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100000047

第47章 子路篇第十三(3)

一言可以兴邦,又可以丧邦。每个为官的人都知道为官不易,如果执政者一心一意行政为民,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一言就能够使国家兴盛;而如果执政者长期专制,老百姓不敢提出不同的声音,一言又的确可以丧邦。虽然语言不是原子弹,不可能一下子毁灭一个国家;反过来乜一样,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像“芝麻开门”那般神奇,一下就能兴旺一个国家。但是,语言能够支配思想,思想能够决定大政方针,所以,有些时候,关键的一句话确实可以起到兴国亡国的作用。可见,要想实现一言兴邦而防止一言丧邦,就要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多种进言献策的通道,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①。”

注释

①近者悦,远者来:这句话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一语而囊括。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使国内的人高兴,使国外的人来投奔。”

名家注解

朱熹注:“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张居正注:“叶公,是楚大夫。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之道,在得民心。若能使民之近者被其泽而喜悦,远者闻其风而来归,则为政之道得矣。然人心至愚而神。苟非有实心实政足以感人,而欲以欢虞小术违道干誉,则四境之内且不能服,况其远者乎?’此盖夫子言外之意也。”

解读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达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和蔡国,后又辗转来到当时属于楚国的叶邑。叶公接待孔子时,向他请教怎样治理好叶邑这个地方。对于这样一个政治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只有一句话:使境内的人民高兴而无怨恨,使境外的人民心向往之,愿意投奔。说白了,就是要普遍关心四方人民的生活,使不论远近的百姓都能心悦诚服。

近悦远来,似乎是为政者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做官的人如果不能让自己辖区内的老百姓幸福地生活,那么他一定是个失败的领导者。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能过上安定而快乐的日子,讲究的是实际利益,当然都向往政治清明、治安良好而又物质充裕的地方。今人也是如此,所以能够让远方的人迁移到自己辖区内生活的领导者,一定是清明廉洁而又一心为民的好官。

13.11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烈大事不成。”

①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长,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则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议切己之事告之。

朱熹注:“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张居正注:“莒父,是鲁邑。速,是急速。小利,是小小便宜。达,是通达。”

又注:“盖子夏素有近小之病,故孔予以此教之,其实为政之道,不外于此矣。”

解读

孔子讲的“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贯穿着辩证法思想,意思就是说对立着的事物也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这也是对我们每个想要成功的人的忠告。

“欲速则不达”,盲目地追求速度,其结果往往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还降低了质量。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不能不顾客观条件限制,盲目地强求速度。成大事者,必定有一定的远见和耐心,能够客观地评估环境,从而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步骤,把握好节奏,一步一步地实施到底,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在我们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存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如果我们一味贪图小恩小惠,就容易见利忘义,失去美好的本质,难以取得成功。所以,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抵挡住生活中的诱惑。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①有直躬者⑦,其父攘羊③,而子证④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参直躬者:正直的人。(爹攘羊:偷羊。(蓟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那里有一个坦率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啐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张居正注:“仁,是心之德。恭,是敬之见于外者。敬,是恭之主于中者。

忠,是尽心而不欺。之字,解作往字。弃,是舍去的意思。”

解读

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种美德为基本内涵的。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这是“仁德”的本色。

许多人在人前的时候,表现很好,但是独处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揭开面具,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我们的人性才能表现出来。独处才可以真正修心,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不懈怠、不放肆,仍然能坚持原则的话,这个人才能真的面对整个世界。“执事敬”是告诫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对所做的事心怀敬畏;这样才能竭尽全力去投入。“与人忠”就是要我们对人要有宽恕之心,忠诚待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面对什么样子的人,都要从做好自己开始,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可见,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心怀仁德的仁入君子,就要按照圣人的这三点要求去不懈努力。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竹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径径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底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砬径: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③斗筲之人:

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么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自己行为处事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侮辱君王交给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怎么样。”孔子说:“同宗族的人称他孝顺父母,乡里人称赞他尊敬长者。”子贡问:“请问再次一等的怎么样。”孔子答道:“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果断。虽然是浅陋的小人呀!——也还可以称为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道:“现在从事治理国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咳,见识狭小的人,不值得一数。”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朱熹注:“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

