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3900000013

第13章 第三部(1)

1

6月的一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布登勃鲁克一家人正坐在花园里凉亭前边,他们刚喝过咖啡。凉亭里四壁粉刷得雪白,穿衣镜上绘着飞翔的禽鸟。后墙上立着两扇油漆的屏门,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出这是两扇假门,只是在上面画着两副门柄而已。因为屋子里闷热,所以他们把一套轻便的原色木造家具搬了出来。

参议、参议的妻子、冬妮、汤姆和克罗蒂尔德围着圆桌坐了个半圆形,桌子上没有撤去的餐具在斜阳里闪亮。克利斯蒂安歪着身子,愁眉苦脸地默诵西塞罗反对卡蒂林纳的第二篇演说辞。参议吸着雪茄埋头读他的《商报》。参议夫人已经把手中的刺绣搁在怀里,正笑咪咪地看着和伊达·永格曼一同寻找紫罗兰的小克拉拉。这时草坪上正到处开着紫罗兰。冬妮用两只手支着头,专心一意地读霍夫曼的《谢拉皮翁弟兄》,汤姆用一根草茎轻轻地搔她的脖子,而她却很懂事地故意不理睬他。克罗蒂尔德也在读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又瞎、又聋、又哑,却很走运”;她穿着一件花布袍子显得又瘦又老气。她一边看书,一边把桌布上的饼干屑撮在一起,用五个手指头抓起来放到嘴里细细咀嚼。

天空的颜色变得越来越淡了,几朵白云浮在上面凝然不动。这座小花园以及和它那对称的小路、花坛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又灿烂又明媚。

“喂,汤姆,”参议把口中的雪茄拿出来,兴致勃勃地说,“对你说过的和凡·亭克朵姆公司办的那笔黑麦生意快要谈妥了。”

“他们出多少?”托马斯感兴趣地问道,停止了捉弄冬妮的把戏。

“六十泰勒一千公斤……不坏,是不是?”

“太好了!”汤姆立刻知道这是一笔有利可图的买卖。

“冬妮,你那姿势并不合规矩。”参议夫人说。冬妮听了把一只胳臂肘从桌上拿下来,眼睛没有离开书。

“这有什么关系,”汤姆说,“她高兴怎么坐就怎么坐,反正她还是冬妮·布登勃鲁克。无可争辩,蒂尔德和她是咱们家最美的两个人。”

克罗蒂尔德吃惊得要死,“天啊!汤姆——?”她喊道。不能理解,她怎么会把两个短音节拖得这么长。冬妮却没有反唇相讥,她知道汤姆的嘴比她厉害。他一定又会答辩一句什么,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起来。她只是把鼻翅张大一些,粗声吸了一口气,耸了耸肩膀。可是等到参议夫人谈起胡诺斯参议家即将举办的一次舞会,接着话题又转到一种流行的漆皮鞋的时候,冬妮却把另外一只胳臂也从桌子上拿下来,兴趣浓厚地加入了这场谈话。

“你们说个没了没完,”克利斯蒂安抱怨地说,“我可是在受活罪!我真希望我也是个商人——!”

“不错,你每天想换一个职业,”汤姆说。——正在这个时候,安东从院子走过来,茶盘里托着一张名片。所有的目光都有所期待地向他投去。

“格仑利希,代理商,”参议读道,“从汉堡来。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受到人们得力的推荐。他父亲是个传教士。我跟他商业上有来往。现在要谈一件事……安东,你告诉这位先生说,请他到这儿来吧——你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吧,贝西?”

一个年纪在32岁左右,中等身材的人穿过花园走来,一只手中拿着帽子和手杖。他步子细碎,头略微向前倾着;身上穿的是一件黄绿色的毛料长尾礼服,戴着灰色的线手套,稀疏的淡金色头发下,露着一副笑嘻嘻的绯红的面孔,只可惜一边鼻翅旁边生着一个无法遮掩的肉瘤。他的下巴和嘴唇剃得光净净,只按照英国式留着两组长长垂下来的胡须;这两道鬓须却是如假包换的金黄色。——从很远的地方,他已经挥摆着自己的浅灰色的大礼帽频频向这边行起礼来……

