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9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况(3)

即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穷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穹隆顶称为“宝顶”。宝城之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为“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谧号,这种封土形制用于明清两朝。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一)祭祀建筑区

这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体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主殿旁有配殿、廊庞,前面有焚吊炉、大门等建筑,后面有祭坛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二)神道

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导引大道,又称作“御道”、“南道”等,它纯属摆排场、壮观瞻之用。这种神道每个陵前都有,但是一个陵区内只有一条主神道,一

般以埋葬第一个皇帝的为神道。如明十三陵以永乐为主,清东陵以顺治为主,清西陵以雍正为主。神道起初是很短的,在道旁置少数石刻,道的人口设阙门(中间空缺的大门)。到了唐朝,陵前神道得到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刻仪仗队“石象生”已经形成。如唐乾陵的神道全长已有一公里左右,人口处有华表一对,后依次为翼马、朱雀(为驼鸟形象)、引马石人、石人、石狮。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个“蕃酋”像。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了高峰,清东陵神道长达到00米,人口处有石望柱一对,后依次为狮子坐立各一对,懈若坐立各一对,骆驼坐立各一对,象卧立各一对,膜麟坐立各一对,马卧立各一对,文武勋臣立像各两对,另外还有碑亭。

(三)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每一个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和破坏,确保陵基安全。

三、墓室结构

地宫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等,因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之为地下宫殿。

(一)土穴木板墓

在原始社会早期,基葬的形式很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土坑,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既无棺棒,也无基室,死者的尸体也无特制的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贫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但此时的木棒是利用天然木料。

(二)木掉及“黄肠题凑”

进入阶级社会后,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制度也存在于墓葬制度中,陵墓营造逐渐规模宏大。

大型术棒基室是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帝王和贵族陵墓的特点。“棒”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其做法是砍割整齐的大木彷子或厚板,用棒卵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即用黄柏木内芯嵌合成外棒壁,形成木构地宫。其中再设内棒和棺,黄肠指柏木黄心,即棒室外堆垒

所用的柏木坊,木心色黄。题凑指木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坊木全与同侧梓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彷木的端头。江苏扬州天山汉基和北京丰台西汉燕王墓就是这样的形式。

(三)砖石墓

随着砖石技术的发展以及木棒墓易被盗被焚等原因,东汉时已基本放弃了木棒基而普遍采用砖石砌筑基室。这是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基”。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东汉经隋唐宋元直到明清各代,砖石发券或砌筑的基,一直在不断发展。最著名的地下宫殿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其建筑结构为发券法,主要材料是汉白玉、艾叶青石和花斑石等巨大石块,地宫的平面布局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

四、殉葬制度的演化

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随葬制是因为古人认为坟墓是灵魂的归宿。原始社会晚期,贫富分化,如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中,有结构复杂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饰物,还有玉铲、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进入阶级社会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王和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商代还有人殉制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邻、家长、贵族或封建主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姆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人殉到西周中期以后稍减少。从战国开始,用木桶和陶儒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做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东汉以后,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这是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一次大变革。魏晋南北朝时随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隋唐五代时,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宋至清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

五、陵墓景观的构成及其旅游价值

陵基景观的构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

墓穴及棺棒;其二是陵基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其三是殉葬品。中国古代认为,死只是肉体生命的结束,灵魂继续存在,只是从阳间转到阴间。为了使死者在阴间的生活与原来一样,故生前所用的一切东西,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场景或对自然的认识,都要带到坟墓里去或绘画在棺棒或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历史阶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内容越充实,陵墓景观的构成内容就越丰富。这样,帝王以及王公贵族的陵基景观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原貌是最充实、最全面的,是后人了解、认识古代历史的有利依据,也是弥补文字资料中巳遗失的断代历史的最可靠的凭据。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历史遗物是追索文化历史渊源有利佐证。因此,历代帝王与王公贵族的陵基都是旅游业开发的主要对象。

六、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轩辗黄帝的陵基,是中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于春秋。《史记载《:“黄帝陵,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总面积8500余亩,生长柏树86000余株,多数树龄在千年以上,是我国最大的柏树群。黄帝陵封土为丘状土家,据说为衣冠家。陵前立一石碑:

“桥山龙驭”,为明朝嘉靖年间所立;陵园南面山门外一高大土丘前亦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为汉武帝当年征战凯旋而归,路过此地,修筑此台以祭先帝。

