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800000009

第9章 中国与西方(1)

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

下文说的是几点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分析,更不是评价。

就一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而言,基本势态是:西方文化人来中国,是当老师;中国文化人去西方,是当学生。一百年来,这个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原因是:西人来教的,中国人去学的,说是西学,实际上是普遍之学。更确切地说,西学一直被视为普遍之学。

现代中国一直有西方热,现代西方也一直有中国热。但是现代中西文化交往,一直是“两个单向道”——表面有来有往,实际是单向。

如何单向

中国人去西方当学生,西方人到中国当老师。这个局面已经一百多年,至今基本格局未变。从世纪初康梁到西方学维新之道,顾维钧马寅初等清末民初留学生,到五四一代(例如整个《新潮社》)几乎全部留学,一直到50年代的留苏,八九十年代的留美,中国文化人看来一百年还没有毕业;而西方人,赫德来教中国海关税法,庄士敦来给溥仪启蒙,李提摩太卡拉罕鲍罗廷教革命之术,杜威罗素讲现代哲学,瑞恰慈燕卜荪讲文学理论,一直到近年詹明信傅利曼,教的东西,学的东西,不是“西学西术”,而是“学术”。

这当然是老生常谈了。我想说的是例外,既是“规律”,就有例外,本无足奇,但这些例外常有规律可循。中国人在西方也有当老师的:在人文社科领域当教师的,基本上是“教国货”。从赵元任起,“海外学者”的教学研究大多与中国相关。自60年代起,中国人文社科留学生大量留居西方,造成近年来西方“中国学”的巨大进展。

以普遍理论,或以西方文化为专业的人,相当稀有;其中有独特贡献的,更是凤毛麟角。我曾经追踪卢飞白等在西洋教西方文化的人物,他们即使书教得不错,研究或著述,却很难坚持留在纯西方或纯学术领域,大多还是转向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

另一个例外,也一样不例外:西方到中国的当学生的,近年渐渐增多,但是他们绝大部分学的是汉语,或是作中国课题研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条让文化学者争论不休的口号,在实践中却是一目了然:一百年的实践,西学被等同为普遍性,为体;中学明白无误是特殊性,为用。我这么说,并不是赞同这种假定的普遍性,因为此种假定经常闯祸:李德到中国教革命战争,不明白面对的是中国战争;傅利曼到中国教价格改革,不明白面对的是中国市场。尽管有此种教训,西方性即普遍性,这个设定,基本如旧:今日的知识分子,认为可以套用西方学院左派的文化角色,建立中国学院左派;今日的时髦青年认为西方式酒吧舞厅文化,就是“文化”。

中国一个世纪翻译的西方文化文学著作,看来超过任何国家,几乎无书不译。但是有例外:西方人写中国的作品,哪怕影响巨大,如马尔罗的《人境》,赛珍珠的《大地》,一直无法使中国人感兴趣。即使译出,读者也看不出好处。批评家都怪“细节失真”,中国人自己写中国的作品,细节就那么真实?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读者期待的西方性、普遍性被中国题材固有的特殊性破坏了。

西方人,不管他们对中国如何好感,很明白他们在当老师。詹明信到中国,讲的不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而是“普世性”的后现代主义,并且想当然地认为适用与中国。他也讲中国文学,说证明了他的论点:第三世界的文学,具有特殊性质,都是“民族寓言”。我想不通:为什么鲁迅写的是民族寓言,而卡夫卡或福克纳不能读成“民族寓言”?

近20年来,海外华人的西文文学,蔚为景观,与林语堂的时代相比,已经进展巨大。这两种文学,有很大区别。但是两者有一个相同点:无论作者在哪里长大,无论使用何种语言,两类作者都是在西方写中国题材。由此也决定了这两种文学,都难以返回中国:林语堂用英文写的《京华烟云》名满欧美,哪怕林语堂是汉语散文大家,这本大作依然让国人看不到好处。至于汤婷婷的《女战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在美国已经是现代经典,在中国始终受冷遇。

除了说,中西交流,实为单向轨辙,否则无法解释这个局面。

外行大师

西方对中国——这个希腊、希伯来文明最远的,也是最对应的他者——的密切注视,自17世纪耶稣会开始,至今已经有五个世纪。Colin Mackerras发现此种注视导致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形成钟摆式变动:大致每个世纪一变。但据他说,在20世纪,频率加快,有八次大摆动,几乎每十年一变。

