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9500000091

第91章 《冰点》专版主编清华演讲(1)

李大同

李大同,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历任报社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机动记者、科学部副主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兼科学部主任。现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编辑中心副主任兼《冰点》专版主编。

1985年凭借《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突破了以往新闻界非黑即白的两极报道模式,首次将“灰色带”人群作为新闻的考察对象,以“进行式”报道取代传统的“结论式”报道,使新闻更加逼近生活的复杂度。这组报道后来被新闻界公认为是新时期深度报道的“开山之作”。20世纪80年代其他的代表性报道还有《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90年代,由于创办了名牌栏目《冰点》再度名噪一时。

我看过了你们传给我的问题。我来以前有个要求是私人问题,不要宏大叙事。但是同学们提的问题大多数还是“宏大叙事”。比较专业的问题才是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我也犯傻。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感受,我就不知道谈什么,谈20年的从业经验,那么多,怎么谈呀!因此我倒希望你们以后要是再请所谓的名家,所谓的名记者,来给你们讲他们的故事,你们应该先研究一下他。这样你们脑子里才会有问题,才会有真正的问题。

一个记者,他一生之中在干什么?就是在提问。一个记者基本工作形态就是提问。区别一个好记者,一个一般记者,一个坏记者的水平,就在于他提的问题的水平。有一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来一个采访对象的层次很高,但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平庸的问题,就有可能把采访对象的层次拉下来。因为你的问题太差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因此,想进入这个行当,第一个应该提高的就是提问的技巧。一听提问,就知道记者的水准,是不是平庸者。刚才谈一下对大家问题的感受,然后,我就往下扫。因为把这些问题扫荡之后,我估计大家就会有真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典型的学生问题。“你学生时代的理想和憧憬,以及有意无意为之做的准备?”坦率地说,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还谈不上什么憧憬不憧憬,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前期,我是一个老三届。67年初中生,按今天的标准是刚刚脱盲吧。斗大的字认识一箩筐。“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两年“文化大革命”浩浩荡荡。开始上山下乡,一下去就是10年。我是去内蒙古草原,在草原上一待就是10年。因此没有什么职业憧憬,第一是为自己活下去,第二是自学,不能被社会落下。知道再上学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了。因此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拉去了4牛车的书。草原上是游牧,一年搬4次家,我们每次搬家共有10个牛车的东西,其中4个牛车是书。老乡们都特别惊讶,你们要这些本本干啥呀。可是没有这4牛车书,这10年草原生活就不知道该怎么过。闷也闷死了。所以没有什么憧憬,不像现在,大家都有很多憧憬,不仅有国内的憧憬还有对美国的憧憬、英国的憧憬,是吧!(哈哈大笑)

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样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的,你有过什么曲折,你又是怎样应对这些曲折的。你说这是不是宏大叙事?我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是阴差阳错,大家知道中青报是1966年被停刊的,一直停了12年,到1978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这才开始讨论恢复中青报,开始重建中青报。当时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也是七零八落,找不着人了。除了找回原来的一些老同志以外,编辑记者,都重新招募,我就属于第一批被招募的。当时还在内蒙古,多少有一点北京的资源,因为我就是北京人嘛。有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说中青报在招人,其中要招驻内蒙古的记者,条件是蒙汉兼备。恰巧我在那儿混了10年,蒙古语非常地道。因此就通过我这些资源把个人情况传递过去,我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连考察都没考察,就进了中青报。当时对第一批记者的考察非常严格,三人小组到各省去,唯独对我没有考察,你这人再棒,他可能不会蒙古语,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条件。不过那也得看看我的文字功夫怎么样。我家里赶紧把我的信都传过去了(当时的信和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高度政治化,通常一封信要写10 000字)(惊讶声)。也没什么作品,在草原也写写小说,就把写小说的本本寄到报社去。报社就根据这些信和本本对我进行考察。信件证明这个人“思想解放”,本本证明这个人文字功夫还不错,于是我就成为复刊后第一位驻内蒙古记者。

可是我根本就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要干新闻。大家知道,新闻作为一个行当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你们都不能想象,我们刚进报社时新闻的运作方式——这一周都登什么东西,上周末都列出来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典型的计划新闻时代。

人生曲折就不说了吧,人生曲折对咱们这个行当没什么意义。就个人而言,最孤独,最绝望的时候,也体验过。当我的同伴们都走了以后,我一个人在草原上过了3年。一个人,方圆几十里地就你一个人。你在那儿过3年,你才知道什么叫寂寞。听到一声狼叫你还感到亲切。(学生大笑)