(二)秦始皇陵

秦陵位于陕西临撞骗山脚下,陵园外垣为长方形,周长6.3公里,内垣近似方形,周长2.5公里。陵园内,地上祭祀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已发现地下有兵马坑俑3座,马服坑1座,坐俑坑31座,珍禽异兽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处死的宫延近臣的陪葬基18座。1974年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与真人真马等大的6000多人俑和马俑,再现2000多年前的战阵军容。1980年在陵西侧又挖掘出铜车马坑,有彩绘铜车马两乘,大小为实物的112,每乘由4匹马、1个御官儒和车组成,结构完整逼真,3000多个金、银、铜制作的部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至今能转动自如。铜车马的出土,使世界对中国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上,陵园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陵墓建筑造型为蒙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石牌坊、棋星门和陵宫,一条380多米长的宽敞整洁的凿石步道将三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许多民族保持了古老的居住形式,迄今未改。例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干阑式住房,内蒙古地区采取帷幕式住房,黄河流域中部黄土地带广泛采取窑洞住房。即使木结构体系的汉族住房,从北到南,变化也很大,主要是适应气候条件的差别。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院落宽敞,争取日照;南方地区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辐射。住宅最为紧密结合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因此,中国传统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材致宜,因而往往比较灵活、自由、富有创造性。

一、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可以视作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住宅多为硬山顶平房,梁柱门窗及檐口橡头都要油漆彩画。

正规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坐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大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上有砖雕和彩画。大门正对的街侧设影壁,独立如屏风。四合院一般以中门院墙分内外院,中门常为垂花门形式,在住宅中轴线上,形体华美,为全宅最醒目之处。垂花门外是前院,以倒座为主,用作门房、客房、客厅等。垂花门内为内院,正房也在中轴线上,两侧有耳房和厢房。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

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各房之间有游廊连接,构成一个整体。这种布局能充分接纳日照,通风良好,且能防风沙、防噪音、防干扰、是北方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

二、徽州明清住宅

安徽南部徽州地区至今保留了不少明清住宅,其基本形式为苏南、浙江、皖南所习见的楼房建筑。平面正房三间,或单侧厢房,或两侧厢房。形式虽简单,但外观多变化,利用屋顶高低起伏、马头墙错落有致、窗口形状位置、屋檐的变化(披檐、士篷等)和墙面镶瓦披水等方法使之活泼多姿。

徽州明清住宅的特点是:

马头墙错落有致,马头墙又叫封火山墙,它和屋脊共同组合出富有变化的轮廓线。

多为三合或四合式楼房布局,所围合的明堂较小,取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之意。

木雕精美。木雕主要分布在天井的栏杆和柱梁的节点上,刀法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

彩画色彩淡雅。当地住宅用料讲究,木制纹理开然可观,原不必彩饰,但经常在楼板底面绘浅色木纹,以改善室内折射亮度,不致过于晦暗。皖南民居古村落的代表西递、宏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闽南土楼住宅

福建南部龙岩地区散布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客家土楼住宅。这种土楼,以芳土为承重墙,可达五层之高;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也有前方后圆式。圆形平面直径最大可达70多米,共三环,层高由外环向中心降低,以保证内部采光通风良好,房间总数达300多间。底屋一般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接各间。中心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婚事行礼及其他公共性活动用。这种聚族而居可达数百人的堡垒式住宅,是源于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客家人迁徙到这里为防卫侵袭而采取的办法,历年已久。

客家民居有以下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都可以重复使用,十分经济;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大多用石块垒筑,墙身内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坚固性好;三是奇妙的物理性,楼内夏凉冬暖,湿度

宜人;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异常,且底层不开窗,硬术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和土著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

四、窑洞住宅

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有广大的黄土高原,黄土覆被深厚。这种土层多年冲刷成为冲沟、断崖,土质疏松便于开掘。长期以来,人们就在土层中挖穴为居室,使窑洞成为黄土地区广泛使用的住宅形式。

窑洞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黄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人死了,基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棒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10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地坑院窑和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孔以上的。

地坑院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哟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橡挑檐,有钱的人还在上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

窑洞除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外,还是养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为土窑中空气湿润,湿度宜人,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况且空气新鲜,无任何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这真是养身长寿的绝佳之地。

“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这是清代进士惠登甲赞美窑洞的一首诗。窑洞是朴实的,朴实的如同一

捧黄土;窑洞是浑厚的,背靠高山,脚踩大地,坚固牢靠;窑洞是传统的,数千年来,黄土高原人与窑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窑洞是封闭的,秋去冬来,顽强地抵御着寒风雨雪,释放着大地的暖气。窑洞是开放的,无论春夏,始终以其朴实厚道迎接着八方宾客。

五、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早的住宅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居住面是用支柱架离地面的楼层,需登梯而上。这种形式,利于防水防虫蛇毒害,古代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迄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有这样的住宅形式。

同类推荐
  • 走·调

    走·调

    《走·调》是廖隽嘉首部旅行文学随笔集。分为“法国篇”和“肯尼亚篇”两部分。 法兰西之旅沿着法兰西的红酒之旅路线展开,经过了兰西亚、博纳、阿维尼翁、卡奥尔等几个不太出名的小镇,从细微之处透视法国田园风光,体验了更原生态、更真实的法兰西生活。 肯尼亚之旅则记录了非洲土著音乐背后的故事。
  •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用文字引领你,一起领略大地的细节,一起一路钟情。全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聂作平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领略大地细节之美,自然一路钟情!
  • 去印度学倒立

