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1600000009

第9章 有关语法与修辞关系的悖论(1)

作家叶圣陶说:“语言是文艺作者唯一的武器。解除了这一宗武器,搞不成什么文艺。使不好这一宗武器,文艺也就似是而非。因为世间没有一种空无依傍的,不落言诠的,叫做文艺的东西,文艺就是组织得很恰当的一连串语言,离开了语言无所谓文艺。”所以历史上多数文艺家大都坦言自己对于语句锤炼的重视。语句锤炼不应当只考虑语音、词汇的因素,更应考虑语法因素,那么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语法,它和修辞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一般认为他们两者有区别,更有联系。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现之前,中国人是如何学习语法的呢?陈寅恪先生指出人们是通过修辞中的对偶来学习的。如日对月,火对水等,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从这里可知道,在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喜欢把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二者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曾做过精辟地分析。他认为:

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和不好……好有一比:我们的衣服,上衣得像个上衣,裤子得像个裤子,帽子得像个帽子。上衣有两个袖子,背心没有袖子,如果只有一个袖子,那就既不是上衣,又不是背心,是个四不像。这可以比语法。修辞呢,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9页。。

还有人将语法与修辞的关系比喻成纺织与刺绣的关系,同样精当而深刻。的确,语法如纺织,它讲究定法,即经、纬线纵横穿插交织,才可纺成精致的素帛。修辞则如刺绣,它不需死板地遵循纺织品上经纬的限定,而能以不同色彩的丝线,用灵动多变的针法,将花鸟虫鱼、自然之景等美妙的图案铺绣于素帛之上,并点染神情,创造出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正如刺绣离不开素帛一样,修辞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而存在。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语法,它揭示的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是语言中词的构成规则和组词成句规则的总和。修辞则是指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运用语言和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修辞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它除了与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和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发生关联之外,同样不可避免地要与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法是词语、句子的一般结构规律,修辞是适当运用语言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说,这种本质差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法和修辞处于不同的平面上

语法处于语言平面,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如句法结构:名+动;概括了语言中许许多多的由名词和动词组成的短语和句子。修辞处于言语平面,是在语言的动态活动中进行的活动。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静态的,作为言语的符号系统则是动态的。所以一般认为语法属于语言平面,带有静态性,修辞属于言语平面,带有动态性。

2.语法和修辞涉及的范围有别

语法只属于语言范畴,是语言三要素之一。修辞则不同,它要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就得利用语言、文字、语境等的一切可能性,如不仅可以利用语法作为修辞手段,还可以利用语音、词汇作为其他特殊的修辞手段。在书面语言中,还可以利用文字作为修辞手段,所以修辞涉及的范围比语法要广泛得多。

3.语法和修辞追求的目的不同

语法讲究“规矩方圆”的事,要讲究通明(通顺、明白)和正确,要求遵循语言规矩。侧重“守经”。一个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律,所谓没有“语病”,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则要“精心营造”要讲究“语美”和“达效”(表达效果好),所以贵于“权宜”。一个语法上通明正确的句子,在修辞上不一定是语美、达效的。如“祝你健康长寿”一句用于晚辈说给长辈,很合适,但如果是长辈写给十五六岁的小青年,就不妥了,那就成了修辞上有问题的句子了。

4.评判语法的是非和修辞的美丑标准不同

语法要讲“是非”,即将一个句子判断为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在语法上正确的句子被认为是“合法的”,凡不合法的都是语法上不正确的句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病句。修辞要讲“美丑”,评判美丑的标准是“适切性”。凡适应题旨、情境,适切于表达需要的句子就是美的、好的句子。所以,有人据此以为,语法是呆板的、教条的,而修辞才是灵活而实用的。我们注意到一些大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变异的用词”,和超乎寻常的词语搭配,那多半是出于修辞上的需要,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有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鲁迅先生在这段文字里巧妙地将形容词“朦胧”活用为动词,精炼而又传神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景,那皎洁明亮的月光在蒸腾水汽的融汇之下,显得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一幅优美动人的明丽山水画便尽至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语言体系,其语法差异较大,而修辞的情形则不同。现代人的修辞方式、表达手段与古代人的修辞方式、表达手段相比,虽然也有一定差异,但共同之处也比较多。

