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9100000054

第54章 拉谁的虎皮扯谁的旗?(1)

打靶各位打过吧,没打过也见过吧。

指哪打哪是先立靶再打枪,打哪指哪是先打枪再画靶!

这本来是一个笑话,可是天才造反专家徐敬业却用自身实例讲述和解释了这个笑话!

翻阅史料关于徐敬业起兵这一段的记载,每次看后都感觉到别扭。这场战争别扭着开始又别扭着结束,如果非要让我评价这场战争,一句话“万事皆缺,独剩东风”。从起兵到兵败两大疑问贯穿始终。也因为徐敬业没有解决好这两大疑问,最后才导致了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败局。一是为什么发动战争,起兵的理由是什么?我把它称之为“拉谁的虎皮扯谁的旗?”二是军事战略的取舍,往哪里打?怎么打?我把它称之为“向左还是向右?”我们先从第一个说起。

【拉谁的虎皮扯谁的旗?】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上中学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平日里看上去蔫头耷脑的语文老师,在朗读的时候,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像脚底下踩了个烟头,后来看那个唱《无所谓》的歌手在舞台上唱歌,才知道这是一种“踩烟头”的唱法。这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能让武则天发出“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的天下第一檄文,果然不同凡响。我估计武则天当时在心里朗读过后,五脏六腑通了气,也想为之舞蹈,但碍于这是一篇骂自己的文章。看罢发出“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的感叹。我们在叹服骆宾王文才的同时,也不得不叹服武则天的襟怀。

这是谁这么有才?骂人都骂得这么才华横溢。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而每个人又感觉陌生的一个人。骆宾王!我们熟悉,是因为我们小时侯都背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7岁之作。陌生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这个《鹅》。这位“江南神童”才华横溢天资绝顶却始终怀才不遇。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当师爷都得不到重用。他对前程万念俱灰,过了12年的耕读自娱、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49岁时,已满头白发的他,终于被录用,当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61岁那年,他被提升为“侍御史”,但上任还不到半年,受人诬陷,锒铛入狱,成了一名阶下囚。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骆宾王已是62岁的老人,他把一生的愤恨,满肚子的委曲以及他的全部政治理想,全部泻在这篇《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上,自己的后半辈子也为之而玉石俱焚。

弘道元年(683)二月高宗病死后,长期参政的武则天从帘后走向台前,主持大局并掌握了朝政大权。光宅元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是为睿宗,可又将睿宗安至于别殿,武则天归政于睿宗,但并没有放权于他,睿宗见这个皇帝当着也没什么前途,搞不好小命不保,于是主动退让,武则天决定继续临朝称制。而此时,长安、洛阳刚刚遭受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光宅元年九月,“温州大水,流四千余家”,八月“栝(括)州大水,流二千余家”。连绵不断的灾害,还有北方外夷入侵,这些都威助着刚刚临朝称制的武则天。这个女人从登上台前的那一刻,就怀有一颗勇敢的心,越困难越能激发她的欲望和潜能。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权力指数的增强,已经没有谁能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她大张旗鼓地实行一系列的新政策,一方面对李氏子孙大加谪贬,另一方面大封诸武。光宅元年九月,武则天下诏追封自己的祖先为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这一事件成了导火索。无论是李唐宗室,还是官僚士大夫都在蠢蠢欲动,暗中联络伺机反扑。

徐敬业就是在这时候冒出来的,他率先打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在扬州起兵。徐敬业虽是李唐开国元勋李绩的孙子,名将之后。但是要玩揭竿而起这种高级游戏,他和他的爷爷李绩(徐懋功)比起来相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历史上但凡最后成功的起义,都要有个响当当的名义,只有扯起一个能糊弄天下人的虎皮大旗,天下人才能趋之,百姓才能箪食壶浆,豪杰才能舍命相助。作为徐敬业,家不贫,人不穷。如果不折腾,那他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锦衣玉食。爷爷是开国功臣,本人又袭爵国公,不好好做你的公子哥,人家家族内部闹家庭纠纷,今天娘当家,明天儿子当家,关你何事。你既不是王孙,又不是国戚。从骆宾王的檄文看,他扯出虎皮大旗是“匡复李唐”。这个理由不算太牵强,毕竟自己爷爷是李唐社稷的功勋,作为孙子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捍卫爷爷的成果。“匡复”那就好好地“匡复”,无外乎两种结果或者恢复中宗,或者逼迫武则天归政于睿宗,这都能说得过去。

