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100000056

第56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2)

彼人有造诣精深,事理通达,这是可与言的人,却乃缄默而不与之言,是在彼有受言之地,而在我无知人之明,将这样好人不识得,岂不是失了人?若其人昏愚无识,或造诣未到,这是不可与言的人,却乃不择而与之言,在彼则不能听受,在我则徒为强聒。可惜好言语轻发了,岂不是失了言。惟夫明智之人,藻鉴素精,权衡素审,一语一默,成适其宜。遇着可与言的人,即与之言,既不至于失人;遇着不可与言的人,即不与之言,亦不至于失言,此其所以可法也。’盖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与不知,只在一言之间,言之不可不慎如此。”

解读

孔子非常重视语言的技巧,他认为说话应该看对象并把握说话契机。对方值不值得你跟他说,这是首要的问题。聪明人的做法就是孔子说的,值得说的人就对他讲,这样你不会失去一个朋友,而不值得说的人,就保持沉默,这样也不会说错话。说话其实是天底下最难的事。一个人能不能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他所说的话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人信服,这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这都是没说到点子上。

说话要讲究艺术,有时候一句话能决定事情的成败。所以孔子的这句金口玉言,在今时今日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人际关系、现代职场都是如此,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不该讲的时候,千万要懂得“沉默是金”。因为心中的话并不像装在杯中的水,你想什么时候倒出就什么时候倒出,想倒出多少就倒出多少,很多时候机会的把握就靠我们管住自己的嘴巴。而在把握好说话时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谈话交流的技巧,话说好了不仅能使双方清晰地了解彼此的意思,更能够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双赢。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掌握说话的技巧,在合适的时机和场所说合适的话,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7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①二,有杀身以成②二。

注释

①害:损害。②成:成全。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

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朱熹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张居正注:“生固可欲,而仁之可欲有甚于生,故生有所不为也;死固可恶,而不仁之可恶有甚于死,故死有所不避也。然死生之义亦大矣,自非上为君亲之难而身系纲常之重,宁肯决死生于一旦哉?欲成其仁者,又当揆之以义可也。”

解读

在孔子的眼里,真正有志向的仁德之人,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全自己的仁德。这就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命价值的问题了。生命虽然可贵,但是志士仁人认为仁德更可贵。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就会发现,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实际上,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的情况下,他希望的是“不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不通过武力、在没有牺牲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仁德。其实,“杀身成仁”跟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是差不多的道理。但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舍生取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和正义的胜利。在今天这个“莺歌燕舞庆生平”的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再为求自由和解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把做人的原则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放在首位。

15.10子贡①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七十二门徒中最富有的人。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做事,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起来。

居住在一个国家,要敬重那些大夫中的贤良的人,和当中仁德的人友好相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朱熹注:“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

张居正注:“学者资师友以成其仁,人君赖贤臣以成其德,其道一也,所以古之帝王,左右前后,莫非正人,侍御仆从,皆得进谏,无非所以防此心之放逸耳,明主宜从事焉。”

解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两句我们常常引用的名言,也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想对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的人,甚至是政界要人;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能的人,都要成为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达到“仁”的目的。

做事需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需要尊敬并结交贤德的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平时交友时,是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呢?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个大染缸,它直接对我们的气质谈吐甚至人生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在平时给自己多一些磨砺,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一些砝码,“机遇总是偏向有所准备的人”;其次就是要多接近贤能的人,远离小人,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开阔。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①,乘殷之辂②,服周之冕③,乐则《韶》舞④。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注释

①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②殷之辂:辂,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③周之冕:周代的帽子。④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帽子,采用《韶舞》音乐。抛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谗佞小人。郑声淫荡,小人危险。”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问政多矣,惟颜渊告之以此。盖三代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为之兆尔。由是求之,则馀皆可考也。”

朱熹注:“古者以木为车而已,至商而有辂之名,盖始异其制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不若商辂之朴素浑坚而等威已辨,为质而得其中也。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也。取其尽善尽美。”

