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7300000027

第27章 向曾国藩借治家教子智慧(1)

再也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家更重要了!我们各人都生于不同的家庭,从那里我们开始对世界产生认识,随着成长,我们在自己家中所经历的事,在我们身上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迹——好的和不好的。

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础;家庭成员的成才,则为家族的兴旺带去了希望。家庭如此重要,治理家庭就更重要。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的家族,绵延至今一百九十余年,共出有名望的人二百四十余人,没有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中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曾国藩十分重视治家之法,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确是十分难得。曾门家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等家教为表,非常有条理。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是“穷养儿,富养女”,曾国藩对儿子的要求相当严格,对几个女儿甚至媳妇也一点不含糊,不但每日要求她们做女红,而且每日每人该完成多少,都有详细的规定,还教导她们读书识字。在他的教导下,曾家的女性在很多领域作出了贡献。

正是因为曾国藩治家有方,曾家始终保持了严谨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他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孝敬父母就用行动表达

自敬方能自尊,敬亲方能齐家,敬人方能使人敬己,敬业方能事业有成。

——曾国藩格言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也诉说不完,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以,子女就应该尽到孝道。

然而,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时难于当面说出口,很多情感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办法将对父母的心意说出来,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曾国藩,用实际行动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对于他们的爱。

当年,曾国藩中了进士以后,就住进湖南会馆。那里不仅管住宿,还承办伙食。这为曾国藩省下了一大笔开销。尽管如此,曾国藩每月的俸禄,仍然不够他的开销,常常要靠家里接济。

一天,曾国藩又看见桌子上放了一张请柬,是他的顶头上司赵辑派人送来的。看到请柬,曾国藩就浑身不舒服。这个赵辑不仅心胸狭窄,还特别贪婪,曾国藩向来对他是敬而远之的。赵辑也知道他不受曾国藩的欢迎。所以,他也从来没有给过曾国藩好脸色,还常常在背地里骂曾国藩,与幕僚说他的坏话。对于赵辑的所作所为,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只是碍于共事的面子,没有把事情摆上台面来讲。

不久前,赵辑的父亲从乡下来北京看他,他想给父亲摆几桌酒席,为其接风,顺便收一些礼钱。这样的目的在曾国藩看来是十分不可取的,利用父亲来达成自己的贪婪欲望,怎么说都不是孝顺。但这件事让曾国藩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虽然赵辑的做法不对,但他毕竟是给自己的父母做了事情,可自己却没有给父母做过任何事情。以前为了筹措自己进京赶考的盘缠,家里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现在,自己做了官,依然没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没能报答父母的恩情,甚至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说过。为此,他觉得非常难过,想马上写信告诉父母自己心中的想法。可一提起笔,又不知从何说起。

反复思量,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在写信向父母报平安的同时,给父母寄去冬菜一篓、寿屏一副。冬菜就是腌制的白菜,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寿屏就是一种屏风,也算不上宝物。但曾国藩知道,父母并不要求自己给予多少回报,相对于那些贵重物品,他们更看重儿子的心意。

曾国藩经常给家里写信,向父母报平安,并对家里的大事小事一一问到,非常细心。父母也在与儿子频繁的书信往来中,大大减少了思念之苦。另外,他还会捎带给父母一些小东西,来尽孝道。

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只是个翰林院编修,一介穷京官,权势不大,俸禄也不高。想弄到昂贵的物品,也得煞费苦心外加舍得破费。

但他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还是费尽周折找到对老年人有滋补作用的“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然后,托人千里迢迢将这些营养品带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作为人子,他对老父老母非常关心体贴。

他不仅自己尽孝道,还会在信中絮絮叨叨,教育自己的弟妹们要尽孝。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风,家庭因此呈现一片和睦景象。

我国古代有很多感人的尽孝道的方法,比如,子路通过满足父母的心愿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就是一例。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呢?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孩子。

父母都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因为害怕麻烦子女或者让子女破费,不愿主动向子女提出。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多了解父母的心情,多关注他们的想法,帮助父母实现愿望。这也是非常好的尽孝方法。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他十岁失去母亲,父亲又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父亲能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总是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

黄香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体现了他对父亲的爱,他的至孝让我们感动。从中,我们应该受到启发,在回家的时候,或者在外的时候,多和父母聊聊天,多听听他们聊一些家长里短,在街头遇到一些好吃的、解闷的,买回来送给父母;回到家里,帮父母收拾一下屋子,帮他们揉揉腿、捶捶背……简单的动作,不过举手之劳,却足以温暖父母的心。

