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0600000071

第71章 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3)

荀子在《王霸》中议论到君主用人的时候说,君主应该不顾亲疏,不拘贵贱,任用有真才实学的贤能,才能建立像舜、禹一样称王天下的大业,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就此,荀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魏国的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时,不知该何去何从,情不自禁哭了起来,他说:“这就是那如果错误地迈出半步,等到觉察时已经相差千里了的地方啊!”君主用人,也如同走到荣或辱、安或危、存或亡的十字路口,稍有差错就会酿成悲剧,比在十字路口走错路更可怕。

《淮南子·说林训》在说到用人的方法时,也引用了这个故事。杨子见到四通八达的大路,便哭了起来,因为那些岔路有的可以往南,有的可以向北;墨子看到白色的丝绸也哭泣起来,因为它可以被染成黄色,也可以被染成黑色。

透过“哭泣”这一表面现象,“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其实包含很深刻的哲理。“道路”可往南可往北,杨子不知何去何从而哭;白色丝绸能染黄能染黑,墨子不知如何是好而泣。如按照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理念,“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实质讲的就是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反映对选择的困惑、对自由的焦虑,以及不习惯于承担因自我决定而来的个人责任。

●何谓“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见韩非子的《韩非子·说林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贲、诸是两个勇士名,贲指战国时孟贲,诸指春秋时专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鳣虽然像蛇,但渔人不怕它,因为它可以获利;蚕虽然像蠋,但蚕妇不怕它,因为它可以获利。所以说只要有利,人们就什么都不怕。见到了有利的事,人人都成了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韩非子这句话在于说明,只要有利可图,就会什么都不顾,可喻指见利忘义之人。

同儒家相反,法家主张“性恶论”,韩非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眼中的“性恶”着眼于人的自私:人是绝对自私的,这种自私是天生的,是一种本性。人天生只知道关心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真情爱心,人的一切言论行动,无不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指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的自私自利是一种本性。医生肯冒死吸吮患者的脓血,胜过了血肉亲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医生带来利益(金钱和名望)。木匠希望人人都快点死,并非他没有人情味儿,是冷血,也不是因为木匠与人人都有仇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死多了,棺材的生意就好了。

如何遏制人这种赤裸裸的肮脏人性呢?韩非子说,要建立严格的赏罚分明的律法。你不是唯利是图吗?好,就利用你这种自私心来主赏,使你“利庆赏”。你不是贪生怕死吗?好,就利用你这种自私心来设刑,使你“畏诛罚”。君主只要牢牢掌握赏罚二柄,就可以横行天下。

●法家何以善谋国,不善谋身?

“善谋国,不善谋身”,说的是法家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法家虽然强调法治和刑罚,但却不是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国家谋福祉。这一点,正是法家和纵横家最大的差别。权术是用来谋身的,法律才是用来谋国的。谋身,还是谋国?这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两者兼得固然很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只能选其一而从之。卑微的人献国以谋身,伟大的人献身以谋国。境界之高低,已不言自明。

而且,法家人物推行自己的主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非个人的富贵荣辱。比如,商鞅为了推行新法,竟然处罚了太子的老师。难道他不知道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就等于得罪了太子,而得罪了太子就相当于得罪了未来秦国的一把手?如果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和荣辱,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因为他们有“才”而无“德”。国君可以利用他们,但绝对不会信任他们。一旦大功告成,往往就会卸磨杀驴。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这些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法家人物的下场,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商鞅车裂,范睢退绌,张仪建逐,吕不韦被杀,李斯被腰斩。这些人,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下场不是身败,就是名裂。

●田忌赛马出自哪里?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据说出自兵法家孙膑之口。说是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罚千两黄金。

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赛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这个故事表明,在有双方参加的竞赛或斗争中,策略是很重要的。正如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有言:“你必须通过巧妙地运用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在某一次决定性的地点,创造出一种相对优势来。”采用的策略适当,就有可能在似乎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结果。研究这种竞赛策略的数学分支,叫做博弈论,也叫对策论,它是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

●同舟共济出自哪里?内容如何?

“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九地》:“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说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如果这时不赶快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但故事中老艄公的话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这条船上岸以后,吴国人和越国人又会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拿起刀枪,兵戎相见。当时之所以能够同舟共济,“相救如左右手”,是因为“死地”逼出的“活路”。

★典故公案

●慧能凭借什么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非凡的志向让弘忍刮目相看。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甚欢。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便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风动幡动的公案是什么内容?

