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1600000019

第19章 探寻诗歌中的修辞(3)

其实不单单是书斋文人们的诗歌创作,许多源于民间的口头艺术形式,同样较为完美地诠释了具象的语言的魅力。当代歌剧《刘三姐》中唱道: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风吹桃树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

其中借“双关”来白描的手法可谓神奇绝妙,语言机智、巧妙令人难忘。的确,生活中的平淡无奇处处蕴含着人生的大哲理;具象的事物往往使人生哲理更感性化。著名学者叶嘉莹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中曾说:“蜘蛛网是柳絮的知遇者,但谁又能说被蜘蛛网知遇,不是柳絮的另一种不幸呢?因其被网知遇而与蚊子、苍蝇为伍。不被知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不幸,即随风飘逝,或顺水流走不知所终。”比喻在说理当中的精到运用,不禁让人惊叹折服。其实古代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利用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的重要。相传,庄子曾于濮水垂钓。楚王派来大夫,请庄子去做官,庄子当时的生活状况在那个大夫看来是很不幸,甚至是很潦倒的。但庄子却以“神龟”作喻,称“愿学神龟生泥水中潜行曳尾,不愿死后留骨而贵”,非常直白而感性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真可谓寥寥几笔,尽得风流。

三、辞格在诗歌中的使用

我们一向以自己的母语语汇之表达能力的异常强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颇为尴尬的现实是,当代的诗歌的创作好像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一般的诗歌,大都在20行左右,而20行左右的句子,处处都充斥着一样的或者近似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那么诗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语言功力,才会在千万诗歌当中凸显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呢?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许多修辞手段可增强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我们不妨来看看不同辞格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一)拟人

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形象、感情、动作、行为,就是使物与景人格化,它可使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立体感,我们来看流沙河的《一年好景·春》:

她微笑,

回到人间,

踏青了枯黄的草原,

脱下衣裳,

送桃花一身红袄,

送柳枝一件绿衫。

在诗中,“春”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作了一个微笑的少女形象。她翩翩行走在草原上,踏青了一片片枯黄的小草。她是那样欢愉,天真地脱下自己的红袄,送给桃花,把绿衫披上了柳枝……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春的抚摸下,那含苞欲绽的桃花,在熏风中微微颤动,那刚刚冒出绿芽的柳条,在用幼嫩的目光打量着世界。……这些闪烁着绚丽色彩的语言所构成的画面,给读者以多么美好的艺术享受!因为这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拟人手法所形成的是一个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艺术世界,但又那么切合人们心中的美丽愿望,因此我们在新奇中又感到亲切。由于拟人手法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许多诗人的创作都曾借助这种手法,如诗人胡风:“夜啊,她成了我的慈母,让我安静地在她的怀里。”雪莱:“那粗鲁的保姆,白色的冬季,也摇着冷冰冰的一年。”

拟人是诗人对人与物的一种综合和比附。是诗人诗意想象的结果。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拟人时所说的“自然的和感性的事物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高尚化了”。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更具体可感地、生动传神地表达出诗的主题思想。

让我们再来欣赏顾城的这首《叽叽喳喳的寂静》:

雪,用纯洁/拒绝人们的到来/远处,小灌木丛里/一群鸟雀叽叽喳喳/他们在讲自己的事/讲储存谷粒的方法/讲妈妈/讲月牙怎么变成了金黄的气球/

我走向许多地方/都不能离开/那片叽叽喳喳的寂静/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一片绝无人迹的雪地/在那里/许多小灌木缩成一团/围护着喜欢发言的鸟雀。

整首诗以纤巧的拟人开始,将白雪、鸟雀虚拟成人,构建出大自然纯净、温馨、祥和的氛围,更以灵动的拟人结束,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理想境界,让人流连,使人心动。

通常事物本身的关系是多重的,这使得人们观察事物角度也呈现出多重的特点。被称为“七月诗派”代表人物的老诗人绿原在他的《无题淡写五首》中写道:

一下子抓住闪电

怎么放过了雷鸣

心与花萼一同战栗

竟怠慢花枝的呻吟

满眼是卓别林

提着一根文明棍

拐呀拐不动的身影

惭愧不如贝多芬

蔑视死神告警:

“听,命运在敲门!”

沈德潜在他的《说诗啐语》中曾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我们看到,诗人将闪电、雷鸣、花萼这些很平常的字眼比拟成人,用极富象征意义的语句来表达其人生观和生命的感悟,虽名为“淡写”,却丝毫不见其淡,感情之深厚、浓烈蕴含在词句之下,书写角度变幻多端,诗歌意象非凡而深刻。只有那些历验人生悲喜并洞明人生真谛的人,才会如此自然地将平常之物与人的心绪相协调、相融合,它使人顿悟:原来诗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诗。

(二)拟物(物化)

在诗歌创作中把人比附为外在的、可感性的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诗人含蕴的思想感情,同样能使语言形象化。如郭沫若那首著名的《瓶·三十一》:

我已成疯狂的海洋,

她却是冷静的月光!