他最后又迈了一大步,跨到众人跟前,上半身画了个半圆形,作为向在座的人普遍地鞠了个大躬。

“我打搅了,打搅了你们的清兴,”他说话柔声细气,态度非常文雅,“这里有的人在读书,有的人在谈天……我一定要请求原谅。”

“欢迎,欢迎,亲爱的格仑利希先生!”参议说,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这时都已站起来,和客人握过手,“我很高兴能在办公室外面,能在我家里见到您。让我为您介绍一下,贝西,这是格仑利希先生,我业务上的一位老朋友……我的女儿安冬妮……我的侄女克罗蒂尔德……托马斯您已经认识了……这足我的次子,克利斯蒂安,还在中学读书。”

格仑利希先生每听见一个名字就鞠一个躬。

“容许我再说一次,”他说,“我不想打搅大家……我来谈一点生意上的事,如果参议先生肯屈尊,陪我去花园走一圈的话……”

参议夫人回答说:

“您不要先忙着跟我丈夫谈生意吧,如果您肯赏光,先在我们这儿坐一下子,我们将感到非常高兴,请坐吧!”

“感谢之至。”格仑利希的样子好像很感动,于是他在汤姆搬过来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然而只是坐在椅子边上,帽子和手杖都放在膝头上。他用一只手捋了一下一边的鬓须,又轻轻地咳嗽了一声,那声音听来大概是“咳一姆!”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仿佛他在说:“好了,开场白算过去了。下面说什么呢?”

参议夫人立刻提出个话题来,

“您的家是在汉堡吧?”她把针线放在怀里向客人说,头稍稍偏向一边。

“可不是,参议夫人,”格仑利希回答道,又一次欠了欠身,“我的家住在汉堡,可是我的时间大部分花在旅途上,我的事务很忙,业务呢,咳一姆,如果能这样说的话,相当发达……”

参议夫人把眉头一扬,嘴唇动了动,似乎满怀敬意地说了句“是这样吗?”

“对我而言,不停的活动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格仑利希先生的身子一半转向参议说。他看到冬妮小姐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不禁又干咳了一声。那是少女们用以打量陌生的青年的冷峻而挑剔的目光,那种目光似乎随时都可以转成轻蔑和不屑。

“我们在汉堡也有一家亲戚。”冬妮说,她这样说只是为了要说话而已。

“杜商家,”参议解释说,“那是先慈的母家。”

“噢,那我太清楚了,”格仑利希先生赶忙说,“我很荣幸,和杜商家多少也有些熟识。这是令人钦佩的一家人,又能干,又和气。咳一姆。老实说,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有这一家人的精神,那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他们信奉上帝非常虔诚,心肠又慈善,总之,正是我理想中的真正基督教精神。另一方面,这一家人也很通达人情,既高贵又风雅,实在使我钦佩。参议夫人!”

冬妮心里想:“他从哪儿先摸着我爸爸妈妈的脾气呢?他说的都是他们爱听的话……”她正这样想着,却听见参议称赞地说:“这两种风尚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非常适合的。”

参议夫人也忍不住衷心赞佩地做了一个她惯常做的手势:手掌朝着客人向外一翻,臂镯发出一阵清脆的玎玲玲。

“您真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亲爱的格仑利希先生!”她说。

格仑利希先生又一次鞠了个躬,然后坐下来,捋着胡子,干咳了两声,似乎在说:“我们继续谈吧。”

参议夫人提起了1842年5月格仑利希先生的故乡汉堡城经历的几天恐怖的日子……,“老实说,”格仑利希先生说,“这次大火真是一场大灾,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灾殃。约略估计起来,损失达到一亿五千三百万之多。说起来我真要感谢上苍……这次火灾我竟丝毫没有受到损失。大火为害最烈的地区,主要是圣彼得和圣尼古拉两个教区——多么美丽的花园,”他自己把话头停下来,接过参议递过来的一支雪茄。“——在市区里面,面积这样大的花园真是少见!花朵五彩缤纷……哎,我这个人有个弱点,就是喜爱花,喜爱一切自然景物。那边那些丽春花可真把花园点缀得不同凡俗……”

格仑利希先生称赞这所房子地点适中,称赞整个城市,称赞参议的雪茄,他对每个在坐的人都说了几句令人欢喜的话。

“冒昧地问一句,您读的是什么书,安冬妮小姐?”他笑着问。

冬妮不知道为了什么把眉头一皱,目光避开格仑利希回答说:“霍夫曼的《谢拉皮翁弟兄》。”

