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800000027

第27章 也曾评说几个作家(4)

死亡诗学:访顾城

“ 为道者……杀人自杀,无为无不为。”

——顾城

这是朦胧诗历史上最朦胧的一章。是是非非,长长短短,将是文学史上又一无法说清的题目。

仔细读一下顾城十多年的创作,一个比他的结局更荒诞的结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一直在营造一个诗学和哲学的精心准备只能将他引向最狂暴的死。

或许,一个50岁的顾城,戴一截裤腿帽,还在宣讲 “自然”,还在诗法童心——别的还让他做什么?——反不如现在打个句号。旧日的朦胧诗人大半走向海外,到了海外后,诗行与脸容反而都清晰了,面具拿下不见得都是好事。

不幸的只是殉葬者。

还有顾城作为诗人的那一半。我一直认为,这个一半,是当代中国最有才华的,至今无人出其右。

对诗,对自己,对世界,顾城可以说十多年一以贯之。如果有个别前后不一之处,也只是越来越剔净别人的影响或时尚之见。移居海外,没有改变他的诗学,只是缺乏社会调节,冥思中容易推向极端。

他生就该写诗,不用七步,出口成章。1986年时据说他的诗就有上万首之多,不少人对早已成名的顾城在任何地方小刊上都投稿迷惑不解。顾城自己说:“只要有稿费,能让我到上海去看谢烨,诗发在哪儿不一样?” 出名得利并非诗的预设目的。

他的名利心可能是当代中国文人中最单薄的。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到新西兰海中的小岛上去隐居?他要躲避什么呢? 既然在俗世俗物中照样任性率性,有什么必要到荒岛上去“正本心”,“从根儿上纯起”?既然在市嚣之中,在盛名之下,顾城心无旁骛,有什么必要真得去砍柴养鸡?

隐居本身是面临困境的表征。

他离开了隐居的岛,长旅欧洲,周游各国,就是怕回去。磨蹭了一年半,还是得回去。回去不到两个星期,路走到绝处。

这一代诗人有好几个很有演讲才能,但恐怕没人比顾城更会讲,更喜欢讲。少至一二朋友,多至成千上万,只要有听众,他就滔滔不绝,娓娓动听,迷住一屋子人。他倒没有垄断讲台的意思,但是他京味十足的生动叙述前,其他人只有听得两眼发光的份。

要他的题目不重复不太可能,不能要求和尚每次念不同的经。

他并不是个不需要听众或读者,只为自己或只为未来写作的狂士。听众越入神,他讲得越生动——关于他的儿童时期,关于他如何开始写诗,关于荒岛上的生活,最多的当然是他的诗学观。

参加过1985年四川巡回朗诵的10位诗人,受到如今只有名歌星才受到的狂热包围,以及此种群体狂热,恐怕谁也忘不了那种心灵震撼。顾城一样没有忘记当时的种种追星逸事。虽是当作笑话,孤寂中讲述另有一番滋味。

“北京市作协的头儿开始看不上我,”顾城笑着说, “ 后来发现只要带上我,买车票住旅馆就不成问题,才明白过来。”

1992年夏天我和虹影去中欧东欧闲逛。顾城从柏林写信来,告诉我们从机场下来到他的住处的路线,搭哪个车,转哪条线。详图注满准确的德文地名。当时我们就纳闷:这就是那个口口声声离开妻子立即迷路的顾城?

顾城的崇拜者很多,但在有一个圈子中崇拜者的比例相对来说很少,那就是同代的男性诗人——非朦胧诗人,朦胧诗人,后朦胧诗人。倒不一定是同行相轻,不少诗人认为顾城的长不大像是矫情。

或许他们是对的。或许顾城“任性的孩子”是一种角色,或许贾宝玉的任性也是一种角色,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放弃这角色,“接受改造”。贾宝玉也不能出家做和尚?

但是如果顾城只能演某种角色,而无法顺应局势改弦易辙,至少不能说他是假装的。

在柏林,每晚长谈至深夜,基本上是听。我们听得入迷,可能使长谈者越觉得可谈。谢烨同样健谈,如果有她在场,两个人抢着谈的多半是使满桌哄笑的往事——学演员朗诵之不三不四,讲名士风流怪相百出,说荒岛异人奇事无穷……

但谢烨常晚归,说是夜以继日在学电脑,学德语。谢烨无所不学的胃口当时就让我们惊奇。她不在,顾城照样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且常常进入意识中更深藏一些的人和事。

那个女孩叫李素华。华裔越南人,从海上漂出,遇海盗,遇暴风,居难民营,最后到德国。1987年顾城访德,李素华在特利尔大学学中文,来做导游。李明惠清雅,性情淡泊,宿舍里贴着自己写的条幅“半为俗人半是佛……”。问她读中文将来做什么工作?“没有目的,还不是嫁人生孩子。”一个女孩,经历生死之劫,却能从容述之;聪颖过人,却又无欲无求。

