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2200000002

第2章 民歌(2)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在《东观余论》中,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共十六篇,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十六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思》,达到十七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大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他的进步理想。屈原常以历史抒发内心的情怀,而且从中寻找经验教训。《九歌》原来是古代的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了《九歌》,沿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总共十一篇,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是现在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宝贵史料。《天问》则是首长诗,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了多达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涉及到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最后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关于商的始祖契,以及从契到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而《天问》则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其珍贵。

(三)、汉魏时期的民歌——乐府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

乐府始于秦绝于汉。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有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代表作品还有《长歌行》、《上邪》等。

秦、汉间的乐府建置:乐府建置始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分属内廷掌管。今人以为乐府始创于秦﹐汉初因袭之;汉武帝立乐府﹐应解释为乐府机构的大规模扩建。

哀帝罢乐府与晋﹑隋间的太乐乐府:公元前7年,汉哀帝裁撤乐府官,下诏:“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对于这一史实,有“罢(停办)”、“省(精简机构)”两种解释。《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

乐府与雅﹑俗乐的关系:汉初乐府令夏侯宽为《安世乐》“备其箫管”,属雅乐的礼仪活动,其乐实为当时民间俗乐的“楚声”。汉武帝时,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间俗乐从事郊祀礼仪活动。晋﹑隋间太乐乐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这些史实说明中古以前,太乐或乐府作为音乐机构与它们所管理的音乐之间,并无严格的雅,俗界限。太乐或乐府作为宫廷机构,所掌音乐的种属往往与君主的好恶有关。君主中有为的创业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达,不拘泥于雅,俗之见的;隋文帝有所偏颇,但他所提倡的“华夏正声”,实为南朝“清商乐”,不过是以前代俗乐为雅乐罢了。王运熙在《乐府诗论丛》中以为太乐掌雅乐,而乐府掌俗乐的分立二署之说,是宋代以后雅,俗异流思想的反映,实以后代制度推论前事。

乐府与乐府诗词:音乐文学的史料中以乐府借称乐府诗词,已成通例,最早出现这种用法的是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用乐府二字来概括入乐的诗歌。再晚,某些文人将套用歌词体式的不入乐的诗,词,曲亦皆名之为“乐府”,则是名词的混用了。

(四)、隋唐时期的民歌

隋唐时期的民歌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政治离乱带给人员的痛苦,其形式有较大发展。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民歌,与不断从西凉、龟兹、疏勒、高昌、天竺、高丽传入的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经历着相互交流、融合的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在隋唐时代,正以所谓“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的姿态出现,在当时以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从敦煌发掘的“曲子”资料中可知,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歌曲调已固定下来,采用新词配旧曲的方式予以传唱,并广泛用于说唱、歌舞中。“曲子”流行于乡间,后传入城市。歌词有三言体、七言体、长短句等,对宋词、元曲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如《杨柳枝》,原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 入唐以后,尤其是中唐时期,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在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顾况《听山鹧鸪》),“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刘禹锡《纥那曲》)。可见《山鹧鸪》、《纥那曲》都是踏歌时唱的“曲子”。可能是用相同的曲调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歌唱的。从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可知,唐代民歌已有农村与市镇之别。白居易《江楼偶宴》中的“山歌听竹枝”,刘禹锡《插田歌》中“农妇白苎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等应属农民唱的山歌。名目繁多的“竹枝曲”、“踏歌”、“拓技曲”、“纥那曲’、“回纥歌”、“折杨柳’等则已由村野步入市镇茶楼,成为文人与市民所喜爱的“曲子”。“曲子”开创填词之风,填词之曲被称为词调,而词调音乐则是由民间歌曲演变而来的文人音乐,至宋代以后词调才因文人学士所好,渐次音乐与文字分家,词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曲子仍在民间流传。《竹枝》本是巴蜀的民歌,歌词结构根据唐代皇甫松用民间《竹枝》词的一种形式仿作的《竹枝词》来看,它一般由四个七言句组成,句间句末总加有“和声”的“竹枝”与“女儿”两字。

门前春水(竹枝)白萍花(女儿)

