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2900000035

第35章 孤独型性格的做人(2)

屈原的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极希望获得当权者的肯定和支持,但无情的事实,终让他的理想沦为泡影。屈原在自己忠而受谤的情况下,他仍希望获得楚怀王的支持,还想面君陈词,说清冤屈,消除误解。这一愿望不能实现时,他希望有一个能支持自己,又能出入楚王身边的人替自己说话。但是朝廷里没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他只能借诗言志,直接抒发了自己上下求索失败后的孤独与悲愤。

诗人的抱负与政治接轨只能是一个童话,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是一个必然,可屈原却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他精心培养贵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去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希望国家要重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在楚国腐朽没落的环境之下,屈原培养的人才一走出社会就开始被腐败的染缸同化了,他的人才救国之路随之而破灭了,他感到前途更加渺茫,他的情绪坠入了更深的绝望之渊。屈原被放逐之后,他以死明志,他的孤独感让他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孤独,但他依然坚持对自己的理想和个人品德的历炼,他的座右铭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胸怀远大抱负的屈原,在孤寂的漂零中用诗歌抒发着他的理想和他的情感。

在“无为而治”的道家精神和“达而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之下,再加上他个性中宗教式的迷狂,使他的灵魂陷入更加孤独的深度。

屈原有一颗兼济天下,物我同春的敏感心灵,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恰恰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让他在生活中到外碰壁撞墙。而他的文化背景又在潜意识的影响他。因为楚国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同中原相比,文明的时间要短,同原始社会旧的联系很密切。另一方面楚文化又有“巫风”般的浪漫。一脚踏在原始,一脚踏在文明,这就是屈原所处的文化裂变的大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屈原的孤独和那种显然落后于时代的强烈的宗教感情相联系。正因如此,他把摆脱孤独的希望寄托在君主的身上,希望能“察余之中情”,这是他选择的方式,他从来不曾怀疑这种方式的合理性,他不敢怨君,而只能怨君不明“党人之偷乐”,哀叹找不到媒人。如果为君一直不接纳,他就只好忍受孤独的折磨。

屈原的诗歌带有“法先王”的鲜明色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推崇的是“昔三后”,“彼尧舜”,把“法先王”作为理想,追寻、企图重建失去的乐园以摆脱现实的矛盾、冲突,这是违背历史规律的,虽然看上去很诗意。在战国时期,比较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后王”思想已出现,并且在激烈复杂的战国时期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秦国的强盛即是法后王的结果,其势正如日中天。这时屈原却要独抒己见,其结局自然只能是悲剧。

诗人屈原还是一个哲学家,他感知着世界的荒谬和自我的渺小,以一种怀疑的精神,超脱自我的品格向世界和存在发问——可惜是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有答案,也注定了屈原永远不可能不孤独。

屈原作为一个先知者,最能体悟孤独的内涵,他的行为,标举出与众不同,超绝尘俗的精神禀赋,诗人带着对现实难以割舍的眷顾,对祖国满腔忠贞的情怀,以及身陷悲剧之境所产生的孤独愤懑,进入了对世界的怀疑和自我拯救。在这道界限上,他无法获得拯救。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屈原道出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于是他幻想,在他那些瑰丽神异的文章里,仿佛只有神女才了解他。相反,只有在其行动超越了他的个人存在,甚至以死实现其个性时,他才找到了补偿与解脱。最终孤独的屈原选择了投入了水的怀抱,让水的宽容和沉默接纳他无比孤独的灵魂。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也许只有清澈无骨的水才能包容吧!