这女孩使顾城难以忘怀,虽只见过一面。1991年顾城重到德国,托人打听,李果真已不知去向,无踪可求。

讲了这女孩的事,顾城久久黯然。

那时我们还不知道顾城后来写在《英儿》中的事。虹影与这个第三者是旧相识,知道是由顾谢夫妇之助去新西兰。曾问过两句,不得要领,自然不宜再提。那个夏天,“英儿”还没有与人出走,风暴尚未来临。

顾城的散文诗组《激流岛话画本》,全是妙趣横生的雅语。最后一篇献给李素华这女孩,严肃沉重,与其他完全不同:“吾久而后契于南海红楼,方觉女儿性乃天之净土,可知、可见、可明、可断。”

天之净土,自然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一个只见过一面而永远断了联系的甘为平淡的女子身上。在“南海红楼”,在《英儿》所写不无夸张的三角艳情之中,女人各有可爱之处,也各有俗气之态。那个引导诗人的“永恒女性”,只是个神话?或只是一瞥即逝的幻影?无怪乎顾城要在“女人性”、“女孩性”之间作劈发析毫式的区分。

他黯然地说:“谢烨从来就没有,哪怕一次,说‘我爱你’。”

这能怪谢烨吗?一个女人要扮演母亲角色,又如何扮演爱人?

顾城自己恨不生为女儿身。作为女儿的顾城将是天之净土,不然何必为之?

虹影与谢烨在厨房中说些话,顾城忽然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看我画了个小仙女。”谢烨作嗔:“去!去!”

据说他12岁就写诗。这么说,写了25年。

读不到他的全部作品,就几个选本来看,一直到1983年,顾城诗作一直处于少年期:天然明丽,顺情直遂,有评者称之为“唯灵浪漫主义”。某些诗,如《黑眼睛》,被读出政治含意;《近的云》,被读出哲学含义。如果不是选家有意挑出(所以说文学史是选家写成),怕不是顾城的典型作品。

从1983年到1986年,我个人认为是顾城诗歌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流畅但极富幽韵,平易却几乎无法索解,高度凝练,但几乎每首诗都包含着让人只窥到一二眼的故事。尤其是以“颂歌世界”为题但从未单独结集的一批诗,有一种战栗的神秘。

1983年是朦胧诗人纷纷转向的一年:江河、杨炼转向寻根,北岛转向哲理的深沉……顾城的转向却从未有人提起。实际上顾城80年代中期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朦胧诗,尤其是名为“颂歌世界”的那一组诗。除此外,所谓朦胧诗,只是一个方便的伞形称呼。

但是1987年顾城应邀出国,在欧洲各国游历近半年之久返京,不久又去国远游,定居于新西兰,次年迁居奥兰福海湾中的瓦西基岛。从这时起,顾城的诗风忽然又往回变,回向孩童心绪,稚儿言语,浅谈心境。

我这分析并非绝对,1990年的集子《水银》尚有一些诗似为颂歌世界的遗迹,但风格的变化是明显的。请看这二首,即可见80年代中期之后风格之剧变。

狼群

那些容易打开的罐子

里边有光

内壁有光的痕迹

忽明忽暗的走廊

有人披着头发

村子里鸟不多了

是不多了

出来走走

村里有

村外也有

前一首的底蕴是智性的,虽然语言形象而感性。深意作浅语,只靠“道能为一”,隐约中似乎有个故事,只给出一两个镜头,读之令人悚然而惧。后一首,几乎是取消内涵、削平深度的范例,真所谓“常德不便,复归于婴儿”。

顾城最后几年的诗充满了象声词,非文之词,前语言。

对这样一种“回归童年”,顾城不得不自辩。最近几年也是他一生最热衷于玄谈的几年。

“自然”,是顾城的上帝。他有个独特的解释:“‘自’是本体,‘然’是哲学态度。”顾城的“自然哲学”是西方哲人说的那种本体论,是“同一的,超越有无之上的……最初最终的和谐”。

诗学不一定需要本体论的支持?为什么顾城要找这样一个本体?恰是因为顾城的诗学拒绝讨论方法论。

在《老子》中,“自然”虽然是一个最高存在,它的提出却是作为方法论的指归而出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心努力皈依的方向,而并非其本态。

同类推荐
  •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本书介绍了一种职业——国际灵柩送还士,就是将在国外去世的日本人接回国内,并做基本的防腐处理和遗容整理,再送到家人的身边。如果是外国人在日本去世,他们就根据死者的宗教、民族习惯处理后送出日本。这些死者有的是远赴海外工作的儿子,有的是看上去很乐观却选择自杀的朋友,有寄托了三代人关爱的小孙女,也有死于恐怖袭击的记者……本书以国际灵柩送还公司的社长——木村利惠这个女强人为主线,从死者的家属、新入社员工、创始人、灵车驾驶员,以及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围绕国际灵柩送还这一行为,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
  • 无桨自帆

