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2500000010

第10章 文学之星(2)

杨朔

(1913~1968)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蓬莱县,1968年8月3日去世。幼年丧父,1926年毕业于本县志城高等小学。1929年随舅父到哈尔滨,进英商太古洋行当练习生、办事员。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英文和中国古典诗文,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旧体诗词。1937年初去上海,集资兴办了北雁出版社,同年冬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辗转去广州,从事写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达华北抗日根据地,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的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和军队职务。1949年北京解放后,他到中华铁路总工会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随军入朝鲜,和志愿军指战员们共同战斗,直至战争结束。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5年转到作家协会工作,历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组成员,积极从事外交活动,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并曾担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其重要著作有:193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194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北黑线》,195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锦绣山河》;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出版的散文集《万古青春》;19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风雨》;1978年出版的《杨朔散文选》等。他的散文层次分明,遣词造句精炼别致,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

戴维斯·罗伯逊

(1913~)加拿大剧作家、小说家,1913年生于安大略省萨姆斯威尔镇,父亲是当地报纸的编辑者和发行人。罗伯逊先在多伦多的上加拿大高中学习,之后进入位于金斯顿的皇后大学。但学了三年便去英国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1938年毕业,获该院文学士学位。接着在英加入老维克剧团,担任次要角色。1940年与曾任该剧团舞台监督的布伦达·马修斯女士结婚,同年回到加拿大,先后任报刊编辑和发行人,长达20余年。1963年被委任为多伦多大学马西学院的首届院长,同时在该校英文系和戏剧中心任教,直至1981年退休。1961年以其对加拿大文学的杰出贡献获洛恩·皮尔斯奖章,1972年获加拿大勋章,1980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名誉院士称号,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加拿大人。

戴维斯对于加拿大戏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在牛津大学的毕业论文《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男童演员》(1939)和其后的著述《供青年演员扮演的莎剧》(1942)以及他专为儿童创作的两部假面剧,对儿童剧的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后来他为成年人创作了众多的剧本,更使他成为加拿大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剧作家,其代表性剧作有:《我的仇敌——命运》(1949)、《在我心灵深处》(1950)和《吉普赛人的快步舞》(1955)等。

然而,使戴维斯名满加拿大并获得国际声誉的却是他的小说创作。他在50年代里完成了第一组小说三部曲:《暴风雨的颠簸》(1951)、《怨恨的发酵剂》(1954)、《脆弱的结合》(1958)。这三部小说都以大学城萨尔特顿为背景,描写了几个共同的人物,故事情节富于浪漫情趣,展示出一幕幕小城社会风俗的幽默讽刺性的喜剧场面,戴维斯在70年代里创作的德普福德小说三部曲,则从社会风俗的描写转入了对虚构的自传式人物的塑造,以人物自白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小说由三个不同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进行讲述,成功的心理描写明显地反映出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影响。这组三部曲中以第一部《次要角色》的艺术成就最高,出版后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

西蒙·克洛德

(1913~)法国小说家。生于马达加斯加首府塔那那利佛。童年时代在东比利牛斯省度过,后在巴黎、牛津、剑桥等地学习。早年游历过德国,西班牙,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盟军骑兵部队,被捕后越狱并开始其写作生涯。西蒙战后一直是个自由职业者,长期幽居比利牛斯山的葡萄种植园,潜心于绘画和写作,他不热衷于文学沙龙,也不愿抛头露面或卷入任何政治团体。但是多年的沉默和辛勤耕耘却使他一跃成为文坛巨星。1985年:充洛德·西蒙摘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桂冠,从而结束了1964年萨特拒绝诺贝尔奖以后法国文坛一直受冷遇的时代。

