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0600000027

第27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6)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塑造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思辨传统的重要概念。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是理智把握的对象,与感觉所把握的可感事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古希腊语中,“理念”来自于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区分了两种认识能力和两种认识对象,从而确定了两种“看”:一是感官的“看”,把握住的是可感的对象;二是心灵的“看”,看到的是“型相”。在古希腊语中,所谓“型相”,指的就是“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由此,“理念”在柏拉图这里就有了双重含义:作为“理念”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的“看”,说明它是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东西。作为“型相”而言,强调的是心灵“看”到的东西,说明它是向人的理智呈现的普遍真相。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理智认识的对象是理念;就后一种情况而言,我们说对象向理智呈现的是型相。在柏拉图这里,理念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与其他学说,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分歧的一个焦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哪两个概念?

哲学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即在“正义”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他具有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能力。如果他们再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就能够将现实中不完美的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否则,如果统治者不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也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什么是正义?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在柏拉图这里,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正义”是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认识论中,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就这样,柏拉图把“正义”的概念由认识论引入了政治领域,认为应该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哲学家)、管理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民主制会带来平庸和对少数人的暴政,不是正义的制度,他先说最好的政体是贵族制,后来又修正为君主制(能者管理)和民主制的结合(公众管理)。

柏拉图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柏拉图的答案是:“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简言之,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什么是范畴?

范畴的原意是“表述内容”“最高的种”。范畴实际上就是表述内容最概括的谓词。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的偶性、种属、特性和定义,总离不开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所有、主动和受动。在之前,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四谓词”的学说,根据谓词所表述的内容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本质由定义表示,定义等于种加属差;特性是非本质的专有性质;偶性是非本质和非专有的性质。“四谓词”着眼于表述内容与对象的关系,按是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专有属性这两条标准对表述内容加以区分。“十范畴”则是着眼于表述内容与“是”动词的关系所作的区分。如果表述的内容可与“是”的意义相等同,那么可以说它表述的恰恰是“所是的东西”。如果表述内容被“是”归属于对象,那么它们按照所归属的不同方面,被区分为“实体”之外的九个范畴。

在这十个范畴当中,“实体”和其余九个范畴的区分实际上是对长期困惑哲学家的“是”的意义所作的区分。关于“是”的意义的“实体”范畴,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是”的归属意义则是逻辑学的理论基础。

●实体这一概念是谁首创?有何含义?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仍然和他的谓词学说相关联。就谓词而言,亚里士多德说:有些谓词可以由其他谓词来表述,因此也可以作为主词。比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中,“苏格拉底”是主词,“人”是谓词。但“人”这个谓词在另外的判断中又能充当主词。比如,“人是动物”。但是,是否有一类词,它们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不能充当谓词呢?亚里士多德肯定个别事物的名称(专名)就是这样的词。因为专名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不表述其他的词,只能被谓词表述。主词的意义不在于表述,而在于指称。更确切地说,直接指称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对立的,与其他对象明显有别。由此,亚里士多德把主词指示的对象当作“所是的东西”,谓词的作用是把一定的性质归属于这个对象,把这个对象表述为“是如此这般”。亚里士多德说,“所是的东西”就是实体。实体有两个逻辑功能:作为主词所指示的对象和作为谓词表述的属性的属主。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健康,有时生病,但仍是这一个人;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对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这是实体的最突出的标志。”

