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800000029

第29章 也曾评说几个作家(6)

重新发现一位诗论家——邵洵美的诗歌批评

这本诗论集,英文的,中文的,合起来是相当厚实的一本,讨论了中国诗外国诗白话诗传统诗的各种问题。但是按年代一排,可以发现邵洵美写这些诗论文字,前后只有5年时间:从1934年起断断续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1938年至1939年似乎是邵洵美诗论的爆发期,他在《中美日报》上连载了近一年的《金曜诗话》,然后就完全停笔,再也不谈诗。

邵洵美的其他文字,其他活动,延续岁月长得多:翻译,他做了一辈子,从1926年起,到1968年去世后依然有译稿等待出版;编刊物开书店更是这位文坛活动家的本色行当,从1924年他18岁时编辑《狮吼》到1950年去北京试图扩展“时代书店”未成才告结束;他的小说和散文写作也从年轻时延续到40年代。他也极多产,一年可以写15万,可以写80篇文字,延续多年。30年代,他一直保持了大致一星期发表一文的写作热忱。这些并不奇怪:邵洵美是文坛全武行,十八般武器全使得。他鸣于世的是诗,是诗评,偏偏这两种活动延续时间最短,诗只写了8年,从1924年19岁开始,到1933年27岁时他就放下诗笔;从1934年,他开始写诗论,直到1939年失去了发表的领地。作为诗人,作为诗论家,看来邵洵美珍惜羽毛,不得不写,才写。

而且,邵洵美写诗时不写诗论,写诗论时不写诗,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个人性的。也许1931年底徐志摩的不幸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大,让他停笔写诗。也许年近而立,让他心性成熟,能够静下心来细看细评。不管怎么说,把这两种活动在自己生命中隔开,给了他的诗论一种气魄:写诗论诗评,本来就需要一个必要的批评距离,不至于为自己的作品吆喝,也不在自己心仪的路前打锣。邵洵美讨论许多人的诗,对许多当事诗人赞美有加,却从来不谈自己的作品,一行都没有引过,一首也没有提过,连他自己也写诗这句话都没有说过,最多只提到他作为编辑处理来稿的经验。这是他的诗论至今耐读的先决条件。

邵洵美的诗论是“为时而作”,是他生命中某个阶段有感而发,更因为是中国诗歌已经发展到了某个阶段,迫使他有感而发。到1934年,中国诗的发展的确到了一个关键点:早期反传统的战斗热情已经难以找到敌人,开拓新的语言方式的使命感结束了,各种“尝试”也到了检视成果的时候了。批评成了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这一点邵洵美看得很清楚:“现代中国文坛上,诗是被人用得最多的一种体裁……但是,我们都知道,小说与戏剧的进步却更其来的显明,缺乏批评不能不说是最大的原因。”

这个工作需要有人来做,邵洵美挺身而出来做这个工作,是顺应时代需要,也是他自己的使命感使然。而且这个工作也只有邵洵美才能做:他本人是诗人,学文学的留英学生,参加过多种社团,作为刊物的编辑,了解文坛动向,出版甘苦,“沪上孟尝君”也使他结交各方各派的诗人。30年代,是流派时代,是争论时代,流派之间的争论会忽然变成个人意气。要能超脱,就得有胸怀。

邵洵美拿起诗歌批评之笔,也是因为一批杰出诗人突然出现。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提醒人们“诗坛并不沉寂”,诗坛其实从来没有如此热闹,因为“他们的技巧是一天天成熟,他们的才能也一天天在发展”。“他们”是谁呢?是卞之琳、朱维基、方玮德、曹葆华、陈梦家,可以说这些都是新月派的朋友,但是他对臧克家、戴望舒、方令孺一样赞美,这些都是1933年出版了诗集的青年,这一批“30年代人”,无论左或右,这时候显现了异样的才华,30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新诗一次规模不小的星河爆发。他也注意到左翼诗歌,救亡诗歌,在他连续几年署名Zau Sinmay(“邵洵美”三字的上海音英文拼法)为英文刊物《天下》写“新诗年记”(Poetry Chronicle)中,介绍了郭沫若、田汉等。