“真的!这个作家写了一些非常出色的作品,”他说,“——啊,请原谅我……我忘记您第二位公子的名字怎么称呼了,参议夫人。”

“克利斯蒂安。”

“这是一个漂亮的名字!我特别喜欢的是那些名字,如果我能这样说的话,”格仑利希又把脸转向主人,“从这些名字本身,就能看出来叫这类名字的人是信奉基督的。在您府上,我看到,约翰是父子相传的名字……谁看到这个名字不想到救世主的那位心爱的门徒呢?再以我自己为例吧——请原谅我提到我自己,”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我和我的大部分祖先一样,取名本迪可思,这个名字当然是‘本内迪可塔’这个字念俗了而来的。布登勃鲁克先生,您是在读——?啊,西塞罗!这位伟大罗马演说家的作品读起来可真费力。Quousque tandem Catilina咳一姆,我的拉丁文还没有完全忘掉。”

参议说:“在这点上我和先严的看法正相反,我一直反对幼小的头脑强塞硬记这些希腊罗马著作。为了走入实际的生活,有不少严肃重要的事情必须懂得……”

“参议先生,”格仑利希急忙回答说,“我还没有来得及谈出自己的意见,您就把我的话说了。这种作品读起来费力,而且——刚才我还忘了说——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不说别的,在这些篇演讲辞里我就记得几处可以算得上不登大雅的文笔……”

谈话暂时沉寂了一会,冬妮想:现在该轮到我了。因为格仑利希先生的目光正落到她身上。果然,格仑利希把话题转到她身上来了。格仑利希先生突然把身体向上一挺,向参议夫人作了一个短促、急遽,然而姿势优美的手势,感情洋溢地耳语说:“我求求您,参议夫人,请看。——您这位小姐,我请求您。”他忽然把喉咙提高了,好像只要冬妮听见这句话似的,“请您保持着这个姿势再多坐一分钟!——请看,”他又恢复了刚才的低声耳语,“阳光怎样在您这位小姐的头发上嬉戏!——我从来没看见过比这更秀丽的头发!”由于迷恋倾倒,他最后一句话是朝着空中说的,仿佛他是在对上帝或是对自己的灵魂独白似的。

参议夫人愉快地笑了笑,参议说:“请您不要再往这个女孩子的脑子里装进恭维话吧!”冬妮又一语不发地皱了皱眉毛。几分钟以后格仑利希先生起身告辞了。

“我不再打搅您了,参议夫人,我不再打搅了!我本来是来谈业务的……可是谁有力量拒绝……现在该去办事了!可以不可以请参议先生……”

“我想我用不着跟您说了,”参议夫人说,“当您留在此地的期间,如果能住在舍下,我们将会多么高兴……”

格仑利希先生有一刹那几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深深地感谢您,参议夫人!”他满脸流露着感激的神情说,“可是我不应该滥用您对我的好意。我在汉堡旅馆租了几个房间……”

“几个房间!”参议夫人心里想,而按照格仑利希先生的看法,她也正应该这样想。

“不管怎么说,”她最后说,又一次热情地向他伸出手去,“我希望我们这次不是最后一次会面。”

格仑利希吻了吻参议夫人的手,他又等了一会儿,看冬妮小姐是不是也把手伸给他,然而冬妮小姐并没有这样做。于是他用上半身画了个半圆形,然后向后退了一大步,又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把头向后扬了扬,用一个大挥臂的动作把灰色礼帽戴在头上,和参议一起离开这里……

“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等到参议回到自己家人中间,坐定了之后,又称赞说。

“我觉得他有点蠢。”冬妮不等别人问就发表意见,他特别把最后一个字说得很重。

“冬妮!上帝保佑,你怎么能这样评论人家!”参议夫人有一些气恼地说,“他是这样一个富于基督教精神的年轻人!”

