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5400000002

第2章 谁是“80后”(1)

“80后”是指在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80后”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的字面含义。因为,“80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性质与“60后”,“70后”一样,具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生在蜜罐里:与“60后”、“70后”的区别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1980~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亿人出生。如今,他们中最大的已经有28岁了,最小的也将近20岁,已经和正在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道路。

如今,随着 “80后”开始走上社会舞台,他们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人有着迥乎不同的群体特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的确存在过于“自我、奢侈”等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的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的鲜明特点。

“60后”:被遗忘的一代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在对各个年代的评价和议论中很少出现。曾有人说,这是被遗忘了的一代,是平凡的、淡泊的一代。“60后”们在迷茫中葬送了学习的机会,学习无用论的观点以及当时特定的学习环境,造成了这一代人的落寞。“60后”们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但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与风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封闭的政治教育使这一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而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对一个思想还不成熟的人来说,只能是迷茫和彷徨。

“60后”在思想成型过程中,经历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许正是这种批判与反思的氛围,诱发了他们那个年龄段本就具有的叛逆性格。他们叛逆父辈,因为他们的父辈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叛逆主流文化,因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并没有给他们的父辈带来任何好处;他们叛逆时代信仰,因为他们父辈所遭受的洗礼让它顿显虚无……

叛逆可以显示自我,但并不等于具备自我。主流文化、时代信仰共同塑造着一代人的性格和品质,而当“60后”们将它们通通从自己的思想中格式化后,却发现竟然失去了自我!他们迷茫慨叹:“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他们不能没有文化,于是传统文化开始复苏,许多“60后”自学孔孟老庄和韩非;他们不能没有信仰,于是哲学流行了,许多“60后”大量阅读哲学书籍,其中包括尼采和弗洛伊德。于是他们父辈的道德观得到了他们的宽恕和接纳。“60后”的社会责任感极强: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他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60后”虽然叛逆,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属于传统的一代,因为他们仍然在用文化、信仰和道德的模具塑造自己。而且,随着他们叛逆性格的逐渐消失,他们曾经排斥过的文化、信仰和道德也得到了他们有选择地接纳和继承。虽然“60后”曾经那么的叛逆、那么善于思考和探索,但由于他们所做的仍然只是继承和吸收,较少创造性,因而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信仰断层和道德断层,并没有在“60后”身上出现。就这样,昔日的问题青年,平稳地成为社会中坚。

“70后”:最尴尬的一代

“70后”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处在一个历史夹缝中,之前和之后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色彩不同。“70后”的青春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度过,有人说这是段最糟糕的青春,也有人说“70后”是最尴尬的一代。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都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没有什么可比性,唯有不同的性情和不同滋味的苦乐悲欢。

大多数“70后”的男女对生活与事业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只因社会变化得太快,从纯真年代里走出来的他们有些困惑可心又总是在浮躁迷惘。“70后”的男人多少都带点大男子主义,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又要求身边的女人既要理好后院又要赶上他们的脚步。“70后”的女人是最早努力实现独立的一代,她们中的很多人如今在事业与收入上不比男人差,也就免不了挑剔起身边的男人。可男人在要求女人独立的同时,就应该做好自己管自己的打算,没有谁是全才,精力都有限,而女人在要求与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有勇气去承担和男人相同的责任,没有不回报的道理。不然,只是男人的自私,女人的自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高要求与真独立。他们中的某些人不屑“60后”的婚恋观,认为“60后”只想别人没有了自己,又不认同“80后”的那一代,觉得“80后”只想自己没有了别人,于是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反复折腾,爱别人爱得不甘心,爱自己又爱得不安心。缺失了“60后”的牺牲精神,又没有了“80后”的敢作敢当,一边坚持着传统的理念,一边又在现今的花花世界中流连。在那来来往往里,就免不了头晕眼花,忘却了来时路,又失去了新方向。

“70后”拥有几乎是近几十年最好的成长环境,既没有受到过于激烈的意识形态熏染,也没有遭遇商业文明无孔不入的价值观冲击,这使他们在精神世界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既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过于激情昂扬,也不像他们的后辈那样锐意新潮。或者兼而有之,但都不彻底,所以“飘来飘去”,患得患失。特殊的成长经历也造就了“70后”独特的性格特质,而独特的性格特质又注定了“70后”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矛盾心理,对于未来,“70后”既充满希望却又充满了无限的迷惘与惆怅。

