来书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

诏书颁布下去几天之后,有个叫张骞的年轻官员(郎中)请求出使月氏。在他看来,这虽然是只身犯险的事,但同时又意义非凡。公元前138年,将路途上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后,张骞带着向导匈奴人堂邑父和一百多个随从踏上了寻找月氏的道路。

当到了西域地区,张骞一行人开始变得小心谨慎,生怕被匈奴人发现。但在匈奴的地界上带领一支百人的队伍要想完全蒙蔽住旁人是不可能的。就这样,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之后还是被匈奴兵俘虏了。

匈奴的首领得知张骞是出使月氏的使者,没有太为难他们,但也没放他们继续西行。张骞等人被分别扣押在不同的地方,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张骞学习了匈奴的语言、文化,甚至在匈奴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了。

就这样被扣押的日子越来越久,匈奴人已经对这批被同化掉的汉人放松了警惕。张骞见时机已到,和堂邑父商量了一下,趁着匈奴人不备,抢了两匹快马就逃了出来,留在匈奴的妻儿都不要了。张骞二人逃出之后一直向西,因为他没能去月氏,没能完成汉武帝的命令,自然也无法回国。

找到月氏,永结同好的念头支撑着张骞,这天他们终于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们以为即将大功告成,打听后却得知这个国家是大宛(中亚细亚),并不是月氏。

大宛和匈奴相隔不远,张骞又会说匈奴话,所以交流起来不是问题。张骞以大汉使者的身份拜见了大宛王,向大宛王述说友好之意。大宛王一听大汉朝愿与自己友好往来,非常高兴,他派出兵士护送张骞、堂邑父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辗转来到月氏。

张骞来到月氏国后,本来想按原计划说服月氏王与汉朝联合起来对抗匈奴,但是他没想到,十余年风云变幻,当今的月氏的情况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了。

原来,月氏与匈奴开战,大败,月氏部族全部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月氏国,而对于匈奴也敬而远之,不想再与之作战。因此,当大月氏国王对张骞联合抗敌的话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对这位东方汉朝来的使者礼遇有加。

就这样,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呆了一年多仍没能说服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无奈,张骞和堂邑父只好收拾行李回国。他们经过匈奴地界的时候,不幸又被捉住,最后趁着匈奴内乱无暇看管的时机逃出来,回到长安。就这样,张骞出使西域在第十三个年头上终于结束了。

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汉武帝晚年时期,匈奴又来骚扰边境,大将卫青、霍去病西征讨伐匈奴,终于一战成功,将匈奴赶往漠北。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大败,立马向汉朝表示愿意臣服。汉武帝再次派出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等国。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使者陆续回到长安后一算,他们此行一共到了三十六个国家,圆满完成了出使任务。

自此以后,汉朝皇帝每年都派使节出访西域,一边联络友好关系,一边贸易往来,,中西交通日渐发达。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据说都是张骞从西域带来的。此外,驰名天下的大宛马、波斯的地毯、宝石、玻璃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都涌向了东方城市。

随着这条从长安西行,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越葱岭,至中、西亚地区,最后到达罗马的贸易道路的开通和兴盛,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漆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传入西方国家;而许多欧洲的作物、工艺品、手工品等也由此进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这条宝贵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史料记载克利奥帕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

此外,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除了路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饶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了强大而又统一的中国。与汉朝一样,唐朝在国力强盛以后击溃了突厥,使其土崩瓦解,使得东西方贸易比汉代更加繁荣。

公元751年,大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而归。在波斯的俘虏中,有一名造纸匠,他在被抓回波斯的时候也将中国的造纸术传了过去。

13世纪,蒙古铁骑征服北亚,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这时一个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来到东方的元朝都城——大都,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 此时天主教也从罗马传播而来,当时罗马教皇的使者还访问了大都,中国的第一批天主教徒就在这时候出现了。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帖木儿帝国控制了西域。但是与其他国家元首不同,帖木儿帝国热衷于建筑艺术,但同时也爱好征战。当铁木尔君主在远征中国途中死去,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一个多世纪后,奥斯曼帝国得到了中亚地区的控制权,从此严密控制住陆路交通。欧洲诸国与中国的通商越来越困难。无奈之下只好寻找新的通商线路。随着达伽马开辟了新航路,丝绸之路结束了它几个世纪来肩负着的沟通欧、亚、非的重任,成为地方贸易的通道,十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历史。

边栏: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他承担了开辟丝绸之路的重任,尽管困难重重,仍完成打通东西方要道的使命,让中国文明通过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34. 三国至南北朝的割据

三国两晋南北朝壁画

东亚地区的东汉王朝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最后,在十八路诸侯角逐天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相继打败对手,成为争夺天下的最终决战者。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蜀汉”或“蜀”),雄霸长江上游地区;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南京市)称吴王(229年称帝),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形成后,没有给饱经战乱的人们带来和平,而是为了独得天下连年征战。结果,胜利的果实却落入魏国司马炎手中。265年,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80年晋灭掉吴国,彻底结束了东汉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中国又归到一个集中的王权统治之下。