“这样一个有教养、通达人情的人!”参议也附和着说,“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参议和他的妻子常常出于互相尊敬地一唱一和的,这就使他俩愈加相信彼此是情投意合了。

克利斯蒂安把他的大鼻子耸了耸说:“他说话的样子多么神气……有人在谈天!我们根本就没说话,又是什么丽春花把花园点缀得不同凡俗了!他有时候做出一副样子就仿佛自己跟自己大声说话一样。我打搅了——我一定要请求原谅……我从来没看见过更美丽的头发!”克利斯蒂安模仿格仑利希先生的样子惟妙惟肖,连参议也忍不住笑起来。

“可不是,他太装腔作势了!”冬妮又开始发表意见说,“他老是在谈自己!他的业务很发达,他喜爱自然,他喜欢这样的名字,那样的名字,他叫本迪可思……这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呢,我倒真想知道一下……他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想炫耀炫耀自己!”她忽然很生气地喊了一句,“妈妈,他跟你说的,爸爸,和跟你说的,都是你们喜欢听的,他只是为了讨你们的欢心罢了!”

“不应该拿这点来责备人,冬妮!”参议神色严肃地说,“一个人第一次和别人见面,显露出自己优越的一面,说一些动听的话取悦于人——这是自然的事!”

“我觉得,这个人很不错。”克罗蒂尔德慢吞吞地细声细气地说,虽然她是全座中格仑利希先生最少理睬的人。托马斯却一直没发表意见。

“总而言之,”参议总结地说,“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笃信基督的有教养的人。而你呢,冬妮,你已经是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啦,人家对你这样谦恭殷勤,你也不应该一味地挑人家的短处。我们谁都有短处,你呢,恕我坦白地说,最没有权利责难别人……汤姆,咱们该办事了!”

冬妮独自叼唠到:“金黄色的络腮胡子!”她又像刚才那样把眉毛皱了皱。

2

几天以后,冬妮正从外面回来时,在孟街和布来登街的拐角处忽然碰见了格仑利希先生。“我在府上没有看到您,小姐,我真是难过极了!”他说,“我不揣冒昧去府上看望您的母亲,知道您不在家,真让人万分遗憾……幸而在这里又遇见了您,我多么高兴啊!”

格仑利希向她说话,布登勃鲁克小姐不得不站住。可是她那半闭着的、忽然变得幽暗的眼睛却始终停留在格仑利希胸部左右。她的嘴角浮现着一丝嘲讽的、残忍无情的笑容,当一个年轻姑娘端详一个她下决心拒绝不睬的人往往是这样的……她的嘴唇动了动——她该怎样回答他呢?咳,一定得找一句话能把这位本迪可思,格仑利希一下子永远碰回去,驱除掉……然而一定得是一句巧妙、辛辣又非常有分量的话,这句话得一方面尖锐地刺伤了他,一方面要让他敬服……

“可惜这种高兴不是双方面的!”她说,目光一直盯着格仑利希先生的胸部;当她把这支毒箭射出去以后,深为自己这句刻薄话洋洋得意。她把头向后一扬,一张面孔涨得通红,把格仑利希一个人扔在那儿,就匆匆走回家去了。到了家她才知道,家人已经约好格仑利希先生下星期天来吃烤牛肉。

同类推荐
  • 国企秀

    国企秀

    中国最强职场小说团队《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原班策划转战国企,身在国企,就仿佛浮沉于炼狱与天堂在这里历练洗礼过后,还有什么不能驾驭?!没有最好的职场小说,只有比现实更精彩更实用的国企故事。
  • 百年家国

    百年家国

    一个家族,就像是织机前一团可以无限延伸的彩线,亿万条彩线编织成经纬,就是一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长轴画卷。作者选取在当时当地具有代表意义的唐氏家族,以睿智优美的文字将过去几十年中围绕家国的波澜起伏的家业故事、缠绵悱恻的爱恨长歌一一呈诸笔端,洞察力深刻却不炫耀,行文恣肆,余味无穷,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作品。同时,作者试图告诉读者:要了解中国的过去。要实事求是的面对中国的未来。中国的事情还需要几代人殚精竭虑地努力,才能最终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 第十一诫

    第十一诫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便遭遇分配猫腻的倒霉的优秀学生,几经周折终于谋得了一个助教的名额,在教授的手下辛苦奔走,一边对风情万种的师母无限遐想……小说兵分两路,从容不迫地展现了学院体制内翻云覆雨,尔虞我诈,色欲迷离的众生态……
  • 梁武帝