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修辞会要求句子突破语法框框。如:

(1)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韩愈《原道》

(2)朱家门里穷是穷,但也志气了一辈子。

(3)他也涂脂抹粉妖精了一回。

(4)你也太速度了,这么快就回来了!

例(1)中“人”、“火”、“庐”本为名词,但当作动词来用,而且还带了宾语,突破了语法规范,是一种临时的变通手法,不过修辞上叫“转品”、“转类”,语法上则称之为“活用”。例(2)、例(3)中加点的词也均属于名词用为动词的例子。例(4)中的“速度”则是名词活或用为形容词。另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按语法规则,本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由于音律上的要求作者有意颠倒了此词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那些巧妙的词语借用,均应看作语法活用的表现形式之一,用得好,往往能加强语言的谐趣化色彩。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一句中的“刃”字出现在能愿动词“欲”后面,应判断为动词“用刀杀”之意,但是司马迁放着“杀、诛、戮”等词不用,却用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刃”,其修辞意味是相当明显的。文言文《黔之驴》中“驴不胜怒,蹄之”,也是一反常态的“踢”,而作者却用了名词“蹄”,这种打破常规不仅生动表现出了驴子的特点,而且非常的新颖、别致。

语法上的变通、活用,不仅仅形成意趣上的新奇、别致,同时还会激活读者的联想,提高语言信息的传递速度。我们来看下面的用例:

(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送》

(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7)益烈山泽而焚之。

——《孟子·许行》

(8)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

例(5)中的“贤”与“能”本来为“谓词”,在此却活用为名词“贤人”“能人”。一方面作者是为了使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另一方面还为了突出人物的特质,进而赞美那个任人唯贤、唯能是举的所谓大同社会。例(6)是将名词当作副词来充当句子的状语,突出了动作、行为的特征,不仅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而且信息传递迅速、准确,修辞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例(7)中的“烈”本为形容词“火势盛大的样子”,但此句中却是动词,表示“燃起大火并焚烧”之意,其作用不仅描绘了一幅烈焰熊熊的场景,而且让读者意识到这大火并非自燃,而是受命为“舜”,为了拓展人们的生存空间采取的行动。例(8)中的“君”本为名词指“君王”,此句活用为动词指“不像个君王,不行君道”之意了。在表达了臣子的鄙薄、愤懑之情外,还透露了晋灵公的种种恶行。总之,词语的活用不仅使内容变得丰盈,语句形式也变得整齐和谐起来。

由此看来从表达效果上说,语法上的词语借用和修辞上的借喻辞格是异曲同工、不分伯仲的。其实,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表达,只要能将表达者的主旨精准、传神地表达出来,就应当算是好的、成功的修辞。

若说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技能与技巧,那么用来规范语言文字的语法则是修辞的基础。许多人强调:应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讲究修辞。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修辞是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一个管文章通不通,一个管文章好不好。因此,修辞应以语法为基础,却可以不合乎语法。总之,良好的修辞效果历来是作者的第一追求,作为语言规则的语法必要时也要让位于修辞。另一方面,语法和修辞虽有本质区别,具有相互独立性,但应当说又是紧密联系,有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

只见操场那边儿飞快地跑过来一个红领巾。

此句语法上看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性谓语句,但是逻辑上就讲不通了:红领巾不是人,它怎么跑?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属于积极修辞,使用了借特征来指代人物的“借代”辞格。所以说,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其实犹如人体的皮与肉一样,互相依靠、共存一体。正所谓“调皮的孩子违反校规,活泼的词汇戏弄语法”。有时,抽象的意义用具象化的字眼来表达,效果往往不错。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月光下,