    去印度学倒立

    自由行走的灵魂,是读者的眼。一个如风如雾的女子,两年来只身西游万里,辗转印度、缅甸、尼泊尔诸国,带你领略孟买、果阿、乌布代尔、亨比、大吉岭、噶伦堡、瓦拉纳西、斯利那加等地的异国风情和神秘之美,拜访了诸多印度修行地,接触禅修和瑜伽,深入印度平民生活,在古老的印度,心安处,即吾乡。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当独自异国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遗世情怀,直面被生活和现象深埋并遗忘的内心世界,遭遇灵修中的短兵相接的惊悚、绝望和无助,看作者如何锁意马心猿、证大爱心境。
  • 寻梦冰山

    寻梦冰山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和同伴深入新疆的颠峰幽谷、冰川雪原、戈壁大漠,去阿尔金山腹地耐受缺氧的痛苦、去孔雀河三角洲追忆古老的辉煌、去库鲁克塔格追踪野骆驼的足迹、去罗布荒漠凭吊先民的遗骨、去轮台沙漠体验胡杨林的生生死死等探险经历。
  • 孤独的克里雅

    孤独的克里雅

    一个人,一辆车,十三天穿越无人区的孤独苦旅经历过生死的旅行总是值得和大家分享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骑行于克里雅的游记,一个人在无人区待了十三天,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作者勇敢地走进去,活着走出来?恶劣的天气,人心的险恶,并没有让作者打退堂鼓。他与狼接触,并帮助过一个骗子,却因此让自己陷入困境,当然也遇到不少好人,那种无私的奉献,人性的光辉,在书中向人们传递着某种信息,作者将他们一一仔细地记录在这本书中。历经生与死,看着今天早上还在的人,太阳下山后就再也见不到,以为自己在无人地区再也不能走出来,却因为自己顽强的生命以及求生的本能,活着走了出来。
热门推荐
  • 蓝境

    蓝境

    这夜颇不安宁,狂风大作,将树影摇出狰狞的身姿。我的冰蓝色窗帘猛烈地飞舞,我执著地不关窗。失眠多日了。我已经不以为意。披起丝袍,站在窗前。我是蓝冰,蓝国的女王,从前蓝金帝国的公主。
  • 穿越时空的少女:紫陌铅华

    穿越时空的少女:紫陌铅华

    来自现代的女孩木清清一觉醒来已经身在古代,究竟是可以像众穿越那样玩转江湖,还是被江湖玩转,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江湖有风险,穿越需谨慎。故事既已开始,那就接招吧。
  • 青瓷清茶倾城歌

    青瓷清茶倾城歌

    “老公我饿了”某女可怜巴巴的望着某男某男挖了一调羹饭在某女面前晃来晃去“想吃吗”某女点了点头“先把自己衣服洗好再说。他们一个在15岁一个在17岁是认识了并且开始相恋。而他比男主认识她更早却为什么没有跟女主在一起呢而女主和男主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困难才在一起的呢而女主究竟喜欢谁呢想要知道就请看本文吧。
  • 星际曙光

    星际曙光

    天外流星为繁华宁静的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虫族入侵,究竟是必然之变还是另有玄机?吞噬虫核,人虫合一,人族少年逆天改命....一个浩大的未来世界,一曲热血的高昂战歌,一部传奇的人族史诗,一束穿越洪荒宇宙,横跨古今的星际之光。
  • 芊梦缘

    芊梦缘

    只为寻找一个梦中答案,她跨越千年,遇上他。究竟是对还是错,她不知。他为她,来到千年之后,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只是为寻她。
  • 邪王妖妃:逆世驱魔师

    邪王妖妃:逆世驱魔师

    她资质平平却是命定宗主继承人。是幸运还是阴谋?《乱世》游戏呼起她沉睡千年的记忆。当宿命之刀架在脖前。是顺从还是反抗?“难道为魔为妖就是错?难道天界诸神就是对?”小小少女执剑问天,率领远古蛮兽翻云覆雨。势力倒戈,风云再起!废柴少女强势崛起,三界众生为之震撼。从此,我命由我不由天。
  • 民间宝卷花名宝卷

    民间宝卷花名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敌傀儡系统

    无敌傀儡系统

    挡我路者死,动我妞者亡!穿越小学生带着傀战系统,所向披靡,毁天灭地,从此走上举世皆惊的巅峰之路。
  • 明伦汇编交谊典世谊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世谊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处世需要谋略(人生高起点)

    处世需要谋略(人生高起点)

    人要了解他人、褒贬他人是容易的,若要真正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却十分困难。要打扮、粉饰自己的外貌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事事都无愧于心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做到以诚待人,要对人真诚,不要用欺骗的方法来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