她明明是在我心中,

却高高挂在天上。

我不息的伸手抓拿,

却只是生出些悲哀的空响。

诗中,“追求者”与“被追求者”的思想感情熔铸于自然界中的两个具体景物——海洋和月光,从而传神地表现了两个微妙的情绪状态。在特定的环境中呈现出的象征意义生动而贴切。精炼简洁的诗歌应当向玲珑的玉器一样,精巧而又细致,小巧、简短的形式中应当蕴含巨大的内在含意。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那首《爱与痛的歌》就属于这类作品——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就像是一把有用的剪刀

分手后,我们重新变成两把利刃

插在世界的肉里

各在各的位置

这首诗精致、玲珑,不仅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贴切的对应物——剪刀来做比,更在于从诗作整体上意象表达的到位,内容是司空见惯的,但表达却新鲜逼人。所谓“质而不俚,浅而至深。”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因为它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而且它是活生生的。

(三)夸张

诗的夸张,就是抓住对象的某一特征从性质、状态、数量、程度等方面加以夸大铺张,从而突出事物的某方面特征。诗人往往在“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产生这种“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夸张,往往使诗句形象鲜活,顿生光辉。夸张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夸张是作者炽烈感情的自然表露,在特定情境之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放大合乎自己情感思想的事物和现象,来满足情感抒发的目的。李白就是因为看到奇绝险要的蜀道,为那峭岩怪石所震慑,同时基于他对世事的艰难、人生冷暖的深刻体验,很自然地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而项羽作为一位盖世英雄,其彪悍的武力和气魄,自然会“力拔山兮气盖世”!

陈望道先生在论及夸张时说:“夸张在于主观情意的抒发,而不在于客观事实的记录。”“一日千里的船速”“斗大石头随风走”不是客观写实,而是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对此,古今许多作品都有精彩的诠释。我们再来看古代无名氏所作民歌[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鸪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辟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作者借夸饰将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榨取劳动人民血汗的贪婪相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夸张手法的运用初读起来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其特征突出,且富于艺术感染力,可谓“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从来不是按照其原始形态进入诗的王国的,而是按诗人抒情的需要来加以表现的。有人曾指责法国18世纪大画家安格尔不懂人体解剖学,说他一幅画中“宫女的脊背上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恰恰是人物的这个“变形”和夸张,才使此画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正如安格尔的一个学生所说:“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他如此柔和,能一下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像解剖图那样绝对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夸张可以使诗的语言更加形象化,对绘画,则可使画面更逼真,即达到“艺术的真实”。诗中恰当运用大胆而奇特的夸张,不但能使诗的语言形象化,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意境和庞大的气势,使诗歌闪烁出多彩的艺术光辉。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郭沫若先生,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满腔的希望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豪情,发出“我是一只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的激情呐喊,这种饱含情感的夸饰足以引爆读者的想象,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使人为之激动、为之震撼。

(四)比喻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艺术手段,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这种“付托外物”的手段将不同的事物相互辉映,彼此印证。如黑格尔所说:“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美学》)”,使思想感情化为形象,便于读者感受。比喻五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曲喻五种。

1.明喻

因为是明确地打比方,因此在诗中要求“喻体形象”的新颖、独到,这样才富于感染力。如李瑛《银河边的歌》就是用明喻来贯穿全诗:

这一支塞北的小曲,

把江南的深谷都填平了;

那笛眼儿流出的豪情啊,

像是那堆篝火的燃料!

由于两个形象相距很远,能够为读者的想象、联想提供广大的空间,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形象的生动、新鲜;语言所营造的意象氛围着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无独有偶,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也曾借比喻来揭示人生哲理:

生命犹如渡过一重大海,

我们相遇在同一条狭船里,

死时,我们同登彼岸,

向着不同的世界行进。

当然,比喻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往往只是为了借助喻体的力量,美化或强调本体,使诗人意欲表现的事物尽量得到理想的表现。刘勰《文心雕龙·比兴》释比为“写物以附意”,钟嵘的《诗品·总论》释比为“因物喻志”,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2.隐喻

字面上无“像”这类字,但较之明喻,具有更动人的力量,如流沙河《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关汉卿的《不服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也是运用了暗喻手法,不仅在诙谐中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的性格,也表达了其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采用隐喻,语气更显得肯定,抒情色彩更加强烈。前面我们提到的余光中的那首著名的《乡愁》通篇也是由隐喻手法构成。黑格尔认为:“隐喻是一种完全缩写的显喻(明喻)……意象本身的意义被抵销掉了,而实际所指的意义却通过意象所出现的上下文关系使人直接明确地认识出,尽管它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美学》)”隐喻的作用,即在于它的含蕴,能使读者在品味中获得美感。