西蒙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三部小说《作弊者》(1945),《格利佛》(1952)。《春天的冕礼》(1954)基本承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小说的影响。从《风》(1957)开始,西蒙的创作风格骤变,尽管还残留一些传统叙述的印记。但从整体上看已进入“小说实验”阶段,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的意识流随着西蒙的笔耕融入字里行间。由此西蒙视力新小说派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草》(1958)、《弗兰德公路》(1960)、《宫殿》(1962),其中《弗兰德公路》是公认的新小说杰作。这部书描写的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盟军骑兵部队被击溃时的情景。难民、溃败的士兵,疆场上的厮杀、家族的回忆交织成一幅幅画面。它们冲破传统的时空和小说叙述逻辑,“宛如一首赋格曲”。西蒙将每一条线索、每一个人物、每一景物都比喻成一个个包块,然后拼凑组合,力图创造出一种类似绘画的共时性效果,以贴切地表现作者对人类境遇的感受以及瞬时而发的情绪喷涌。沉寂了五年之后,西蒙的创作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被一股强大的语流冲刷着,写作的奇迹出现了字词的的传导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覆盖住全书。语音、语义和隐喻通过联想机制而把一个个不协调的物件聚合在一起,形成几种特殊的关系。在许多段落,标点甚至成为语流的障碍而被排除。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 《历史》(获1967梅迪斯奖)、《法尔萨拉战场》(1969),《失明的奥利昂》(1970)、《导体》(1971)、《三折画》(1973)和《田园诗》(1981)。《历史》像西蒙大部分作品一样,没有一个连贯的完整的主线情节。作者通过偶然的契机来追忆流逝的时代;把历史融入瞬时自发的意识流中,随着文字的巧合而零散地迸发出来。一个男人去银行,路遇一个倒霉的家伙。他去一家餐馆吃饭,又到旧货店卖了几件家具……这种漫不经心的日常记述作为催化剂而使世间的物物人人显形于纸上。西蒙的语流不仅有意象的缀连、主题的触变,也有字词语言、形态的反射连接。

作为新小说代表人物之一的西蒙没有一本论著,而仅仅写过一些有关小说创作实践的论文:《逐字逐句的虚构》(1972)、《小说的描写与情节》(1980)。西蒙认为,小说像绘画一样,也存在着本文内在的逻辑。这种叙述逻辑并不是19世纪传统小说那种“境况和性格”的逻辑。传统的叙述,逻辑是对钟表走时的单线性的模仿,尽管小说中的时间具有加速、减速、压缩、断裂的特征,但总体上摆脱不掉真实时间的连续性的控制。小说形象的表层关系,字词之间的音响联系以及联想结构被塞得满满的线性事件吞没了。而真正的小说逻辑在于本文的音乐性(节奏、音节、句子的节拍),在于同绘画相仿的共时性,也就是摆脱被述物件所具有的线性时间序例,而将一个个描写物和事件置入同一时间内。但西蒙也强调,本文的语汇并不像玩多米诺骨牌那样随心所欲地摸取:“词汇不是一堆驳杂的符号,每个宇都负有历史、文化、音响的意义。”

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为西蒙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西蒙在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描写中将诗人和画家的创造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思想随着文学观念的改变,正在逐步地为世人重新认识。

海姆·史太凡

(1913~)民主德国小说家。1913年4月10日生于卡姆厄茨。原名海尔姆特·弗利格尔(Hermt Friger)。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还在高中学习期间,他就在《人民之声》报上发表过和平主义的诗歌,中学毕业后义学习日耳曼学和新闻学。1933年3月逃脱纳粹追捕,流亡捷克,开始用海姆的笔名写作。他光在捷克当记者,不久又去美国留学,其间当过跑堂、卖过书报。1937年起当上反法西斯的德文周刊《德意志人民回声报》的主编。1939年取得英国国籍,并作为美军的一员到了欧洲战场。他参加了诺曼底战争和向易北河进军,战后参加筹办由美军出版的慕尼熙《新报》,不久因拒绝写反苏社论被解职,回到美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姆写了反映捷克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揭露法西斯罪行的长篇小说《人质》(1942),出版后大受欢迎,被译成多种语言。战后又发表长篇小说《今日十字军》(1950),它记述了美军由诺曼底经过巴黎向德国进军的情况和战后西方占领区的状况,被称为“我们时代的小说”。全书文字流畅,情节紧张,不断出现插曲式的高潮,现在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出版。1948年海姆在布拉格期间就为创作小说《理性的眼睛》收集资料,1951年完成后用英文版出版;它主要通过一个捷克家庭的变化描写了1945~1948年的战后状况。海姆50年代的作品还有以探索美国的社会关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高尔兹镇或旨尼迪小姐的爱情》(1953),表现美国矿工的一次罢工。