但是邵洵美并不是没有自己立场左右逢源,他的诗论,应当说有偏爱而无偏见。他一直被认为是唯美派诗人,他的诗论却并没有追求唯美,他只是并不隐瞒对形式特别注意,这在30年代很不容易做到。他呼应梁宗岱的论断:“诗,最高的艺术,更不能离掉形式而有伟大的生存。”这话不是空话:他手里有形式美的最佳例子,卞之琳刚出版的《鱼目集》。他不无欣慰地说:读过此诗集,“我们便知道初期白话诗的秧苗已成熟地结实了”。他呼应陈世骧,称赞卞之琳诗是“内容与形式的绝对调和与统一”,甚至认为比徐志摩的诗“在技巧方面已经更进了一层”。他特地举出《距离的组织》这首诗,来与胡适对比。为了坚持自己支持的观点,他不惜与朋友对垒:为了捍卫卞诗“晦涩”的权利,他不惜反对胡适与梁实秋,指出梁实秋“缺少文学批评家应有的了解的能力与虔敬的态度”,而胡适要求新诗“人人看得懂,人人写得来”,被他一再嘲笑为荒谬之论。

更难能可贵的是,邵洵美没有手捧西方文学的饭碗,借熟悉西方新出诗派新出理论,一味拿“时新”唬人。虽然他1934年的长篇论文《现代美国诗坛概观》,令我这个大半个世纪后研究美国诗的人汗颜:他不仅对美国诗坛的扫描切中要害,许多基本文件,例如T·E·休姆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以及《意象派原则》在这篇文章中也是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但是他并没有被意象派对中国诗的热心过分趾高气扬,他冷静地指出:中国古典诗对意象派,就像指南针对现代科技,都是文化转化后的产物。他指出研究新诗应当用的方法之一是“中国与外国的比较”,为此他写了长篇论文Confucius on Poetry(《孔子论诗》),详细比较了儒家诗观,与希腊人的立场。这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论文之一,在中国尚无这个学科,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称之前,有此实不必有此名。

同时,邵洵美也是最早提出新文学对传统否定过多的批评家之一,他说他经常指出应当“补足新文学运动者所跳跃过的一段工作:即造一个‘文学的过渡时代’”。因为中国文学从旧到新,一步跳过了必要的过渡,应当回过头来补一补:要把过于“西化”的文学往回退一点。这样的号召,的确需要魄力。

特别要谈一下的是1938年11月到1939年6月在《中美日报》上连载31篇的《金曜诗话》,这是30年代最长最彻底的系统诗评,有四万多字,是一本书的规模。邵洵美是在避居租界时写作这批文章,这两年正是他与项美丽合作编辑《自由谭》的繁忙时刻。这部诗论显然是以普及为目的,拟想的对象是读报的大众,但是触及问题之全面,组织之缜密,按部就班有计划地讨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方方面面。诚然,30年代有过各种翻译的诗论,真正针对中国新诗的系统诗论专著只有个别例子。到1939年前,中国还没有过如此系统的中国新诗评论。可惜写成之时正值兵荒马乱,这个系列批评未能印成书,否则应当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艺术专著之一。

这本诗论不容易写,不仅是因为必须对新诗全面发言,不躲避任何问题,而且整个中国已经被抗战的烽火吞没,中国诗歌,整个中国文学,在战争中动员起来。邵洵美本人也参加到抗战事业中,翻译《游击队歌》。奥登与依歇伍德在《战地行》(Journey to the War)一书中描写了秘密从敌占区潜往上海,会见邵洵美等人的情景,参与翻译出版《论持久战》。虽然战时宣传压力非常大,然而一旦回到诗歌理论,邵洵美的诗学观念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在抗战中的诗和诗人》等好几篇专题中,他面对抗战时诗歌的任务这个棘手的问题,立场毫不退缩,措辞绝无含糊:“诗的确是可以深入人心的宣传工具,但是深入人心的宣传工具却并不只是诗。”

