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6500000003

第3章 从孤独中走来(1)

他开始朦胧地发觉自己——或者可以说,发觉他的团体——与大自然不是同一的。 他 渐渐也明白,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开始发觉,死亡是他的最后命运,虽然试图以各种幻想来否认这项事实。

——埃里希·弗洛姆

一、孤独、敏感、神经质和天才

弗洛姆(Formm)的字面意思就是虔诚的,他的父亲和母系的祖先十分久远,深深浸润着犹太文化,其中不乏离群索居的学者、受人尊敬的拉比或长老。

在世俗社会眼里,这些人的人格常常表现为一种复染的混合体。一方面,他们显得行为古怪、举止反常、不谙事理、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得性格突出、特立独行、富于宗教情怀、关心精神生活和内心价值远胜于关心世俗利益。

1.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在弗洛姆家族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弗洛姆的曾祖父是犹太教法典学者,他虔诚地信奉着上帝耶和华,整日如痴如狂地沉迷于法典的研究。他在巴伐利亚开了一个小店铺,别的商人忙于拉拢顾客,他的店铺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因此他挣的钱少得可怜。

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很容易赚钱的机会,条件很简单,就是要他从痴迷于法典的研究中抽身,拿出更多的时间常常出门。弗洛姆的曾祖父有很多孩子,由于店铺经营不力,再加上在别的方面缺少经济来源,因此家庭生活很贫困,处境艰难。他的妻子希望境况能有所改观,对他说:

“也许你应该考虑不要放过这个机会,你最好一个月只出去三天,我们将会多赚一点钱。”

而他却回答说:“你认为我应该为了多赚点钱而每个月失去三天的研究时间吗?”

她乞求地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当然不。”

这件事就这样无果而终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境况还是如此,他仍旧每日坐在他的小店里研究着他的犹太法典。每当有顾客走进来,他就习惯性地抬起头,并厉声地说:“你没有别的店好去了吗?”

弗洛姆的父亲和母亲也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弗洛姆的父亲叫纳福特里·弗洛姆,为了养家糊口,他无可奈何地扮演了一个商人的角色,从事酿酒生意。弗洛姆的父母结婚多年后一直没有孩子,我们知道,大多数犹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孩子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在孩子身上寄托着那没有实现的梦想。

因此,纳福特里·弗洛姆夫妇盼星星盼月亮,恳求上帝耶和华的仁慈,给他们送上一个希望。这时候,体贴父母心意的埃里希·弗洛姆诞生了,他成了这个家里唯一的孩子,但又不幸的是,他这个独生子并没有享受到宠爱、温暖和欢乐。自他出生起,他命中注定要与孤独、忧郁做伴,成为占弱势的少数派。

从弗洛姆记事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无边的黑暗包围着,孤独像看不见的幽灵,撕咬着他幼小的心灵。更糟糕的是,周围的气氛犹如中世纪的城堡般阴森而怪诞:阴湿的四壁,黑洞洞的过道,粗陋的管道,砖砌的煤炉。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总有着这样一些黑暗的角落、神秘的甬道、漆黑的窗户、肮脏的庭院、嘈杂的酒店,还有那些难以近身的旅店。我们的脚步不稳,眼睛也不知道往哪里看,我们好像是在一条悲惨的小巷里面,我们的心在不停地颤栗。不管这个城市多么干净,我们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对我们来说,肮脏的旧犹太城,比它周围的新城区现实得多。

在现代人看来,独生子意味着家庭生活的中心,他们被溺爱,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些对童年的弗洛姆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弗洛姆会感到孤独,和他父母的性格有关,他说:

我是一个独生子,我的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我的母亲则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他描述他的父母是“高度神经质的”,而把自己也描述成“一个可能相当神经质的、无法忍受的孩子”。

由于父母的忽略,弗洛姆过早地被暴露在犹如“狼对狼”的世界面前,以本来柔弱而敏感的、十分幼小的身心,独自面对着世界的压力和生活的无尽苦难。

说来奇怪,弗洛姆的孤独,还与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有关。他说:

我父亲是一位商人,我对此甚感惭愧。因为他总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犹太教徒。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如果我听到有人说:我是商人,那么我就很替他害羞,因为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惭愧,因为他只知道为赚钱而活着。这是一种中世纪的观念,这种观念与现在的观念是极为不同的。于是,我就变成了一个很孤独的孩子。我一直期待着什么东西能把我从这种孤独中拯救出来。

