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机灵
1984年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辩论当中,蒙代尔对他的一位对手说:“牛肉在哪里?”,这句话是当时一句流行的电视广告词。蒙代尔的这一句引言得到新闻界的大量报导,给他带来很多好处。听它们辩论的听众马上就能够了解他的观点。他的意思是说:“你有这么多的政策,然而它们却没有一条具有实质性的内涵。牛肉在哪里?”
在越战期间,就对待越战的态度,鲍勃·霍伯曾经说过一句简短的名言。这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话,为他节省了许多宣传上的技巧和不必要的曲折,而直接表明政治立场和其他许多问题:美国有战斗人员在越南,可是他们在那儿却不是从事战斗,因为美国政府不把越战当做是一场战争。
他们在那儿的日子很难过,就跟在战争中一样。有人向他们开火射击,这时倒提醒他们这的确是一场战争。对他们来说,这东西看起来像只鸭子,叫起来也像只鸭子,走起来摇摇摆摆也像只鸭子。然而你就是不能够把它叫做鸭子。
当鲍勃·霍伯去越南劳军的时候,他对官兵的开场白是:“哈罗,诸位顾问。”这句话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然而听众都知道它的意义。
反应快捷,是训练有素的结果,有些时候,看起来更像是思维的捷径,说起来也很自然。训练口才的结果,必然也训练了大脑的思维。所以“一口秀”既讲语言的训练方式,也讲思维的训练方式。
语言的优势有先天性的因素,也在后天的培养,口齿伶俐,可能是先天性的,而“口彩”和反应快应该是学习和积累的结果,用心练口才、厚积薄发,当然比口齿伶俐更有魅力。美国总统里根在竞选连任的时候,他的年龄是选民相当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他当选,在他卸任时,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年龄最高的总统,他跟蒙代尔的第一次辩论,对他颇为不利。大部分的分析家认为他表现得很差,看起来疲惫而苍老。
蒙代尔并不想太过恶毒的攻击他,因为他不想让人觉得他是个欺负老年人的彪形大汉。事实上,他也不需要费太多力气攻击。里根那种疲惫而茫然的表情比蒙代尔对他的任何指责,都更有说服力。
在第二次竞选辩论中,里根就面临压力,必须做出反击。他必须对大家心照不宣的年龄问题有所反应。他的机会来了。在辩论中,有一位诘问者问他:“总统先生,你目前已经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高龄的总统了。你的僚属中也有些人说你在最近跟蒙代尔辩论过后,显得很疲惫。我记得甘地总统在古巴危机的过程中,有好几天都没什么时间睡觉,你有没有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仍然能够运作?”
这位问话的新闻记者实际上是在问:“你当总统会不会太老了?”
里根说道:“我要你知道,我不想在这次竞选中拿年龄当话题。我可不想为了政治目的,拿我的对手的年轻来做为嘲弄的目标。”
连蒙代尔都笑了起来,观众热烈鼓掌。
这句话第二天被各报竞相登载,里根的竞选班子可以举出一些事实来证实,因为许多研究都指出,年龄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心智能力。然而这样的反驳只会招引对方更多的反击,使这个问题更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里根出其不意的口答化解了这个问题。他还经常以自己的年龄做为开玩笑的题材。
在他的对手还来不及提出这问题之前,就使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使对手泄了气。一个漏气的皮球是拍不起来的,对手明白这个道理。他运用快捷的反应,把这个令人烦恼的事实的压力排除了。以下是他就自己的年龄所开过的几个玩笑:有些人提醒里根说,如果他再度当选,那么在他卸任的时候他将76岁。里根回答道:“安德鲁·杰克逊离开白宫的时候已经75岁了。那时候他仍然精力旺盛。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他亲口告诉我(事实上,他们相隔一个半世纪)。”
在“铁架会”演讲的时候,里根注意到这个组织创立于1885年。“诸位知道我当时多么的失望,”他说,“你们创汇的时候居然没有邀请我。”
有一次,里根对一群医生演讲:“在我有生之年的这个时代,我们人类的进步实在太多了。举例来说,我现在已经比我出生年代时的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多活了10年。这点对许多人而言,非常讨厌。”
俏皮智慧
美国的畅销书作家保罗·福塞尔的《格调》(《CLASS》)一书,在谈论社会等级时认为,你怎样穿戴、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者不看电视、你吃什么饭或者什么时间吃饭……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等级的指示针。其中最敏感的就是话题,也是他论述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力求通过社会生活中可见的事物和交谈中可听到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分析人的社会阶层,而不是去考虑他们的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
当你为朋友举办晚宴时,从你们坐在桌旁的那一刻起,你们就不再是一些与你们地位相同的人的朋友,你们或许变成了观众,这并不是因为富丽堂皇的餐台布置,或丰盛的菜看起来就像是一件件制作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体现在言谈举止上的等级优越感,以及通过语言表达出的品味和高雅。
