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
家长素质决定家教质量,家教质量决定人生成长,人生成长决定国家兴旺。家教质量不容忽视,家长素质亟待提高。
特别衷告: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家庭教育质量是衡量家长素质的标准。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事家庭教育难免有成功也有失误,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敢于正视自己,敢于解剖自己,敢于超越自我,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别人更重要。因此,家长必须坚持经常广泛地虚心学习,特别要做到慎言慎行,时刻检查并改正自己的过错,努力做得更好,这是提高家教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期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这为我们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孩子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能够受到更多的教育和锻炼。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些低级庸俗的精神文化产品无孔不入,会腐蚀我们的下一代。这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情况:
①独生子女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现在初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
②社会信息传递渠道多,速度快、影响大。许多家庭里有彩电、电脑、收录机、DVD等现代传媒工具,不少家长舍得智力投资,为子女订阅了不少报刊杂志。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格调低下、内容淫秽荒诞、宣传暴力凶杀的电影、电视和录像片。“武打情节上了房、生活情趣必上床”。这些对青少年腐蚀性很大,这个变化带来了一个自觉抵制、正确指导和自我保护问题。
③经济条件好,生活富裕的家庭多。党的富民政策使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地区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父母口袋里的钱多了,孩子手里的零钱也多起来。学生中超前消费意识和攀比心理增强,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④普遍不够重视对孩子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吃好、穿好、成绩好,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一般都比较忽视,因而很多学生缺乏勇敢坚毅精神,心灵脆弱,怕吃苦耐劳,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
以上这些新情况,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迫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二)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两个“被忽视”:
①对孩子的教育,家庭必须与学校同步进行,被忽视。
②对孩子爱护,必须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关心,被忽视。
2.三个“不正确”: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指导思想不正确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关键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对“成龙”、“成才”的概念认识片面,仅仅把它理解成将来成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而不包括成为普通工人、农民和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可是社会的需要恰恰相反,只要求他们中的少数人成为各类专业的专家、学者或高级专门人才,而要求大多数人成为普通的劳动者或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这些家长好高骛远的期望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相去甚远,不能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恰当的指导思想导致许多不良后果的发生:不少青少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关系,以至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门门功课必须达到95分以上等,使孩子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逃学、出走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个别学生竟被逼走上自杀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如何因人而异地对子女提出恰当的要求,根据子女的智力、爱好、身体等实际情况进行理想教育,正确选择职业的指导,是一个值得慎重深思的问题。
(2)重智育,轻德育,教育原则不正确
有些家长不是从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只重视智育,只关心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的家长只片面强调“自己工作忙”或者“文化低、不懂教育”,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有些家长,看不到社会存在的不健康思想和丑恶现象,对孩子心灵的侵蚀,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个别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结果是害了孩子。
(3)不懂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方法不正确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现在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往往热爱有余,而了解不足。由于不懂孩子的心理特征,就往往做出违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来。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不许玩、不许乐、不许好奇、不许外出。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等等。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则反映在:
①过于宠爱。一些家长把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过于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满足他们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袒护他们的错误行为,天真的孩子就会逐步走向懒惰、贪婪、自私,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无原则的溺爱,实则害了孩子。
②过分苛求。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在行为上循规蹈矩,唯命是从。而在学习上又要求过高,过急,甚至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这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结果适得其反,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影响。
③粗暴体罚。一些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封建教育观点,孩子一有错误,轻则训斥,重则动用棍棒。甚至自己不顺心,也拿孩子出气。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不是唯唯诺诺,就是脾气特别倔强,有的常常说假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在家里挨了打往外逃,遇有坏人引诱,就会走上邪路。
④放任不管。有些家长经常出差或外出做生意,也有的家长由于本身犯过错误,难以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对孩子放任不管,或采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结果导致孩子无法无天,甚至违法犯罪。
⑤要求不一。家庭与学校要求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家长本人前后要求不一致,有时严,有的宽,这不仅会降低父母的威信,还会产生家庭悲剧。据1990年11月20日文汇报登载:上海日前发生一起母亲掐死亲生儿子的惨案。
原因是这家人多房合一家,七年前喜得独苗孙子,孩子从小受全家宠爱,十分顽劣,不听管教。有时母亲实在看不下去,教育几句,祖父祖母就出来护短,孩子便不把母亲放在眼里,常与母亲对打甚至将母亲手臂咬得伤痕累累。母亲痛苦地认为孩子7岁就这样不听话,日后可能成为祸害,遂起了杀子的念头,掐死了七岁的孩子。
(三)失职的家长变味的家教
有的父母讲,自己把心都快掏出来了,可孩子就是不领情;
有的父母讲,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见起色……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可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这里面有一个“懂”和“不懂”的区别。“不懂”家教就是失职,失职的家长进行的是变味的家教。变味的家教怎么能教育好子女呢?