读邵洵美的诗论,有时恍然昨日,他讨论的问题,许多在今天依然是问题;他说的话,今天依然需要倾听;尤其当他仔细分析汉字发音对意义的作用,唇鼻音“腻性”,唇送气塞音“敌性”,舌尖边音“活性”,舌擦音“凶性”,唇齿擦音“动性”,不禁令人拍案称绝。我经常感叹中国文人说大话谈玄的多,做实事想问题的人少,对汉语发音的“像似符号性质”(phonetic iconicity)细致分析的有心人,至今我只看到邵洵美一人。

尤其当他提出黎锦晖“毛毛雨”等歌词创作,“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是不可抹杀”,把歌词与诗相提并论,恐怕半个世纪之后,今日的诗评家,还缺乏视歌词为重要诗体的眼光和胸襟。

尤其当他一再说:“我们今天只有写诗的人,而没有读诗的人”,我不禁莞尔。我们的确需要邵洵美来教我们如何读诗。他指出批评实际上是新诗最薄弱的环节,新诗缺少的是“中间人”,他看得很准。但是他不停留于指手画脚,他动手解决问题,而我们就有了这满满一本值得一读的诗论。许多人说邵洵美是公子哥儿,洋场阔少,自奉不菲耽于享受,散漫而无章法。但是请看这本诗论集:有几个诗人想问题如此系统周到,但是整个中国批评史几乎从来没有提到过邵洵美,他作为一个诗论家的成就一直没有人注意到,这是奇怪的事。

是的,还是他,这位著名的唯美诗人,但却是一位认真的、勤奋的、论述系统的诗歌批评家,写的诗论在70年后,依然值得我们好好读。

同类推荐
  • 润物细无声:文史作品选读与鉴赏

    润物细无声:文史作品选读与鉴赏

    本书分人物春秋、诗家气象、词中风情、游记四部分。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起点不同,各自设定的目标不同,采用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我们都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面对的都是人生;尽管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命题,大家都在采用加减乘除等不同的方程式来解答这些人生命题,或许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愿我们都能有一份自己满意的结果。
  • 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

    真正的名人,吸引人们关注目光的往往并非是他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而是他们的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盛名之下,真实的名人是何样子?《光荣的荆棘路》辑选的文章将带您一起走近名人,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光环背后的苦乐喜忧。这里有大师的画像,有岁月的朝花夕拾,有繁华落尽后沉淀的思想。他们经纬交织的阅历,映射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一起来走进这一精神殿堂吧!
  • 秦岭论语

    秦岭论语

    本书为“紫香槐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辑,收录了作者原创散文三十余篇,值得广大读者收藏。
  • 稀薄的秋凉

    稀薄的秋凉

    作者倾情于人的生存,大地的处境。身边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而旷野却日渐凌乱。那些蔓延的青草与树木,淤泥的田园与农耕都被覆盖,人与事俱不能怀旧。精神或物质处在双重夹缝中,境况窘迫。不可尽言。分为经过北坡、月夜无眠、稀薄的秋凉、折断布谷、李白那只酒瓶、蝉声满树、春雾迷离、水与泥、随手九辑,收录了《谛听早晨》、《春天已经走远》、《阳光灼伤这个盛夏》等60多篇散文。
  • 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本书分为“中国西部民族团结考察报告”、“中国东部民族团结考察报告”以及“世纪之交对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思考”三编内容。
热门推荐
  • 神语之时

    神语之时

    她是林家镇的孤女,却被迫隐藏于妖之中,她的秘密就是浑身缠绕的血红色咒符,她的以后的路子如何走,她将一步步发现自己神秘身世。千年之前中原大陆那场人人闻之骇然的腥风血雨究竟同她有何关联。而今溺魂河封死,万物生灵轮回不再,中原瘴气弥漫,魔物丛生,她将以何种姿态站在天下苍生的顶端终结这一切。
  • 吐谷浑王国