可聪明过头的徐敬业这时候不知道哪根神经出问题了,搞了一个“模仿秀”,找了一个长相酷似故太子李贤的人。还把这个人给供了起来,对外宣称这李贤没有死,跑到我们这里来领导我们闹革命了。一个两个还正儿八经地三拜九叩,“因奉以号令”。如此低劣的模仿秀节目,糊弄那些爱开娱乐节目的老百姓还勉强。可对于那些精得跟兔子似的朝臣和天下有识之士,这简直就是小儿的过家家游戏。李贤在年前就死在巴州,朝廷是隆重发了丧的。这一点朝臣们都知道,这事不可能有假。徐敬业这么一折腾,反而失去了人心,让天下人看轻了这支队伍。这小子到底要干什么?拿个被死太子灵魂附体的活人在那里神经兮兮。放着还活在人间睿宗李旦和中宗李显不管不问,搞个活死人在这里匡扶,让所有的人都产生了疑虑,这那里是匡扶李唐,明明白白就是作乱,还是敬而远之吧!

【裴炎之死】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找内史裴炎商量对策,裴炎建议说:“皇帝(指唐睿宗李旦)虽然年长,但他从来没有亲临朝政,说话办事,都还是很无能的。假如太后能还政,那么徐贼的讨伐问题,就会不攻自破了。”这一下,可招来了大祸。御史崔察乘机上言说:“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武则天即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讯裴炎。尽管很多大臣纷纷上奏营救裴炎,武则天都置之不理。十月将裴炎斩首于都亭驿前街。被杀前,有人曾劝裴炎,要他向御史大夫们说些好话,以免一死。裴炎慨叹说:“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就这样,裴炎结束了一生。裴炎被杀,但余党还在,其实这对当时徐敬业来说也是一次更正旗帜的好机会。徐敬业

【向左还是向右?】 旗帜树起来了,往哪里打呀?该不会从南打到北,从白又打到黑。在这个进军方向上,义军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军师魏思温认为义军应及早渡过淮河北上,纠集山东河北豪杰,兵锋直指神都洛阳,在都门与政府军决战。骆宾王也赞同此策。这个魏思温是个很有想法和头脑。他的依据就是趁着武则天刚刚登基,人心可用,速战速决。打下或者围住东都,逼迫武则天下台。特别要避免打长期战,以免义军后劲不支。这是很有眼光的看法。

但是魏军师的那位旧友、裴炎的外甥薛仲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自固。不如先取常(今江苏常州)、润(今江苏镇江),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据,此良策也!”他这一策,是谨慎的打法,先占住一块地盘再说,不能胜则可割据。他的根据是,义军兵弱,以不硬碰硬为好,先经营一块地方,待天下形势进一步大乱,再伺机北上问鼎中原。这不能不说也算一好计,但是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有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天下大乱,就像隋末,造反者四下点火,朝廷顾此失彼。但是现在的天下是什么状况呢?造反者仅徐敬业一家专卖。到时候朝廷征剿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杀过来,义军又靠什么来抵挡?所以,这个主意放在此时此刻,实质上是个坐等挨打的败笔。

向左还是向右?这不光是个问题还是块试金石。历史往往会在前进的路口出这样一个问题。王者往往有着超常的眼光,他能越过路标看见远处的风景;而那些目光短浅的流寇却只管埋头看路,回避一下路上的坑坑洼洼和小石块。

