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1600000028

第28章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表现(2)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这种比喻其本体实际为人的素养、能力;喻体则是人的实际能力与一个人对自己的估计的比值”。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估计越高,他真正的素养和能力就越低,用数字来打比方,构思奇特,准确阐释了人的本性中一种飘忽难定的品质。

我们再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短小,简练、所以句子意思大都是轻灵多变,点到为止的。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斩不断,理还乱,似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仙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另如宋·周敦颐《爱莲说》中喻人可不受恶劣环境影响说“出淤泥而不染”;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民谚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比喻人群处,必有优秀者说“十日之内,必有芳草”等均以简洁、生动的笔法,三言两语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评论家指出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以个别动词的妙用,就胜过了许多雍缀的修辞。如:“牧师叫卖上帝”(《建设》),“酿上了一小窝微笑”(《主妇》),“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湘行散记·箱子岩》)等。甚至连个别量词在沈从文的笔下有时也会起到比喻的作用,如《边城》中“女孩子脸上涂着两饼红色”,使读者强烈而新鲜地感受到女孩儿脸上分明有形的色彩。因为词语用法的别致而使作品历久弥新、令人难以忘怀。

二、西方的比喻更倾向于如实描绘,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形近神似

西方文化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他们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作了很明确的切分,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逻辑思维方式,因此在日常表达中,在文学作品中,西方倾向于客观、准确地述说。而中国文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认为一切来自于虚空的“道”,后又复归属于“道”,中国人在表达时,在文学创作中更重视主体的所感所想,更倾向于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对象之上,还经常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自己的主观印象。我们来看例句: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张脸,一张如此出神入化忘乎一切的脸,它使我有了充分的机会,将它当作一副面具,当作一尊缺少眼珠的雕像来仔细观赏。那一对着了魔的眸子从无瞬息转动,绝不左顾右盼:漆黑的瞳仁凝固着,像两粒没有生命的玻璃珠,嵌在睁大着的眼睑下,仿佛两面镜子,映着那个桃花心木的、在转轮里癫头傻脑地起劲滚动落进码盘的圆球。

——(奥地利)斯·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再来看法·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帽子底下,露出一张脸,滑稽可笑的模样,……阔大的麻子脸,像个脚炉盖,凹下去肉窟窿成为许多阴影,高的高,低的低,像罗马人的面具,把解剖学的规则全打破了。一眼望去,竟找不着脸架子。应当长骨头的地方,却来上一堆果子冻似的肉;该有窝儿的部分,又偏偏鼓起软绵绵的肉疙瘩。这张怪脸给压成了地瓜的形状,配上一对灰眼睛——眉毛的地位只有两道红线——整个脸被一个唐吉珂德式的鼻子镇住了,像平原上的一座飞来峰。

这种写法虽“夸张”得有些漫无边际,但对人物形象刻画得也着实清楚、令人印象深刻。来看英·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描写:

这个年轻姑娘长得很美,……她的眼睛是很迷人的;拱形的眉毛,像李子那样黑,……看她比才开花的梨树还要甜蜜可爱,比羊毛还要轻软。……她的肤色比伦敦塔里才铸出的金币还要光耀夺目,……她的一张嘴甜得像蜜,或蜜酒,或像干草里藏起的一堆苹果。她羞答答地像一只轻盈的小鸟。……她简直是一朵缨草花,一朵可爱的剪秋罗。

从以上所列的几个段落,我们看到,虽然本体、喻体的差距是明显的,但作者却努力找寻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写实的痕迹还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水浒传》18回描写道:

看那人时,怎生模样?但见: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殊,明皎皎的双眼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中国比喻手法具有写意的特点。即作者在体悟和理解认识对象为基础上,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加以夸张,变形,求“神似”,借“变形”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如《诗经·卫风·硕人》里就这样来形容美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她(庄姜)的手指像青草的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像蝤蛴(天牛的幼虫,白色身长)一条,他的牙齿像瓠瓜的籽儿一般整齐洁白,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意流动在嘴边,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诗中用到了一些人们很难想到的事物来做比并描绘人物外貌形象,虽然它们与被描写的对象距离很远,但是由于其非常的“神似”而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很是新颖、别致,这种表现人物神韵的手法颇像中国绘画中独特的写意法,似与不似之间,让读者用心中那支想象的笔去填补。