暗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乡间的曲子,早已流传入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又填入了新的歌词,同意曲调产生许多新的变体,入隋代《杨柳枝》就在中唐发展而成为“洛下新声”,白居易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此外,乐工、歌妓也吸收了各地民歌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音调,创作出新的曲子,如开元教坊乐工何满临死前创作的《何满子》,黄米饭创作《文溆子》,大中初教坊乐工为描写当时“女蛮国”的生活习俗创作的《菩萨蛮》等等。

开元、天宝以来,曲子也逐渐引起了一些文学家的兴趣,如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张松令等人,都吸取了民间曲子的表现形式,他们的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明朗的特色。

(五)、宋、元时期的民歌

宋、元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民歌中颇多哀怨、悲愤之情。如《月儿弯弯照九洲》是南宋建炎年间江南的山歌,歌词唱道:“月儿弯弯照几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这首民歌揭示了南宋时期连绵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赤日炎炎似火烧》(词见元·施耐庵《水流传》)中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苗半枯焦。农夫失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揭示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根本矛盾。此二首歌词至今仍在民间传唱。继承唐代的“曲子”,宋、元市镇生活中小曲流行。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著有《岳武穆集》。《全宋词》中收录其三首。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至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概。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重整乾坤的壮志。

(六)、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民歌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瓦解,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下,农民起义频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农民起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民歌的题材,人民创作了《想闯王》、《洪秀全起义》、《天国起义在金田》、《怀念忠王歌》等歌。这一时期出现多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如北京郊区的“插秧歌”、四川邛州的“秧歌”、江南吴地的“山歌”、“棹歌”、湖南、江西的“采茶歌”、西南少数民族的“踏月歌”、“月歌”、“琵琶歌”等。明,冯梦龙辑《山歌》、清,李调元辑《粤风》都是重要的民歌歌词集。“薅草锣鼓”是山歌的一种,至今仍在各地流传,在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江西称“锄山鼓”,四川、贵州、甘肃称“薅秧歌”,陕西称“锣鼓草”,江苏称“栽秧山歌”或“打鼓唱唱”等。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这时期的民歌,语言朴素清新,形式自由活泼,在曲体形式、曲调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

明代的俗曲,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明代中叶,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选录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词。华广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编纂的《白雪遗音》,选录了遍及南北各地的俗曲和满族子弟演唱的岔曲唱词。明清俗曲曲谱流传较少,目前所知,明,徐会瀛辑的《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用工尺谱记写的箫笛谱,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与尾声《清江引》四个曲牌联缀组成,它们原来都是明代的俗曲曲调。清,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又名《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十首俗曲曲谱。谱中所收《三阳开泰》、《五瓣梅》、《马头调》等都是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数支小曲联成的套曲结构,有的用帮腔形式演唱。清代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收有俗曲《纱窗调》、《绣荷包》、《叹五更》、《杨柳青》、《红绣鞋》、《鲜花调》等曲调。《小慧集》所收曲调是目前所知最早谱本。俗曲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变体,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情感。清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阖家欢乐》,是民间演唱俗曲的画面。清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代唱三国叹十声”,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有关戏曲剧目,画中有《蒋干盗书》、《单骑救主》、《草船借箭》、《连环计》、《讨荆州》、《东吴招亲》、《张松献地图》、《失街亭》、《铁龙山》等十个场面。在每一场面上附刻一段根据故事内容编写的唱词,卖画人用流行的俗曲曲调演唱叫卖。它把俗曲和年画结合在一起,演唱人们熟悉的戏曲人物和情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鼓词、弹词、莲花落、什不闲等都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于城镇乡村的曲种。

清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发展,许多民歌随破产农民进入城市,适应城市市民生活的需求,小曲发展迅速,其中部分反映了市井和下层人民的生活,部分则因传唱于青楼妓院而沾染了低级庸俗的思想意识。清代小曲中的《鲜花调》、《剪靛花》、《银绞丝》等至今流传全国各地,变体甚多。