总之,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处处都能发现孝敬父母的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一些单身的父母为了儿女,放弃了重找伴侣的机会。当我们子女长大的时候,就应该支持单身的母亲或父亲找一个伴,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父母的幸福,要多替老人想一想。

用家书向父母送去问候

梦寐之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

——曾国藩格言

父母在曾国藩的心中非常重要。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在外做官,他都经常给家人写信,不让父母担心。

在还没有电话的那个年代,北京与湖南之间可算是相距甚远。为了和家里父母保持联系,曾国藩长年给家里写信,足足写了30年,现存就有近1 500封,平均每年近50封,平均一个月要写4封信,可见其写信之频繁。也许现在我们有些人,即便有电话都不一定每月给家里打4个电话。

曾国藩的家书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语言,大部分的内容是向父母报平安,和父母拉家常。比如,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是这样写的:

“九弟前病时想回家,近来因为找不到好伴,并且听说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准备回家了……儿子在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大约花了六千文钱。儿子等在京城谨慎从事,望父母亲大人放心。儿子谨禀。”他知道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处境,于是写信说:“我已经吃药了,我做事情会很小心的,请父母不要惦记。”

连这些吃药的小细节都告诉父母。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让父母心里有了着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的孝心。

他不仅自己给家里写信,也教导自己的弟弟们要时刻挂念父母,多和父母聊天、联系。

一次,曾国藩收到父母的来信。在信中,父母除了询问他的近况外,还表示出对他的弟弟的关切。曾国藩看后,马上把弟弟叫来,对他说:“父母一直很为你担心,你为什么不及时写信回去,告知父母你的情况?”

弟弟说:“我最近手头有点紧,想着等有了些许银两,与信一并寄回,也好给父母一个交代。”

曾国藩说:“父母是出于担心你,才询问你的情况。他们需要的不是你的银两,而是你向他们报平安。你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如果孩子与父母失去了联系,父母的心里就会焦灼不安,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做儿女的,如果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那就是不孝。”

弟弟听了曾国藩的话,顿时羞愧万分,马上回去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父母一切安好,劝二老一定要保重身体。

或许有些人也曾有过曾国藩弟弟那样的想法,总想着自己飞黄腾达的时候再联系父母,让他们高兴一下,认为这样才是孝心。而当自己没有什么成就的时候,就少和父母联系。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该注意了,正如曾国藩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只要子女时常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告诉一下他们自己的近况,他们也就满足了。每个人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子女过得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和父母保持联系,和他们说说话,消除他们心中的担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他认为,时间如流水,是不会等人的,青少年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忙学习、忙游戏、忙作业……等我们成人了,我们还要忙工作、忙事业。当我们认为真正拥有了孝顺父母的能力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太晚了,有的父母可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及时孝敬父母,多和他们保持联系,多慰藉他们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经常不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比如,我们在电话里热心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东西,想给父母买点补品,老人家说什么都不肯要;过年过节要为父母买件衣服,父母总说衣服不少,不让买。其实,父母并不是在拒绝我们的好意,而是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并不多。只要我们有空能陪他们说说话、拉拉家常,他们就不寂寞了。看到子女都过得很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通常我们有些人有这样的困惑,感觉跟父母通电话的时候,总是没有什么话说。如果这样的话,就更应该学学曾国藩,曾国藩的信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拉家常,把家里家外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都告诉父母,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近况,免得他们担心。

的确,在父母的眼里我们都是孩子,打电话重要的不是谈了些什么内容,主要是让父母不担心你,父母只要听到你的声音就很满足了。

面对父母,我们可以和他们像朋友一样交流,告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能了解你的处境,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另外,对父母,我们最好是报喜不报忧,以免让他们担心。

与乡亲邻里要忍让留恩

邻里乡亲,万不可造成仇隙,凡事必以忍让为怀!

——曾国藩格言

怎样与乡亲邻里相处,在曾国藩看来也是治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与乡亲邻里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使家庭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在有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如果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仇隙,制造一些事端,这样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因为一些小事双方发生矛盾,相互不说话或者恶语相向,甚至伺机给对方制造不便和麻烦。出现矛盾不可避免,有了矛盾要立刻解决。那么,该怎样处理这些矛盾呢?

