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74800000016

第16章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规模浩大、历久不衰的“书法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甘肃的赵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当时,书法创作正渐渐从“颜柳欧赵”的套路中解脱出来,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对视角的冲击力,创作向个性化发展。人们从名碑法帖中走出来,转向在断碑残碣、遗简烂铜之中寻求创作形式的启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赵正选择了对汉简的深入研究,推出了汉简形式的书法创作,使人耳目一新,在当时产生了震撼和启迪的作用。他对汉简的研究,并不是像老一代学者那样,站在文字学或文献学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书法艺术的崭新视野上,从书法艺术的发生与演变的角度去研究汉简。对汉简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化解在自己的书法创作实践中,推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赵正的汉简书法创作并不是把古人遗简上的文字移植到纸上,而是以古人遗迹为素材,充分发挥长锋羊毫与生宣纸的特性,一方面注重古典意味的传达,另一方面重视笔墨的表现力,出古而入新。书法家陈滞冬先生在他的《大漠的守望者》中,曾这样写道:“当我踏上西北的土地,便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气息在天地间回荡。等到我西陟流沙,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西一路巡回再到兰州时,我才明白,至今西北这片土地,在精神上仍属于汉唐时代,属于汉朝的雄伟豪健,属于唐朝的热烈华丽。汉唐的余威仍没有被千年的朔风吹散,然而千年的鼓荡胎息,气脉所聚,必钟于人。许久以来,西北多有豪杰之士,给热闹的中国历史,平添了不少光彩。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艺术复兴之际首露头角的西北书坛豪杰之士,我以为非赵正兄莫属……”

生于甘肃,长于甘肃的赵正先生读懂了大漠荒烟、长河落日;读懂了荒凉的意义在于它曾经太过繁华,昔日的荣耀正凄清无奈地注视着自己的子孙。他用笔在古人的遗墨中找寻到了昂扬向上的汉代精神,也找到现代中国书法的自信。在二十多年不懈的研习追索中,不仅证明了他的追求的韧性力量,也证明了他的卓识与孤独。赵正在孤独而寂寞地守望着大漠的烟云和流沙戈壁之下掩藏着的鲜活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读懂了书道中的另一种壮丽和雄伟。他不仅懂得那放逸雄健的文化灵魂对于现代中国书法已经不只是一种参照,而且是一种必要的精神资源。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试验着。其实,他的工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他自己书法创作借鉴参考的需要,实际上是在试图打通现代书法家与汉代人之间文化态度上的隔膜,通过用现代纸笔和书写方法来开掘汉代书写样式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上建立理解和利用汉人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从而给现代中国书法艺术注入新鲜活力。

把简牍研究由史的领域拓展到书法美学的空间,这是一种原初开发性的工作。赵正先生一方面运用传统美学方法探讨简牍本身的艺术精蕴,另一方面把简牍放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里去,与其并生的其他书法形式加以横向比较,来显示简牍书法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的考察,强化课题研究的力度,这是贯穿《简牍书法》一书的基本思维模式。赵正及其先行者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促使了简牍书法实践的开展,以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简牍书法热。

正是出于这一选择,数十年间,始终未离西北高原之根土。早在二十多年前在甘肃省博物馆任职的赵正先生就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西北,是汉简出土最为丰厚的历史之地,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书法实践者,如果要继承传统,首先的选择便是继承汉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他藉着在甘肃省博物馆与甘肃画院的工作环境,潜心致力于古文字之习研,并埋头遣兴于书法艺术之实践,尤偏嗜简书,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逐渐加强了对上古书道的认识与理解。在长期勤思笔耕之过程中,生发了独有价值的汉简书法艺术理论,并首开古简与现代书艺结合相融之先河,最终成就了赵正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道路与他所取得的不凡成就。作为中国书坛为数不多的几位从第一届到第七届一届不落地参加了历届全国书法展的著名书家,赵正先生似乎是将一部书法的演变史展开在了我们面前。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他同时兼具了篆、隶、楷三种书体的扎实功底,所以尽管身处西部偏僻的环境中,面对风云变幻的书坛情势,数十年间依然固守那一方属于他的艺术天地。

汉简书法理论引发共鸣

在赵正先生所著《汉简书法论集》出版时,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的王学仲先生曾为之撰写序言,说:“在当代众多的汉代简牍书法研究者当中,黎泉(赵正)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本身是书法家,所以他的研究能体察入微,比较深入,从汉简书法形体分析到书法的艺术性。他写出了《简牍书法》、《汉简的书法艺术》、《汉简书法论集》专著,还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论文。赵正生性沉静,又在汉简出土最多的西北边陲工作,博物馆的敦煌汉简业务环境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简牍读物。十年动乱期间,他能对自己以静制动,潜心于书道和古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一边心摹手写,一边分析比类。”