2.不一样的经历

弗洛姆这些经历足以使他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强烈的兴趣。弗洛姆回忆说: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在我大约12岁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件事使我的思想远远超出了我先前所思考的范围:10年以后,它才使我对弗洛伊德发生了兴趣。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年少时的弗洛姆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是弗洛姆家的朋友。这个女子的大约25岁,她既漂亮,又富有魅力,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画家。听别人说,她订婚不久很快就解除了婚约,总是陪伴在他那丧偶的父亲的左右。在弗洛姆的记忆中,她的父亲是一个其貌不扬、索然寡味的老人。然而,有一天弗洛姆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她的父亲去世了,不久她也自杀了,并且留下了遗嘱,遗嘱上说她希望同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

后来,弗洛姆谈到这件事时说:

我从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未曾听说过女儿和父亲之间的乱伦的固恋。但是,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喜欢这位妙龄女郎:我讨厌那位其貌不扬的父亲。在这以前,我也根本不知道人会自杀。于是,一种想法便在心中油然而生:“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如此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乐趣呢?

显而易见,弗洛姆当时没有找到任何答案,但他被“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困扰着。大约10年后,当他在大学里渐渐地熟悉了弗洛伊德学说的时候,就产生一生割舍不开的情缘,他觉得似乎在弗洛伊德学说中找到了这令人困惑而又害怕的经历的答案。

这件事发生后的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弗洛姆只有14岁,正在上中学。他后来回忆说: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发生的话,也许所有这些亲身经历都不会如此深刻地、持久地影响我。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别的任何事情决定了我成长的道路。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像别的孩子一样,感受到的只是战争带来的骚动,前方打胜仗所带来的喜悦,以及自己所认识的一些士兵的不幸死亡。在他的心里,战争还只是像一个游戏。因而,年少的他就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没有为战争的残酷无情所震动。

但是不久这一切都改变了,他的老师们的言行深深触动了他,促使他不得不去思考。两年前,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他的一位拉丁文老师在课堂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格言就是:“如果你希望和平,你就应该准备战争。” 因此,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的这位老师十分兴奋,显得格外的高兴。弗洛姆心想,看来这位老师所鼓吹的和平是假的,他不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如果一个人一向真心热爱和平,希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那么他就不会一遇到战争就如此的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自从这次经历以后,弗洛姆开始有点怀疑了,他很难相信积极备战能够维护和平,尽管鼓吹和平的人有的比他的拉丁文老师更善良、更诚实。

就在那举国上下歇斯底里大发作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令弗洛姆终生难忘。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英文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暑期作业,要求他们在暑期的时候能熟练地背诵英国国歌。这一门作业是在暑假以前布置的,当时还处在和平时期,战争还是很遥远的事。

开学后,他们班的男同学对那位老师说:“我们拒绝学习现在成了我们头号敌人的国歌。”这一拒绝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调皮捣蛋的缘故,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仇恨英国”的狂热的民族主义的影响。那位老师静静地站在教室前面,冷笑一声,然后用平静的口吻回答了男同学们的抗议:“别自欺欺人了,英国永远不会打败仗的!”这是在疯狂的仇恨中,一个理智健全的、现实的人发出的声音——这是一位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老师的声音。

这一切的一切对弗洛姆来说,依然历历在目。老师所说的那句话以及他那种心平气和、合情合理的说话方式,深深地启发了他,同时也粉碎了他那仇恨和民族自豪感的疯狂模式;弗洛姆后来说:它使我感到惊异,使我陷入了沉思,“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弗洛姆的疑团越来越多了。他的一些叔伯、表兄、老同学相继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些夸夸其谈的将军们关于战争胜利的预言,结果被证明都是错误的。不久云开雾散,他清楚地明白了,所谓的“战略撤退”和“胜利防御”都只不过是模棱两可的欺人之谈罢了。

战争一天一天地继续着,这一状况持续得越来越久了,而弗洛姆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很快地,他从一个孩子长成为一个大人了,这一切更促使他愈加迫切地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一切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 千百万人怎么可能继续在战壕里,或被人杀害,或去杀害别国无辜的民众,从而造成父母、妻子、朋友们的极大痛苦呢?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战?当每一人都说他不希望战争的时候,战争又怎么会发生呢?如果人们都宣称,他们不需要征服别国,只是希望维护自己国家的财产和领土完整,那么,战争又怎么可能继续进行下去呢?如果双方都想征服别人,为自己的政治军事领导人赢得荣誉的话,那么,成千上万的人又怎么可能仅仅为了双方的某些领土,为了某些领导人的虚荣心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呢?战争究竟是一场无情的意外事故还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种结果呢?社会和政治是否有一种规律,人们是否可以认识和把握呢?