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美妙演奏的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源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为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可谓经典的复喻手法,重点表现了作者对琵琶乐曲的感觉,其间接比喻与直接比喻的交替表现,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突出印象。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甚至有些对抽象事物的实写也具有连绵不绝的写意性,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而不可丈量的“闲愁”用几个具体、可感、形象的事物的实写来展示。“一川烟草”让人联想到迷茫、广袤、无垠;“满城风絮”则让人想到“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梅子黄时雨”让人联想到的是“绵绵不绝,乍晴又雨”。这些事物恰如“闲愁”所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内容的变化,汉语中的比喻的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如1993年3期的《读书》有一段写到:“爱情软件能脱离婚姻硬件的约束吗?能不感染病毒吗?”“软件”、“硬件”、“感染病毒”原是计算机术语词汇,在此却用来形容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冲突,形象贴切又不乏神似与新意,较好地表现了比喻的时代特色。

(三)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比喻在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个民族在独立发展过程中,不但在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上有很大差异,语言表达上也各具特征。中国人自古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在生活中和艺术上的情感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所以,汉民族较之西方民族的袒露、直率的心理表现有着含蓄、深沉的特点。《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寤寐思服”那位“窈窕淑女”却也只能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虽然后来是鼓足勇气,“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但手法毕竟还是委婉含蓄的。相比之下,德国的诗人歌德在《迷娘歌》中描写的痴情郎对姑娘的追求就大胆、热烈、火辣得多了:“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

另外,西方文化也一向重思辨和逻辑,自古希腊开始就有对人生、社会进行形而上探讨的传统,而宗教的影响又加深了这个传统;西方文化一直试图站在整体“为人”的立场上追问人生的价值、世界的意义,形成了一个重哲学、重思辨的传统。而中国文化蕴涵较多的是一种世俗关怀、关心人的现世生活。中国古人文人着力于个人意义上的修身养性,如以屈原、庄子、陶渊明等为杰出代表的文人们,他们的人生境遇及思想境界,其实就是古代文人群体信仰、意识乃至人生结局的精彩写照。当然在“兼济天下”的理想支配下,他们同时希望建立完整的道德制度;追求建立一个政通人和的国家,所以中国哲学主要是在形而下的层次上展开的。

我们注意《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这样写道:

谬误和真理如同睡眠和觉醒一样是相反相成的。我曾见到有人一旦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像睡醒一样又精神焕发地转向真理。真理是一只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以睁开。

作者虽说用极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来做比,但均能升华到很高的精神、哲学境界。这恰恰是不着痕迹之语言大技巧。

另如闻名世界的莎士比亚作品里那些蕴积深沉的对白、感叹: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皆大欢喜》第二幕

一切事情都不能永远保持良好,因为过度的善良会摧毁它的本身,正像一个人因充血死去一样。

——《哈姆雷特》第四幕

光荣就像水里的水圈儿,无休无止地荡开,越荡越大,直至消逝。

——《亨利六世上篇》第一幕

这些著名的段落语句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入手,以平常事来喻大道哲理,从而引发人们更加深入的人生哲理思考。

而中国文化中则有大量有关生活经验的比喻,体现了更多侧面的人生观照与人性体验。如劝人应善于听取批评时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劝人要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另如“枪打出头鸟”“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瞎子点灯,白费蜡”等等熟语都表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判断与处世之道。