此种摆动,受制于双向利益的周期变化:注视者(大部分关于中国的书籍与报道的作者)免不了受情绪影响。在先前,注视者大部分是传教士和外交官;在20世纪,还要加上记者和汉学家。所有这些“专业注视者”在西方文化中,大都是边缘性人物。作为一个集团,可能起相当大的作用,他们个人的影响力却有限,其爱憎不得不随“大气候”起伏。

然而,注视中国的,不只是这些专业人员。西方文化的核心人物——对现代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和诗人——他们的“中国爱好”超出于现实政治以上,更能凸现西方文化的长期关切点。而且,注视中国出于他们本人的主体意识需要,而不是职业必须。因此,如果他们的观察是负面的,例如巴尔特发现“文革”的口号政治是“符号过程的结束”,他就转到日本去寻找他的“符号帝国”,对中国三言两语打发。而不像“专业注视者”,失望就难免表示失望;“业余”观察者,不说便罢,真正钦佩才说话。现代西方的中国热,这才形成气候。

我不是说这些“一流文化人”超凡脱俗,他们也受制于正负摆动的大气候,但是有时我们会发觉,潮流正是由这些人推动,例如庞德之于“中国文字诗学”;马尔罗之于“东方革命热”,萨特等人之于“‘文革’热”。或许可以说,历史借他们的手推动潮流,而外行则是他们影响力的前提。

这与观察西方的中国人正成对比:中国专业翻译研究西方文化的人,尤其在本世纪上半期,常是知识界中坚:从鲁迅,茅盾,到傅雷,杨绛,都是如此。今天的人文学者,情况变化很大。但是谈到外国,依然不能容忍说外行话,说出来是丢脸的“硬伤”,内行才是影响力的前提。

三步三借

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主题,是现代性:先是推进深化现代性,后有反思批判现代性,最后试图代之以后现代性。有趣的是,每一步都起关键性作用的文化人“借鉴”中国文化——当然是外行地借鉴。

世纪初在各个文化领域中推进现代意识的人,哲学家如罗素、杜威,文学理论家如瑞恰慈、燕卜荪,政治学家如狄金森,美学家如弗赖,诗人如庞德、罗厄尔,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令人感动的赞美,而且认为中国古代哲学,诗学,美学,具有“惊人的现代意识”。

一次大战之后,西方文化界的主流对现代性作反思批判。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成为他们批判现代性的重要依据。最早是一批人道主义作家,如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毛姆,以中国文化的受辱,抨击现代性与殖民主义之间的伦理矛盾;二三十年代,马尔罗,斯沫德莱,休斯,伊文思等作家艺术家,则进而寄希望于东方革命;奥尼尔,杰弗斯,以及50年代出现的垮掉派诗人作家,希望在道佛的清虚无为中找到对西方“过分的浮士德精神”的平衡;布莱希特,梅耶霍夫,阿尔陶等人推进的实验戏剧运动,则以中国戏曲为理想舞台,借以形成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西方思想界从60年代后期,出现剧烈变化。从文化逻辑上,这是上述第二波的自然延伸。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主要是越战,中苏对立,以及“文化大革命”,直接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存在主义的亲中国精神,在安东尼奥尼,沃霍尔等人手中变成中国图像,在斯奈德,布莱等人的诗中与“深度生态主义”结合;60年代末,法国结构主义突破进入后结构主义,德里达,索莱尔等人,以中国文字、文化传统颠覆西方的逻各斯中心,阿尔都赛,福柯,克莉斯苔娃等人,以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言说权力分析;此后,詹明信以中国为分析对象,把后结构主义导向后现代主义。

这三步的推进,全靠“非汉学家”。他们思想的“中国根据”,可以说全部是皮相之见,有时荒唐之甚。但是西方文化史的推动者,是他们,不是汉学家。实际上,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课题真正详加研究,他们就不得不成为拘泥“真相”的专家,而不再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人物。考虑到这一层,它们对中国的阐释是否确当,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

误读时髦

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学者到中国访问讲学,几乎绵延不断。某些特殊场合,例如抗战期间聚集武汉与重庆的西方文化人(奥顿,李约瑟,费正清,瑞恰慈,高罗佩,斯诺等等),例如70年代到北京的“文革亲历者”(宋塔格,克莉斯苔娃,安东尼奥尼等),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

如果从他们各自在中国文化中发现“热点”上探讨,可以发现,20世纪西方的中国热,与先前几个世纪,有重要的区别。

曾经让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等哲学家为之着迷,为之高论一番的汉字文化,在20世纪更为迷人:费诺罗萨与庞德的汉字诗学,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德里达的“写作学”,索莱尔与克莉斯苔娃引申出的符号文化学。但是莱布尼茨与黑格尔,试图包揽全球文明,也认真地想对中文作个公正的评价;20世纪的讨论却有点明知故犯:庞德与克莉斯苔娃都承认过,汉语的真相,可能与他们的描述不同,但是无关紧要,他们演绎出来的复杂的理论,一样可以言之成理。