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成长为一个青年的弗洛姆却深深地陷入了重重困惑之中。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战争是怎样发生的,我希望理解大众行为中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我热烈地渴望和平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此外,我越来越深深地怀疑一切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声明,坚信‘我们必须怀疑一切’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 慢慢地,弗洛姆开始模模糊糊感觉到,人的行为和心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他就开始放弃成为一个犹太学者的愿望,逐渐地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这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向。

3.一览众山小

就这样,弗洛姆带着重重困惑进入了大学。1918年战争结束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法兰克福大学,这是他新生活的开始。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碰上了两个影响他一生的伟大人物: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从他们那里,弗洛姆找到了解决人生重重困惑的金钥匙,而且他一生的思想轨迹都和这两个人的思想息息相关。

刚入法兰克福大学的时候,弗洛姆选的是法学专业。其实,他对法律不太感兴趣,主要的精力都投在了宗教方面的学习。在法兰克福大学呆了两个学期后,他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去了海德堡大学。

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的时期,他主攻的是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指导他的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阿尔弗雷德·韦伯等等。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与海德格尔齐名;阿尔弗雷德·韦伯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一点陌生,如果提起马克斯·韦伯,大家就可能很熟悉了,而阿尔弗雷德·韦伯正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

这一时期,弗洛姆广泛地阅读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理论家的著作,马克斯·韦伯和斯宾塞的著作是他的首选。在他20岁的时候,他一接触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便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来,他早年的经历和困惑在这里碰出了火花,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体系中找到了答案。

他深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所描绘的世界图景所痴迷,并为之感动。他说: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我们时代的设计师。他们对现实的基本秩序充满了信心,并一致认为,在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不仅是发现秘密,而且探索自然界的模式与设计也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因此,他们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最高的艺术性,最高地体现了人类渴求理解、渴求知识的需要。

通过在海德堡的学习,弗洛姆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了,在不断吸收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养料的同时,他仍没有放弃犹太法典的学习,这时的他还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

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悉心指导下,弗洛姆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关于三个散居在国外的犹太人团体:圣经派教徒、哈西德派教徒和革新派教徒的社会心理结构,在当时这种研究是很新颖的。很快地,1922年他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由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痴迷,1923年,弗洛姆去了慕尼黑。在慕尼黑大学,他跟随威廉·维特恩伯格专门学了一年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逐渐感觉到成为一个犹太教的拉比的想法,已经束缚了他对人的理解,于是他放弃了这个职业,转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师,但对宗教的热情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他又师从卡尔·兰道尔继续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后来,弗洛姆和他的老师卡尔·兰道尔以及乔治·格罗德克、海因里希·门和欧内斯特·施奈德成立了南部德国心理分析研究所,随着成员的增加,他们这个学会不断壮大,后来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部分。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弗洛姆已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精神分析师了,但孜孜不倦的他并不满足,随后他去了著名的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这里,弗洛姆又成为了汉斯·萨克斯和特奥多尔·莱克的学生,继续接受精神分析的正规训练,从理论到临床无所不包。弗洛姆一直是一个勤奋好学、纪律严格的学生,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了,他还发表了一些有关精神分析的文章,这些都没有超出弗洛伊德的思想范围。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秉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各方面都很正统,弗洛姆能从这儿毕业实属不易。

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同类推荐
  • 生活品质(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

    生活品质(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哲理美文)

    本书不仅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也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科学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全书分为五编:生活的写意、幸福的价值、快乐的期待、简单的完美、心境的需要。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开创了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本书就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精妙的智慧和妙语箴言。
  • 实现人生的价值

    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种人,能够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潜力等因素,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是艰苦的工作,它不仅仅只来自内心的渴望,而且还包括来自外部的、日常生活当中对奉献的使命感。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揭示人性弱点、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
热门推荐
  • 上清狐狸