1992年8月间,由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指导,台湾云林美术研究会承办台海两岸阻隔四十多年来的首次当代名家书画联展。经大会严格品鉴,邀请大陆杰出书法家赵正先生及台湾大师级书画家吕佛庭教授等共20位提供作品参展,在台湾文艺界引起颇大震撼与共鸣。台湾云林美术研究会理事长林正彦说:“赵正先生的书法最是受人们尊崇雅赏。笔力劲拔,刚柔并济,不论行、草、篆体、汉简等均以他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书法美学的独特理解,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难怪作品一出现即轰动整个台湾文艺,咸认赵正先生出神入化的墨宝,将中华文字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位与赵正未曾谋面的林先生,为了让全世界的文艺爱好者共享赵先生的这份成就与殊荣,特斥资编印《赵正书法作品集》一书以广推介并与爱好者雅观共赏。二十多年来,赵正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重大展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甘肃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先生曾用“天工逞巧总奇谲”来品评赵正先生的书法。他说:“那俊逸洒脱的书法作品,时而虽四角张开,却也中官凝神;虽对角错位,却也形离神合、气韵相切;或在结体紧拢中,又长顿取斜势,一气恣情净洒而下……近万岁之拮逢,柔切而流韵,这便是赵正的书法。”“先生仅撷取精华,弃除了粗陋浮泛气息,保留率真自然之趣。将简牍的夸张笔调控制在适可的度量,强化其雄健奔放的意态,采用四面开张、左右错落、奇峻峭拔、紧劲凝敛,以此消除了中国书法积淀的那种庙堂化的倾向。难怪朱乃正先生在评价其作品时指出:黎泉的书法作品,运笔轻重得当,行笔疾迟相间,飞白时出,去除了简牍上墨色僵死的缺憾,厚重中夹带着轻灵的旋律。赵正把字形的紧劲与章法的疏朗这一对立法则巧妙地统一起来,使美在矛盾中达到高扬,像一泓心源之水顺着汉简的河床流淌。当品味其作品时,就感觉到黎泉的书法作品中运笔、章法都经过了创作激情的外化极其严格地统御理性的阐述。因此,他的作品处于一个作品群中,总是鹤立鸡群,给人一种丰厚的艺术享受。”这是十分恰当的。

河纳百川的书法胜地

令人自豪的书法渊源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书法艺术有深厚的基础。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祖国大西北中心的甘肃,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在这块黄土地上休养生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上千个遗址,遍布全省各地。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少典氏帝就是当时生活在黄河和渭河流域的最大部落,其子炎黄二帝是两个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甘肃书法源于陶文符号,滥觞于青铜刻辞,至战国而绚丽多彩。上古时期的成纪,即今秦安一带是伏羲氏、女娲氏的故里,伏羲文化的源头。伏羲实为文化超人,是华夏文化的始祖。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创造了文字,伏羲氏是甘肃也是中国最早的书画家。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北巡之荤粥,即到了崆峒山,虞舜迁巡之三苗,亦至于三危。距今三千年前,周朝的先祖就在陇东的泾河及陇中的渭河流域创造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始开了黄河流域灿烂历史文化的端绪。

代周而统一中国的秦人先祖秦非子、秦仲就定居生活于犬丘、秦亭,即今天水礼县、清水地带。天水放马滩秦简成为研究先秦简牍书法的珍贵资料。定西出土的秦诏铭文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两汉时期是书法家时代,甘肃产生了重要的书法家。西汉名将李陵,其书有“神品”之誉。

东汉仇靖所书《西狭颂》,为汉隶之精华,至今是临摹者的范本。赵壹的《非草书》是我国最早的书论篇章。张芝、张昶兄弟其书“独步无双”,书史称为“草圣”、“亚圣”。同时还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家梁鹊、梁竦、张越、傅玄、傅昭、傅咸、皇甫定,草书“亚圣”索靖,以及女书画家梁纳、皇甫规妻等。张芝、张昶、索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永恒的座标。

汉唐以来,甘肃更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孔道,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贯穿全境,当时的敦煌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国际文化、贸易都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举世瞩目,为书学增添了宝贵的汉代墨书资料。尤其是丝路最繁荣的隋唐时期,甘肃的石窟艺术最具特色,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榆林窟、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石窟佛龛灿若群星,形成了我国西北独有的古石窟文化群落。敦煌石室面世的五万余卷经文,完整地反映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书法发展的脉络。