曾国藩处理与邻里矛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奉行的原则是:让他三尺又何妨!

咸丰初年,曾国藩的父亲与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还未分家的时候,家中为建新宅黄金堂,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准备到湘乡县府打官司。曾国满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在京师做官的兄长曾国藩。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古人的一首诗便写了一封长信,并将这首诗附上:“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人读过曾国藩的信和诗后,胸襟豁然开朗,将地退缩了三尺。

据说,邻居被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主动将地转让给了曾家扩建新宅。

这件趣事代代相传,成了曾家的“传家宝”。1988年,曾国藩的后人,年过古稀的曾德培老人还在台湾著文说:“记得1939年我走上抗战前线时,慈祥和蔼的妈妈坐在美孚煤油灯下,握着我的双手说了曾国藩‘让他几尺又何妨’这首七绝诗。现在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我还不忘当年慈母赐儿的曾国藩教弟的这首诗。终身受用,乐趣无穷。”

与邻里乡亲相处,以宽忍为怀,凡事让人三尺,和睦相处,这是曾国藩以退为进处世不败的一个秘法。

曾国藩在外做官,其父亲及诸弟有时也依仗曾国藩的权势,干预地方官事。尽管曾国藩对弟弟们极严,但其弟违教者多、听从者少。尤其是其四弟曾国潢(字澄侯),在乡最为跋扈,颇为人们所怨恨。

就说同治年间,湖南有人成立哥老会。特别是湘乡地方,原来参加湘军的人多,遣散返乡后,参与哥老会的甚多。曾国潢在乡,不仅剿杀哥老会很卖力,而且地方有什么他“憎恶”的人,他就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凡是他有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有时捆送五六十人,也很难有几个生还的。

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不答应却抗不过他的权势,答应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要他杀人的手令,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有一年,湘乡县城新建一个码头,按惯例是杀猪宰羊,用“三牲”来祭祀。后在曾国潢的主持下,杀了十六个人举祭。

曾国潢的影响太过恶劣,为乡里人仇恨,曾国藩对这些也略有所知。他常常在家信中告诫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做恶事。

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说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他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觉的时候,拿着一个锥子,猛刺曾国潢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对哥哥的这一举动,非常气愤,高声直呼:“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又问:“我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其弟有所收敛,对待百姓的态度也有所好转。

同类推荐
  • 做人的心计

    做人的心计

    本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故事,全面总结了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心计”: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把握好自己的人脉、做人一定要学会低头、做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等。
  • 拓展工作

    拓展工作

    在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但只要有智慧相伴,我们就可以从人生的谷地走出,攀援到人生的峰顶。我们等待成功的到来,这种成功是伴随智慧的人生记录,而每个人的智慧汇成了成功追求过程中最精彩的篇章和最动人的驿站。
  • 二十几岁女孩要懂得的88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女孩要懂得的88条人生经验

    20几岁以前,你还是个小女孩,你可以不问世事,可以纵容放肆,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哭大闹,用撒娇来摆平一切困难,但20几岁以后可没人买你账了。进入社会,你就要去接触很多你以前没见过甚至没想过的事情,去经历很多以前你没有感受过的情感。你要经历美好的、丑陋的、好的、坏的,你躲不开,也逃不掉。20几岁将是你的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候,也是你最该珍惜的年龄段,因为在这个年龄段里,你将经历人生最精彩的生活——工作,恋爱,甚至于结婚生子。但20几岁的你,还有些青春年少,还缺乏人生经验。这时候,有的女孩就容易误入歧途,走许多弯路,甚至钻进死胡同,自误一生。当猛然醒悟时,人生格局已定,且年华已逝,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
  • 成功致富全书(智慧生存丛书)

    成功致富全书(智慧生存丛书)

    本书总结了最有价值,常有规律性的定律,这些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的学问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这无疑为寻求成功之路的千百万人建造了到达彼岸的坚实的阶梯。
  • 向着阳光奔跑

    向着阳光奔跑

    阳光想要遮盖阴影,快乐想要吞噬痛苦,开朗想要战胜沉闷,善良想要淹没邪恶,积极想要消灭颓废,当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较量、决斗、抗衡、共同存在时。我们其实可以选择,而我们的心态便决定了我们选择的答案,即使放弃选择,那也是另一种选择。生活总在继续前进中帮你安排了一条通往你选择的结局。《向着阳光奔跑》就是旨在从方方面面提醒读者打破消积思维,换一种心态来生活。品读本书的同时,乐观、开朗、善良将会悄悄在读者的心底播种,慢慢生根发芽,在她的阳光下找到真正的自我,于乐观中积极进取;于开朗中努力奋斗;于善良坚强中快乐生活……
热门推荐
  • 神王末路