也给大家讲一讲刚做新闻是个什么心态。报社把你弄去就给你发了一大堆本子稿纸,硕大的手电筒,雨衣,这就是我们当时所有的设备。我就傻了,什么叫新闻呀,不知道,怎么干呀,就现学吧。让家里有什么关于新闻的小册子给我寄来。第一条,新闻要有导语,什么叫导语呀,(窃窃笑),还得查词典,词典还没这词,现在有。这个导语怎么解释呀,“一条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更傻了,我把最重要的事实都放在导语里,我下头还啰唆啥呀!(笑)我对新闻莫名其妙,不明白。什么《新闻基础导论》,哪个教授写的,什么宣传方针政策,有一段时间就非常痛苦,写不出来东西。可你看别的那些地方的家伙,天天头版头条,给你造成巨大压力(大笑)。内蒙古又是个消息非常闭塞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先进经验,闹得我总也写不出稿子,可这不行呀!所以我走另一条路,什么路呢?写内参,内参好呀!都写坏事。哪坏写哪,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争论。内蒙古有一些很有思想的青年,我很快就跟他们混得很熟。我当时有个外号叫“内参记者”。公开报道什么也写不出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干了两年,连自己都觉得愧对江东父老,这才开始研究新闻,当然不能根据教科书了。

从哪学?从西方学。慢慢有所感觉。当时有一支对新闻构成巨大挑战的力量——报告文学。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的猜想》,当时所有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全文转载。你说这让新闻工作者何等汗颜?你作为一个集团拿不出来的东西,人家一个作家写出来,你还得从头到尾转载。

当时出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起了重大影响,包括对拨乱反正,远远超出了报纸所能反映社会的深度。这种情况给我们这一代记者刺激很厉害,我们研究了报告文学的名篇,究竟好在哪?然后我们开始确立了新的写作范式。这时,我就开始小试牛刀。选择一个对象,写他个长篇通讯,当时写了1万多字。当时中青报只有两个“大记者”有资格写1万字的通讯。只有这两个人才有资格写一个版的通讯。我是新招募的记者中第一个向名记者挑战的。我看看行不行。四易其稿后,当时我认为拿到任何一家报纸他都会用。研究报告文学的心得全用上了。兴致勃勃地交到了记者部。第二天,记者部主任通知我,被枪毙了!(大笑)理由是什么?过于“华丽”。多亏了当时的副主任,他很喜欢,提了个妥协:“能不能让总编辑老钟看看?”勉强同意了。过了三四天,我的好朋友敲门,一开门他就唬着个脸。我说怎么了,“又被枪毙了”。当时不敢相信,胡说!他一下就乐了:“自己看吧 !”发稿签上写着“一、很好!作为今年第一个典型发表,头版头条!二、配图片!三、配社论!四、请大同再推敲一下文字。”你看看(哈哈)我得意洋洋回到内蒙古。哈哈,我也能写出一个版的报道,我也行呀,不光是内参记者呀!

没过几天,我就被抽回来,担任机动记者。到了报社以后,就接到一个让人痛苦的活儿!当时胡耀邦批了两个城市:佳木斯、襄樊。就这两个城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不错,要大力宣传。这活儿就落到机动记者身上。这活儿急,告诉你必须某一天拿出稿子来。路上,带采访,带写作。只有13天,要写出一个市来,你说可怕不可怕?昼夜兼程,先冲到哈尔滨,疯狂运转。最后都来不及了,告诉市委组织8个部门负责人等着,不听什么全面汇报,就讲个故事,就这么干。到了最后那天晚上写作,我们写到凌晨四点半,写完后就冲到卫生间哇哇地吐,因为烟抽得太多了,而且眼也直了。这篇稿子在报纸上又是一版,又是1万字,更加确立了我在报社的地位。

正好那会儿重新启用我的舆论很强烈,说是启用李大同吧,给他得了。既然报社上上下下都吵着要让我重新工作,因此这两块版就给了我。总编让我搞点专题什么的,也就是说,去掉双休日,两天半我得拿出一个整版的专题来。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个部门,比如科学部,教育部,经济部,一年就搞出这么三四个专题报道,很了不起了。现在你要我一年104个专题!其实当时我就知道没戏。领域、形式都没有,怎么弄?要不是我赋闲5年,我根本不会要。可是闲的时间久了,有那么两块版,还挺好玩的。这就是“冰点”问世的情况。