几乎相仿的情况出现在梅耶霍夫与布莱希特等戏剧实验家身上:他们对中国戏曲的观察,或许极为皮相(爱森斯坦还把戏曲舞姿比之于“中国象形文字”),但是发展出来的戏剧美学,的确发人深省,在现代文艺哲学的发展中,是个关键的转折点。以至于80年代的中国实验戏剧,都从他们的“误释”中寻找新起点。

第二个热点,则更与20世纪之前的关注点不同:除了狄金森,庞德,瑞恰慈等个别人,大部分中国爱好者都不再对儒家理论与政治秩序感兴趣,而道家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却成为中国思想最迷人的地方。由于现代中国知识界,这两种思想缺少普遍热情,需要“参与”的垮掉派诗人作家,只能转向日本禅学或藏传佛教作为替代。但是道家对海德格尔和雅斯培尔的哲学,奥尼尔的戏剧,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则无可替代。

第三个热点,是先前世代没有的。那就是东方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赛珍珠与马尔罗思想相差极大,他们笔下的中国,都离中国现实甚远。但是他们对西方30年代的影响,却相当类似。毛泽东对从萨特,威廉斯,到阿尔都赛,福柯,索莱尔,克莉斯苔娃,詹明信等西方学院左派奠基人,提供了一种非苏俄式的,也非纯西马式的,把支持“东方革命”与(西方)国内阶级斗争结合起来的新型马克思主义。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后结构主义,却已经包含后殖民主义理论,三者很自然结合成一体。因为这三者都与中国有关。它们构成了主导西方学界的批判思潮,而批判必然需要模式的支持。后殖民主义学者,如赛以德,斯皮伐克,巴伯等,难以充分融贯马克思主义,因为作为他们的注视对象是伊斯兰文化或印度文化,这两种文化没有接受过,更没有创新过马克思主义。“文革”中国成为西方学院热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所有这些“热点”及其理论,都是西方文化“内需”的产物:其理论,其推论,适应西方文化内部话语权力平衡的需要。因此,批评他们“一厢情愿”,把中国“乌托邦化”,其实不过就是说,它们不能当作普世性的理论。虽然“来自”中国,却难以应用于中国。这与本文第一节所说一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讨论,自以为有普遍意义;在中国人眼中,一旦讨论中国问题,就失去了西方学说“应有”的普遍性。

哪怕看到这些皇皇大名,没有中国文化人,会糊涂到误认为克莉斯苔娃,福柯,詹明信等人对“文革”的观察,可以作我们的评价,就像不会说庞德或德里达对汉字的见解,可以给中国文学现代性。

中国特殊性,并非绝对不可能沿双单行道开回来。例如近20年中国“实验戏剧运动”就成功地把借鉴西方实验戏剧,解释为回到中国戏曲源头。但是任何此类“出口加工”式的借鉴,要中国思想者作双重转化阐释——先还原到西方现代的文化动机上,再还原到中国当代的必要性中。

把西人的无心误读,变成我们的有意错用。此中曲折的借鉴策略,看来复杂之极,实际上自然而然:沿着两条单行道,来回搭顺风车。

同类推荐
  •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他还一直爱不释手,直至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在病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时常很有兴致地和身边的同志谈论和评说。本书重点将讲述了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批注、评论和轶闻趣事,不但让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而且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智慧。
  •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十五个关于各类美食的故事。穿插于蛋糕、甜点、意面、咖喱酱肉、鱼子酱、螃蟹浓汤、鲜蚝之间的,是女性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的领悟和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执着。这种食物与情感交融在一起的感性文字会轻触到她们柔软的内心,让这些在都市中被迫坚强成长的女性能够通过阅读抚慰心灵的孤独与冰冷。
  •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赵燕翼文学精品集》主要分为:小说、童话和随笔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桑金兰错;老官布小传;穿绿衣的蛇郎;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贵妃墓和织锦台;拉卜楞皇后翠琅错等。
  •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觉得除书以外,没有更宝贵的东西了!书能帮助他的思想,能告诉他许多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无论对于那一种事情,心里都很能了解;并且他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少年,很喜欢听人的赞美和颂扬;一双黑漆漆的眼珠,时时转动,好象表示他脑筋的活动一样
  •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胡适说:文学与历史