3.借喻

完全省略了本体,而仅仅说出喻体,这种方式在诗歌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如欧仁·鲍狄埃所作的那首无产阶级的宣言——《国际歌》中所表现的: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的“毒蛇猛兽”比喻“反动统治阶级”;“血肉”比喻“物质财富”;“鲜红的太阳”比喻“共产主义事业”。鲜明有力地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暴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新社会的无限向往。

4.博喻

因为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精于此道,该手法又享有“莎士比亚式比喻”之美称。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一连串不同的喻体形象来比附一个具体形象(本体)或抽象的概念(情绪)。这样突出“本体形象”的特征,使读者获得更为深切、形象的感受。如苏轼《百步洪》中描写轻舟飞驰的诗句: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此段中十一个“喻体形象”(投梭、起飞的凫和雁、降落的鹰和隼、飞奔的兔子和骏马、离柱的断弦、脱手的飞箭、闪电、荷叶上滚动的水珠)来形容轻舟的飞速行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新诗的创作中,“博喻”同样是诗人得心应手的一种手法,正如下面这几句诗所表现的:

这些诗都是我的心灵的集锦,

像浩瀚的海洋,像巍峨的山岳;

像那荒原上的勃勃的野草,

也像那雷雨的暗夜里一支不灭的灯光……

这些诗都是我的感情的片断,

像黎明的跃起,像黄昏的坠落;

像那闪烁的星星被云遮盖,

也像大风雪席卷了那一片无垠的沙漠。

——彭邦桢《诗的抒情》

诗中,诗人一连用八个具体的外在景物来比喻“诗”,从而使之有了“形状”“色彩”“声音”,使人能具体到原本光秃、空洞的“诗”的雄浑(海洋),诗的奇拔(山岳),诗的生气(野草),诗的压抑(雷雨……不灭的灯光),诗的清新,诗的朦胧,诗的忧郁,诗的悲壮。这都是“博喻”这种艺术手段为我们所提供的极具象征意味的具体形象,他们也必将为读者提供辽远壮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5.曲喻

曲喻是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似的一面作比,然后从喻体形象出发,进一步发挥诗人奇特的想象,从而写出与本体形象毫不相似或其无力做到的一面。如李贺《梦天》中“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作者用“玉轮”比附“月亮”,“露珠”比附“星星”。月亮像皎洁而散发光辉的轮子一样从天空滚滚而过,那圆圆的光轮都被露珠弄得湿了……想象多么新鲜奇特!本来“轧”这个动作是月亮这个本体形象所不曾有,也没有能力作出的,但通过喻体形像“轮子”的特征的表现,它竟也能有“轧”的动作了。读起来让人仿佛感到月亮在繁星点缀的夜空中碾压而过的隆隆之声、猎猎之态。同样,“星星”作为一种凝固的物体,本不具“湿”之特性,然而,通过喻体形象“露珠”所具有的“湿”的特性却达到了。另如倩倩在名为《她》的诗中写道:

她温柔的话像只小手,

轻轻拂去了他心中的悲伤。

她动情的歌声如同一串珠子,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闪闪发光。

诗中,作者用“手”来比喻“她的话语”,又从“手”引发人们腾飞想象,自然道出“她的话语”拂去了“他心中的悲伤”。这里,“拂”这个动作是“话语”这一本体形象不具有的,也无力做出的,它与“话语”根本没有联系。但作者运用了曲喻这一艺术手段,以“手”为桥梁,连接了“话语”与“拂”这一动作。同样,让“歌声”在“夜晚闪闪发光”,也是曲喻的魔力鲜活表现。

曲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而且还使语言具有动感,因为多数曲喻都是为本体形象增加一种动作,使不能发出这种动作的本体形象居然有了动态感,从而使形象更加引人注目。

同类推荐
  • 学与教的变革

    学与教的变革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内容涉及作者多年来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主题,主要有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原理,珠心算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成功智力理论的应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崛起。
  •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党报所处的发展环境入手,全面分析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探究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报群众工作的改进思路。
  •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 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争。如果你觉得你的男孩不服管教,不懂事,不听话,那么你需要掌握孩子控心术。所谓的“孩子控心术”,并不是要使用心理控制让孩子对父母服服帖帖,乖乖就范,更不是什么邪门歪术,而是要与孩子达成积极的有益的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很多时候,父母只需要了解男孩的心理,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或语气,就会发觉:其实,男孩很听话!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 黄土躬耕录