这块试金石检验出了徐敬业,这个想法不坚定,目的不纯粹的流寇眼睛里塞满了“金陵王气”。他选择了薛仲璋的意见。他令左长史唐之奇守扬州,又令弟弟李敬猷屯兵淮阴、韦超屯兵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县),自己亲率主力渡江,猛扑润州。魏思温的绝妙主意不被采用,情知前景不妙,忍不住对右长史杜求仁叹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见《资治通鉴》)既想立匡复的牌坊,又想干称王的勾当。徐敬业刚开始就偏离了方向,好事怎么可能让你一人独占。当时已经有人给予定性为:“是真为叛逆!”(《资治通鉴》)。匡复有路,叛逆无门。

徐敬业第一个进攻的城池是润州,也赶巧了,担任刺史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叔叔李思文。如果李思文站在侄子这边反武,那徐敬业就可以轻松拿下。家门不幸,出此逆贼!李思文根本不赞成叛乱,估计还念叨一番李绩(徐敬业的爷爷)临终那一番慷慨激昂的家训,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思文与李绩是不是父子。但无论怎样,李绩(徐茂公)作为徐家最长脸的人物,他的话既然史书都有记载,那么他的那些后人也应当铭记。“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前文提到过,这是李绩临终前交代他弟弟的话)。

李思文看着大侄子领着叛军来攻,就和司马刘延嗣一起发动百姓修城墙,训练士卒。此时润州的唐军只有五千人马,城池也是自唐开国以来就没修过。难道大唐根本就没有地方防务吗?原来,唐代实行的是府兵制,征来的兵都集中在约三百八十个“折冲府”中,这些折冲府主要分布在三个道,即关内道(拱卫京师)、河东道(防守太原)和河南道(拱卫神都)。其他地方的兵,非常之少。这就是唐朝所谓“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即:只要能保住朝廷的中枢和北边就好,其他地方等出了问题再临时修补。以扬州都督府为例,举全府七个州的兵力,还不及关内道兵力的三十分之一。所以,润州被困,还要靠本州军民的力量先抗上一阵儿,等候朝廷发兵来救。

匡复军来到润州城下,先是徐敬业跑到城下劝叔叔投降。废了半天口舌仍然不能说服李思文投降。老爷子年已过六旬,但仍披挂上马,前去迎敌。徐敬业见老爷子如此顽固,只好令旗一挥发起猛攻。但遭到的五千士兵的顽强抵抗,城内死守了几十天。最后还是破城,我估计城里的那些士兵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他们以为是李思文的亲友团来了,应该早早的开城来一家亲。可谁知道李思文和侄子真的开战了。战到最后,已有人在暗中帮助义军。

李思文、刘延嗣和领兵前来支援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令尹元贞战到力竭,都当了俘虏。徐敬业看着绑上来的三个人,一个个挺胸叠肚,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惹得徐敬业大怒,就把县令尹元贞先给杀了。然后他又跟叔叔开了句玩笑。“李思文,打我爷爷李绩开始,我们老徐家就被赐了国姓,你今天却为了那个姓武的老太婆卖命,我看你还是别叫李思文了,改叫武思文吧。”魏思温请求杀了李思文,以警告那些在今后前进的路上敢于顽抗的州官,减轻今后攻城的难度,但徐敬业没答应。

徐敬业还非常诚恳地劝刘延嗣入伙,刘延嗣不干,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宗族。岂以一身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徐敬业非常生气,要拖出去斩了。魏思温这时候又站出来了说,刚才那个可以杀,这个不可以杀,这是我朋友啊。徐敬业心道,刚才我叔叔,你说要杀;现在你朋友,你又说不杀。有你的啊,小子。最后两个人都没杀,李思文和刘延嗣一起被关进了监狱。徐敬业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那边李孝逸率领的三十万征剿大军,直逼楚州。当时楚州是徐敬业的战略重镇,丢了楚州就将陷入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

当初没有听魏思温的话,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这边金陵城的王者之梦还没有醒来,那边噩梦却已经袭来。三十万对十万——额的神啊!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骆宾王,你的满腹才情是否将要被马蹄碾碎,兵锋夺命。历史的镜头在这时候没有对照这位绝代才子,我只能想象他在那样一个场景里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个渐行渐远的“江南神通”,他人生的最后绝唱难道就是那篇《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徐敬业看不情势不妙,收编了润州的兵马,留下一万人马守润州。自己慌忙率军回江都去布防,同时把李思文和刘延嗣也押回了江都。徐敬业不杀叔叔,魏思温看出他的优柔寡断,便又叹息:“不顾大义,专徇私图,恐败亡即在目前,我辈无死所了。”魏思温的一声叹息接一声叹息,这就是徐敬业起兵给我的所有感觉,没有铿锵的锣鼓,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清晰地目标。两个字形容,悲观!