    大半个世纪,胡适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大师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承前启后的第一人,是倡导文学改良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精要,也最易于大家把握的篇章,阅读本书。不但能让您能窥见胡适先生思想宝库中闪烁的数不清的珍宝,也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热门推荐
  • 女神名单

    女神名单

    一个来自神秘组织的杀手,为了实施组织的惊天计划,化身为无节操逗比守护在女神身边。从此纵横都市,调戏女神,天下英雄皆为臣服!
  • 零素效应

    零素效应

    人类发现了一种名叫零号元素的物质,因为对它的认识少之又少,所以只能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零位。零号元素让人类制造了超光速引擎,让生物武器成为最强力的武器之一。自古相传的古老预言提到,银河中所有的生命体无不在一个可悲的死循环中生老病死,苟延残喘。每隔五千万年,一支从未知次元袭来的神秘机械军团会扫荡全体文明世界,消灭一切生物并抹杀掉自己的存在证据后,留下成片的废墟扬长而去。薛皓是一名童年就父母双亡的年轻人,他虽然是名孤儿,但却成为了最年轻的星联士兵,他的任务就是前往银河系最深处,揭开这个军团的神秘面纱。==========《零素效应》将会是四部曲作品,分四本书完成,牺牲点击率和推荐票,力求完美。此为第一部。
  • 妃常难追:妖孽王爷悠着点

    妃常难追:妖孽王爷悠着点

    她本即墨王朝的嫡公主,却因天生废柴,累母被贬,姓氏被褫,幽居冷宫备受欺凌。她是“幻影”组织唯一的白金级杀手,却在退出前夕惨遭背叛,中枪坠崖。当她成了她,又会在这个世界掀起怎样的波澜?炼丹炼器,修灵驭兽,一不小心被一枚吃货缠上,居然还招惹了一个妖孽未婚夫……那啥,其实人家才十三,还小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凌天三界录

    凌天三界录

    仙亦何安,魔亦何欢。到底是天仙、地魔,还是天魔、地仙?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成仙成魔都是虚妄,无敌天地逍遥凌天!
  • 非婚勿扰

    非婚勿扰

    在好友的订婚宴上,她被人设计,与好友未婚夫发生关系,被迫与好友决裂反目,害得好友伤心出国远走,她也沦为了人人喊打的“心机女,破鞋”。三年后,当她以为噩梦尽失,可以平静的生活时,却又遇到了那个男人,并被迫与他签下一纸包养契约。她小心翼翼的守护自己的幸福,愿意付出一切,可就在她以为美梦即将成真时,好朋友却从国外归来,这一次,她又能否甘心再次退让……
  • 网游之机甲战士

    网游之机甲战士

    一个只属于机甲的游戏,看任海平在陌生的殖民星球上披荆斩棘,成长为强大的机甲战士!
  • 英雄联盟之龙脉

    英雄联盟之龙脉

    瓦罗兰新的动乱已经来临召唤,符文,魔法,传承来自海洋的灾难来自虚空的恐惧来自冰川的守望巨龙咆哮,王者之刃,当你选择了这个人生,你就没有了退缩的余地。
  •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乾坤鱼编写的《诸葛亮(躬耕隐士成为千古谋臣)》是“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中的一本。《诸葛亮(躬耕隐士成为千古谋臣)》中包含了人物简介、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分为“少年才子”、“游学拜师”等数个部分。
  • 怪医之圣手宝典

    怪医之圣手宝典

    救治身染男性重病的皇亲贵族,将其完整的转化为女性,让他继续玩弄权势。爆发第一次病毒战争,研制让所有女人都为之抓狂的养颜制品,化解无数奇难杂症。曾经悲痛的年奇幻神秘的宝典无法预知的年代
  • 恶魔总裁的小妻子

    恶魔总裁的小妻子

    奉命挑妻,顾淮墨选中卫家最不出眼的卫紫。他绝对强势、霸道,只想要一个乖乖听话的老婆摆着好看。可是这像小可怜一样的妻子、胆小,听话都是表面的,她骨子里却是叛逆至极。顾二公子看走眼挑了个小妻子,LOLI与大叔的争斗,懒散与严肃之极端。他顾淮墨要是还搞不定她,他就跟她姓,吃干抹净不服再来。这霸道的老男人卫紫不放在眼里,天天不给他招事她就难受,老牛吃嫩草,你行吗?爱上他不可能,他都差不多可以当她爸了,哼哼。卫紫,他的小妻子,他只想放在手心里娇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