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9000000014

第14章 身在异乡(1)

1.初到荷兰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面濒临北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交界。气候属温带海洋性,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养牛业和郁金香久负盛名。作为17世纪的世界强国,荷兰共和国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世界各地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的聚集地。因为那里有着良好的民主气氛。笛卡尔曾在《方法谈》中对该国大加赞扬,他说:“我生活在一个很勤劳的伟大民族的群众中,大家汲汲关心着自己的业务,而不问他人的闲事,既不缺少繁华都市所有的一切便利,而又能有如此清静和远离尘世的生活,无异于生活在深山旷野。”

欧洲人不像中国人,对故土有着那么深的眷恋。离乡背井、流浪在外,在17世纪是普遍现象,更何况对笛卡尔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世和经历的人。笛卡尔自小就寄宿在外,由于早年丧母,家庭本就缺少温暖和凝聚力,学校毕业后就一直漂泊在外,去读世界这本大书。其实,一个思想家真正需要的是安全和清静、时间和自由,像一个正待产卵的雌鸟,笛卡尔在急切地寻找着孵化思想的巢穴。

事实证明笛卡尔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这是他人生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以后的20年里,他基本上摆脱了在巴黎时的种种困扰,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划时代的理论巨著。

一旦决定去荷兰,笛卡尔就开始为荷兰之行作准备。,他怕走漏风声引起亲友们的阻拦,除麦尔塞纳等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外,笛卡尔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连他的家人也是临行前以书信的形式通知的。为了适应荷兰的气候和生活环境,笛卡尔一个人去法国的北部(那儿的温度较低些)呆了几个月,主要是适应荷兰的气候和孤独、寂寞的日子。他把巴黎方面的事务、财务委托给皮可神甫照管,有关学术交流、与友人联络事项一并交给麦尔塞纳负责。办妥了诸项事务后,笛卡尔于1629年3月末离开巴黎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笛卡尔人刚到荷兰,不料早有朋友的信件已先他而来。笛卡尔打开信件,看到的多是朋友的责怪和不满。他们说他不应该离开祖国和朋友,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发展自己。朋友的感情他自然领受,但这并不能动摇他的决心和信心。他后来给朋友的解释说:因为巴黎是个适合交际而不适合思考的地方。多年后,即便笛卡尔早已功成名就,在朋友的一再邀请下,笛卡尔曾3次回国小栖,依然没找到理想的居住地。

笛卡尔到荷兰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思考、研究和写作,他绝不允许巴黎的生活状态在荷兰重演。为了保密,他像个四处躲藏的“神秘人物”,不断更换居住地(20年先后搬了24次家),用假地址与人通信,回避各种私人应酬和社交活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笛卡尔与外界隔绝。相反,到荷兰定居后,笛卡尔每周专辟一个写信日,同各界朋友交流,并通过各路联络员与外界联系,以便获得各学科最新的、最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其通信后来编为8卷本《书信》(1936—1963)集里,共收集信件720封。笛卡尔固然有他的烦恼,可如果他知道,当年人们追逐的是思想,而现在的人追逐的是影视明星,笛卡尔心里也该有些满足了。

国外笛卡尔研究专家贝克先生认为,笛卡尔在荷兰的20年间,其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629—1637年,其标志是《谈方法》的创作和出版;第二阶段:1637—1644年,其标志是《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创作;第三阶段:164—11649年,其标志是《哲学原理》的创作。

与学术思想发展阶段相对应,笛卡尔在这3个时期的生活迁徙情况如下:第一个时期依次居住的地点是:阿姆斯特丹一弗兰内卡一德文特一乌特勒支一吕伐登等地;第二时期依次居住的地点是:埃赫蒙德一哈尔德韦克一阿姆斯特丹_÷莱顿一恩迪格斯特城堡等地;第三时期主要在埃赫蒙德度过。这些居住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从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大都处在大学或图书馆周围,由此可见笛卡尔的良苦用心。

笛卡尔与外界的有效联络渠道是:麦尔塞纳一巴黎,毕克曼一多德雷赫特,布勒马特一哈勒姆,赖尼尔一阿姆斯特丹,胡格兰德一来顿。

关于笛卡尔在荷兰的生活,我们只能围绕他的学术生活来叙述,即便他的研究过程是漫长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专注于思考的伟大思想家能给我们演绎出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来(那是社会活动家的事)。倒是有一件是值得记录的,那就是笛卡尔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生活。