●物理学的内涵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物理学”,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自然哲学。关于它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状或形式,这些形状和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根据这一定义,他批评过去自然哲学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伊奥尼亚牌和元素论者为代表,他们把自然混同于可感事物,而忽略了这些事物的形式。第二种倾向以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看作脱离开事物的纯形式,混淆了数学对象和物理学对象。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源和原因,不能脱离开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既然运动的事物都有质料和形式两层含义,它就不是纯粹质料的东西,也不是纯形式的东西。他综合了过去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运动的性质、本源、原因以及和运动有关的位置、时间、空间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是由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后来成为了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学”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本人正是沿着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传授他的思想的。“物理学之后”的意思就是“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领域达到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因此,亚里士多德称呼“形而上学”的名词是“第一哲学”和“神学”。和物理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是的东西”。我们从上面关于“实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实体”作为“所是的东西”是不能当作属性来描述的,它仅仅是指示的对象。因此,“所是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通过经验来把握,只能通过思辨。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所是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被说成所是的东西是毫无歧义的。好比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可以从婴儿长成青年,他的身高、体重、相貌、性格都可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好像都是围绕着一个点进行的。这个点就是“他”。他永远都是他,无论他的属性发生多少变化,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他还是他。这里的这个“他”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实体”。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实体”。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它的性质。因为和经验无关,这门学问也就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但是,这门学问因为是纯粹思辨的学问,因而又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第一推动者指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定义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的变化。既然是变化,肯定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任何运动,后面肯定有一个推动者。没有推动者,物体不会自行运动。既然如此,必然就会存在一个推动其他物体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不动者”。因为,它如果再被推动,其后面还会有一个推动者。这样一来,必然会陷入无穷倒退的局面。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我们是经验不到它的存在的。后来的牛顿接受并继承了“第一推动者”的设定,并让它成为了“上帝”的代名词。可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一次一次地侵入原本属于上帝的领地,一次一次地取消上帝的特权,人们发现上帝所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据说,拉普拉斯曾被叫去给国王讲解科学的进展,国王发现他没讲到上帝,便问,那么,上帝在做什么?拉普拉斯说:“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到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人们发现上帝真的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了,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除了最开始的运动之外。因为按照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人们就问,那世界最开始是怎么动起来的。因此,牛顿说,上帝给了世界“第一推动”之后就不再管了,世界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了。这就是“第一推动”的由来。

●印象的感念是什么?围绕它的真实性有何争论?

在西方哲学中,“印象”是和感官认识相关联的一个词,一般指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关于“印象”的明确性和清晰性,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巴门尼德、柏拉图否认印象的可靠性,认为凭借感官所得来的“印象”不是骗人的,就是不确定的,不应该纳入知识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承认感官印象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的印象是纯形式的。他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一种抛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还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灵魂就好比蜡块,当我们把一个印章印在蜡块上的时候,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不是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近代以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围绕着“印象”的真实性继续展开争论。经验论承认感觉印象的真实性,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但是经验论无法回答“科学认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因为我们的感觉印象都是杂乱的,不可能自主地转变成知识。唯理论否认了经验的可靠性,他们认为人的心灵中就存在着清晰自明的“天赋观念”,几何学和逻辑学就是明证。但是,唯理论无法说明科学知识应用于外在自然事物的有效性问题。他们所谓的真理并没有给我们增加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同语反复。后来的康德批判地继承了两派的观点,将感觉和知觉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认识论思想。

●观念是什么?其与印象有何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观念是和印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如果说印象和感官认识相关联,那么,观念则是和理性认识相关联。印象是知觉的要素,观念则是理性的要素。“观念”一词的原意是“进入心灵”,所以被理解为“理性印象”。那么,观念是如何被印制在心灵上的呢?观念和印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大致有三种答案:1、有些人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感觉是书写的笔,一切印象都产生于感觉,观念是感觉印象的比较在心灵中留下的印记。比较方式有同一、相似、类比、转换、合成、对立、剥夺等等,由此产生各种普遍观念和抽象观念。2、另一些人认为,有些观念来自感觉印象,有些则是不依赖于感觉的“前定观念”。3、还有些人认为,观念作为理性的印记,是“共同观念”或者“天赋观念”。他们的理由是,个人的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认识普遍对象是人和神的共同能力,普遍观念是这种神圣能力的天然产物,从一开始就印压在心灵之中。

●驱动力指什么?

“驱动力”是古希腊斯多亚派伦理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一切动物都有向着自我保存的目标驱动。而驱动力,就是动物以自身的自然构造完成自我保存的能力。动物的自然构造不同,驱动力也就不同。人所具有的驱动力是理性。这就是为什么人要按理性生活的理由所在。作为人的自我保存能力的理性驱动力与控制世界万物的理性力量同出一源,都具有规则性、恒常性和稳定性。

斯多亚派推崇的理性生活既不是纯理智的思辨,也不完全排斥情感,他们所排斥的只是激情。因为激情无规则,既不恒常,也不稳定。对他们而言,激情是过度的驱动力,不服从理性命令,或是无理性的、违反自然的灵魂运动。这样看来,斯多亚派没有用理性否定情感,而且也没有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他们强调的仅仅是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对立。

●什么是太一?