“诗仙”李白雷惊电绕的行草,“诗鬼”李贺精捷的疾书。还涌现出敦煌的令狐涣、令狐楚、令狐澄、索允、索勋;天水的王仁裕、强琮、姜曦、姜协、姜皎;泾川的吕向、胡霈然、皇甫铺、胡翼等众多书法大家。

敦煌遗书万余卷,其写卷为古代先民手抄之墨迹,写卷中的行草书法,最具有艺术魅力,反映了从公元四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宋时,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河西走廊近二百年,但仍有吴骱、孟显、南简、田景、侯翼、许奕、霍适、张(金兹)等有影响的书画家。同时还有武威安仁裕、安仁祚等金石刻碑高手。元代时,有余阙、边武、徐鹏、杨世昌等书画家。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能临池挥毫,咏诗作画,书画家人数众多,但有一定影响的书画家显得较少,其中成就显著者有明代的李梦阳、胡缵宗、黄谏、张锦、边文进、边楚祥。明刻肃本《淳化阁帖》,刻工精良,存石完整,足为千代楷模。清代有张澍、邢澍、张美如、牛树梅、曾衍道、唐琏、刘尔炘、朱克敏、王了望、温虚舟、赵冲谷、白福龙、岳钟琪等。王了望的草书、唐琏的篆刻、朱克敏的隶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高峰。民国时期,出现了如范振绪、赵西岩、窦景椿、水梓、杨思、孔寿彭、曹兆镜、裴建准、魏振皆、魏绍武、高雪风、马福祥、冯国瑞、张维、黄文中、康平侯等诸多名流。

甘肃历代名人墨迹,遍布三陇,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星光灿烂。历代书法,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也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看,都留下了不少杰作和艺术珍品,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业绩,其中有许多人物及其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河纳百川的甘肃书法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书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新时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全国和甘肃都没有书法专业的学术组织和团体,甘肃书法呈现出一种民间的、自发的、松散的发展状态,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在民间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现代书写工具尚没有广泛使用之前,毛笔仍是主要的书写交流手段,因而书法家和书法艺术活动在校园和社会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著名书法家,他们文化功底深厚,书法艺术精湛,使我省的书法艺术发展一开始便显示出较高的水准和较高的层次。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魏振皆先生楷、隶、行功底平稳,结构严谨,笔笔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熔于一炉,匠心独出,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魏体”,为现代中国书法史上所独创。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甘肃省文联在兰州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书法展览,展出书法、篆刻百余件。魏绍武、柯与参、杨同朴、吕郁哉、韩天眷、魏振皆、丁希农、李更生、李泽夫、金玉振、应中逸、牟紫东、徐祖蕃、蒙子军、华民等新老书法家首次聚会展厅,进行书艺交流,为甘肃书坛一大盛事。书法家们的作品师法各异,风格多样,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及灿烂的前景。

随着甘肃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这个群体从数量上来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又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宽泛,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继承广泛的书法家群体。新老书法家星光灿烂,争芳吐艳。

1965年8月,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办,甘肃省文联协办的赴香港、日本书法展,魏振皆、牟月秋、柯与参、徐祖蕃的作品参展,这也是我省书法家较早地赴海外参加书法展览活动。

甘肃省书法家康务学有感于解放后一段时间里,我国书法教育的相对薄弱的现实,于1961年底起,先后直接给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著名画家潘天寿写信,直言“中国书法若要后继有人,就必须号召中、小学生学写毛笔字,开设书法课。”此建议得到董必武、郭沫若、潘天寿等人的高度重视。康务学的这一举动,在我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建国以来,最早的书法呐喊者”。

书法家沈年润多年精心研究碑帖文献,他于1964年5月发表在《文物》杂志的长篇论文《东汉老赵杨碑考释》(即《赵宽碑》),全文8000余言,详细论述该碑渊源流变及书艺特点,并附有原碑拓片和赵氏世系表。这也是我省较早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我省书坛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艰辛努力不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为甘肃书法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大致是:

魏绍武(1886—1982)甘肃甘谷县人。字鸿发,后以字行。解放后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政协甘肃省四届常务委员。甘肃知名书法家,擅书法,能歌赋。

