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姜的婚恋及其政治后果
[人物小传]文姜是春秋时期齐僖公的女儿,曾被许配给郑国公子姬忽。可能此前忽已经知晓了文姜的私情——她跟胞兄、世子诸儿有染,这段乱伦之恋不可能得到认同,于是退婚。文姜被父亲嫁到了鲁国,成了鲁桓公的夫人,并为他生育二子。长子同刚一出生,即为世子。文姜嫁到鲁国第15年的春夏之交,鲁桓公不顾大臣反对,带文姜返齐。在齐国,文姜和诸儿旧情复燃,留宿齐宫彻夜不回。鲁桓公为此大为恼火并斥责了妻子。齐襄公得信,对妹夫起了杀心。他设宴款待鲁桓公,同时交待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驿馆的路上将其杀死。鲁桓公死后,文姜便频频来往于齐鲁之间,即位的鲁庄公同也默认了母亲和舅舅的暧昧关系。他继续为诸儿和王姬主婚(王姬在嫁到齐国一年后死去),并为母亲在齐鲁交界的禚地建立宫舍,还亲自到禚地与齐襄公狩猎。文姜又为庄公聘齐哀姜,而这位哀姜把鲁国搅得天翻地覆。
东周的开场与结束无不上演烽火连天,鼙鼓频频的大戏,主角不是英武的霸主,就是能说会道的外交家,那些幽居于后宫的女子看上去只是被人拨弄的玩物。实际上,将东周几百年历史连贯起来的,恰恰是列国后宫那一缕缕随风飘扬的柔丝软带。
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齐僖公生了两个貌美如花、风华绝代的女儿,长女宣姜,次女文姜。这两个小女子将夫家搅得天翻地覆。在进入文姜故事之前,先简单说说其姐宣姜的事迹。
宣姜本来是要嫁给卫国公子急子(他的母亲夷姜名分上是其父亲的庶母),好色的卫宣公是见了美女就走不动道的家伙。他不但烝后母,还扒灰。在迎娶宣姜的必经之路,他筑起高台(比曹操铜雀台早建将近一千年),抢走美人。齐王既没对本来是老亲家的卫宣公发出公开谴责,也没有将女儿接回齐国,而是默许这桩事实婚姻:只要政治目的达到,女儿嫁给谁不是嫁呢?
卫宣公得了宣姜,欢喜得不得了,将旧爱抛诸脑后。几年后宣姜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寿和朔,世子急子(本应该是宣姜的老公)成了她们母子的心头大患。在世子争夺战中,急子、寿被杀,后来好事者还演绎出一段兄弟仁爱的故事。宣姜的小儿子朔为人阴险,一直在父亲跟前说异母兄长急子的坏话,卫宣公渐渐对急子疏远起来。后来朔更起杀心,派杀手埋伏在急子出使的必经之路。这件事被寿知道,姬寿跟弟弟不一样,友爱仁厚,先劝急子逃跑,急子不听。寿灌醉哥哥,换上大哥衣服等待杀手,杀手也没看清是谁,杀死姬寿。急子醒来,赶过去看到弟弟的尸体,跟杀手说我才是你们要杀的人,杀手又把急子杀死。仔细算算,那时候公子寿年龄不会超过14岁,能灌醉30多岁的老大哥真是天赋异秉。卫宣公连折二子后深受打击,不久去世,公子朔即位为国君,史称卫惠公。国内贵族不买小国君的账,发生政变,卫惠公逃到了母亲的娘家齐国求救,舅舅齐襄公联合诸侯出兵平息卫国内乱后,逼迫卫宣公的庶子硕娶寡居的宣姜为妻,以此巩固齐卫关系。宣姜后来生了子女五人:公子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又演出眼花缭乱的政治丑闻。
再说嫁到鲁国的文姜,命运比乃姐更为波折。
齐国的公主,都要嫁到姬姓侯国,齐僖公先把比姐姐更美的二女儿许配给郑国能征善战的公子姬忽。姬忽是春秋早期郑国最有出息、风评最好的贵族少年。他英武敏健,气度不凡,与其他世子的文弱斯文相比,更多了一份男子汉的阳刚。
齐郑结亲,本是一桩人人称羡的好亲事,待嫁的文姜好像春日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身上,里里外外都暖暖的。每每称为定局的事情总是更容易发生变故。姬忽竟然毁婚!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良偶。《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做什么?(《左传·桓公六年》里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大臣祭仲劝他说:“您应该迎娶齐国女子,要知道国君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将来恐怕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国君的。(《左传·桓公十一年》里说:“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姬忽没听,娶了小国陈侯的贵族女子。《诗经·陈风·衡门》说: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根据宗法制度,姬姜世代通婚,虽然陈国公主血统也很高贵,但还是不如姜姓女子,所以姬姓公卿能够娶到齐国有身分的公主,很大程度上为以后争权夺利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姬忽的智囊劝他娶齐女。但姬忽考虑问题角度不同,他更看重女子的品行。
