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看见很多家长因孩子调皮,成绩不好而焦头烂额,甚至吵架离婚;看见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早期教育而思想混乱,毫无学习目的,缺乏学习自觉性,不完成作业,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懂文明礼貌。我在为自己庆幸之时,也为这些家长感到惋惜,为这些学生鸣不平。孩子至此,谁之过?做父母的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忽略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养。由于我重视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失时机地从婴幼儿着手抓起,从小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习惯,我的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优秀。现在他就读于北京大学,已保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当然,孩子成才也离不开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作为家长,我只不过为教育尽了应尽的职责罢了。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从小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因而热爱生活,心态平衡,善待周围的一切。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的家庭是一个幸福和谐的三口之家。孩子的父亲在机关工作,我们都是大学文化,都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我们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学习,勤劳善良,为人正直厚道。我们夫妻互敬互爱,家里充满了成员间团结和睦的气氛和浓烈的学习气氛,孩子耳濡目染的是母亲备课、看书、改作业,父亲看书、看报、写文章。这种环境气氛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家庭:父母整天吵闹,打架骂人,或喝酒划拳,夜夜麻将;父母相互折磨最后离异,完整的家一下变得支离破碎。这样的家庭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思想灰暗,意志消沉,缺乏自信,不求上进,厌学弃学。古人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乐羊子的妻子对孩子“交必择友”做得更好。欧洲人也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欧洲一些国家流传着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斗争;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关爱。这首育儿歌唱出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作为家长,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呀!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不看书学习,给孩子起示范作用,却整天打麻将,斗地主,看电视,描眉画唇,涂脂抹粉,或打架骂人,说长道短,你说,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既然生下孩子,就该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呀!
2.重视孩子早期的思想教育
我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说:“我儿子非常聪明,但上一年级后就是坐不住,不做作业,成天只想玩,经常被老师请家长,我都没面子了。”
我开玩笑说:“这是对你的惩罚。谁叫你不早点教育呢?”
我的话玩笑中带有责备。如果这位母亲在孩子学龄前多花点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的良好的家庭教育,那她就不会有孩子上学后的这些烦恼。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就看家庭的教育如何。”如果不进行早期的思想教育,让孩子的不良品德和坏毛病养成后再来纠正就困难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呢?最好从0岁开始,从孩子的出生开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前的孩子接受能力最强,三岁前形成的性格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孩子再聪明,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但不会成才,还会犯错误,甚至沦为罪犯。现在大学校园,包括中学校园的暴力事件或者恶性事件是非常多的。这些悲剧的发生是与从小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古时候的家庭,在孩子还没交给老师之前,父母就要首先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近代李鸿章也很重视家教。英国国务大臣、外交家查尔斯菲特德在他孩子还未满六岁前就开始给儿子写信,向他传授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进入上流社会的礼仪风范,以及成就事业的基本学识和技巧。所以我认为青少年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问题的爆发!
教子必先正己。我们夫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为了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习惯,我们带头做到少看电视多读书。现在的家长,有几个是爱读书的?只要回到家,不管有没有人看,电视总是开着,孩子自然跟着看。电视看得太多,是造成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3岁前的孩子尤其不要看电视。要看,也只能看少儿节目,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因为电视看得过多,不光是影响孩子的视力,更严重的是那些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一上小学屁股就坐不住,因为老师讲课绝对不可能比电视里面的明星演得生动活泼,课文的内容也没有动画片那样丰富有趣,所以他会觉得老师上课没有意思,对读书不感兴趣。父母也不能因为手头宽裕了,随便给孩子买东西或给零花钱,这会使孩子沾染上大手大脚,胡乱花钱,奢侈浪费的坏习惯。我们夫妻都非常注重节约,不吃零食,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需要的东西全由大人买回来。我们夫妻在家讲话很注意文明礼貌,不说脏话。我们热情待客,不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品评别人。我们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我们处处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对孩子总是进行正面的引导,从不给孩子灌输那些消极的东西,教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体贴人,明是非,不说谎,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不说脏话的品质,我在孩子两岁时就为他准备了一个《坏话记录本》(记父母的坏话)。我让儿子当监督员,只要父母说了脏话,就由他刮10个鼻子作为惩罚,并记录在案。
儿子非常称职,每次惩罚后,都认认真真的记录下来:“×年×月×日爸爸遭了一回”,“×年×月×日妈妈遭了一回”。有趣的是,有一次,他犯了错误正在接受教育,突然,他哭着扑上前去刮他父亲的鼻子。问他为什么,他说刚才他父亲说了坏话,弄得他向父亲赶快做检讨。直到现在,我儿子都不会用粗话脏话骂人。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带孩子出门时总是让他背着一瓶白开水,从不在外买饮料。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上初中,就是大学回家打球,我也用大饮料瓶给他准备一瓶白开水。孩子三年级时,学校组织到动物园参观,我给他准备好吃的,第一次给了他20元,这是孩子身上第一次带这么多钱,我把钱分装在他内衣的四个口袋里,并且用橡皮筋把口子嘬成小口,这样既好拿又不致掉出来。结果,他还剩了5元回来。社会生活中,孩子身边的人和事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只靠父母教育还不够,还要注意周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哪怕是细小的事情也不要放过。孩子经常到伯妈(带大他的保姆)家玩,他姐姐让他与另外一个大孩子一起出外买东西,让他们用剩下的钱坐三轮车回来,他伯妈也给了他10块零花钱。孩子回家告诉了我这件事,我严肃地批评孩子,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节约、图享受的表现,然后亲自到伯妈家给他们讲清了这样做的危害,希望他们理解并配合我教育孩子。就这样,我为孩子排除一切干扰,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
3.重视孩子早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孩子早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将决定孩子以后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那么,到底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好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英国妇女抱着自己的女儿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先生,你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多大了?”