    神王末路

    混沌之初,大陆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兽族,精灵分局三地,互不干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亚斯从他夫子这里得到了与一本启蒙之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奇妙之旅。然而世界因兽王艾牙的离奇死亡而不再平静,兽族和人类互相攻伐,精灵远迁到北俱之南的迷失之牙。而在这风雨飘摇的大陆中,亚斯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升起与陨落。
  • 轻语记

    轻语记

    轻语记.又名柳狂轻语记东启元年.有乱石飞空.陨落人间.帝王寻七国铁匠.铸成一剑.身似轻羽.意若柳狂.百年以后.现于江湖.争杀不断.最后却不知去向.看岳山岚如何一剑惊江湖.一语断生死.
  • 吝啬爷太腹黑:捡个逗比屌妃

    吝啬爷太腹黑:捡个逗比屌妃

    。简介:【当逗比女屌遇上吝啬男神,她在古代叼霸天,他则宠她宠上天。】一岁时,把他手指当奶瓶咬,三岁时,把他宝贝瓶子摔碎,还能瞪着萌大大无辜的眼睛看着他,五岁,把他宝贝银票当白纸撕,八岁,杀了他未婚妻,霸道对所有人宣言,他是她的!十岁,不仅烧山,还烧他金库,十五岁,带着男朋友来见他,某男终于发飙了,所有见过她的只要是雄性,都神秘失踪,某女继续刷新他极限,半路拜师,云游四海,某男霸气将她扑之,“宠儿,知恩图报知不知道!”(新书发布,绝对萌萌哒宠文,日更四章,时间允许日更一万!)
  • 英雄联盟的武林

    英雄联盟的武林

    一个自恋的天才探险家伊泽瑞尔,一个恶搞爆笑的内裤勇士潘森,一个金光笼罩的庄严女神曙光,一个充满怨念的冰冷女神皎月,一行四人踏上了寻找破解太阳族诅咒的旅途,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当遇到穿越而来的男主时,又会发生哪些状况百出的囧事呢?一切尽在《英雄联盟的武林》......
  • 囚衣

    囚衣

    囚衣,这是一个枷锁,只要你穿上了这件衣服,你一辈子也别想脱下.
  • 内家拳传奇

    内家拳传奇

    狭义地讲,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和八卦。内家拳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真正的国魂。没有一种拳术像内家拳那样神秘、神奇、神圣。不习武的民族,是种的退化;丢掉了内家拳的国人,是大悲哀。爱恨情仇令人执着,财色名利令人癫狂,但内家拳却令人为之痴迷,沉浸一生不能自拔。美不胜收,妙不可言,谁练谁知道!摸摸胸口,那颗江湖梦仍在,沉默如金邀你走进《内家拳传奇》,重温武林旧闻,那些江湖风波,那些奇人异事,那些刀尖上的柔情……这是一部乡土悬疑功夫小说,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民国成立之前。
  • 民权素诗话

    民权素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道传承之路

    天道传承之路

    大劫将至,万物应劫,天道传承,混沌圣体现!看他如何与鸿钧等4位创世神尊共同联手,对抗大劫,拯救天下苍生!
  • 梦续红楼之溶黛心

    梦续红楼之溶黛心

    碎雪砌竹清影透,茫茫的雪迹,她雪色的衣襟染了白花。低回惊梦,梦若千年,沧海桑田。离了潇湘馆,失了篱下魄;明了玲珑心,澈了嫣然笑。她是雪中一抹浅碧,月下一凝软玉,淡却的是兄妹情,溶化的是黛玉心。她一身孤高傲骨,一袭清高气韵,一怀暖意柔情。叹,亲疏人散。郁,天寒地患。悲,虚情伪笑。愁,几多是非。原是个多事之秋。试看满心叹郁悲愁,缘何融为溪水,潺潺缓缓。
  • 异能觉醒的时刻

    异能觉醒的时刻

    主角叶凌风从小被欺付直到以后变成拥有异能的强者看叶凌风如何从屌丝如何逆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