盖为使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子贡之问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

张居正注:“可见论士以才行为准,而取人以实行为先。苟有其行,则虽径径之小人,尤为圣门之所不弃,不然,则市井无行之徒虽有小才,不可以称为士矣。

有用人之责者,宜致辨于斯。”

解读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认为他那个时代的当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

孔子所言的三类“士”,第一类是勇者,第二类是仁者,第三类是智者。士之勇者,让他出使列国,他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就不仅仅需要勇气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简言之,第一类士综合素质较高,是能够辅助国君安抚四方、治理天下的人。士之仁者,遵守孝道,心怀仁慈,与人为善,这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谈的。士之智者,能做到说话算数,做事认真负责,但是被孔子认为是士的最低等级。因力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只是个人的修养而已;相对于匡扶社稷,治理天下来说,还只是小成就。当今社会,诚信正在日益缺失。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古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我们应当现实一些,把目标放低,先从修身做起。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能与遵守中庸之道的人交朋友,也一定要和激进的人与保守的人相交!激进的人锐意进取,保守的人不做超越规范的事。”

名家注解

朱熹注:“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

张居正注:“中行,是资质既高,学力又到,无过不及,中道而行者。与,是传授。狂,是有志的人。狷,是有守的人。进取,是进而取法乎上。有所不为,是不为非礼之事。”又注:“孔子所谓中行,即《洪范》所谓平康正直。狂、狷,即《洪范》所谓高明沉潜之人也。中行之士不可以易得,故不得不有取于狂狷,平康之世不可以常见,故不得不用刚柔以克治之。圣人之教人,与帝王之治世,其道一而已,有君师治教之责者,宜留意焉。”

解读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与合乎中庸的人在一起,那么就选择两种人做朋友吧:一种是积极进取,常常有些冒进的人;一种是做人十分低调,情绪消极低沉,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人。选择这两种人,也比庸庸碌碌、四平八稳过日子的人强很多。因为这两种人,前者有勇气,有实干精神;后者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操守和品质。

他们虽比不上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也算得上是可以为友的人了。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保持了自己人格理想的人,都是不同流合污的人。孔子赞赏这两种人,实际上是赞赏这两种人的精神品质。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有的时候,能够“狂狷”一些会更好。比如在庆祝胜利的时候,狂一些,激情一些能更好地释放内心的感情。

13.22予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呼曰:“不占(骊已矣。”

注释

①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③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一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说得好啊!”“没有恒心守德,有时就要承受羞侮。”孔子说,“《易经》上的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就不要去占卜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虽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

张居正注:“南人,是南国之人。恒,是常久。巫,是巫祝,祝鬼的人。医。是行医的人。承,是进。占,是占卜。天下无难为之事,而人贵有专一之心。君子恒其德,则可以为圣贤;圣人久其道,则可以化天下。若以卤莽灭裂之心,而尝试漫为天下之事,是百为而百不成者也。”

解读

本章表明了孔子的两个观点:人必须要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孔子认为当时文化不发达的南方人尚且知道无恒的弊端,作为学做君子的人,更应该理解和实践恒德的道理。在古代,人们认为巫术是很浅薄的事情,可是如果没有恒心,也同样做不好。而修德行,如果没有恒心,就更难以取得成果了。说到底,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缺乏决心和恒心。恒心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做事喜欢半途而废,无法坚持到底,那么无论他才华多么出众,都不会取得成功。修养仁德也一样,德行的修养贵在坚持,如果不能一而贯之,最后就会遭人侮辱、被人责骂。这跟一个人做了一千件好事,最后因为做了一件坏事而被人唾骂的道理一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德行的修为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日久天长的努力。

13.23子曰:“君子和唧百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与附和而不是和谐。”

名家注解

朱熹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张居正注:“和,是以道相济,而心无乖戾。同,是以私相徇,而务为雷同。