    无桨自帆

    常言道“世事难料”,渐趋式微的古体诗词,近一时期却大有风行当道之势。且不论老一辈众多爱好者,单就网络上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的群体涌入诗词天地,便是中华古典诗词这一国之“雅器”极具顽强生命力的明证。同时,令人感佩的是,诗词创作者与古代士大夫作诗心态几乎无异,往往劳者自歌,非以文章谋稻粱,吟诗填词只为余暇之雅兴。故诗人或抒发情感,或关乎民生,盖出于知识分子自觉良知与社会责任也。
  • 尘封日记

    尘封日记

    这是一本尘封了八十年的日记,原作者乃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有意无意地将那个年代里的大学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大学生本该是一个朝气磅礴、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群体,而日记中所记录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里的那群大学生却生活颓废,毫无进取心可言。他们上课不为多学活用,却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生活中充满了抱怨,他们比拼的不是谁的成绩更好,而是谁的衣着更时髦,谁的打扮更摩登。学生是这样的一群学生,而他们的老师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要么是封建的卫道者,要么是文化的强盗,尽是一群学校里的关系户。他们道貌岸然,与学校联合起来一起剥削学生。
  • 莎士比亚情诗录

    莎士比亚情诗录

    本书收录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全集》等书中的情诗录百余篇。书后还附有莎士比亚年谱。
  • 边缘人札记

    边缘人札记

    本书为“青年精读书系”之一。徐刚,1945年生于崇明岛西北角,世代农人之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徐刚九行抒情诗》、《倾听大地》、《伐木者醒来》、《梁启超》、《守望家园》、《绿色宣言》、《长江传》、《地球传》等。
热门推荐
  • 心铭九荒

    心铭九荒

    天非天、地非地,亘古欲求遮尘世,人心、本心,我之心,欲带苍生换新天。执掌天地巡游万界,万物不改初心,混沌世界不掩本心。林安本是乡野一少年,拜宗门,渡红尘,却有一腔热血浸了岁月,悟了天地,懂了世界之心。战百世而不轮回,武道之巅却不修行,渡不了我!我便渡了这天地。
  •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之一,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
  • 两面杀手

    两面杀手

    违抗宇宙主宰拉卡斯的圣令,银河大帝奥菲斯被处决,神力,记忆被封,重新投胎做人,再次在人间修行。一位银河系的主宰,转世成为绝世杀手,演绎了一场绝世盛宴!
  •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铸剑之金盾

    铸剑之金盾

    周文剑,一个吊儿郎当的高二学生,志向不高远,身世不土豪。平时没事给家长和老师闯点祸,但是生活却给了他最大的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文剑被选中成为“天目”。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等待的是美好未来,还是无线危机。无名小卒被选中,被迫担当责任。他能否坚持,还是归于平淡。
  •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汉赋与赋诗制度》、《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等。
  • 谋爱成瘾:双面娇娃攻心计

    谋爱成瘾:双面娇娃攻心计

    她爬上了帝都权少的床,却被狠狠的摔下。结婚一年他都没碰过自己的妻子,没想到一旦沾上,却是致命的毒药。我的妻子可能是个精分——北宫大人后来是这么对医生说的。冷漠的可以将他踢下床;热情的半夜偷偷潜入房;仙女时不食人间烟火拒人千里;逗比时敢上爬房梁下钻床底。假面千金苏雪熙怒摔桌,放屁,你才精分!“看,偶尔还敢以下犯上,医生你看可还有救?”“精分哪里不好了,高冷御姐活泼少女清纯小妹妖娆女神你都有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说,今晚要哪个!”
  • 诛魔之杖

    诛魔之杖

    一个强大组织,他们的爪牙遍布全球角落,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统领世界。布鲁斯魔法学院,一所负有盛名的魔法学院,一名叫韩玉林的学生,他的命运在自动改变着,而他的存在是世界的焦点,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一场场触目惊心、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不断的在他的身边围绕,挥之不去!当他被一只巨鼠带进一个地下密室后,一本魔法书籍彻底改变了他,亲情、爱情、友情,他的人生波折不断,他的命运将彻底与这个世界的危机联系在一起。魔法无边,人间有情!一个史诗故事,展开篇章!
  • 亿万婚宠:腹黑帝少的傲吃妻

    亿万婚宠:腹黑帝少的傲吃妻

    正文版简介:她,是神秘而又令人哭笑不得的千金。他,是温柔而又冷酷的统治者,当他遇到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小白版:“染染,帮三哥把这个系统编写完成,可好?”“不要。”某位吃货坚定的回绝。“哦,看来我的蛋挞还是扔了吧”“三哥,有什么地方需要小妹的,一句话的事,最多3天,保证程序给您送货上门。”……众人倒地半月没起来。(作者简介无能,大家见谅……)
  • 王爷很头疼:妃常无良

    王爷很头疼:妃常无良

    二十一世纪的古武世家的大小姐,从小被人捧在手心里,备受宠爱;但是一场阴谋让她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时代。在那里,人们都是以武为尊,她却穿越到了相府的废材身上……天生废材?本小姐用行动让你们明白她:欺我者,我必百倍奉还他:动我的女人,虽远必诛当天大的秘密揭开,才知她身份不凡且看他们如何在异世大陆翻云覆雨,一手遮天,且创造一代佳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