4.孤独的科学旅行者

对于伟人来说,孤独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境界,是普通人难以领会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就是用孤独创造了科学上的完美。在他的研究项目遇到麻烦时,他便会拉上一首曲子,自娱自乐,在音乐的美妙氛围里,启迪自己开创性的思维。

身为一代科学巨匠,在痴迷科学、痴迷音乐的同时,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他虽然不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并不是对人生、社会漠不关心。爱因斯坦把享乐、安逸作为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称为“猪栏的理想”,他认为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是可鄙的。但同时,爱因斯坦也意识到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他自己与社会、与他人接触的冷漠形成了反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对此,爱因斯坦不无感慨地称自己是“孤独的旅行者”。

孤独是爱因斯坦步入科学和艺术的通行证。他认为,一个性格孤独的先行者,总能顺利地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境地,爱因斯坦对自己孤独性格的解释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超越现实的高度,他从内心深处厌倦世俗的喧嚣和纷扰,非常渴望拥有一种“青青钢钟上,蝴蝶悠然眠”的豁达和自由的空间。这时他所进入的知觉世界,正是平常人无法问津的未知世界,这个历程中,是先知者必然穿越的孤独行程,是科学发现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音乐和科学,爱因斯坦涉足其间,并在两个领域内都有超常的表现。如果我们从性格孤独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爱因斯坦陶醉于美妙音乐旋律时,他实际上是在独自品尝音乐给他带来的无限愉悦和美感。而他在物理学领域突破性的成就,也几乎是在没有他人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取得的,他是物理学王国里“孤独的旅行者”,当然,即使追求和固守孤独,也决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与他人格格不入。他有自己的朋友,有时也和朋友聚会。与他孤独性格相悖的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幽默的谈吐。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一位有见地、有思想的科学家,但他从不干预别人的生活,拒绝发表公开演说,不在大学里、公众中做有影响的事情。他第一次对政治发表个人见解是在1914年与数学大师希尔伯特一起签置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而最后一次则是在1955年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他认为,纯粹的科学研究、科学领域才是他应该进入的领地,才是他驰骋的空间。科学是他的唯一,他的目标就在于此,也就注定了他只能孤独地行走。

先天的遗传基因对性格的影响有相当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的影响。他的父母是乐观向上的人,加上慕尼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爱因斯坦的幼小心灵都有很大的影响,大自然的静谧和无声时刻陶冶着他洋溢激情的心灵,在这里,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对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方面有莫大的影响。即使是在这个环境中,爱因斯坦也没有因孤独而产生痛苦和困惑,反倒觉得在这种孤独中能够获得人格的自由。从这时起,无论他处在什么地方,爱因斯坦都以孤独相伴,从不刻意随波逐流。

慕尼黑的生活经历对爱因斯坦的影响实在是无法磨灭的。他也总愿意选择远离闹市的乡村居住。在客居美国的日子里,在他普林斯顿的寓所四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他的房子就像海洋中的一个孤岛,他就是这座孤岛的主人。

事物都是相对的,孤独的性格铸就了爱因斯坦的个性,但并不是孤独导致了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特别大的成就,爱因斯坦锲而不舍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斗志,让他能始终如一地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不懈的大胆探索,从而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不合群,太独立,不是一个好学生。当然,爱因斯坦并没有虚度光阴,许多功夫都花在了他所喜爱的理论物理学上。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经历过艰苦卓绝生活的磨炼。在瑞士苏黎世上工业大学读书期间,他租的小屋到处都是书,他将读书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1990年,爱因斯坦以比较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但等待他的是失业的考验。几经波折,他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得了一份工作,他终于能够以微薄的薪金养活自己了。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岁月里,爱因斯坦依然故我地钻研他的物理学。8小时以外的全部时间,爱因斯坦都探索着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各种奇妙思想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用过的草纸可以堆成一个小山。他很勤奋、很发奋,也很艰难。这种艰难不仅是生活上拮据,更有很多他主观上很难克服的难题,他既无名师指点,又无资料可查,他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他26岁的那年,他的研究成果——狭义相对论终于在孤独的黑屋里琢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一年,他获得了科学界最高荣誉——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了物理学上的新纪元,迄今为止,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重大历史性的变革。