少年在耕耘心情,

一不小心翻出了久违的思绪,

笑如花,芬芳了一季的心事。

心情、思绪、心事,这些很抽象的事物,不仅用耕耘、翻出等动作感很强的词语来修饰、支配,而且将形容词“芬芳”活用为动词,配以“笑如花”的比喻辞格,非常清新别致。这种变异的词语搭配使用是“艺术反常”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成功运用,常常使诗的语言闪烁奇光异彩。

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词语的变异使用。笔者曾无意中听到一男生对一位女生说:“你就不能淑女一点儿?”这可算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借词类活用来积极修辞的例子了。因为“淑女”本为名词,在句子中却带有明显的形容词意味。

前些年又一首歌曲名为《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表达同样新颖、生动,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新奇感觉。其实歌词中有许多从语法角度上看根本不通的句子,恰恰是非常传神、精妙而且富于辞彩的。我们不妨来看有台湾歌坛教父之称的罗大佑的那首《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穿过你的心情的我的眼

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搞不懂为什么沧海会变成桑田

牵着我无助的双手的你的手

照亮我灰暗的双眼的你的眼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

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

我再不需要他们说的诺言我再不相信他们编的谎言

我再不介意人们要的流言我知道我们不懂甜言蜜语

留不住你的身影的我的手

留不住你的背影的我的眼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

搞不懂为什么沧海会变成桑田

歌曲明显是在写作者的感悟和心情,但却以一个古怪的短语“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来命名,而且整首歌词均由并不完整的语句组成,但从积极修辞的角度来考虑,整首诗歌却是如此的深情款款,意味深长。所以,有人认为语法规则之外的所谓“超常使用”,其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原本就是同一概念。在话语结构的变异、“破坏”中,人们意识中的生活经验会被有效地唤醒,并参与到审美活动过程中去,于是诗的气息便由此荡漾开来。

再来看那首风靡整个华语世界的《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

整首作品看似无逻辑地词语搭配组合,但给人的感觉却异常美丽,因为这些句子不知不觉间触动了人们情感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所以自然淡忘所谓“语法”,让规则去见了鬼。

其实在许多流行歌词及诗歌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的“反语法现象”,具体表现为话语结构的被破坏,然而人们的审美认识经验却因此得到了有效地发挥。对话语信息不假思索的领会使人们尽可能地捕捉词语蕴含的一切,寻找与其他语句片段所发生的联系,并最终将他们连缀成一个合情合理的意义整体。

如果说流行歌词是文学另类的话,杂文可谓文学正品了。但我们注意到,即使是“纯文本的”作品也不乏“超语法”的词语和句式,我们来看贾平凹的《孤独的走向未来》: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来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般的实。

文中的“实”即果实,现代汉语多以双音节词为单位组句,从语法中词的搭配,句式的安排来看,此句并不合正统语法,但其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恰恰为其哲理意味浓郁的文字增色不少。词语的超常搭配从语义上讲是特殊的,但在语用上却是正常的。它适应了人类思维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特点,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语用目的。

再来看鲁迅作品《故乡》中的著名语句: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表面看,这种表述不太符合语法逻辑,但超常规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恰恰烘托了宏儿速度之快,动作之灵巧敏捷。在作者传神的描绘中,读者的想象力被点燃,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被释放,于是顿觉书中人物立体、生动了起来。我们看到,词语的异常搭配以其新鲜的表达,获得了“因变至奇”的修辞效果,使人感到不仅入情入理,而且出神入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西部的存在之于我们,是一种异数,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上班下班之外,在发展与进步之外,在城市乡村之外,还有着另一种风景,另一种生存。

——《散文》2003年第3期卷首语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 谁更了解中国?

    谁更了解中国?