请先看几个事例后再作分析。
事例1一位奶奶逢人便说:这个孙子可愁死我了,快上中学了,还整天玩,管管他,成绩就好点,不管马上就下来。
事例2母亲用芭比娃娃来“诱使”孩子做某件事,孩子不从。母亲说,那就不给买芭比娃娃了,孩子说,那就不要了呗。
后来,这位母亲对人说:孩子软硬不吃,真让人没办法。
事例3中央电视台到一个舞蹈班去选伴舞演员,全班只有一个小女孩落选了,因为需要的是长头发的孩子,这个孩子既伤心情绪又低落,想要退班,妈妈很焦急,就去安慰孩子,可是没想到越安慰越糟。
事例4有一个男孩子,刚上初中不久,在楼道里面遇到两个男孩子挑衅,斥责他在考场上没有帮助他们。孩子不服,和他们发生争执,被年级主任看到,年级主任喝斥他们,并要求他们每人写一份检查。孩子感到很委屈,心里想不开,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却说:老师做的没错,应该听老师的话。孩子思想很压抑。没想到第二天到学校上早操时,校园广播里居然正在播放自己的检查。孩子内心由此受到很大的挫伤,一年以后,孩子渐渐地患上抑郁症,又过了一年,孩子因为行为异常,休学在家。
点评:学习成绩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事例1中的奶奶也不例外,但是大部分家长的努力方向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才有出息,向某某名牌大学奋斗;监督孩子做作业,为孩子买辅导书,选择好学校,请家教老师,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这种做法得不偿失,见效甚微。父母们也不想这样,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家教。
点评:事例2中的妈妈通过强制或者诱惑来促使孩子做父母想让她做的事。可孩子个性很强,“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妈妈说的话无济于事,人家“软硬不吃”,也许孩子个性弱一点,就会中了妈妈的圈套,其结果妈妈可能会满意,但是孩子就惨了,为了奖励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变得毫无个性,毫无生气。
身为父母应该懂得,引导孩子从内心深处自觉转变自己的态度。孩子不一定按照父母的想法做就是好的,假如孩子做得真的不好,也不应该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去促使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外力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终归是不能长久的。
点评:事例3中的妈妈虽然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宽慰孩子,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安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首先,挫败、落选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能避免的,与其等到孩子将来在重大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不如从现在就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说:没事儿,孩子,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别太放在心上。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妈妈并不想安慰你。聪明的人不会为自己无法把握的机会难过,而应该为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而努力。
点评:事例4中的妈妈是一个粗心而蒙昧的妈妈。首先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最大的痛楚在于学校的不公。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努力不做错事,可事实上,他没有犯错却依然受到惩罚,而且被公布于众。或许对于粗心的孩子,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十分自尊的孩子,这就成了一个心灵上无法抹去的阴影。学校不公地对待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妈妈却让自己尊重学校的做法,这样学校和家庭两扇门都对孩子关闭了,孩子在思想上就产生出了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巨大失望。如果妈妈懂教育的话,她首先会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在考场上不作弊以及和那两个孩子据理力争的做法,为孩子所受的不公鸣不平。然后,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要理解并宽容别人的错误做法,不去计较和放大这种事情给自己的烦恼。做人不可以太脆弱、太敏感,应该能经得住一些挫折和误解。
我讲这四个故事,是想让大家明确,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学问,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么简单。
(四)“外行”父母的典型表现
1.盲目攀比型
——“你看人家谁谁谁!”;“你怎么就不如他呢?出息点好不好?”
原因分析:这句话的主要危害在于,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孩子们最讨厌家长们最常说的这句话了。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破坏。说明家长经常把眼睛盯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落后了就松一口气。人家干啥学啥,也让自己的孩子干啥学啥,丝毫不顾自家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不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精力、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亲子之间的抵触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
2.丧失自我型
——“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呀”;“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等。
原因分析:这样的父母在价值观上存在很大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把孩子的发展看做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却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这虽然是为人父母的自然心理,但它并不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加以克制。
“小志做事,大志做人”,一个人的机遇有好有坏,起点有高有低。一个身处清贫、社会地位不高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照样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有志气、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
时运不济但心志过人的父母,往往可以培养出非凡的子女。
3.妄自菲薄型
——“我们又不是老师,又不是大学生”;“人家的爹妈多厉害,哪像咱们”等。
原因分析:其实,文化水平并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许多高知家庭也出现过问题子女,甚至教育悲剧。家长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没有办法,自然就不会去想办法、动脑筋、长本事,结果在教育上就真的不行了。然后,还会为自己找台阶下,说:“我早就说过我们不行的嘛。”
4.“卑躬屈膝”型
——“小祖宗,算妈妈求你还不行吗?”“姑奶奶,算你照顾我不行吗?”;“我求你了,争气点行不行?”等。
原因分析:以乞求来管孩子,这种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利于孩子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自觉意识以及自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合理的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孩子无所适从,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5.无聊游戏型
——“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宝宝都会骂人了!好厉害!”;“宝宝,你说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等。
原因分析:孩子小的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会得到助长和强化,父母不应该随意利用孩子开玩笑。这些无聊的游戏,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6.因小失大型
——“可我没时间管孩子呀,我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呀?”;
“我不挣钱谁给孩子交学费呀?学费都交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