成名之后的爱因斯坦,依然故我,他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依然拮据,而且同妻子的关系一天天紧张起来。他的妻子米列娃也是一位性格坚强的女性,也曾经有过学术上的美好前程。但这位大学物理系教师出身的女性对家务活并不拿手。而爱因斯坦除了他的科学研究外,对家务活也是一窍不通。两个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爱因斯坦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914年,爱因斯坦应邀回到了德国。经过10年的准备与酝酿,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并于1921年获得他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期间,爱因斯坦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独自思考的性格。他不分昼夜地思考更深更新的问题。在柏林居住期间,爱因斯坦和原配夫人离婚,于1919年同艾尔莎结婚。艾尔莎是一位远比米列娃出色得多的家庭主妇,家中的一切也都调理都有条不紊。然而,这一切对于孤独性格的爱因斯坦来说似乎是格格不入的。在他看来,他需要的是宁静的环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阁楼。小阁楼是他的世界,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孤独的感觉,以及孤独带给他的快慰、愉悦。只有在这一个人世界里,他才能找到自我,和他探索的宇宙融为一体。

傲慢通常和孤独相伴,但在爱因斯坦这里,只有孤独,而没有傲慢。他除了自己的工作以外,别无所求,在他看来,孤独给他带来的是宁静和快乐,他拒绝交际上的各种应酬和名誉的诱惑,他生性善良,喜欢和朋友相处,只是他不愿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衣食住行上,他崇尚简朴的生活,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上的充盈,这种现象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明显。

渴望孤独实际上是渴望一种宁静、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然而,这种宁静随着纳粹的上台,彻底化为乌有。1933年7月,爱因斯坦来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普林斯顿是大学城,人口不多,到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没有大都市那种恼人的喧闹。这里的条件对爱因斯坦是非常合适的。爱因斯坦晚年的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爱因斯坦一直在普林斯顿过着简朴安静的生活。美国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自由精神、文化氛围与他的性格特别吻合。爱因斯坦在这里思考着新的、更难的问题。和从前一样,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在独立思考中,在孤独中获得成功,获得乐趣。但客居美国的爱因斯坦似乎已经不能完整地、与世隔绝地实现自己的孤独。数不清地演讲,等待听他教诲的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大师的指点,各种各样的邀请等等。一个一直与孤独为伴,终身向往孤独的大师,需要克服自己的孤独,同许多人打交道,实在有些勉为其难。爱因斯坦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科学家最适合做的工作是看守海洋上的航标灯塔。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看守灯塔,没有任何干扰,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他固然不拒绝日常生活,且具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可对他而言,他更愿意把时间用于思考科研问题上,他的研究工作对于大多数同行来说,都是陌生的课题,所以交流上的孤独是爱因斯坦生活上的必然结局。

1936年,他的第二个妻子病逝,爱因斯坦从此陷入了一个真正孤独的时期,他的孤独伤感随着他的朋友和亲人的相继辞世而更加沉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愈下,在1955年4月18日,他终于与世长辞,享年76岁。

爱因斯坦生前一贯追求孤独,在孤独中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在死后,他仍然希望保持一种孤独。他在遗嘱中要求,不举行宗教仪式,不举行官方仪式。按照他的愿望,他的下葬时间、地点,除了少有的几位亲友外,他人概不通知。他似乎连死也希望保持孤独。爱因斯坦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虚无的天空中,以这种方式,成全他一生追求安宁的心灵。

爱因斯坦是为科学而生,也是为孤独而生。他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而坚持着,人与自然,政治与社会都只不过是他的衬托而已。他孤独但不寂寞,执着但不固执,在追求中谱写自己的神话,也谱写着人的神话。

同类推荐
  • 成功必修十二堂课

    成功必修十二堂课

    细论人生,其实上帝先天赋予每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相同的,但在后天的个人奋斗历程中则各有不同。当一个人确立一个远大理想之始,就要为之做出不懈努力,直至使理想成为现实,拥有自己的成功的人生。但一个人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取得非同凡响的成功人生,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相辅助的。本书经过长时间精心打造,对一个成功者必须具有的综合素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用最新最具操作性的成功理念,以十二堂课的形式呈献给每一个渴望成功的有志之士。
  • 活学厚黑学 活用心理学