什么是冰点?首先,形式上我想了想。能否办成组合新闻版?不行,所有的版都是组合新闻版,你这个组合新闻版有什么特色?人家为什么要看这块版呢?不会有的,因此组合新闻不行。领域又是什么呢?所有的领域都被瓜分干净了,结果你什么领域都没有了。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你只有一条路,就是没有领域,所有的领域你都去趟一脚,叫做全领域。组合式新闻不能搞,我只有专题形式,就是一个版一篇。但是这个形式,不仅本报没有,其他各报也没有,但这是没有选择的。这就是“冰点”。千万不要弄成热点,叫“冰点”有很大为自己留后路的意思在里头。当时也很生气,每个报,每个媒介,都有叫“热点”“焦点”的栏目或报道。什么是焦点?受众那儿是不是焦点呢?没人问,自己命名为“热点”“焦点”。因此当时起这个名字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闹焦点、热点,那还有什么点呢?只有冰点了。

当时一看李大同重新出山呀,记者们都很兴奋呀。看看这家伙能干出来什么,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编呀,90年代还行吗?很有悬念。

当时我身边集齐了十几个记者,都很不错。我说:你们报题目吧!那题目才叫宏大叙事呢。南水北调,国企解困,环境生态,三角债……篇篇都是国务院总理考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记者的思维定势。认为一个版就得这样的题目才压得住。

我就不喜欢这样的题目,说:重要不重要?挺重要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你想想,如果你自己都无所谓的题目读者会有兴趣看吗?不会有兴趣的。所以当时来一篇稿子我毙一篇稿子,全部枪毙!大家就急了,你说写什么?我说写粪桶啊!这是什么题材?冰点的开山之作,第一篇。

题材源于94年十月份的《北京晚报》,一张小照片,猛一看看不出什么,但一看字心里就咯噔一下。文字说明是:北京还剩7只粪桶,挑粪桶的全是老知青。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个背影,一个挺暗的胡同里一个。我开始正式接这个版的时候,这张照片就始终环绕在我脑子里。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题材。当时我没有今天这么清楚,等到这篇报道真的打响了,我才开始梳理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那就是这个题材首先是一个命运的主题。

今天在座的各位,不太清楚粪桶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象征什么,那是思想革命的最高境界。什么叫时传祥?为什么万里的儿子背粪桶?为什么背起粪桶还得晃一晃,让那粪水洒得满头满脖子?因为心红才不怕这个,才有国家主席的接见,那是执政党教化人民,给粪桶贴上这样的标签。完全为了政治教化。当时粪桶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今天,它重新回归了本来的地位——社会的最底层。

这粪桶和哪一代人交叉上了呢?和知青这一代人。当时他们回北京就一条选择,挑粪桶。因为北京还有一些胡同,车开不进去,必须有人去把它背出来。这些北大荒知青为了一个户口,回来干这个,农民都不干这个。这两个命运交叉到一起,我感到有人会读,构成了跌宕,构成了人们感悟的一种空间。

在我们全部记者都失败以后,我们最漂亮的小姐,娇滴滴的,去搞粪桶去了。既然有人自告奋勇了,我就开始交代要求:从他起床开始跟起,一直跟到一天的工作全部结束,每一个细节都要观察到,这是采访的第一步;第二步,所有这些挑粪工的家都要去,亲自看,在家里要和家人一起谈,做到这两条,这个稿才叫成功。

我们这位漂亮小姐为了去采访挑粪工,找不到可以穿的衣服,现去借了一件脏兮兮的破夹克,凌晨4点钟到了那家去。出车时还照顾她,冬天,她和我们一个摄影记者跟了一整天,直到挑粪工进入他们的澡堂子了,这采访才算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小姐两次呕吐,跟着人家背着粪桶走了5趟,每一趟看他什么表情。

什么叫采访?用眼睛看才叫采访,我们大部分记者就是耳朵采访。大家注意我们的新闻,大部分都是耳朵新闻,没有眼睛新闻,没有目击新闻。

这时候时间已经非常紧了,离出刊只有1个月的时间,赶紧写稿。但初稿就是素材的堆积。当时再建构已经来不及了。还有十几天的时间稿子还没有拿出来呢。这时候编辑的责任就是明确告诉记者怎么写,然后你还得做第二手准备,二稿不行,那就得自己上——这时候我已经把材料吃透,甚至我还请了这些工人吃饭。我要看他们,我要产生面对面的感觉。但就是吃饭都让我感动:请一大桌子,主要是采访,说了两个多钟头,说也差不多了吧,该走了吧。竟然,这挑粪工站起来:“这菜,我们能拿走吗?家里的孩子一星期没见肉了。”就这件事情,让你眼泪都快出来了。我也是一个插队10年的知青,深知这帮人有多么委屈。第二稿拿出来时,结构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然后开始打磨。就是为了这篇稿子,本来准备元月3号出刊,推迟了3天。当总编辑签字时,我也不知道这篇东西到底有没有人看,你突然闹出个粪桶来,谁看?