    梁武帝

    一段王朝的兴衰历史,一个菩萨皇帝的传奇人生;南北对峙,波诡云谲;宫廷内乱,刀光剑影;沙场杀戮,粉黛消魂。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复杂而多彩、文武全才的梁武帝的传奇故事。
  • 五月桑葚熟了

    五月桑葚熟了

    每个人都是这尘世的一扇窗口,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自己和别人都是这窗口内外的风景,《五月桑葚熟了》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它让我们流连,它让我们悲天悯人,它让我们去追寻真正的人生价值。《五月桑葚熟了》从作者的个人经验出发,从这个时代的一个个片断出发,揭示了朴素的生存哲学,抵达了全新的人生境界。对于读者,它做到了开卷有益。
热门推荐
  • 逆仙成凰

    逆仙成凰

    第一世,孤儿长大的她过早的明白这世间的生存法则,冷血残酷.第二世,莫名穿越异世,因亲情让她那颗心变得柔软,她隐藏了自己那残暴冷酷的本来面目,带上虚假的面具,她变得温柔贤淑,恭顺礼爱.可苍天无情,她贪念的温暖被无情打破,一夕之间,万物具灭,家破人亡。残酷的现实将她拉回了自己不愿想起的前世,这才明白,自己错了,错的离谱。临死之前的满腔怨念,化成最恶毒的锁链,牢牢锁住了自己的心,她发誓如有来生,她一定千倍百倍的如数奉还.幸而苍天垂怜,又一次重新归来,看惯了这世间规则,浴火重生,她便要翻云覆雨,剑指九霄,逆天成凰.
  •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本书以中西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以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时空意识、审美尺度、物质载体、装饰意匠以及发展道路六个方面的美学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 生还者笔录

    生还者笔录

    真的是意外死亡?天灾还是人祸?死人不会说话,就让生还者揭开真相
  • 官人如花颜如玉

    官人如花颜如玉

    她凤冠霞帔,笑靥如花,却目光黯淡,一步步走进将军府。身边的他,是自己的夫君官城,他是将军却是生就一副绝美面容,不笑寡言。他被迫成婚,却是第一次放声大笑,谈笑风生。猜不透,她的眼神,他的笑容。微风吹起,她盖头飞扬,锁住了他的深深目光。他问:“你为何不看我?”她不语,浅笑。多年之后,在他“坟”前。她眼角含泪,拿出那块玉佩,放在心房……
  • 张积中传

    张积中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灵花语

    心灵花语

    她是忘华大陆千年难遇的花晞灵女,他是丢失情魄的历劫上神,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此沦陷一生——只要是你希望的,无论是什么事,我都会去完成,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空中坠落的红色倩影,是他永生的噩梦。清灵的美丽,可是易碎且易逝。她是命中注定背负使命的花蓠圣女,他是壮志凌云的魔族储君,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混入学院,他与她的相遇就是个错误——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明知你是敌人,却还是爱上了你。翩然而下的两道身影,一黑一白,紧拥在一起,仿佛再也无人能分开他们。一场倔强的较量,究竟鹿死谁手。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J.S.Bach)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怪味沧桑

    怪味沧桑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四十余载春秋,世道沧桑,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但从大的方面影响着国计民生,而且将其触角不可阻挡地伸向了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中国农村的千家万户,其影响自然千差万别,有好有坏。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记述了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给原本天高皇帝远的农村人带来的种种生存忧患、喜怒哀乐,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社会面临科技大潮冲击时的喜悦和震颤。
  • 弥留的浪漫

    弥留的浪漫

    一个心脏病末期的女孩,在用最后的生命寻找一个叫爱情的东西。但她对实习医生的爱也许连她自己都搞不清。
  • 留一个房间给你用

    留一个房间给你用

    盛可以坦然面对女性的性别及欲望。她笔下的女人是危险的,即使是柔弱的,也具有攻占性,她们是雌性荷尔蒙的,如同女性也具有雄性荷尔蒙一样,那一点雄性荷尔蒙意识,对于情与欲的独立导致她们可能的丰盛与悲剧,令人又爱又恨又怜。读者在惊叹她对女性禁忌地的直接与冒犯时,会被她的敏锐与准确击中;然而还不仅于此,她对惯常的男性性意识构成冒犯与挑战更是犀利真灼。如同一个读者所说的,这是一种尖锐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