说起禅宗公案,最有名的恐怕莫过于“风动幡动”了。禅宗六祖慧能受具足戒之前住在法性寺,有天晚上他偶然听见两位僧人正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于是他朗声插了句话。此言一出,非但两位僧人若有所悟,连主持印空都颇感惊愕,乃亲自为他剃度,并拜其为师。

那么目不识丁的慧能究竟说了些什么能令老和尚也大为折服的话呢?原来他说的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风和幡是外在的、虚幻的,人心才是超越时空,永恒寂寥的,它的本体是清静的。人应该领悟自性的空寂,向内心求佛,不被外物迷惑。那两位僧人执著于风、幡之类的具体形象,殊不知“本来无一物”,倒徒惹得心旌动摇,把清静的本性给覆盖住了。

禅宗主张人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反对立偶像、拜偶像。梁武帝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的答复是:“并无功德。”表上看,梁武帝为造寺院大兴土木,劳神费力,可谓虔诚,自然是功德无量。可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安在哉?这种拘泥于形式,不肯自省地“求佛”,全求错了!达摩说他“并无功德”还算是客气的,宋朝的虞愿直斥欲建湘宫寺的宋明帝:“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之,当哭哀愍,有何功德?”佛是要普度众生的,愚蠢的统治者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侍佛,这走的哪里是正道啊!

●狗有无佛性?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无。”

(僧)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为什么入这皮袋里来?”

师曰︰“知而故犯。”

对于这宗“狗子有无佛性”的禅宗公案,重“无”的多,重“有”的少。从义解说,赵州初答为狗子“有业识在”,所以说它无佛性;次答狗子虽有佛性,因它“知而故犯”,所以入皮袋受狗子身,而佛性则未失。但在一般大乘经典,尤其是为禅宗所重视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涅槃经》所谈佛性义,禅的“明心见性”即要见此佛性,今赵州直截地说狗子无佛性,显然是扫除学人坐在经典里的知见,指出应直下照了自家的才是,莫数他人宝,使业识习气逐境现起,把堂堂真佛装入狗皮袋去。谈有谈无,话题不离狗子,而赵州指的却在学人自己分上,要检点自家是否“知而故犯”或“有业识在”。

●什么是赵州和尚吃茶去?

有一个和尚来参拜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那个和尚说是第一次来,赵州和尚告诉他“吃茶去”。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和尚来参拜他,赵州和尚同样问他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他说是第二次来,赵州和尚同样告诉他“吃茶去”。当时在他身边的寺院负责的和尚就问赵州,第一次来的你叫他吃茶去,我们可以理解,怎么第二次来的也叫他吃茶去呢?赵州和尚就叫这个和尚的名字,说:“你也吃茶去”。

这则法语在禅林相当有名。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不需读许多佛经,只要静心省悟,即可顿悟成佛。曾在赣县龚公山结庵居住二十年的马祖就有“平常心是道”的说法,指出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都可通过心性的修习而成佛。从谂是马祖的徒孙,深知“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三称“吃茶去”,正是巧借机缘,指点迷津,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不论来没来过,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一旦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相去甚远了。

●南泉何以斩猫?

南泉普愿(748年—834年),本来是一位学问僧,他精通《华严经》,领悟般若之“空”理,之后又专研戒律,尽管如此,最后他还是舍弃了一切的学问,师事马祖道一禅师,以一位禅师者自居终其一生。

有一天,一群和尚为了一只猫而争论不休,这时南泉禅师见到了,就抓起猫脖了高高地提起说:“各位,你们其中有谁能为猫儿说句话,我就不杀这只猫,不能的话,我立刻斩了它。来!道一句!”

这时,大伙儿却默然以对。

于是南泉立刻将猫斩杀。

到了晚上,弟子赵州自外归业,南泉禅师便将白天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他,赵州听罢一语不发地把草鞋脱下来戴在头上,径直走出了房门。

南泉禅师看了便说:“当时你要是在场的话,猫儿也不会被杀了……”

问题就在这儿:赵州将草鞋戴在头上是什么意思呢?

不执著于猫是不是猫,就像不执著于鞋就是鞋一样,同样也不执著于有佛无佛。猫虽死了,但猫的形象还在,人心中的欲望也还在。本来鞋子是穿在脚上的,赵州把鞋子放头上,是想表明,只要大家不执著,猫杀不杀都不是问题,就象鞋子,你不把它当鞋子,就怎样处理都可以了。赵州承继了禅师激烈冷峻的风格,用最极端的做法:放在头上!

●什么是不执著于一物,不执著于一念?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老师父带着一个小徒弟下山去化缘,两师徒一边谈论着佛法一边悠然自得地行路。来到山脚边,一条不深不浅但水流湍急的河横在眼前,师徒俩正要过河,突然迎上来一个妙龄少女,那少女温柔而可怜地向老师傅说:“师父你好,能否请您帮一个忙?”

老师父说:“施主请讲。”少女楚楚可怜地说:“我以前过这河时,河水都没这么急,今天河水汹涌,小女子眼看过不去,能否请师父背我过河?”老师父毫不迟疑地说:“来吧。”说完就把美少女背了起来,一步步走过了河。

过河后,少女千恩万谢地颖颖道别。师徒二人继续前行,走了很久以后,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和尚突然问道:“师父,我们和尚是不能近女色的吧?”

老和尚点点说:“是啊。”

小和尚又问:“那你刚才怎么还去背那个女人呢?”

老和尚问到:“什么女人?”