同类推荐
  •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这是一张摩登上海的地图。这是享受的上海,消费的上海,让人惊奇的上海。这里有一些人的温柔乡,让他们由衷赞美上海的多情、上海的现代文明、上海的高雅艺术。但也让另外一些人看不惯这里的恣意享乐和放荡不羁。也有一些人既被这里的温柔多情所吸引,又被这里的金钱崇拜和少情寡义所伤害,苦恼得很……
  •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顽主是一种文化,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是不务正业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他们却未必不学无术。历朝历代,顽主可谓层出不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均有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而至于在某一门类大放异彩,成为大师级人物。只是很多时候,顽主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大环境所不相容,与身份地位大相径庭而惹人非议。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上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赋予他们的过失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或者成绩。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根源何在。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热门推荐
  • 如果有一天你还会回来

    如果有一天你还会回来

    “好,我放你走”。秦嘉铭不带一丝感情。“你就没想过安慰我一下,或者是抱抱我,你就想这样一走了之放任我在外独自漂流”,她胡乱擦了一下眼泪“秦嘉铭你这个胆小鬼,我恨你!”
  •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玄斗法

    天玄斗法

    一块古朴的石碑上浮现出这样几句话:天已失道岂奉天,我族染血有谁怜;杀我族人,灭吾道,此仇不报怨难消;身纵死,魂不殇;狂战八方,单手乱阴阳。浴血战天道,屠神魔,灭妖王。只身转战九天上,斩仙佛,引诸强。千古万界,何人与吾争锋芒!欲求来世又一战,必叫那苍天死,大地亡。恨!恨!恨!恨天,恨地,恨苍生;战!战!战!战妖,战巫,战魔神。而地球青年高义,偶然获得了这块古朴石碑,然后穿越到天玄大陆,在这个世界里,高义凭借自己的意志坚定,心狠手辣慢慢成长为这方仙魔世界的巅峰人物,最终也揭开了石碑真正的秘密.
  • 天之仙侣

    天之仙侣

    相传:天地间有一部奇书:天之书。它记载着天地间所有万物的起源,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它就犹如时间一样浩如烟海,无可穷尽。在数千年之后,人间出现了三大派,他们是正道的领袖,是修真界的泰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开派祖师从哪里来。
  • 穿越之傲妃倾天下

    穿越之傲妃倾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嗜血孤傲,从小练习杀人,多年的杀戮,让她从不轻易信人,再一次任务中,被自己唯一信任的爱人所杀死,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年代,成为宰相府中性格最懦弱,人人欺负,最没有用的废材七小姐身上。他是灵玄大陆的冷面王爷,从不让人轻易靠近自己,如万年冰川一般,天赋惊人,是万千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而他却独独钟情于她,视她为珍宝。看欧阳苏夙怎样玩转古代,与冷面王夜擦出爱的火花
  • 青天歌注释

    青天歌注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公主有毒

    重生公主有毒

    他是麟栩国高高在上的皇帝。她是凤颜国身份显赫的心若公主。他,黑发俊颜,棱角分明。俊逸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毅果敢的心。她,倾国倾城,貌美如花。风情的外表下,埋着一颗复仇的种子。后宫很多女子,都拜倒在他的黄袍下。可是,他似乎处处留情,却又丝毫不轻易动情。她的美貌,凤颜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确实见过她真正面目的人没有几个。究竟是什么样的姿容,引得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为之动容。前世造的孽,要拿此后的生生世世来偿还。他注定要一辈子和她纠缠。前世,他是个玩世不恭的浪子。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留恋花丛,迷途不知归路。豪门世家,从小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家庭出身的他,想要拥有什么,就能拥有什么。前世,她,清纯可人,骄傲独立。是一个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平凡女子。因为一次偶然,邂逅了他,生命里的一笔债。
  •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离乱的时代,演绎着一曲人世悲歌;火热的青春,谱写着一段爱情传奇。——它的主人公,名叫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有着惊采绝艳的才华,也有着坎坷流离的爱情,无论是她的文还是她的情,都是值得后人一再品味、一再忆及的传奇。
  • 武破长生

    武破长生

    一个剑道天才,从沉睡万载中醒来。对于他来说万载岁月不过南柯一梦,但是对于万载岁月里他不过是一颗时间里的尘埃。时光荏苒,谁知昔日故人还是昔日敌人呢,万千大道,唯人心难测。峥嵘岁月,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直上,三尺剑芒追风逐月,长路漫漫,唯剑作伴。新书求支持,那怕点滴累积,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 神王天下

    神王天下

    神王是每个仙神梦寐以求的境界,一场由神王所领导的仙神对立,牵引出强悍部落的出现,胜利究竟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