张居正注:“夫既酌三代之礼,而法其所当法,又严害治之防,而戒其所当戒,则治国之道大备于此矣。颜子有王佐之才,故孔子以是告之。至于郑声、佞人,实万世之明戒。盖有治则有乱,世之治也,以礼乐法度维持之而不足,其乱也,以声色佞幸败坏之而有余。是以尧舜犹畏孔壬,成汤不迩声色,诚所以绝祸本而塞乱源也。《书经》上说:‘不役耳目,百度维贞。’保治者宜留意焉。”

解读

孔子认为夏历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殷商的车子朴实耐用;周代的礼帽大方华美;《韶》乐尽善尽美。所以,他主张在治理国家时,要采用夏代的历法,乘坐殷商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采用《韶》乐。孔子还认为郑国的音乐淫秽放荡,花言巧语的小人十分危险,所以,他主张禁绝郑国的音乐,远离奸佞的小人。由此可见,孔子对历史文化遗产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择善而从。

任何时代都有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主流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是在历史继承中进行的。我们对待古人的政治文化时,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加以取舍。政府要及时将那些误导百姓的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之中,注意防范那些反主流思想的古代文化,以清除文化遗产中的垃圾,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孔子说:‘天下之事变无常,而夫人之思虑贵审。故智者能销患于未萌,弭祸于未形者,惟其有远虑也。若只安享于目前,而于身所不到处,通不去照管,苟且于一时;而于后来的事变,通不去想算。这等无远虑的人,其计事不审,防患必疏,自谓天下之事,无复可忧,而不知大可忧者,固已伏于至近之地,几席之下,将有不测之虞,旦夕之间,或起意外之变矣。是故圣帝明王,身不下堂序,而虑周四海之外,事不离日用,而计安万年之久,正有见于此也。”’

解读

儒家文化的基调是强调快乐,主张人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快乐地修德。若是讲到忧,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忧愁,而是远虑之忧。《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易传·系辞》也告诫我们:“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可见,古人关于远虑和近忧的警戒之词很多。

人如果不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不能凡事想得周全,那么,就一定会顾此失彼,随时都可能发生忧患。未雨绸缪的道理妇孺皆知,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远虑”也可以说成是远大的志向。志向是对未来的思考,是对未来的美好追求。远大的志向能对人起到激励作用。所以,理想的本质力量,是用长远来支配眼前。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一定目光短浅,会不自觉地贪图眼前小利,每日计较于如何获利则必然会徒生很多忧虑。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防患于未然,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眼前的忧虑。

15.13子曰:1“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①注释

①本章系重出,见《子罕》篇第18章。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见过喜好仁德像喜好美貌一样的人。”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已矣乎,是绝望之词。孔子说:‘秉彝好德,人之良心。人固未有不好德者,然须见而好,好而乐,如好好色一般,方是心诚好德。乃今之人,见德者,未必能好,好德者,未必能乐。或外亲而内疏,或阳慕而阴忌,求其能如好色之诚者。已矣乎,吾终不得见其人矣。’孔子此言,所以激励天下,欲其移好色之心以好德也。”

解读

本章系重出,见《子罕》篇第18章。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①者与!知柳下惠②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①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②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荐举他给他官位。”

名家注解

朱熹注:“‘者与’之与,平声。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日惠。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

张居正注:“臧文仲,是鲁大夫。柳下惠,是鲁之贤人。窃位,是无德而居乎其位。如偷盗的一般。夫人臣蔽贤而不举,则为窃位,使人臣举之而君不能用,岂不亦有负于大君之任哉?”