“80后”:幸福的开始

“8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了,远离“文革”,更远离三年自然灾害。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之后的一些年里中国结束了“粮票”时代,也就是说他们这辈子没挨过饿,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里所不多见的。他们记事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期,每年GDP增长率低于10%就算经济发展减缓,这种日子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

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正式施行的时候,因此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更重要的是作为独生子女,特别是那些近代走过来的老人的孙辈和“文革”一代的子女,他们享受到了过分的溺爱,换句话话说中国改革的成果都让他们享受了。

与“60后”、“70后”相比,“80后”属于颠覆性的一代,他们一切以自我利益和自我感受为中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束缚。“80后”是着眼眼前、享受现在、透支未来。“80后”绝不会顾及他们前辈的思想和感受,除非涉及他们自身。特有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比他们的上一代人看起来更加自信和富有个性。据零点调查公司的专家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时认为,独生子女的身份让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而又由于自己的特殊家庭地位,拥有了一切优先体验各种时代前沿的东西的能力:在父母都不懂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拥有电脑、上网;他们会去消费家长通常不去体验的东西——从嘉年华、迪斯尼、hello kitty,到ipod、电脑游戏、网上交友等。

相对于他们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出生、成长的年代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物质优越、经济繁荣的年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就成为别人嘴中的“蜜罐”,而他们也便从此成为蜜罐里的小皇帝。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出生于“80后”的心底的呼声:所谓的“60后”、“70后”、“80后”,与其认为在说人,不如理解为说的就是时代。呈现的是人,展现的是时代。人都是一样的,人之不同,只是由于时过境迁,环境不同,背景不同而已。如果莫扎特出生在现在,说不定就是又一个朗朗,李白出生在现在,说不定就是个韩寒。结论就是,如果我们是出生在“60后”,也会有和“60后”一样的表现。如果我们是出生在“70后”,也会有和“70后”一样的表现。所以,请不要把我们这一代人妖魔化,我们只是年少轻狂的后辈。

长在鸟笼中:负载最重的一代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被公认为生在蜜罐里。“80后”是幸福的,和老人们相比,“80后”没有受过更多的苦,他们的生活比前辈们要好得多。可是没有人知道,当“80后”长大成人之后,别人眼中的蜜罐竟然成为桎梏“80后”的鸟笼,他们被套上了重重枷锁,成为负载最重的一代。

下面这篇文字是在网站上不知被转载了多少回的帖子,其中描写了作者作为“80后”的一员心中颇多地无奈与感触。由于作者对“80后”的生存状态剖析得实在太深入了,使编者不得不全文引用了(如果有幸,本篇文字的作者能够看到本书,请与本书的编辑部联系)。

独生子女

作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一直以来,“80后”都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一项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有6007名1980~1989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参加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与以前那种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传统家庭模式相比,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哀伤很难与人分享;66.9%的人希望或曾经希望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以前放寒暑假的时候,我总是千方百计地道亲戚家去,因为那里有表弟跟我做伴。很多事我们都有共同语言,不像跟父母聊天,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我的想法。由于与父母沟通有障碍,自己平时很多事情只能搁在心里,快乐或悲伤都自己一个人承担。虽然“80后”因为独生子女而享受了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可是这真的就是“80后”想要的吗?

不管怎样,对我来说如果有选择的话,我宁愿再多有一个兄弟姐妹。

九年义务教育

1992年,在很多城市里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义务教育,那一年这群孩子中的大部分经历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有的城市把小学五年改成了六年,有的城市则把初中三年改成了四年。那年我小学三年级,毕业的时候被老师告知我们的毕业考试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竞争的味道,很开心。

那年九月我终于进了一所重点中学,是很多人羡慕的好运气,从那天开始就知道我们的初中将有三年那么长。也正是因为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这班车,我们从此被所有人告诫:将来有一天,遍地都是大学生!不考大学是没有出路的!