小和尚:“就是你背她过河的那个啊!”

老和尚:“哦,你说的是那个人啊,我都已经把她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

西方哲学卷

★师徒之间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师生缘如何?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古典世界最博学的人。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一个是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伟大的政治家。二人的师生缘一直是历史上津津乐道的事情。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句尼采的咒语

    每天一句尼采的咒语

    本书精选尼采经典话语,这些“咒语”体现了尼采的深邃思想或精彩见解,反映了尼采的风格和个性,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人生与心灵的诸多问题。翻开《每天1句尼采的咒语》,每一句尼采“咒语”都能让你有所顿悟。
  • 禅的哲理

    禅的哲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万法无滞。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本来洁净。本书中的佛陀故事,是李文明君写的。本书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只是作者个人的一些人生体验,与佛学没什么关系。但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当然是缘于对佛陀智慧的尊崇。此书起源于我之佛心。因此读者只要把这本书与《金刚经》、《心经》结合起来看,亦可见如来。
  •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逻辑清晰,论证翔实,旨在采撷黑格尔哲学中关于人生探索的思想精粹。本书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论述力求深入浅出,结合各种小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得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避免晦涩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增强图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读者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有全面的了解,给读者以生活中的智慧和哲学上的启迪,让先贤的智慧成为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光。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开创了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本书就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精妙的智慧和妙语箴言。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我要当冥王

    我要当冥王

    当你遇到一位满口毒舌的杨玉环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不讲文明的李小龙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损人害己的独眼鬼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中二病严重的小乔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极致暴力狂的大乔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自来熟厉害的潘安的时候。当你遇到一位智商是硬伤的李瑁的时候。……遇到这群人,你会怎么办?是去你大爷?还是奶奶个熊?又或者是马勒戈壁的?…我叫吴小龙,我要主宰生死,我要当冥王!!!
  • 皇后修成记

    皇后修成记

    相府千金名鸾的奋斗之路,斗智斗勇,坚韧不拔,逐渐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母仪天下,成为后宫之主。之后筹谋权衡,历经三朝,经历了无数宫廷政变的洗礼,最终权倾天下。明鸾推行政治改革,富国强兵,攘除外夷,垂帘听政,扶助明主,最终无疾而终,青史留名。
  • 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

    破译自然密码:水中的秘密

    湖泊不但会燃烧,而且会杀人,你信吗?河中的水为什么突然血红一片?神秘古泉夜晚为何会传出诡异马蹄声?喝了山泉竟能使人变哑巴?与成千上万水母共处一湖为什么会平安无事?……大自然的江河湖海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神秘?本书将为你解答一切。
  • 化神

    化神

    李枫丹带着《遗落神族》中的最终boss【血隐】,穿越到游戏世界当中。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陌生。那么,他能否利用自己的优势,如愿以偿,重返巅峰呢?看李枫丹一步步升级修炼,迈上化神之路!
  • 以徒为妻:邪帝师父要吃我

    以徒为妻:邪帝师父要吃我

    她,21世纪最有天分的杀手,却被爱人亲手送入黄泉。一朝穿越,她变成了一颗果子?整座山的妖都知道,小果子是最废柴的妖怪,也是最任人欺凌的妖怪!谁知道刚穿过来,就被人给黏上了。黏在身边还不够,收她为徒还不够,每天还在想着怎么把她洗洗干净吃掉!天知道那个惊才绝艳的师父大人究竟看上了她什么?家族势力?平民一族。金银财物?身无长物。当然这只是表象,当重重迷雾一步步揭开,她携手他,走向世界的巅峰!他,昭遥山最有天赋的弟子,一见面就被她压在身下?还好还好,小果子味道不错,收做徒儿不错,当做老婆就更好了。早晚有一天,一定要把她吃掉!
  • 莱萨传之大司马

    莱萨传之大司马

    我叫莱萨-宇文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误打误撞地成为了我们莱国黑暗一百纪的大司马。还有八个月黑暗一百纪就要到来了。那时,所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会死去,年轻的一代将要负载着王国前行的重任。面对着一个风雨飘摇,充满着内忧外患的国家,我,莱萨,能保护好女王和莱国吗?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怒剑轻吟

    怒剑轻吟

    流离奔走未停歇,心中至爱终不得。兄弟将别心难舍,三尺青锋划长夜。仗长剑,饮烈酒,引吭高歌。吾本是侠,当闻雨打青竹,当看剑光凛冽。
  •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本书饱含温馨的情感,采集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你尘封的心,给你心灵的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你的胸膛,给你心灵的深深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你曾经的倩影,让你获得片刻休息欣赏自己;它能让你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阴,遮挡你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谁如此情真意切地牵挂着你?
  • 重生之吞天噬地

    重生之吞天噬地

    曾经的饕餮噬天,曾经的妖族最年轻的王者,号称妖族史上第一天才,意外身死后竟重生为人。看这一世,噬天如何争天霸地,一统大陆,突破巅峰,走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