1952年海姆公开抗议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把军官证书和大战中所获得的勋章退给美国总统,移居民主德国,写过一些反映现实的报导,1959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他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短篇集《影子和光》(1960)被批评为有消极影响的作品。60至70年代他转向历史题材,但多含有借古喻今的寓意,开始只在西方出版。这样的作品有《拉萨尔》(1969)、《大卫王传》(1972)、《谤文或女王反对迪福》(1970年在瑞士出版后,1974年在民主德国出版)等。后两部小说都借用宗教或历史事件对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提出批评。他的短篇小说也往往涉及到民主德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弊端,如干部的腐化、官僚主义等,并给予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海姆属于在政治上对现实持比较激烈的批评态度的作家,在小说《安德烈亚斯·伦茨的证件》中提出自由和专政的问题。在1964年底一次大会发言中,他要求使社会主义从斯大林时代“解放出来”。1974年他又创作了小说《六月的五天》,对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的骚动作出了不同于东、西德官方的解释,1979年又发表长篇小说《科林》,同年被开除出作协。

卡扎凯维奇·艾马努依尔·肯里霍维奇

(1913~1962)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913年2月24日生于克里缅楚克市,1962年9月22日死于莫斯科。

他出生在一个犹太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员。1930年哈尔科夫机器制造学校毕业。青年时代当过工地主任,农庄主席和剧院经理。30年代中期起在地方报刊工作,开始发表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诗歌,并将普希金,莱蒙托夫。马稚可夫斯基等人的一些作品译成希伯米文。193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广阔世界》。卫国战争期间一直在前线任红军侦察员,1944年加入共产党。战争结束后,全力用俄文从事小说创作。

卡扎凯维奇在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的创作,均取材于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作品有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数量不少,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颇有差异。194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星》,以富有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战争年代苏军侦察员的功勋,但对人物缺乏深刻的心理分析。《奥德河上的存天》(1948)是一部歌颂战争后期苏军国际主义精神的长篇小说,曾获1949年斯大林奖,但失之平铺直叙和概念化。中篇小说《草原上的两个人》(1948),《朋友的心》(1953) 及长篇小说《路旁的房子》(1956)着力表现战争的悲剧什和人道主义主题;这些作品说明作者不乏心理描写的才华,然而基调过于伤感。

进入60年代后,卡扎凯维奇转事列宁题材创作。在196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蓝色的笔记本》里,他以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避难的一段经历作为主要情节,通过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及他和季诺维耶夫的争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坚定原则性和敏锐洞察力。同时,小说还以较大的篇幅描写列宁在当时革命处于暂时低潮阶段的复杂心绪,例如他曾为自己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不得不放弃像叶美里扬那样的天伦之乐而感到惋惜,他有时也想到死等等,从而较好地挽示革命领袖不是神而是人,有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性特征和人情味。这部中篇及根据它的故事情节改编拍摄的同名故事影片,都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观众的好评。但作家的另一篇列宁题材作品,短篇小说《仇敌》(1962)虽然主题相同,却因为违背重要史实,遭到史学界和评论界的严厉批评。

卡扎凯维奇自1954年起,一直是前苏联作家协会理事。50年代中期曾担任过一年《文学莫斯科》丛刊主编。

拉贝马南雅拉·雅克

(1913~)马达加斯加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6月23日出生于马鲁安策特腊。受完初等教育后,到首府塔那那利佛去求学,对文学发生兴趣,曾和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马达加斯加青年杂志》合作。

1939年夏。拉贝马南雅拉乘法国革命150周年之机来到巴黎,设法在殖民地事务部任职,同时入巴黎大学进修,并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诗集《黄昏进行曲》(1942)。