    上清狐狸

    封神之战后,截教为天道所弃,圣人之下皆蝼蚁,凡修炼上清仙法者必遭天罚,幽禁于三十三外天的通天圣人有一天突然感应到,人间一只狐妖得到了他的传承……胡小玉穿成玉面狐狸后,为了摆脱牛魔王,努力修炼之余,作为狐狸精的她,还坚定地抱上了牛魔王的主子——通天圣人的大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追妻:搞定抠门助理

    总裁追妻:搞定抠门助理

    他是商界不可一世的传奇神话,她是能抠则抠,能贪则贪的屌丝助理。当腹黑大灰狼遇上屌丝小白兔,也忍无可忍:“路迟迟,最近人流医院在打折,你要不要考虑跟我怀一个?”某屌丝震惊:“可是……我们不熟。”总裁大人忍无可忍:“一起睡过,你敢说不熟?”
  • 爱在深秋

    爱在深秋

    他站在那里,仍然是一脸的惊诧。心下疑惑:难道他老伴还有个孪生的姐妹?不,不可能,从没听说过啊!难道是他的老伴又复活了?不,更不可能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那么眼前这一个……
  • 末世入侵:未生

    末世入侵:未生

    一夕之间,地震,火山,海啸,大地被海水吞没,平地变为山峦,地上骤起湖泊……世界变成了山海经的地图,山海经中的怪兽也层出不穷。与其说这是末世,不如说这是人类从食物链顶端太过超然的位置回归到了食物链中。曾经零星梦到末世场景的陆甄仪和她神秘的丈夫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演绎怎样的生活?
  •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文学文献(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唐门圣魔导

    唐门圣魔导

    蜀中唐门的暗器,和大陆唯一的魔法,如何融为一体?刀光剑影的武侠天地,如何与神秘绚丽的奇幻世界相融?创世女神和他一体共存;天父宙斯是他的后台;父母手握重兵,雄霸一方;这样的背景,只是虚伪的荣光。面对天庭神将的强悍,十二主神的威严,难陀天龙的咆哮,他能够凭依的,只有指尖闪烁的魔法和手中紧攥的暗器。当一切尘埃落定,虚拟的英雄能否成为现实的强者?当你点开这本书的时候,附带魔法的暗器就会射入你的眼球——
  • 红尘未醒

    红尘未醒

    这本是一个很讨巧的故事,作者“亦舒式”干净利落的文风,和轻轻浅浅扯动读者心弦的温暖亲情,更让本文在诸多都市言情的故事中独树一帜,让人看后感觉很贴切、很现实、很无奈,又很有共鸣。爱情来了欣然拥抱爱情走了转身微笑
  • 凤起云涌:无敌帝后

    凤起云涌:无敌帝后

    她,是来自千年后的异能杀手,被至亲背叛,被好友杀害,不甘的灵魂不愿就此陨落;他,是东峰国的三皇子,自小体弱多病,连年卧榻,殊不知,在众人眼中毫无威胁的他,面具后的容颜如此冰冷嗜血。当杀手遇见皇子,冷艳遇见嗜杀,是会两败俱伤还是傲视天下?
  • 续白话聊斋故事(下)

    续白话聊斋故事(下)

    关于聊斋故事类的书,也有不少,我以前也看过很多,觉得很不过瘾,自己又看得懂文言,为何不自己来编写一部《白话聊斋故事》呢,便开始动手了。既然要写,都要写得和前人有点不一样,那本书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首先,采用流畅生动的现代语言,除了表现原作品的精彩,还体现出了现代语言的美感。其次,我也参考了各种已出本书了的,有关聊斋故事书的选编情况,自己再把《聊斋志异》通读一遍,尽量做到不遗漏优秀编目,把最精彩的聊斋故事,呈现给大家。再次,本书极尊重原著,而又富有个人特色,把故事写得娓娓动人,富有韵味,显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显出原著的韵味。改编《聊斋志异》的书很多,希望本书能脱颖而出,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欢。
  • 龙魂传之都市战神

    龙魂传之都市战神

    拳在手,誰与争锋。剑在手,不死不休。龙魂出窍,看我神威,无坚不摧。战神之上,唯我独尊。凌风救了一个看似平凡的老头,实则是叱咤风云的上古战神,随知生活巨变。拳打世家,脚踢门派,净显无尽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