    黄土躬耕录

    本书分“理论篇”、“思辨篇”、“方略篇”、“实践篇”、“人生篇”、“访谈篇”六部分。收录了《构建诚信社会要从建设诚信政府做起》、《在改革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等73篇文章。
热门推荐
  •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白话颐和园

    白话颐和园

    从这里出发,可追溯华夏文明的起源;在这里漫步,可饱览京城宫苑的精华。“颐和”二字,其意为颐养天年,安享太平。因此,匾额“颐和园”三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颐养天年,天下太平之园。本书向你介绍颐和园各建筑的由来、风格特征,并娓娓道来与之有关的道教、神仙、佛教、名人故事。全书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于一体,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也可供爱好北京宫苑文化的旅游者参考。
  • 未知的兽灵番外

    未知的兽灵番外

    上古世纪,游戏的异界大陆哈里兰,诺亚,精灵,兽灵,四大种族共存的世界,和平成为了记忆的瞬间,火花才是永恒的存在能否重新立威,追寻英雄足迹的勇士能否诞生兽灵番外隐藏着真相
  • 枪神纪血族来临学院特工出动

    枪神纪血族来临学院特工出动

    因为我超喜欢枪神纪的人物风格我决定让他们变成一个好小说,风格比较剧本话微微一笑
  • 热血传奇乱走异世

    热血传奇乱走异世

    一场神奇的穿越,让他被“传奇”化的同时,也让他具有了某些超人的能力:转化他人为“传奇”体质,转化魔兽为“传奇”怪物,以至于最终的转化世界为“传奇”世界,同时他还有着远超正常职业的强大能力。还有什么是他拥有的?还有什么是他不能的?让我们一同见证他在异世掀起的一场“传奇”风暴吧!我的口号是将私服进行到底,嗯,开始时盛大模式,然后就很私服了,绝对的,不是仿盛大的私服。
  • 嗜血杀手妃:拽拽三小姐

    嗜血杀手妃:拽拽三小姐

    她本是三十二世纪被全球通缉的冷血杀手,一朝穿越,沦为宰相府最不待见的废物嫡女——三小姐。世人欺她,辱她,骂她,打她。对此,颜冷只是笑三声。欺她,就杀了吧。辱她,也杀了吧。骂她,宰了吧。打她——呵呵,你确定你打得到她?【看什么看,打的就是你。】【打你?不,我是要杀了你。】全能控制系,植物界的霸主,炼药界的鬼手。啥都不说,咱用实力说话!就这么吊,不解释。╮(╯▽╰)╭
  • 龙血沸腾

    龙血沸腾

    一场美梦连接一场恶梦,让黄小龙拥有黄金无数,美女若干。一颗果实又让他成为全系魔抗之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他周旋于各种强大力量之间,游走在极端阴谋诡计之侧。看他如何一步步成长,站在天下颠峰之上!
  • 浮笙若梦

    浮笙若梦

    妖王梦里若,乃上古梦蝶,来自神界却化就妖身。修为一般,画世造梦却能魇神佛。因一时贪玩闯下大祸,到人间寻找帝心。阴谋算计,爱恨情仇,梦里若为劫所困身不由己步步深陷。寻心路上枝节横生,她要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抉择?江山画就,物是人非,一曲浮生里她的血泪欲挽成霜,尘埃落定后情深如许他却为何来不及一诉衷肠?纳兰泽兮,孛浮,杳笙,以及苏有然,各自心中为她留守一份爱。而她又为谁独守一颗心?缘起缘灭,梦醒阑珊,一世红尘谁是谁的劫?画了千百年梦的她,最终,又能否为自己画就那一段未了的情缘。
  • 无爱绑婚:空嫂服务到家

    无爱绑婚:空嫂服务到家

    后来,每每想起这段婚姻,唐倩如都是嘴角上扬的。安在焕,全国最大航空公司总裁,床伴无数,花心无限;唐倩如,一个菜鸟空姐,单纯善良,隐忍坚强。一次机场邂逅,注定了两个人一生的纠缠。“唐倩如,不要想着逃离我,你的男人是我,也只能是我,你必须知道,你只是我养的一只猫,想要偷腥,等我死了再说!”望着安在焕绝情的脸庞,唐倩如笑了,一段没有爱的婚姻,就算自己再如何努力,也只是枉然。“安在焕,你错了,我这只猫根本不喜欢吃什么鱼,我从始至终都只爱你啊!”
  • 别烦,我也有个淘气儿子

    别烦,我也有个淘气儿子

    吕巧菱,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母亲,一直摸爬滚打在青少年教育的第一线。兼之孩子从小“顽劣成性”,又练就了一身与特别淘气孩子相处、引导、教育的方法。现在孩子在重点中学学习,虽常常调皮捣蛋,但不管是学习、思维、性格都非常优秀,可见其独特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曾出版书籍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