这位文姜公主闺门名声不好,人们盛传她与异母兄长诸儿有私情。姬忽守礼自持,文姜再美,齐国实力再强,他也不能接受她。几年后,郑国内乱,姬忽为避免兄弟阋墙的悲剧,主动避位,可见这位公子是难得一见的君子。
恰在此时,登位不久的鲁桓公来求婚,齐僖公闻之大喜,马上就答应了。为了防止兄妹间风流事再惹出祸端,他不仅亲自护送文姜出嫁,还下令嫁出去的女儿不得回娘家——这道命令也牵连了齐姜可怜的姐姐宣姜(也可能担心宣姜回国后不愿再回卫国),虽然没有犯错,却同样不能再回齐国。
重色轻德的鲁国公子娶了文姜,结果未必比郑国公子好。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公元前709年秋天,齐僖公亲自护送文姜出嫁。因姬忽退婚风波沉寂许久的齐僖公次女文姜再一次成为列国评论的主角。凡是本国的宗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她,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她。出嫁到大国,也是由上卿护送她。即使嫁给天子,同样只是由上卿送嫁,国君也不必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她。(《左传·桓公三年》里说:“齐侯送姜氏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春秋》说“齐侯送姜氏于讙,非礼也。”“春秋笔法”向来隐讳,齐僖公如此举动,实在是迫不得已。
再说齐王宫中,一对兄妹情人被迫分开,一时间难分难舍,《东周列国志》的作者虚构出一段合情合理的情人分手时的缠绵情节。齐僖公将文姜许给鲁桓公,诸儿闻讯,锥心疼痛,辗转反侧之下遣宫人送妹妹一枝桃花,并附诗一首,惋惜自己未能与妹妹结缘,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妹妹情人花落鲁地:
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得诗后亦领其意,解:其情,以诗作答:
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柜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齐僖公把烫手山芋送到鲁国,心里长舒一口气,不管怎么说,只要把兄妹分开,时间一长,感情也就淡了。显然这只是齐僖公一厢情愿,公元前699年冬十一月,齐僖公卒,世子姜诸儿嗣位,是为齐襄公。在这10年间文姜在鲁国日子还算风光。
结婚两年后,她为鲁桓公生下世子同儿。这在鲁国历史上是件大事。原来鲁国立国以来,储君为国君元配所生这还是头一个,人们似乎忘了文姜早年的荒唐事,鲁桓公娶了漂亮的老婆,又有了名正言顺的世子,对文姜喜欢得不得了。文姜要天上的星星,他也恨不能摘下来给她。
人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山盟海誓会随风而逝,曾经刻骨铭心的初恋会被淡忘,可是齐襄公对妹妹情人却从未忘情,一直等待再见情人的机会。他的后宫也冷冷清清,没有哪个佳人能抓住他的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等到机会了。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向周庄王的妹妹王姬求婚,周王许之。依周礼,与天子同姓的鲁桓公主婚。春天,齐襄公不但邀请鲁桓公,还在邀请函中说宫廷中的嫂嫂们思念小姑文姜,请妹夫带妹妹一同回国。文姜看到情人哥哥的邀请函,马上明白诸儿的用心,脸红心跳之际,软语相求,鲁桓公不顾大夫申繻的苦谏,带着夫人文姜同行入齐。对另一个姐姐宣姜,齐襄公则不闻不问,被枕边风吹得晕头转向的鲁桓公大概压根想不到自己不但把老婆亲手送到情敌手上,还因此丢了性命。
15年后重返故国的文姜受到齐襄公的热烈欢迎。襄公亲自迎于边境,并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酒过三巡之后,文姜对鲁桓公灿灿地一笑:“久未归来,但依然能找到融融的亲情。在鲁国的十几年间姑嫂相思日炽,我想今晚留于宫内与家人再叙离别情意。”
齐襄公停住手中的筷子,注视着鲁桓公道:“妹妹与我想到一处了。不知鲁君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