孔子说:‘君子、小人,心术木同,故其处人亦异。君子之心公,其与人也,同寅协恭,而绝无乖戾之心。既不挟势以相倾,亦不争利以相害,何其和也。然虽与人和,而不与人同。事当持正,则‘执朝廷之法,而不可屈挠,理有未当,则守圣贤之道,而不肯迁就。固未尝不问是非而雷同无别也。小人之心私,其与人也,曲意徇物,而每怀阿比之意。屈法以合己之党,背道以顺人之情,何其同也。然外若相同,而内实不和。势之所在,则挟势以相倾;利之所在,则争利以相害。固未尝一德一心,而和衷相与也。’此可见和之与同,迹同而心异。公则为和,私则为同,此君子、小人之攸分,而世道污隆之所系。欲进退人才者,所宜慎辨于斯也。”

解读

同类推荐
  • 老子不生气

    老子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
  • 老子正解

    老子正解

    本书共81章,对《老子》进行了研究,每章都包括“经文校正”、“词义注释”、“白话译文”及“原意解说”四部分。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而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却凭着他们那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本书将为你指点迷津!
  • 论语的提醒

    论语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论语的原文,给出了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论语的智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提醒。
  • 加缪的思想世界

    加缪的思想世界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热门推荐
  • 逐影红颜:月色倾代

    逐影红颜:月色倾代

    被家族遗弃的“煞星”强势归来,叙旧报仇两不误;厌倦皇族斗争的公主意欲出逃,某“变态”欣然相助?!一场皇宫内乱,各方势力云起涌动,几段彼此纠缠的感情引领众人相聚在一起走上变强之路,追寻那尘封多年的真相。放逐之地的战乱;魔兽聚集之地的凶险;历经各种冒险,为朋友,为恋人,生死与共。祺沐邬族人的罕见外出,只为寻找多年前遗失的“圣女”,神圣不容玷污的神山,竟被告知有与众人密切相关的“联系”。逐渐接近的真相背后,是美好的结局,还是阴谋的开始?
  • 杀手房东美房客

    杀手房东美房客

    最强杀手,回归都市执行最后任务。买了别墅做房东,保护美女成长。招租启事:诚意招租,男女不限,美女减半!★每天稳定更新,求收藏,求评论,求兄弟们的支持。流风感谢!★
  • 邪武御天

    邪武御天

    天洲大陆,风云再起。龙鼎现世,谁主沉浮。
  • 我只是我自己

    我只是我自己

    逝去的青春飘散在点点时间的流动之中回首往事你是否还记得被你飘散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的那些星星点点如果你还记得我,别忘记当初我们之间的约定?如果不是那么现实,我又何必会这样?那一年,我是你的谁?那一年后,你是否还记得我的笑容?爱过不后悔,友情会欺骗,真的假的,残酷,卑微,幽默,腼腆,胆小,你还是那个你,而我却早已离去。。如果你喜欢这本小说,欢迎加入企鹅群:20738132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学会工作 学会休息

    学会工作 学会休息

    不会休息的人常常以某些名人为榜样,认为只有废寝忘食、徐以继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并以牺牲休息为自豪。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许多名人所以在工作中做出惊人成绩并非因为他们以牺牲休息为代价,恰恰相反,他们当中许多人因为很重视休息,才赢得了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这正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本钱。本书收集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它们是爱的化身,是真情的足迹,是风雨人生的希望之光,是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之灯。它们都是我们平凡生命中的鹅卵石,捡起来放在口袋里,终有一天它会变成无价的宝石。
  • 俄罗斯之爱

    俄罗斯之爱

    这部小说以冷战为时代背景,是一部极为经典的惊悚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詹姆斯·邦德的任务就是要到伊斯坦布尔夺取一个价值连城的俄国解译密码机。书中性感而充满诱惑的俄罗斯女特工,紧张且激烈的打斗场景,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先进的高科技武器令人眼花缭乱,所有这些因素都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使这部作品成为007系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令人印象深刻。
  • 爱入心扉

    爱入心扉

    她是一个农村女孩子,努力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走出村子,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城市,他的出现彻底的让她改变了自己,他是一个霸气的总裁,却有着独宠于她的情爱,她会接受吗?
  •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全球经济激烈震荡,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陆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企业纷纷追求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业绩。同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销售渠道的形态,这就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依靠高科技手段,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电话营销”应运而生,由于它依靠科技优势,而且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方便的消费模式,再加上成本低、效益高的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销售渠道的新宠,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甚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销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