解读

臧文仲是鲁国大夫,他历任鲁国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大司寇兼司空。

他知道居于下位的柳下惠是个贤良仁德的君子,曾多次向其请教,但是却始终没有举荐柳下惠。可见臧文仲这个人鄙陋促狭,身居高位却不能任人唯贤。所以,孔子批评他是窃居官位的人。

孔子向来主张荐举有贤能的人才为官,同时他认为能够荐举贤者的人也是智、仁、勇三全的君子。荐贤的人,具有远见卓识,有观察人才的慧眼,并且心胸大度,热爱贤良之才。那些知贤而不举的人,就是蔽贤。蔽贤者妒贤嫉能,心胸偏狭,是有大罪过的人。

荐举贤良人才是为官之人的职责,身居高位的领导应该具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举荐人才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心,只推荐对自己有利的人;而应该大公无私,不以自身的利害关系评定人才。现代社会在用人方面,制定出台了杏坛礼乐一系列的任用规范,但是仍然没有彻底达到任人唯贤的理想境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权钱交易这样的丑陋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谨遵举贤任能的古训。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释

孔子说:“人如果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很少有怨恨了。”

译文

朱熹注:“责己厚,故身益修;贵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张居正注:“躬字,解作身字。躬自厚,是责己者厚。孔子说:‘常人之情,恕己则昏,责人则明,此怨之所由生也。诚能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如道有未尽,只就自家身上点检,而于人则每存恕心,初不强其所未能;如行有不得,只就自家身上反求,而于人则曲为包容,初不责其所不及。夫责己厚,则其身益修;责人薄,则于人无忤。如是,人将爱敬之恐后矣,怨其有不远者哉?’此修己待人之法,古帝王检身若不及,与人不求备,正此意也。”

解读

孔子向来主张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做一个君子,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而对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和缓宽厚。这样,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宽容是一种心态,它来自于对自己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事物的清晰判断,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以己推人,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一旦有了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尝试着多体谅他人,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15.16子曰:“不日‘如之何①,如之何’者,吾末②口之何也已矣。”

注释

(D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②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不考虑‘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张居正注:“如之何,如之何,是熟思而审处之辞。末如之何,是无奈他何的意思。孔子说:‘人之于事,必须思之审,而后处之当。若于临事之际,不仔细思量反覆裁度,说此事当如何处置,此事当如何处置,却只任意妄为,率尔酬应,似这等的人,于利害是非,全无算计,虽与之言,彼亦不知,任之以事,必至偾事。

我将奈之何哉?’于此见天下之事,必虑善而后动,斯动罔弗臧,计定而后举,斯举无弗当,亦谋国者所当知也。”

解读

孔子主张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遇到什么事情都只喊着“怎么办,怎么办”,或者不停地问别人他自己该怎么办。

同类推荐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罗素的智慧

    罗素的智慧

    罗素以哲学家名世,但真正纯哲学的著述,尚不及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如那篇嘉奖辞所说:他拥护人道主义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写下了多姿多彩而意久深远的著作。他的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书正是这一贡献的总结,春内容包括:道德的准则、自由之路、不幸之源、幸福之路、爱情与婚姻。罗素的道德哲学给我们许多启示,罗素的思想使我们受益无穷。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炎护

    炎护

    断魂幽林,一个魔兽横行的世界,一个尸骨堆积的坟地。可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年仅六岁的温远,却不得不以生命为赌注,从死神的手下讨食吃。几经危险,几经风霜,且看温远如何以断魂幽林为跳板,从此踏上了修行之路。一杆长枪,九五战炎。与天斗,与人争。演绎一段,少年英才的惊世传奇。
  • 剩女不愁嫁

    剩女不愁嫁

    她,28岁的大龄剩女,同事眼中的女强人,社会的精英分子,却居然剩了?她发誓一定要在年底把自己嫁出去!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让她遇见了善良的他,啥?他要分手?只因她太优秀了?天啊,难道优秀也是一种错吗?于是,当了28年乖宝宝的她,决定去夜店放纵一次!
  • 重生之望族千金