2.初涉爱河

笛卡尔一生痴迷于学术,小时体弱多病,忧郁寡欢,再加上没有正常的家庭和自幼缺少母爱,上中学时受到严格的教会学校的教育,所以对女性的反应很是迟钝,在谈情说爱方面更是缺乏“天赋”,这或许也是由于他太过于专注理性思考的缘故吧。一个人精力总是有限的,当他每天沉湎于思考、发明和创造时,他可能就要丧失正常人的世俗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快乐和享受,这样的解释或许对我们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要公平些。

笛卡尔先生的爱情生活似乎并不复杂。据他说,在很早的时候,大约是在1625年,笛卡尔曾听家人的劝告,动过成家的念头,而且他也的确对一个女孩有了好感。但说归说,好感归好感,当笛卡尔终于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向意中人正式求婚时,那女子大吃一惊,认为他俩的关系远没有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这么让人家给甩了。尽管如此,我们的笛卡尔先生还是留下了富有哲理性的名言:“没有任何美丽的东西能够比真理更美!”你瞧这话,哪个热恋中的姑娘爱听?难怪呢!刚刚燃起的爱情的火苗就这么被理智地克制住了。

不过我们不用着急,只要心中有爱,总有绽放的时候,哪怕他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笛卡尔到了荷兰后,身在异乡,无论怎样的专注于学术,也总有孤独寂寞的时候,大约是在1634一1635年的冬天,笛卡尔爱上了他的仆人海伦。该小姐芳龄多大,长相如何?两人的恋爱经过怎样?实在属他们的隐私,笛卡尔在外人面前向来是守口如瓶,只好请读者诸君想像去吧。我们现在也很少有资料佐证,只是根据结果推测,两人都遵循“爱情速成法”,谈的不多、时间不长、简洁明快、直入主题,结果很快就坠入爱河,其爱的过程大概也遵循笛卡尔的“简洁明了、理性直观”的原则吧。双方既没举行什么仪式,更没向亲朋好友宣告,就同居了。这种不拘形式的爱情并不影响爱情的结果。到了1635年,海伦就为笛卡尔生下一个小公主,取名法兰星·笛卡尔。

有了孩子,笛卡尔的住所就更像个家了。孩子的哭哭闹闹、说说笑笑,使笛卡尔的居所充满生机,笛卡尔舔犊情深,与女儿和海伦共享着天伦之乐,活泼可爱的孩子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支兴奋剂。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把孩子送到外地一所最好的学校学习,以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惜,好景不长,1641年9月7日,小女儿法兰星患猩红热病而夭折。女儿的去世,对笛卡尔是个沉重的打击,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痛,有好长时间一直沉浸在失去爱女的痛苦中。而且不幸的事真是一桩接着一桩,那年10月,他的父亲和姐姐相继去世,使他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还因为当时他正与沃埃特等人卷入一桩诽谤罪的法律诉讼,竟也没能回国参加父亲的葬礼,笛卡尔对此一直很内疚。这段时期,笛卡尔感情波动比较大,研究工作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笛卡尔因爱而受到的伤害是巨大的,这或许是他以后不再婚娶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笛卡尔没有爱,他更多地把爱转化成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粹精神性的追求,他说:“一位美丽的女人,一部出色的作品,一个完美的传教±,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找到的东西。”你瞧,他不是还把美丽的女人放在前边吗?笛卡尔与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瑞典女王克丽斯丁娜的交往都具有类似于精神爱情的性质,不过这是后话。

3.初次实验

笛卡尔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学术活动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时刻关注着科学的研究状况,积极参与各种科学实验,时时站在学科的前沿阵地,并且成为一些学科的创立者和推进者。由于在哲学上的卓越成就,他在汲取科学营养的同时,也比一般的科学家更高屋建瓴。了解笛卡尔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和贡献,有利于我们更完整地理解笛卡尔。

笛卡尔在荷兰的主要科学活动

笛卡尔隐居荷兰后,在理论上着手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用以代替经院哲学的那一套东西。这项工作大约在1629年完成,标志是《沉思集》写作完毕。其后,他的注意力就转到科学实验方面去了,一方面他要用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指导科学实验,另一方面他也试图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作为科学家,他始终对科学实验和各学科研究成果很有兴趣。所以,这段时期,笛卡尔的科学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科学活动日益频繁,著书、实验、交流、探索,各种活动成了他生活的亮点。我们不妨把他在荷兰时期的科学活动简单地罗列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兴趣和涉猎的领域。