徐敬业任命李宗臣为润州刺史,自己则亲自赶赴前线,屯兵在高邮的阿溪(在盱眙和江都之间)。这时候李孝逸的大军已经开到临淮,与盱眙隔河相望。两雄对决,必有一场恶战了!其实徐敬业应该感激李孝逸,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孝逸是宗室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颇受武则天重用,军事才干虽然也有一些,但是胆小无勇,过于谨慎。这很致命,狭路相逢,勇者胜。连最起码的勇字都丢了,还谈何胜利。首战,李孝逸派偏将雷仁智与徐敬业的义军交战,吃了败仗。李孝逸一看,这义军厉害啊!谨慎,要千万谨慎。于是谨慎得按兵不进。两军就在各自找了快空地,盘腿打坐,练习“内功心法”。耗吧,看谁能耗得过谁。

派你出去是打仗的,不是养兵的。武则天听说后大怒。她知道对付匡复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下狠手,立斩之。她这时候在朝中对徐敬业的后援团进行了清洗,试图打击徐敬业的信心,为前线大军造势。她斩裴炎、削徐敬业爷爷李绩的官爵、挖徐家祖坟、夺李姓复徐姓等等。

同时,她还下诏赦免匡复军中被胁从的百姓,只要谁能把徐敬业的脑袋拿给她,当场授官三品。她对李孝逸这种打坐静观的搞法十二分的不满意,她派了专人跑到前线去催促李孝逸速战速决。当时担任监军的侍御史魏元忠,虽然是个文臣,却颇知兵。他见战况胶着,心里很急,就对李孝逸说:“朝廷以明公是王室亲属,故派你来主持征伐。天下安危,实赖此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变乱,朝野莫不倍加关注,就等着他们伏诛。今大军逗留不进,远近都失望。万一朝廷换他人以代明公,你将以何辞逃避逗留之罪?最好是从速进兵,以立大功,否则祸患将至矣!”

同类推荐
  • 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本书是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的关于太原的普及性质的图书。本书追溯太原的历史、发展进程、太原的特殊地缘特点以及特色的文化风貌,并且着眼现在看待太原建国之后的发展转型经历,展望十二五之后太原未来发展的规划。是一本纵观古今、并且涉及太原方方面面的内容的图书。
  • 穿越之逐鹿三国

    穿越之逐鹿三国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桓灵无道,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看他,如何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刘备?不够看!曹操?手下败将!孙权?碧眼小儿,何以言勇?蔡琰、貂蝉、甄宓、大小乔?
  • 郑成功

    郑成功

    《郑成功》全书共五部一百五十回,每部三十回。郑成功一生曲折,亦官亦商亦侠:在政治上,他是明朝的延平郡王,享受驸马待遇,割据东南数省,与清廷对抗数十年,成就帝王霸业。在经济上,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商人,垄断了东亚和东南亚商品贸易。在文化上,他一手创立的秘密组织天地会,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帮会文化的基础。他重视商业文化,极力倡导海洋文明,引领了下南洋的时代潮流,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共同敬仰的圣祖。《郑成功》全书涉及数十个重大历史事件和数百个重要历史人物,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方方面面。
  • 狼烟三国

    狼烟三国

    令狐羽意外的得到了一套召唤大法,来到了三国,开始了其风.骚之路。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苏联时期拍摄的一部经典电影,而张锡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当然不是一部文艺爱情小说,但是,它的确是一本细腻记录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从历史、政治、体制、文学、鬼魅、民间传说到乡野逸事、价值观……包罗万象、无所不谈。本书表面看是作者俄罗斯留学时期的生活随笔与心情记录,然而读者在细读每则“小故事”的过程中,却又不自觉地坠入到一个更深层、更严肃的社会议题中而陷入沉思。
热门推荐
  • 樱花下的你的爱