尽管社会比较注重从相貌、住房、消费休闲及其家庭的摆设方面评价人,然而你们作为宾客、好友置身在同一个环境中,享用着一样的食品,使用着相同的酒具、银器、瓷器,用同样高级的面巾和餐巾,那么他们的优越感从何而来?当然是语言,除了语言再也不可能是别的任何什么东西。
即使其中有些人出身贵族或毕业于名校,受聘于最著名的公司,这些信息也必须通过语言来传递;因此你会发现,在这,有人高谈阔论,海阔天空,也有人笑话连篇,竭力表现风趣幽默的才能,其中不乏名人名言、警句、俏皮话。这一切统统在表现自身的格调,以求在晚宴上“出彩”,相对于口若悬河或俗不可耐的滑稽故事,以及酸溜溜的格言、警句、俏皮话,自当最入“格”。
有个研究幽默的人曾指教他的一个无可救药的“掉名者”——喜欢表示认识某某人物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他们热衷于表演事业,他们在一块都会讲一些有关于他们所认识的明星的故事。他的朋友每次在别人讲过某位明星的故事之后,总会也接着讲一个同样有关该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并不见得比前一个人所讲的要好,它只不过是另一个故事而已,它的意思是说:“我也认识这个人。”
后来他告诉这位朋友,说这个习惯非常讨人厌。他的朋友接受了批评,不过又说:“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恶意,只不过是我的确也认识那个人,而他们的故事总是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之后有人引用了威尔·罗吉斯的一句名言,这话是谈论罗吉斯所喜欢的一位朋友:“他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种乐师,他知道怎样弹Vekulele(四弦琴),可是他就是不弹。”
这段引言非常切题,他随时能够提醒这个人。每一次想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说故事的时候,就想起了“不要弹Vkulele。”。笑话、故事、妙语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在交际中要求它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我们来看一位女士,在以她丈夫酗酒作为题材的笑话中的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描述,她说:
艾克今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被割伤,眼睛都因为失血过多而明亮起来。听到这样的俏皮话,没有人敢小瞧这位夫人。尽管她丈夫的形象不是非常好。这句话中充满了一位夫人的智慧。
我们再看另一个女人在聚会中的俏皮话。当天刚好加州有次温和的轻微地震。她先说,我们所养的动物若能加以仔细观察的话,便可以我们提供地震何时会发生的线索。又说道:“假使我能对家里的宠物多注意一点的话,我应该会知道今天将有地震。昨天晚上,我家里那两只狗儿,把我们的全家福车子开到亚利桑那州去了。”
这种口才,颇令听众倾心。
有效的表达
根据美国人的调查知道,有80%~90%的学生,对上台说话感到困扰与恐惧,而已入社会的成人,则几乎百分之百都害怕公开发表演说。
所以你不必害怕,也许你可以做一名最有胆识的人,这是我们相信语言面前人人平等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事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说话紧张感,对于讲话和思考反而是有好处的,就像我们面对异常的环境的时候,自然采取了一种心理防御措施,所以,即使公众场合发表讲话时你的心跳频率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仍然不足为惧,这只是对外界敏感的部分身体官能开始为活动做准备而已。
当这些生理准备好之后,你才能比在平常条件下,更敏捷地运转思维,也才会讲得更流利,同时说得更热烈,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没有这种状态,很难有高亢的热情、慷慨的陈词,或出现万能的奇思妙语,一鸣惊人。也只有这样语言才有了活力、魅力、诱惑力和煽情的功能。
美国的总统罗斯福,他的口才的魅力和煽动性,当然是有名的,其实本来他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因为练习说话成功的缘故。在他的自传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一向体弱多病的我。少年时代一直默默无闻。成年以后,也有神经质的倾向,对自己的能力颇感怀疑,肉体和精神上常有痛苦的压力。此后他很努力地锻炼自己,并积极改造自己,有如下的描述:“少年时代给我印象最深、感动不已的作品,就是玛略特的一篇故事,其中一位英国舰长教人如何不怕事的情节,给我启示很大。他说,即使在面临战争时,心中怀有很大的恐惧,也要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样子,你在假装不怕的时候,会锻炼出真正不怕的意志,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胆量的人。
这就是我采用的理论。小时候,我对大灰熊、野马和手枪都感到畏惧。后来,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恐惧心理,渐渐地什么都不怕了。只要有决心,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做得到。
我们要讲的第三个事实是,连一些演讲专家都承认,无法完全克服演讲恐惧症,而且在开始演讲前最为严重。在开始演讲以后,会逐渐减轻恐惧,进入佳境。如果一个人对在公众面前发表讲话,心情如水一般平静,那么他不是由于反应迟钝对听众缺乏敏感力,或者就是天生奇才。
生活的乐趣
脱口秀的乐趣,既是流行的智慧,亦是高雅的品味。再现了人生的精华,更作为社交的技巧。