(1)1629年,初来荷兰,就开始着手写《论宇宙》,由于受伽利略案件的影响,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好多年,直到1633年才基本完成,直到1677年才由莱顿出版社出版。该书由3部分构成:《折光学》、《气象学》、《几何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方法导论》更使他在哲学上熠熠生辉。关于这本书在写作和出版时的矛盾心理,在作者写给挚友麦尔塞纳的信中可见一斑:“:地动说与我的论文关系异常密切,我真不知如何能够将这理论从我的著作中删去,而又能使其他的部分仍然成立,不沦为一堆残缺不全的废纸。然而我又绝不愿意在我的言论中出现一些令教会不悦的言辞……”

(2)1630年5月,经麦尔塞纳介绍,了解伽森狄的天文观测工作。并写信与麦讨论光学、声学、美学、语言学、天文学以及法国学术进展和欧洲文化前景。

(3)对医学和解剖非常有兴趣,1630年冬天,在阿姆斯特丹学解剖学,经常出入于屠宰场,实地观察动物的生理组织;1636年6月,参加尸体解剖;1643年5月,有人来访,在他的厨房里看到许多待解剖的动物尸体。

(4)1632年与荷兰诗人、政治家惠更斯来往密切,他的儿子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小惠更斯。1635年,寄《折光学》稿件给小惠更斯,并讨论稿中有关问题及磨研光学镜子的问题。1636年,寄“机械学札记”给小惠更斯,并以此写了一篇法文“论起重机”。

(5)1632年5月,回答麦尔塞纳提出的与抛物线Y’=PX有关的圆形的面积、体积和重心等一系列问题。

(6)1637年6月,法文《谈方法》一书出版,在附录《几何学》中,作者发明解析几何。

(7)1638年2月,写《物理学》一书。

(8)1639年,其《折光学》、《几何学》在学术界引起反响,著名数学家费玛、巴黎大学教授莫兰对其理论进行批评。

(9)1640年6月,支持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641年春季,开始构思《哲学原理》。

(11)1642年6月,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莱顿近郊相会。讨论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学专著《泛智的先声》,期间笛卡尔谈到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1647年12月,伊丽莎白公主劝他撰写教育学著作,这说明笛卡尔在教育方面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12)1643年与伊丽莎白公主信函来往,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

(13)1647年2月,与瑞典女王克丽斯丁娜信函来往,探讨上帝的爱、爱和憎、情绪的控制等。

4.初获成果《方法谈》的写作

《方法谈》是笛卡尔到荷兰的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他的处女作。该书的全名是“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求真理的方法”,主要论述了唯理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也反映了作者二元论的思想。其实,这部著作的大部分在1633年就已完成,包含在《论宇宙》这部科学著作里,但慑于教会的威力和伽利略的教训,他只好将这部书稿隐匿起来,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又将其中一部分内容作为该书的一部分发表。1635年冬季笛卡尔在吕伐登开始写作《方法谈》,次年出版。出版时在该书的后面还附录了《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3篇论文,作为方法论的具体实例。全书由引言和6部分内容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该书是用法文写出的,文笔流畅生动、内容深入浅出,再加之通俗的自传体形式,所以,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被后人誉为近代哲学的宣言。

这本书,与他在法国写作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一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只是方法论主要原则的简略概述,正如作者在《原则4》末尾所提到的,他写这本小册子,原本只是“使我的记忆解脱这一重负,便于把我的心智自由转入其他题材的研究”。由于笛卡尔仅仅是为了整理自己的记忆,并不打算出版,所以在有关内容的表述方面难免出现繁简不一、含{昆重复、相互矛盾等问题。《方法谈》弥补了前者的缺陷,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表述了笛卡尔的方法论思想。

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中力求把自然科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在哲学的基础上把二者统一为一个模式。这个发现真理的思维方法和模式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我们如何把握这把钥匙并自觉地运用它揭示世界的奥秘,这是《方法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笛卡尔在《方法谈》中向我们提出了“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相信的基础是什么?”等问题。