高中委培

中考那年,教育计划适当放宽。所以,很多中考时比分数线差几分的学生,得以获得高中委培机会。

我也是其中之一:比市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低了7.5分,自费9000元。我还记得在我后座的那个男生,每天都掰着手指头告诉我:三年9000元,一年就是3000,那么每天就是10元多!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他都会说:今天的十元钱又没啦!那时我看着他的眼睛,里面有一点点无奈。直到最后,里面掺杂了疯狂与偏执。

还记得他是我们班里最刻苦最用功的学生,是成绩好得连学习委员都不愿意做的学生——因为怕做班干部影响学习!那时候,课间我们说笑的时候他总是在埋头读书。于是他一路从高一的普通班升上了理科重点班,高三进了高考实验班。再以后,高考前夕,他生了重病。休学了。

那年的七月,我考上了大学。那时候我想,如果他能坚持到今天,他也该考上满意的大学的。只是,那9000元钱把中考失利的他逼到了悬崖边上。

因为那时候才知道:他家境十分贫困,那9000元钱是很多很多人凑起来的。

父母下岗

“我是初三男生,父母离婚了。我和爸爸在一起,和我们共同生活的还有爷爷奶奶。前不久,爸爸下岗了,我们只能靠爷爷奶奶的退休金生活。现在,我读书没兴趣,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挣钱。爸爸不同意,他说家里的事不用我管;爷爷、奶奶也骂我没出息。看着爸爸日见消瘦,我常躲在一边流泪。”相信这样的声音,不止在一个家庭中出现。而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我们“80后”的肩上又要扛起生活的责任。父母下岗,是无奈的事,作为孩子,我们一方面开始理解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又爱莫能助。您是否相信,下岗所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

高考改革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作文题目使全国掀起一阵对高考作文大讨论的浪潮。也就是那一年,这个本来可以用太多题材去表达的自由主题,却让很多学生作文拿了零分。于是,我们是在那一年发现了中学教育的弊端:无异于八股考试埋没了多少灵动的属于青春的思维。从此,高考的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英语考试当中加入了听力部分,三门主科加上小综合大综合更是一年一换琳琅满目。可这样频繁的改动究竟能让多少人适应?

同类推荐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象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是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是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种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本书在全面分析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省级强势地面电视媒体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在电视新闻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创新的路径。
热门推荐
  • 新婚时代

    新婚时代

    她做了他三个月的情人,愉快分手以后再见面,他却成了她的姐夫,在酒会上,他目睹了她在男人当中游刃有余。“真没看出来,我曾经的情人,现在的妹妹,竟然是如此有心机的人,为了接近我,可以不择手段。”厉景琛眼底淬着危险的笑意。她浅笑妍妍,眼眸里升起冷意,“我也没想到厉先生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我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竟然能令厉先生费劲心思毁了我一生的幸福。”她以为这个男人对她只不过是一场无聊的追逐,她更没兴趣在他身上多做停留,只是当两人牵牵绊绊,一颗心早已步步沦陷,更没想到她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伤痛竟然是这个男人一手制造的。面对残酷的真相,她究竟是去是留?
  • 明伦汇编交谊典乡里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乡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弘一法师全集02:书信

    弘一法师全集02:书信

    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再见曾经安然现在

    再见曾经安然现在

    曾经以为没了你,就活不来原本以为你就是那个对的人,我倾尽所有,遍体鳞伤谢谢你们的离开,让我遇到了他,一个改变我一生的男人谢谢你们的离开,才有现在的我很感谢你们以过客的身份来过,但不遗憾你们的离开回首曾经,谁无过往。我的挚爱——冯墨轩
  • 千面神探

    千面神探

    少爷的幻世畅想,把魔幻、神话、异能杂糅到现实世界之中,在现实世界创建一个幻世大陆!悬疑推理、科幻异能、神秘之地……疯狂的畅想、耽美的穿插、爱情的旋律。徘回于现实与幻世。
  • 日录

    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本书记述1989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以来生动的历程。
  • 恶少的烙吻

    恶少的烙吻

    五年前,她是他的女仆,他说东,她不敢往西;五年后,她是他的对手,他有一,她要抢二。“颜洛辰,我会把你五年之前强加在我身上的一笔一笔都还给你!”可为何屡屡过招,讨不着好的都是她?“莫依瞳,你还有最后一个翻身的机会。”男人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她,“回来我身边,从此你指南,我绝不打北。”
  • 青少年视力保护

    青少年视力保护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视力下降,导致近视。本着保护青少年视力的目的,本书搜集大量相关文章,告诉青少年怎样正确用眼,以及平时做好护眼的工作,让视力不再因为自己的大意而下降。同时本书还附加了关于青少年不可不知的成长烦恼,在做好视力保护的同时,也从心理方面给青少年的健康带来帮助。
  • 甜蜜爱恋:驯服十二少

    甜蜜爱恋:驯服十二少

    当狼崽们变身为集团少爷,当各大集团的千金少爷聚集在同一所学院内,当十二个女生遇上不可一世的他们精彩的生活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