    吐谷浑王国

    揭开土族历史神秘的面纱,穿过历史的烟云,去领略那一段峥嵘岁月。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里,有这么一群造时势的英雄,他们豪情万丈,他们壮志凌云,他们用他们的血和泪,在西北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写下过无数无数的传奇……
  • 呵护孩子成长的智慧故事

    呵护孩子成长的智慧故事

    写在前面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天真、活泼的精灵,他们那童稚的心灵迫不及待想要去了解、去探索这奇妙的宇宙……
  • 招魂夫婿

    招魂夫婿

    她是岭国威武大将军之女,有一个战神般的父亲,一个宠爱自己、贵为皇后的姐姐,因而锦衣玉食、地位超然。她心仪当朝五王爷,只待相嫁与他。谁知一道圣旨却将一切化为泡影。这一道由宠爱自己的亲姐姐求来的圣旨,让她从仙境落到了地狱。皇恩浩荡,她被赐婚于当朝三王爷,那个厌恶她的男人!新婚之夜,一个意外的摔倒,她的魂魄离体,身体被异魂霸占!从此以后,她成了孤魂野鬼!凄惨如她,却还被自称是青云山弟子的邋遢男子追赶,说什么不能让恶灵为祸人间,要收了她!倒霉!倒霉!倒霉!重要的事说三遍!!!!这上面这三炷香,以告神明“我钟玥云发誓,一定要夺回我的身体!”
  • 清月盈舞:人约黄昏后

    清月盈舞:人约黄昏后

    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上班族女孩子,因旅游故宫引发一次意外的穿越,她用真情去换取姐姐的感动,用爱与计谋为姐姐重新赢得宠欢,面对众阿哥频频献殷勤,她笑着敷衍,最后在哪遗落了自己的真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恶魔三王子恋上三大拽公主

    恶魔三王子恋上三大拽公主

    三位公主从小一起长大,个个出身豪门都有着美若天仙的面孔,她们三个有着深厚的友谊,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父母就让她们三个去依圣学院读书,父母说为了她们以后继承家族打好基础,三位千金大小姐要求父母隐瞒她们的身份进入学校,当她们遇到恶魔王子时,她们的命运是否会像摩天轮一样旋转呢?是否会找到自己的王子
  • NANA,世上另一个我

    NANA,世上另一个我

    这是一本奉献给NANA迷们的书,也是一本LOVE FOR NANA的书。这里面记录了热爱NANA的心声,一本漫画NANA给了我们无数个悲喜交织的日子,有欢笑有泪水,里面有我们自己的青春,我们自己的友情,也有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都记得在东京有两个NANA为了自己的生活走着自己的人生路,一路充满艰辛。有人说生活固然也难,可是唯其难也许才值得我们去过。携着NANA的手,就那样一步又一步地走过自己的年轮,仿佛我们之间都认识了好久。
  • tfboys之幸福之恋

    tfboys之幸福之恋

    三只会怎么跟三个女孩子擦出爱情的火花呢?我是学生党,六年级。写的不好请见谅。
  • 世间鬼道

    世间鬼道

    从小就爱思考自命不凡的谢申,当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阴阳眼之后,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 我有一艘海盗母船

    我有一艘海盗母船

    我有一艘海盗船母船,能生好多小海盗船,飘荡在世界主要航道上,每周劫一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帮助来自第三世界的最贫困人民组成了“保护海洋妈妈不受污染和平组织”。每月举行一个顶级拍卖会,卢浮宫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传世藏品,世界级别博物馆珍藏,埋藏在大海深处的稀世珍品,全世界范围收货,只要你敢卖,我就敢拍。我们的口号是:天空归上帝,海洋我老大。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世界第一大自由势力。穷就孤苦一生,富则调戏天下。主角非常聪明,非常强大。(无修真,不玄幻,没异能,除了海盗船一个bug,没任何金手指和超出现实的东西)PS:请给点推荐,收藏什么的,随意就好,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