    活学厚黑学 活用心理学

    本书收录了李宗吾先生有关“厚黑学”的精彩文章,内容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领域。
  • 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

    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企业乃至所有组织的核心力量,是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所以核心员工应该具备超凡的能力,能够在企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那么核心员工该如何修炼自己,好让上下都满意呢?
  • 读《糊涂经》学生活

    读《糊涂经》学生活

    人在世上走,还是大智惹愚的好。在现今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人人都要大施拳脚,人人都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自己耐不住寂寞,非得人前人后地显山露水,就只能是自己处心积虑地成为别人所忌恨的对象,当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也就离失败不远了。莫不如含而不露,太太平平地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把别人嫉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留着的大把的机会让自己在这大好的空间里多驰骋些年头,于小我之人之己,于大我之家之国,都是一件益事。
  • 读史感悟做人心计

    读史感悟做人心计

    本书从历史掌故中选取那些对现代人有指导作用的史例并进行点评。发掘历史背后的文化价值,解析历史上风云人物的沉浮成败之谜。
热门推荐
  • 老娘不是阴阳师!

    老娘不是阴阳师!

    阴阳师世家的女儿又怎么样?我就是不要做阴阳师啊!这是一个阴阳师世家的姑娘,虽然拼死不想继承阴阳师,但还是因为不得已的原因牵扯进了一场百鬼夜宴之中的故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傲世医妃

    傲世医妃

    死而复生,她从呼风唤雨的超级特工变成人人可欺的废物;有娘生没爹养,舅舅对她不闻不问,任她自身自灭。“废物又如何?!”异能在手,废物也能横着走,照样能风生水起!左边强者未婚夫,右边美男追着跑,谁说废物没有春天?
  • 花样学霸

    花样学霸

    本文主要讲了学霸们在脱离父母管制下的一个月的生活。在他们的自主生活中,家长会留下一笔“经费”。在耗费体力和智力的独立生活中,小学霸们,又能撑过几天呢?
  • 《初云志》

    《初云志》

    初云兮,不飞扬,不漂泊,不见远方。志初云,志寻道,却道似哪里找?不自在,不逍遥,旦有朝朝心,夕有暮暮情。乐得此处,凡尘不扰,心扰。
  • 神之行

    神之行

    亿万生灵为了争夺最后栖息之地陷入无尽的战火中,只想跨越彼岸,越脱生死……
  • 魂世纪
  • 空间之狐羽

    空间之狐羽

    这本只是我的兴起之作,但我会好好写的。是甜文来的呦!!!因为看了一本空间文,里面的剧情我很喜欢,还有那淡淡的温馨,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也别有一番滋味。胡(狐)羽是男主哟!!!
  • 龙入王朝

    龙入王朝

    一个遨游人间,势要尝遍天下美酒的真龙;一个出生豪门,却为家族所不耻的败家子;一人一龙,两个物种,同一个身体!谁知有一天,圣旨降下,败家子摇身一变,竟成为手握国之命脉的财政大臣?!他正美滋滋,却忘了一入宫门深似海这句话不仅仅是对秀女说的,也是对他说的!随着踏进宫门的那一刻起,明枪暗箭便一波波的开始袭来,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在陆续揭开,他是碌碌无为,认命等死?还是绝地反击,鱼跃龙门?一代功臣名仕的奇幻人生!
  • Louis Lambert

    Louis Lamber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奇门遁甲之道术先行

    奇门遁甲之道术先行

    张太一是个孤儿,除了一身道术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这也包括十六岁以前的记忆。就像他自嘲时说的话一样“我就像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为了解开自己身世之谜因而加入神秘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渐渐接近事情的真相……然而事情的真相却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