    本书收录了一些当代“英雄”的故事。他们是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以及随时代大潮浮沉的制造业工人。这些“英雄”无一不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坚持着各自的选择,尽力不让自己败退。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又应该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
  •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结合当今教育规律与中学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模式,成功教育的经验与发展,中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建构等。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热门推荐
  •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本书介绍了如何成为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收录了《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让学生坐第一排吧》、《给孩子自信的力量》、《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认同》、《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想砍哪棵树》、《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坐着比站着更辛苦》等文章。
  • 兵王证道之我本良善

    兵王证道之我本良善

    主角陈逐是一名特种兵,被科学狂人和战争阴谋家选中,去除了记忆,实验成为了一名基因战士。陈逐从实验室逃出,混迹于都市,开始了一场自我寻找和认识,并热血复仇的旅程。签约失败,此书已崩……
  • 绝世小农民

    绝世小农民

    山村穷小子赵大海偶遇土地公,辣条换极品灵芝,五香鸡爪换法术……看赵大海学仙法,种草药,炼丹制药,治病医人,无所不能,引得美人投怀,吊打恶霸,吓得地痞流氓闻风丧胆,引得神秘组织重金邀请……哪里有传奇,哪里就有赵大海的身影,一段传奇就此开始……
  • 腹黑BOSS:差评小甜妻

    腹黑BOSS:差评小甜妻

    她只想做个安静、呆萌的淘宝卖家,却无故遭受无数差评投诉是怎么回事?她可是良心商家,哪个不长眼的竟敢写差评?他本是南宫集团的总裁,却因为一场“碰瓷儿”对她怀恨在心,一气之下,竟在她的淘宝店买了巨款的内衣以后,写下无数差评。于是,她气冲冲的跑去找他理论。他却说:“做我一个月的佣人,我便撤销差评如何?”叔可忍,婶婶不能忍。“你……”“你没有谈条件的资格……”于是她妥协了……从此以后,便误入了狼窝。
  • 女性健康千问千答

    女性健康千问千答

    本书介绍了女性生理特征、妇科疾病、营养保健、心理问题等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见问题。
  • 御龙情缘

    御龙情缘

    本书书友群:143076382凌驾于世界之上,有一块大陆,名为御龙大陆,御龙大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而地球上所有的人死了之后,都可能进入御龙大陆,为自己的种族而战。当然,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七情六欲,感情,一直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就算是以战斗为主的御龙世界也是一样的。御龙世界目前主要由九个国家组成,分别对应地球上的九个大国,御龙的战斗,影响的是地球对应国家的气运,国力强,则国家气运强,国力弱,则国家衰败。当然,其他也有小族,不过都统称为蛮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成为世界的主角。气运强,则天道垂青,国家发展迅速,气运弱,则天灾不断,甚至灭国。
  • 吸血鬼骑士之三生三世

    吸血鬼骑士之三生三世

    就这样废掉了吧大概不是没想过要改的但是本来的真的写的太糟糕了而且跟原本想好的文设偏出天际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可能n久后会把这个坑填上但是之前写的肯定都废掉了黑历史满满明明不是这样想的却莫名其妙写出了这样的东西原本的文设真的还有很多没写啊算了本来也就开了个头我可能是个文废吧并且是个渣前面的我都删掉了后续我还在自己写下去但是不定期所以可能等到全文写完了我会放上来谢谢给过我支持的你们对不起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 万界之至尊逍遥

    万界之至尊逍遥

    九天十地,我为至尊!诸天万界,任我逍遥!前方已无路,一脚踏过,便有了路,这是属于我的道!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循环梦境

    循环梦境

    多少次辗转反侧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梦醒时分亦真亦假,多少深情只寄托于那一场场遗失的片段,放不下的是那健忘的片段,还是那个迷失的自己。
  • 天涯海浪情

    天涯海浪情

    她,本该生活在富贵的家庭中;他,本应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可是,因为炎日中的大海,他们的生活交错在了一起,走上了一段注定不平凡的爱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