同类推荐
  • 大元王朝1

    大元王朝1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开风气之先 谋天下永福:“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三坊七巷人士与台湾的教育、试论三坊七巷学人与台湾书院的发展、三坊七巷与近代福州历史文化变迁、两岸交流视域下的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等。
  • 大毁灭者

    大毁灭者

    黄河边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孩子是老人捡来的。老人觉得很高兴,他觉得孩子和自己有缘,而且是大缘分。孩子也很开心,他认为是老人救了他,孩子希望和老人一起活下去。活很长很长的时间。有一天,老人走了,留给孩子一根棍子。孩子捏着棍子,别了村子,离了老人,想去那大千世界闯一闯,顺便闯出点名堂,然后保住自己的命。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农民,多了一个。。毁灭者。。
  •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再回首: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探

    再回首: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探

    本书是一部中共党史的通俗类读物,是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教授们的最新力作。本书稿共11篇文章,按时间顺序选取了自建党以来中共历史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使读者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和认识。
热门推荐
  • 无限之逆天创宫

    无限之逆天创宫

    无故穿越,只为生存,开后宫只是顺便的?看主角如果在作者的大坑中逃出生天,开创史上最大的后宫。
  • 20世纪大揭谜

    20世纪大揭谜

    本书包括“跨世纪的德雷福斯冤案揭秘”、“揭开图坦卡蒙陵墓之谜”、“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出台内幕”、“黑手党:从意大利到美国”等内容。
  • 九转战天

    九转战天

    混乱的时代,纷乱的征伐。为了扑朔迷离的过去与冥冥之中的宿命,踏血而行,闯太古,战诸王,背天道,逆天行!三十三重天,七十七条地狱路,九十九重大道劫。逆天而上,浴血而狂!鲜血与白骨铺就的天路,杀戮与危机相伴的征途。溯过过去,窥过未来,一路高歌,有我无败!不认输,不言败,不退缩!天道又如何?我欲战天,破天成道!
  • 战神封魔

    战神封魔

    不服?来战!不信?来战!不听话?还是战?你要不认同我,那就战吧!战神“封魔”:“我不要屈辱,我不要懦弱,我不要……既然如此,那就战!”
  • 美女的全能学生

    美女的全能学生

    都市少年叶天,受尽别人白眼,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得到了一块石头,让他无意间发现了这块石头另有乾坤。从此,叶天在花花都市绝世而起,一路高歌猛进,上演一场香艳、刺激、热血的传奇人生......
  • 智谋通鉴

    智谋通鉴

    《智谋通鉴》:流传千栽的经典历史故事,今天仍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今天仍能赐予我们力量!智谋是产生策略的根源,策略是运用智谋的手段。智谋与策略相得益彰、融会贯通。则处事为人。无往而不利。研读源远流长的智谋经典,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深刻感受智慧的熏陶。使得睿智、幽默长驻己身。并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更富有智慧的选择。
  •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集

    凯特·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奥斯卡·肖邦,一个棉花商。两人先是住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后又搬到一个大农场和讲法语的阿卡迪亚人住在一起。在1882 她丈夫去世之后,肖邦与她的六个孩子返回圣路易斯。朋友们鼓励她写作。她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咎》。代表作《觉醒》写于1899年,但是 由于小说以对通奸同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小说一出版便在美国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了全美的书评人 和读者。
  • 我叫伊泽瑞尔

    我叫伊泽瑞尔

    伊泽瑞尔传送来到了地球,成为了繁华都市中的联盟召唤师。他的技能,可以杀人于无形;他的闪现,可以撞墙!呃……可以穿墙!!他可以召唤联盟英雄为之战斗:伊芙琳的隐身、崔斯特的单飞、慎的超远程附体、费德提克的极度恐惧、当然……还有娑娜的36E。所有联盟英雄的技能,同时也是伊泽瑞尔的技能!从此以后,都市之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咳咳……我叫伊泽瑞尔,来自瓦洛兰大陆,地球人还不快快投降?”……
  • 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柳蔓萧萧离草依

    柳蔓萧萧离草依

    你我从相遇就是一场阴谋,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我们此生必定会相杀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