那妇女说:“她还小,才两岁半。”达尔文听后惋惜的说:“唉,你的孩子接受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婴儿开始,从孩子的出生开始。苏联教育家巴甫洛夫也说,“孩子出生三天后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
武汉大学早教之父冯德全根据孩子大脑的发育状况,在《0岁方案》中把教育的最佳期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出生4个月是训练五官的最佳期;
6个月左右是发展手脑协调动作的最佳期;
7~8个月是学习爬行的最佳期;
9~12个月是学习指认事物的最佳期;
1岁~1岁半是口头语言获得的最佳期;
2岁左右是学习遵守规则的最佳期;
2岁~2岁半是识字训练的最佳期;
2岁~3岁是计数能力开始发展的最佳期;
3岁~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最佳期;
4岁~5岁是发展阅读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各种技能的最佳期;
3岁~7岁是记忆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3岁~8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
6岁~16岁是身体锻炼最有效的时期。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细胞约有140亿个之多,而刚出生婴儿的大脑,其脑细胞大多还没有开始运作,而脑细胞正好在3岁前完全形成。3岁前,孩子的大脑细胞和神经纤维发育得非常快速。在这3年中,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教给孩子的语言文字知识、数字知识、行为礼貌知识、做人知识少了,使孩子的大脑缺乏大量外界信息的刺激,大脑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育,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浪费孩子3年宝贵的时光,会贻误孩子的终生。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在注意给孩子丰富的物质营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识字阅读、语言表达、数字音乐、为人处世教育,使孩子的大脑接受大量信息的刺激,以便更好地发育。我的孩子8个月开口叫妈妈,11个月开始走路。1岁时语言表达已经很清楚,能拿着笔乱画,拿着书装模作样地读,2岁时能背30多首古诗,识500多字,背10多首儿歌,写简单的字。做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善于观察,记忆力好,就是得益于我对孩子智力潜能的早期开发,得益于我尽早为他的大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我是一个细心的母亲,我很注意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孩子出生20天后我就发现他有了视力:他的眼睛能随着我的行踪而移动,并且能仰起头看我,我高兴极了。这时,我意识到孩子能读懂我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了,我就开始了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我用晃动不同颜色的气球来刺激他的大脑和视力的发育,还常播放柔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他唱少儿歌曲,背诗,讲故事,不停地和他说这说那。当时我母亲很不满,说这样会得病,还骂我是“疯子”。看到孩子舞动的小手,我灵机一动,就自己编了一套婴儿体操,帮孩子伸伸胳膊伸伸腿,一边做体操一边“1、2、3、4……”地数数。月子里对孩子的这些教育(说实话,那时我的早教意识还有点朦胧,没有现在这样强烈),没想到,两个多月后使我有了惊奇的发现,只要我一播放音乐、背诗、数数,孩子就像很懂似的手舞脚蹈。我意识到孩子接受能力增强了,就开始买来色彩鲜艳的画报等儿童读物,不管他懂不懂,用手指着给他乱讲一通。其实,这时孩子的大脑相当于录音机和照相机,它可以机械地拍下生活的这些影像,录下听到的这些声音,反过来刺激大脑的发育。只不过我那时还不懂这个道理。
1岁时我给儿子订《儿童画报》,买了《幼儿识图》、《幼儿识字》、《365夜儿歌》,开始了语言文字的教育。我还把字做成卡片给孩子玩,让他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我儿子学会念“爸爸、妈妈”这几个字是从挂在我们身上的纸牌开始的。我又开始转向给儿子读书了。那时的儿童读物没有现在这样多,所幸的是,我竟然几次捡到被人丢弃的破旧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民间故事书,它们都成了我对儿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能把书中的画面和实物结合起来,增加直观性,我还养了小虾、螃蟹、金鱼、小鸡、小鸭、小鹅、小兔,让孩子直接观察。当然,我们父母看书写字对孩子影响也是很大的。晚饭后,每当我们夫妻坐在茶几旁看书写字时,孩子也会学着我们拿起书咿咿呀呀地读,拿起笔在本子上画,或跟着我大声地朗诵。
每当这时,全家就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
3岁前,孩子的学习兴趣已经激发起来了,接下来就应该培养他自觉的学习习惯了。我把3~6岁叫做“学习习惯的养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