同类推荐
  • 心态三修:淡然·淡泊·淡定

    心态三修:淡然·淡泊·淡定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珍惜瞬息万变的每一时刻,珍惜稍纵即逝的每一份情感,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来,淡出一份坦然宁静的心境来,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来,淡出一份绵延悠长的爱意来,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来。本书教你淡然处世之道,淡淡地对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风轻云淡了。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方)蓝天;看淡了,谁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拥有淡然、淡泊、淡定的?心态,你就会做到宠辱不惊,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本书是现代都市人身心灵修养必备的经典之作。
  • 做懂得感恩的员工

    做懂得感恩的员工

    感恩不仅是一种职场心态,更是一种工作动力。在本书中,我们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和案例,阐述了现代职场为什么需要感恩精神,以及如何践行感恩,从而将自身塑造为一名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员工,进而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 习惯正能量

    习惯正能量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正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培养好习惯,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贮存正能量。
  • 西游记:演绎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演绎的人生智慧

    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文本所展示的内容等方面的关照,探讨其中深含的思想哲理及人生智慧,挖掘其哲学和智慧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提供一个对《西游记》除却文学艺术视界之外的、文化与生活智慧角度的考察与评析,开拓其作为经典艺术作品的当代现实意义。
  • 人脉力

    人脉力

    本文一共讲了21堂课,这21堂课基本上都是以人脉这个主题为主线,以各位人士对人脉的不同理解与运用为辅线展开论述讨论的。在这些论述讨论中,我们不但从侧面剖析了人脉关系对我们不同人的需求与帮助,而且在如何认识人脉、构建人脉以及维护和使用人脉方面也做了很好的阐述。当然,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讲述的每一堂课的内容都很客观现实,主要作用就是让每位读者都能客观地认识有关人脉的各方面知识。它不像其他书籍一再刻意地夸大和吹嘘人脉的作用,也不像有些文章把人脉的作用贬得一文不值。
热门推荐
  • 南风萧萧

    南风萧萧

    他教会我爱,他教会我尊严,他给了我家……我不够好,我也要的不多只求不要让我一个人没落
  • 历史年鉴之1900

    历史年鉴之1900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 超级客串

    超级客串

    我叫柯川,我失踪的爸爸说我其实姓干,我应该叫干川。其实我更喜欢叫柯川,因为我是天庭剧组的客串演员,电视剧电影里的东西我能带到现实之中来为我所用,里面一些人物的能力也能变成我的能力。总而言之,自从进了天庭剧组,我那小日子挺好的,没事泡泡美女,有事带着美女。哪个孙子想要打扰我这小日子,对不起,我就改名干川,把这孙子干!穿!PS.1、弱弱地说:新书求推荐票求收藏求一切支援!2、挺直腰板说:推荐收藏《超级客串》,柯川不会让你失望!读者群:326188149【麻辣串】
  • 故国燃烧

    故国燃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葫芦妖仙

    葫芦妖仙

    懒汉锁阳,自杀重生。葫芦天孕,初生为妖。三宫六院,七十二门。好吃懒做,天赋异禀。不打架,只修仙。
  • 天地颂(第三部)

    天地颂(第三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龙腾宇内2

    龙腾宇内2

    一个身世扑朔迷离的少年,跟随神秘的九叔长大,一无所有的他,从社会的底层崛起,最终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巅峰一般的存在,是龙,就会腾于宇宙,他,终会成为让人永远只能仰视,神一般的人物。
  • 中国谋术全书

    中国谋术全书

    《中国谋术全书》一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甄选了数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中华谋略文化的全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外交谈判、应对危难及处世交往等方面的智慧与谋略。希望本书不仅能成为读者增长智谋的参考书,更能成为读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书。
  • 星际移民之书

    星际移民之书

    公园2055年,人类发射了第一枚火星移民火箭,人类的文明将从火星起步,飞向浩瀚星海!
  • 痴情皇上呆萌妃

    痴情皇上呆萌妃

    他对她从小就暗生情愫,那年他成年她来给她庆祝,而她却被一首曲子而深深感动,爱上了唱曲之人,四年后她进宫,而他早已娶了别的女人为皇后,而她也找到了当年的唱曲人,并和他在一起,早已许下终身,可是后来当她得知自己爱的人原来是一个骗子时,她又会如何选择,爱上的心早已回不来了,当他得知她就是当年的她又会如何去帮她报复伤害她的人,又该如何去挽回她的心,黄天不负有心人,他和她能否最终在一起。之后的路又会掀起一段怎样的腥风血雨,他们是否会并肩作战,一起扛起整个国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