笛卡尔是个可知论者,他相信有真理存在,而且人们是可以认识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上帝存在的前提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认识?怎样认识?这是笛卡尔首先要说明的。笛卡尔在寻找那种不证自明的逻辑前提。他指出,凡人都有良知,但要善于运用。所谓良知就是“那种正确地作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它在实际生活中等于“明智”,在理论生活中等于“理智”。它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笛卡尔的天赋良知,实际上坚持了人人平等的思想,既然每个人都有理性,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赋权力,那就都可以对事物作出是非真假判断。至少从理论上说是这样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犯错误呢?笛卡尔认为犯错误的原因除了操之过急、妄断和固执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则是人们不知怎样合理地应用自己的良知,假如我们“总是遵循着正确的道路”,就能够不断地接近真理。

同类推荐
  • 王安石(中国十大文豪)

    王安石(中国十大文豪)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丰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因曾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 吕不韦十讲

    吕不韦十讲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君臣博弈,胜的骄傲,败的灭亡!父子博弈,胜的真能骄傲,败的真能灭亡?吕不韦的悲剧是对君臣共荣、互利的否定,更是对君臣斗争、暗算、倾轧的写照。血腥的斗争莫不以两种结尾收场一不是君亡便是臣灭。吕不韦献身于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却是既为臣又为父的自己。甚悲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美国国父:华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美国国父:华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明通鉴

    明通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界的鬼小弟

    异世界的鬼小弟

    家庭不和谐、生活较为艰苦、头脑一般、身体一般的高中生刘希,暗恋着从小到达一直同班的王月玲,苦于自身条件不敢追求,直到有一天,他在自家厕所里听见了婴儿的哭啼声,传说中的日常生活开始了。
  • 反穿越:男倌到我家

    反穿越:男倌到我家

    她这神偷的高徒一出马从不空手而回,此次她得手后跑进一幢大宅子暂避风头,却被一个粗鲁男人死缠活缠吃尽豆腐。好不容易使计成功溜之大吉,怎知她到手的宝物居然不翼而飞!不得已她只好鼓起勇气再探「狼窟」,哪知不但东西没能「物归原主」,反而被他压在床上吃得一乾二净!!!
  • 幽冥再起

    幽冥再起

    它就在你身后!闭上双眼,感受身边的世界,你所看到的并非为真。怨灵索命;巫术通天古墓中走出的秦国大将日本先祖竟是北疆的一个供奉颯巫的流寇民族……伴随着九幽冥界的开启,一个个谜题将就此解开幽冥再启,万鬼臣服。本书慢热,请先收藏,待养肥后再杀!
  • 佑本纪

    佑本纪

    如果有人抢了你一大笔钱,你会不会找法官去惩治他呢?一定会的,大自然也一定会的。想要永生,注定付出不可想象的代价。佑在此为自己作传记,记录一个魔法师的永生路。
  • 流氓大师

    流氓大师

    当我们总结历史时,不难发现在一个领域异常杰出的人总会被历史所铭记,这类人的身上会自带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标签:爱因斯坦-原子弹、牛顿-经典力学、贝多芬-音乐大师、梵高-伟大的艺术家;陈凡,ohmygod!如果非要将这个人定义成人类,那么他将是人类历史上毫无争议、举世无双的流氓大师!
  • 创痕

    创痕

    如果没有“诺亚方舟计划”,我们现在会怎样呢?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埋头于做不尽的书本中,然后拿着通知书,平平常常地度过一生。渺小而又卑微。
  • 银河战帝

    银河战帝

    一个普通的现代少年,却有着整个银河系的大气运加身。冥冥中神秘的使命呼唤,一次扑朔迷离的穿越,来到了一个元力和元素之力混杂的大陆,让他沉迷在对力量的渴望之中。从凡尘中一步步崛起,踏着两条成神之路,左手掌元力,右手控元素,站在异世界的巅峰,我即为皇。
  • 穿越二重奏之唯爱魔妃

    穿越二重奏之唯爱魔妃

    这一切的一切是命中注定,我的回归,我们的相遇,都是你为她埋下的伏笔,爱深至骨,断心决情,我对你执念于此,为何还要伤我,雾碧池边,千颜树下。你我许下的诺言已堕入无尽黑暗,永寻不踪,即是这样我心已死,永不复动,
  • 陌殇樱相谐

    陌殇樱相谐

    你知道樱花的花语吗?那是幸福和一生一世真心的等待!她说:我就是一条只有七秒钟记忆的鱼。他说:那就只记住我吧!年幼的相识,虽不曾一起成长却已被命运紧紧捆绑。成年后的重逢,他宠她如命,她爱他如痴……在这整场故事里,没有人想要真心伤害你,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从来不属于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