    重生之望族千金

    为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再次醒来,她变身为望族千金小姐独孤羽,她知道,老天给了她重来一次的机会。十四岁的穿越少女,被父亲嫁给未来的皇帝,一朝封后。他对她说,坚决不要别人生的孩子,可转眼之间,他有了新欢,将誓言抛在脑后。她的真心,再次被心爱之人践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品瞳术

    极品瞳术

    被高压电击中双眼后,江少游因祸得福,令双眼产生异变。不但能够透视,而且可以一眼看到病人的病灶所在,一代神医即将问鼎花都……
  • 古龙文集:剑客行(下)

    古龙文集:剑客行(下)

    古龙在他的早期名篇《剑客行》中,赋予了他对“武侠世界”的期待与想象:要成长为武林传奇,必先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磨难。成长,就是要如此沉痛,才会精彩。少年展白初出江湖,却背负一代江湖传说——“霹雳剑”展云天的弑父之仇。展白资质平平,却不得不面对接二连三的江湖强敌。在一次次几殒性命的拼杀中,少年死里逃生,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终于学成惊世奇招,为父报仇。然而,中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威胁,而少年一人,将要肩负起整个江湖的生死大任……
  • 朝与夜

    朝与夜

    程珉刚失业就遇见神婆批命,说他不能往北方走,程珉可是个好孩子,本着尊敬老人的念头,掏了一把零钱就走,谁知同学发来邀请函去旅游,程珉如约而去,在山里捡了个龙身鸟首的石雕,觉得自己发大财了,立马启程回家,回去的路上,程珉想起来,回家就是往北走,好了,车祸了,爆炸了,可是石雕变luo男是怎么回事????总的来说,就是程珉捡了个妖怪,由此惹上各种倒霉事的轻松日常。欢迎戳戳
  • 恐龙时代之逆世纵横

    恐龙时代之逆世纵横

    白垩纪,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必生者的进身之阶,安逸者的无底深渊。它是希望之春,又是绝望之冬。睁开眼,第一个念头是活下去,闭上眼,最后一个想法是又活过一天。湖蓝就在这鲜血和杀戮中为了生存而强大,为了自由的漫步而强大,为了强大而强大,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傲的声音传来:优胜劣汰,你们这些卑微的四足动物。对抗高傲的是湖蓝那轻蔑的笑:绝对没错,优胜劣汰!只是,如果我们不再信仰你们;不再甘愿受你们的奴役;不在遵守那些为了限制我们而设下的规矩枷锁,那么你们会发现,真正不堪一击的——是你们!接受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吧,伪装高贵的卑鄙者!
  • 杀道狂神

    杀道狂神

    点指划破苍穹,挥剑可斩日月,谈笑能碎山河,漫步百敌怯退,做人――应当如此霸道绝伦。天才离铮,生逢修行盛世,万道之花齐开,天骄妖孽层出不穷,本应战个痛快,杀至天道绝颠。奈何被人陷害,一夜之间真元尽是,筋脉堵塞,如此――也绝不放弃,杀出个未来。用我的狂,攀上神皇,世人俯首敬仰!
  • 偷窥无罪

    偷窥无罪

    小木匠要去晚上蹲守,看对面楼房里的裸露和激情。不是少年荷尔蒙分泌过速,他在为自己的诚信代言。小说笔触大胆,为你呈现当代农民工情感生活的尴尬。被窝子里的事不是看点,看点是我们如何面对时代的隐患和毒瘤。《偷窥无罪》吗?偷窥有罪否?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生活的族群——农民工。他们的幸福时光可能只有星期六那短暂的一瞬。在被歧视挤压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反抗,用血腥面对血腥。这是一起工地的殴斗事件,值得关注。
  • 环球八十天

    环球八十天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讲述的是一位绅士福格因为在改良俱乐部同牌友们打赌,而从伦敦出发,用80天的时间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作者匠心独具,布局巧妙,以生动传神的笔法,时而将读者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时而将读者带入惊险刺激的场面。因此小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被公认为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