常言道:大道无形,大相无影,我们真的一心一意研究秀口的技巧时,却又发现: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技巧可言,它们仿佛不愿意被人们所掌握,都隐藏了起来。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告诉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某个名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如何,某个政治家因为什么在某个场合如何如何,历史上的某个哲学家或某纵横家或雄辩大师,一张嘴皮曾创下了怎样的奇迹,可是我们无法告诉你即将出现什么奇迹,又会诞生怎样的传世名言。这使拥有一张秀口成了高深莫测的本领。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想做学问,更没打算让大家把它当作学问。如果把他当作学问,那有可能是一门比炒股票投资还糟糕的学问,我们就成了最没有头脑、最缺乏智慧的人了。
那么我们要告诉大家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转换头脑,别像过去那样,一说到技巧,似乎就有什么秘密,一提到演讲口才学,似乎就非要花很多时间花很大的功夫去钻研什么著作或体系而引经据典不可。其实,口才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为了提高其品质,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乐趣。
在这里我们不打算长篇大论地写下去。还是给大家提供一点指导性的意见,希望大家早一天找到良好的感觉,发现秀口的“真理”:
1.不要因为搞笑而演“悲剧”;
2.别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3.不要机械地理解口才学;
4.自我感觉良好比真理更重要:
5.大胆“演戏”,自由发挥;
6.人性比理性更有前途;
7.注重陌生人的意见:
8.别看重自认为非常了解你的人的意见:
9.不要做否定自信心的设想;
10.将本性投入自己要表达的主题;
11.经常要有激励自己的话;
12.认真揣摸别人的心思:
13.用自己的方式去识别表达技巧。
模仿是学习口才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权威——威廉·詹姆士在他的著作中,曾有如下一文:
行动看起来似乎是跟随感情的附庸,事实上,行动与感情是平行的。感情不像行动,直接受意志的支配。但是我们所做出的行动可间接刺激我们的感情。
所以,当你失去生气与活力时,最有效的恢复方式,便是假装很快活的样子,高兴地谈笑。
取长补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任何伟大的雄辩家,都不可能不说一句错话,不留一个漏洞,而其论敌也不可能不说一句正确的话,不占一次上风。
遇到这种时候,聪明者往往顺势符合对方,承认己错,吸纳其正确的一面,然后继续展开论辩。
冥顽者则拒不认错,胡搅蛮缠,一一味反驳,结果引起对方反感情绪,咬住不放,越辩越被动,直至论辩失败,恨恨而返。
而聪明的雄辩家却不是这样,他善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不会因为良言忠告出自对手之口而横加排斥,陷己于可笑的被动的地位,而是笑而纳之,显示出自己的虚怀若谷,闻过即改,不固执己见的大将风度。这就是“合理纳言”法。
“合理纳言”与“取长补短法”的精义是一致的。
1912年美国总统竞选时,罗斯福作为候选人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城市里发表演说。他在论及妇女选举权时振振有词,极力赞成妇女参政。这时,听众中忽然有人狂呼:
“上校!你5年前不是反对过妇女参政吗?”罗斯福坦然地回答道:“是的,我5年前因为学识不足,所以主张错误,现在已有进步了!”
其人哑然,而广大听众则对罗斯福勇于自责,诚于纳言的宽广胸怀所感动。后来,罗斯福终于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
总之,“合理纳言”这种雄辩技巧不是一种故作姿态的权宜之计,而是雄辩家伟大人格的自然流露。
一语定音
在论辩中,透彻详尽的分析是打动对方的好办法,而有时简洁明快的一句话,就可以把意思说明白,而且达到给对方深刻印象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一语定音的雄辩技巧,即“简洁明快”法。
1903年12月17日,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的日子。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使命的壮举后,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俩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之后,莱特走向讲台。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这句精彩的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面对大家,莱特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谈科学家的实干精神。但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业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这样的一句话,给听众留下的将是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句话,尤其带有本质揭示意义的一句话,可以使对方明确说话者的立场,也可以看出论辩者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