其次,由于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在比喻的表达上,中西方文学存在着内容上的差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农业国特点,造就了中国人聚族而居,安土重建,观念保守,以崇古守旧为特点的价值观,这种文化鼓励人们循规蹈矩,压抑个性,遵从一定的礼法、秩序,要求人们“敏于言而慎于行”,即“口可从食,不可从言”、“出言不当,驷马难追也”,以及“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另如“言语在口,譬会锋刃,不可动也。动锋刃者,必伤喉舌,言失之害,非惟锋刃,其所伤者,不惟喉舌(北齐·刘昼《刘子·慎言》)”;“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也(《礼记·缁衣》)”;“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等等讽诫之语,对于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处世为人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当然西方人也在不同场合的比喻句中表现了“人应慎言”的观点,但与中国人要求人尽可能少说话相区别的是,他们要求人们在说话前应作充分的思考,提高话语的表达质量。因而就有莎士比亚所说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乌鸦是孵不出云雀来的。”西班牙谚语说:“没有考虑好的话,就如没有瞄准的乱箭。”英·波普认为:“话犹如树叶子,在叶子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等等。

此外,中国人尊师重教,视谦虚、谨慎和节俭为美德;西方人务实尚为崇尚开拓,进取等在不同文学作品比喻句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总之比喻是人类重要的话语表现策略之一,由于民族差异,地域不同,其在中西方文化上表现的差异是很明显的,通过对比,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更好地欣赏不同形式、风格的表达,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同类推荐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内容,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的优缺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热门推荐
  • 夜雪倾城

    夜雪倾城

    21世纪女博士白若雪,一次博物馆参观意外灵魂穿越,与江湖杀手谱写一部倾城绝恋。我以为这世界是温柔的,即使不温柔但至少不是残酷的,可是我错了,我亲眼看见我最亲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我而去我却无能为力
  • 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二十几岁是最美好,也是最宝贵的日子,事业、健康、爱情、友情、亲情……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这段日子里整理、努力,只要在这段日子里,把所有需要去做的做好,你的未来就会一马平川,如果你虚度了这段光阴,那你的未来会成为你的包袱。本书主要告诉那些正处在二十几岁青春年华的读者,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你应该从事业选择、工作经验、爱情观、健康理念等诸多方面着手,去完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为未来的日子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 华严心要法门注

    华严心要法门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伦汇编皇极典法祖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法祖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本书特别关注并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作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和具体现象的细致解读,建构“大文学”的价值图景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中国格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寻求积极的“支援意识”。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信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伦理,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坦率认真的批评态度和细读深究的批评风格,显示出一种在质疑中建构的积极的批评姿态。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读者的好评,多次被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并屡次获奖。
  • 锦衣护国

    锦衣护国

    大明正德年间、君臣博弈、文武相轻、阉党弄权、厂卫相争。有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回到了明朝,进入了山村一家幼童身体后的故事。木讷父亲泼辣娘,一水的极品亲戚,农家小院是非不少。好在,咱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四书五经八股文,专业也对口。谁言寒门再难出贵子!身为穿越一小民,是随波逐流浑噩一世?抑或是力图奋进彪炳春秋?做一个最强锦衣卫,坚决守护富饶江山!波橘云诡,风云变幻,权柄美人,敌国之富,尽在《锦衣护国》!
  • 斗魂

    斗魂

    这是一个斗灵魂兽的世界,曾经的强者,穿越之后却因为觉醒的灵魂兽乃是斗魂大陆最最低等的猪,陷入到绝境,难道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主金的金刚王、主木的夜叉王、主水的修罗王、主火的毁灭明王、主土的罗刹王又将发生怎样的巨变......
  • 石门集

    石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爷宠妃火力全开

    王爷宠妃火力全开

    她是倾城女医,武功高强,神秘莫测,穿越千年只为守护那份爱。他是俊美痴儿,记忆惊人,感情专一,一生一世真情不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挣扎于乱世,傲然于世间。身份之谜,江湖纷争,纵使世人笑你太痴傻,我对你的爱恋始终未变。沐华说:“世间纷乱,我们又怎能平凡活在世上,金钱权利我不在乎,我只要你。”燕辰说:“任何人都不能伤害沐沐,就算我付出生命的代价。”
  • 末世之白夜

    末世之白夜

    身居异能行走在炮火与硝烟中的c国籍雇佣兵,完成一次爆破任务之后,回国度假。本以为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却没想到病毒爆发,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出现在现实世界里,男主角到底怎么才能在末日里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