    樱花下的你的爱

    时间悄无声息的流逝,花开了又谢,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就这样长大了。青春给了我们很多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一切的一切都将珍藏在心底……
  • 夏城流光

    夏城流光

    豪门酒会,她一同出席,没想到又被那道阴鸷眼神盯上。恶魔般的男人,豺狼似的蚕食,他撕碎她的尊严。他冷唇带笑,说出的话差点让她昏厥。狼性首席誓死,要将她一并毁灭……
  • 最后的圣土

    最后的圣土

    朱法元喜欢思考。不论走到哪里,见到哪里的山水景观、人文故旧,总得引发一些联想,发一番感慨。究竟孰是孰非?也想作为引玉之砖,抛出来供读者朋友们批评。
  • 帝书烈帝册

    帝书烈帝册

    上古之时,天地间曾有十方诸帝。其神通玄妙,力可通天。当世时,诸帝创下种种玄法,并用极其神秘的法门记下,名为:“帝书”。后诸帝爆发大战,众帝纷纷陨落,诸帝【帝书】亦不知所踪。千百年后,少年阳烈不远万里上天南山参加【天门试】,不想却因此引出了尘封千百年的【帝书】。从此,少年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
  • 逆战:求生之路

    逆战:求生之路

    我们自宇宙诞生而来,自然要在宇宙中灭亡。然而我们并不能毁灭在自己的手中,无论如何我们要活下去!面对生存,我们要不择手段,尤其是在这个丧尸遍布的星球。我们一定要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 魂之谷

    魂之谷

    云生走上了一条充满坎坷和未知的道路没有人会知道他的下一步将会走向何方
  • 贵女明珠

    贵女明珠

    满京城谁不羡慕顾七实在是投胎技术好。母为华安长公主,其父为第一世家顾家的家主,论容貌,顾七十二岁的时候就被称为周国明珠,论才,她能书善画,一笔丹青,万金难求。她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贵女。想着招婿上门,连人选都挑好了,没想到啊!竟然黄雀在后!哼,若是等本小姐不好,本小姐照样休夫!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清凉山的侠客

    清凉山的侠客

    燕天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第一次出山历练还和自己师父失散……此时暴秦刚刚覆灭,十八国林立,春秋战国留传下诸子百家,如道家、墨家、纵横家等也相继出世,正是中原大地群雄争霸,风起云涌之时。然而,因为一块令牌,燕天卷进了这场动荡险恶的纷乱。各方势力均有祖传下至宝和功夫绝学,可他却是一个被逐出师门人的徒弟,剑法平常,有一天有人告诉燕天,他是前燕国太子丹的孙子,却也只有一把断剑留给了他。一个剑法平常的落魄贵族后裔,又如何能在这动乱的时代生存、崛起?……(求收藏,求推荐)
  • 焰吹雪

    焰吹雪

    火族三皇子见狐自幼丧母,随之却发生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怪事,冰族冷酷的皇子,无尽的征途,隐约的梦境,一切都似乎指向了最终的真相。
  • 武皇崛起

    武皇崛起

    两千年前天帝吞并九州,一统大陆,建立了九州王朝,然在四十年前九州王朝被分裂。杨晨出生在大安国的一个小镇上的小家庭里,性别男,年龄十五,画师兼武士,长相还过得去,典型的豪放派代表。父亲杨风是一名画师,母亲紫芸是雕塑师,师傅是一个神秘的中年人。杨晨十五岁那年因贪图美色差点命丧断头台,好不容易搞定余昙县第一美女刘雯,却在婚礼那天,一场早有预谋的战争席卷小镇,几乎夺去了小镇上所有人的性命,从此杨晨和妹妹杨露,好兄弟小刀,未婚期刘雯开始了流浪生活。父亲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样东西:一块孔雀形状的蓝色玉佩,一张孔雀形状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