“太一”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普罗提诺改造了柏拉图的“理念”,认为“太一”才是世界真正、原初的本体。太一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它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的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满和圆满。或者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正因为此,它不能与任何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同类推荐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曾国藩,这是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 ”,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他既为孙中山、章 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 。这是两本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他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 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也被后人广为称颂;后人整理曾国藩一切教育心得 ,统称之为“曾国藩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为什么看似波澜不惊的千余封家书,却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智慧宝典? 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得日记,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警示名言?为什么 有太多的人,在翻阅他的日记之后,自惭形愧?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戏点红妆

    戏点红妆

    满肚子‘子乎者也伦理五纲’的落魄迂腐女才子赵落落,碰上最粗野彪悍的悍匪吴擎苍,也只能哭丧着脸躲避那上下其手,“孔子…孔子曰,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句话简介:身娇体弱易推倒的小才女被凶悍霸道的土匪头子扛回窝里吃抹干净的故事。扫雷:男主微异能
  • 绝斗传奇

    绝斗传奇

    在宇宙的另一端,有着一个大陆,它的名字叫做——元素大陆。在这个大路上有许多元素拥有者,他们最梦寐以求的,是成为传说中的——神。一代天骄横空出世,他在这个大陆上,又将创造怎样的传奇呢?
  • 美人谋

    美人谋

    活泼的宫廷少女苏颐被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大火烧伤,为了查清真相,她改换容颜,改换性格,换名为李写意,成为一个大家陌生的冷美人。面对五子夺嫡、三国争锋的阴谋权术,为了把江山放在爱人的脚下,她用尽谋略,要让自己心爱的人……王子情一统天下……救她于水火中的药谷谷主风随溪深爱李写意,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爱的人一次次面对阴谋与死亡……
  • 奉使京西

    奉使京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龙敖天

    神龙敖天

    神创下了这个世界,也创造了两条神龙,他将一切最好的赋予了神龙,令其管理人界。无数年来,龙生九子,但无一是龙,今天,新的神龙诞生了,神龙敖天,傲视天下。这天,一个关于天帝的秘密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会如何应对呢?
  • 网游之草民崛起

    网游之草民崛起

    被恋爱,被工作,被大学……可是你听过被游戏么?每天晚上12点到早上8点,所有人必须进入游戏,谁都没有说不的权力!除非...你不想毕业,不想要奖金,想要交比收入还多的税,还要放弃一切的社会福利!食堂的大妈,小卖部的老板,还有一贯彪悍的美女班主任,YY已久的校花,崇拜已久的大明星……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老师,我都教了你多少次了?你倒是看准了怪然后再放箭啊!用粉笔砸我的时候挺准,现在怎么就这么笨啊!”“别笑,还有你,学委大人,看到谁掉血快要记得补血,像我这种满血的人,就算再帅,你也不要一直加个不停啊!”“喂,喂,我警告你,别装委屈哦,我知道你是天后,演戏这套你熟!可是,想跟着我,你至少也得先学会放魔法吧?”什么?我这个全智力加点的废柴弓箭手凭什么这么拽?白痴!难道不知道,我是唯一一个魔弓手么?魔法箭的威力也是你这种白痴能够想象的?!
  • 跳婚

    跳婚

    与男友分手两年、不甘寂寞的蔡晓晓与网聊结识的驴友吴师经历了一 场简单而浪漫的旅行。受到爱情召唤的晓晓兴奋不已,准备与这个男人共度此生,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婚恋观因这个男人而颠覆,无数意想不到的矛 盾和摩擦不断冲击着晓晓对婚姻的憧憬……蔡晓东因为前女友而经历一场牢狱之灾,备受打击的他来到北京,在 一家酒店当面点师,邂逅了妩媚的女人赵菁芳。两人曲折的交往由此开始,却不知平静生活的暗处有惊人的秘密即将揭晓……
  • 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0个为什么:身边的秘密

    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0个为什么:身边的秘密

    有时候,最让人感觉难解的秘密就在我们面前。本书发掘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120个让人迷惑的难题。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未解难题——院子里的生物学、厨房中的化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前沿物理学。本书从《纽约时报》之《350天为什么》专栏摘取日常生活的问题集结成书。在此书中,所有的问题均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部分是成人)提出的,他们对我们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 黑云时代星星的孩子

    黑云时代星星的孩子

    23世纪,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世界。古老文字暗藏机密,甲骨文中的“天”到底是什么?中国古老文化的中心昆仑山是什么样?你的宠物店会有什么小精灵?猜猜看!第五章魔兽会出江湖!《黑云时代》后面还有更精彩的《星星的孩子》敬请期待。如果有兴趣您也可从第二卷《星星的孩子》看起,关注星星的弃儿灵娜的命运和身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