同类推荐
  • 在雨地里穿行

    在雨地里穿行

    《在雨地里穿行》是作者最新的一部散文集。与文坛挚友的交往,异域采风时的感怀,多年来流淌在心中的一浆所思所想,对自己亲人的骨肉至情,在创作上的不少真知灼见等等,在这本书中读者诸君尽可饱览,或有所得。作者以平实的话语,朴素的情感,率真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将这些流淌在自己心间的文字,不急不缓徐徐道来,希望与你同享心路旅程的快乐。$$作为一位在小说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也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这本情感真挚,细节真实,不造作不伪饰,直抒胸臆的散文集,可以使读者诸君比较直观地了解作家内心世界的丰富。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本书通过各个城市的历史概况、男人、女人、名人、商人、城市文化、风俗、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描述了42座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并品读这些城市人的性格。
  • 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接处,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历史悠久,,地形复杂,民族文化丰富,风俗独特。
  • 突围中的农村

    突围中的农村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部引人入胜的书。它呈现的事实,它引发的思考,它展示的人格,都是一般书所难以具备的,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逐字逐句的阅读打动了我,也相信会打动你。这部书对问题的感受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对问题的思考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常人所不及……这本《突围中的农村》(李桂平编写)展现的事实,所引发的思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尽管精细却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著作。相信你可以读后收益不少。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真爱难求

    重生之真爱难求

    一场梦境让女主认清现实,因现任丈夫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心灰意冷,与其离婚,而又在不久的将来,遇到了男主,因为男主的体贴,柔情而深深感动,但一次次拒绝男主的示好,他们究竟该如何是好
  • 假面骑士OZ

    假面骑士OZ

    主角是个没有梦想,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的男人。但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如此的不幸。这样的男人得到了变身腰带,投身于和怪人的激战中。敌方是不知从哪个时代起就存在的异形五人组。因某种原因身体的一部分有残缺,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实体而寄望于古币。他们为了增加古币而繁殖更多的怪人,而怪人们的成长则依赖于吞食人类的欲望。最终的欲望变成了袭击人类。赐予主角腰带的神秘人竟是异形五人中的一员。他们以得到古币为目的,OZ自己也同样靠收集古币获得新的力量。
  • 史蒂夫漂流记

    史蒂夫漂流记

    当我的世界遇到七日杀,当西方魔幻遇到现代丧尸。你还觉得一个人太孤独么?原版太单调么?一个有丧尸的异界大陆,你会满意么?一个不留神,就会变成丧尸亦或是魔兽的晚餐。史蒂夫会如何面对多重的考验,在这陌生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 The Lost City

    The Lost C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人事典卷人事总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卷人事总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专治不服:这个草包惹不得

    专治不服:这个草包惹不得

    一场大火烧去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善意与宽容。你做不到的事情,我替你做到!报血仇,逆门阀。三尺青锋,指染鲜血,乱了四洲繁华。星象术士言,身负金龙者,为国之患,乃星宿破军转世,天下必乱,生当杀之!龙家嫡女,失踪了十三年,被村野贱民抚养长大。再回龙家,生母已死,妾室为大。亲哥不认,庶妹猖狂。比之龙家下人不如。龙家二小姐,生时异香满屋,玉背上金龙栩栩,贵不可言。当真如此?被人占去的命运,她会亲手夺回来。……一个身体中藏着两个灵魂,世间容不下善与弱,她就踏着夜与血而行。佛渡不了世人,那便让魔渡世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合行叙

    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合行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罗归来

    修罗归来

    空间裂缝将末世异能大BOSS穿到魔法位面,没有了魔法技能,更没有斗气天赋,她居然沦为一介废柴?!身份尴尬,父母漠视,旁人嘲笑冷观察,还被家族抛弃的方式送给恶魔!幸好前世异能没有完全消失,就算是废柴也没关系,父母亲人放弃,她也不会在乎。无论废柴还是天才都是需要经过奋斗努力的!天才与废柴只在一念只差!他,银发红眸,凶冷残暴,霸道无情,魔法大陆的执掌者。就算你是恶魔强大又如何?她也会从弱小再奋斗成强者!拽掉大恶魔,然后自己上位!(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台湾往事:一本书了解蒋家王朝私生活

    台湾往事:一本书了解蒋家王朝私生活

    一本书,了解民国,了解台湾,了解蒋家王朝。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台湾那些年历史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对台湾这些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普及性的描写。每一位讲述者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台湾民国政府的参与者,或者是重要人物的后代,以及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具有权威特质。有国仇,也有家恨,讲述了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如何稳定局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政要又度过了怎样的晚年生活,他们在政治以外,在家庭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角色?在金门炮战时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又是怎样的社会境况?台湾,为何能成为今日之台湾?应舜仁(蒋介石侍卫)讲述蒋介石在台岁月;陈履安(陈诚之子)讲述陈诚晚年在台湾的生活;白先勇(当代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白崇禧之子)讲述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蒋孝严(蒋经国私生子)讲述蒋家门外的日子;孔令仪(孔大小姐)讲述作为家族最后的守望者的历史;郝柏村(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亲历金门炮战;陈明忠讲述作为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