同类推荐
  • 连环画大揭秘

    连环画大揭秘

    我国的连环画,源远流长,虽有悠久的历史,却无统一的名称。在本世纪初,由于石印技术的输入,通俗读物广为流行,在上海等地先后出版了一些以少年儿童为对象,《连环图画水浒》封面在旧小说插图的基础上蕃衍而成的图画故事书,这便是今日连环画的雏形。由于当时出版这些书的多是一些里弄小书坊,力量单薄,各自为政,有的地方叫图画书,有的地方叫小人书等等。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艺术经典1

    中国艺术经典1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热门推荐
  • 共和纪

    共和纪

    这是太一的世界,是传说的神弃之地。五族共存在这天地之间,然仰望苍穹已无敬畏,只有弱肉强食——强者为主弱者为奴的规则,众生哀鸣。一个普通的跛脚少年与一个长着胎记的少女在生存中挣扎着,在风云际会中逆旅而行,劈开一条自由与尊严同在的强者之路。作者希望能写一部有理性有逻辑有热情有侠义却不发昏的玄幻小说。
  • 殇情锁

    殇情锁

    为了复仇,她献上自己,陪葬一生!白天,她是羡煞所有女人帝国集团少奶奶。夜晚,她是卑微。她用尽全力挣脱恶魔禁锢,却再次掉进他的掌心,“我腻了,决定把你卖掉,你觉得如何?”暴戾可怕的男人,轻勾嘴角,吐出的话语让她如坠冰窖……
  • 做到位更要说到位:男人征服世界的秘密

    做到位更要说到位:男人征服世界的秘密

    本书阐述了男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如何既做到位,又说到位,从而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 穿越之我本三国一路人

    穿越之我本三国一路人

    陆仁,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奇遇,原以为可以从穷吊丝转变成为高富帅,从而逍遥人间的家伙,却因为一个意外穿越到了汉末三国的时期。可惜他没有过人的武力,也没有出众的智谋,当然金手指还是有一些的。而他,又会引发出一些怎样的故事?严重声明,本书不会是爽文,或者说不会那么爽,很多地方会有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的虐主情节。如果您是个喜欢看爽文的书友,就还是不要看瓶子的这本《三国路人》了。
  • 校园之云生忆翼

    校园之云生忆翼

    叶云忆,A高新生,档案不详。楼翼轩,A高校草,档案不详。柳心语,云忆好友,柳叶世交。叶翊瑄,云忆大哥,沉默寡言。刘婕雨,B高校花,爱玩胡闹。叶晓郉,云忆二哥,花花公子。
  • 百科农女

    百科农女

    出国旅游的邵家媚被植入芯片,从此变成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但同时也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个落后的村庄,她依靠芯片给予的知识让自己温饱,但面对不堪的流言与乡邻的指责却无能为力。那个与她妹妹一模一样的女孩让她不忍心离开,但同时也让她对嗜赌的父亲与两个年幼的弟弟负起责任来。在这里她能依靠谁,又能否回到自己的世界,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本是一个走商,奈何一见佳人误终身。第一面他以为她是落入凡尘的仙子,第二面他本有机会接近她,但奈何他身边已有人相帮。再见之时她身处困境,他竭力想帮,却未让佳人相知。他们是否有机会相知相爱,一切皆看缘分。
  • 长梦症

    长梦症

    【国内首部结合心理学、梦学、意识学的悬疑小说】世界上有一种叫做“长梦症”的奇怪疾病,人们称其为“精神瘟疫”。该病的患者会陷入漫长不醒的睡眠状态,并在梦魇中走向死亡。根据网络上的传闻,长梦症的病患会在病前遇到神秘的黑色人影。你如果独自一人在家感觉被人暗中注视,那就极有可能也遭遇到了“影子人”。——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魔王奶爸之那注定的爱

    魔王奶爸之那注定的爱

    本人是恶魔奶爸之结束之后的幻想,是男主在众多恶魔的挑逗下最终爆发的故事,本文文风轻松,男主有点‘白’……
  • 四大公主的爱恋

    四大公主的爱恋

    四位公主和四位王子几人经过万千磨难,是什么给他们坚定的信念,又是因为什么他们彼此走到了一起,他们的感情充满了坎坷,他们心中的念头:不经风雨,怎么见到彩虹!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