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7000000007

第7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

内容摘要

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指导思想及方法论的不同,采用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研究角度和实验对象的不同,同时也由于所处的时代及心理学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到21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即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它们对当代儿童游戏研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本章着重阐述了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游戏思想。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了解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研究和指导我国学前教育游戏的实践,而且对于我国的游戏理论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2.了解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

3.掌握认知发展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基础。

4.掌握皮亚杰关于游戏发展的阶段论。

5.掌握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基础。

6.掌握活动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7.掌握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8.了解游戏觉醒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观点。

9.了解元交际理论关于游戏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们,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儿童的游戏问题。20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研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无意识又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

(一)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在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这种本能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自我本能则是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的支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即“惟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可以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人类社会,由于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允许这些潜意识里的原始欲望和冲动随意地表现出来,而是受到压抑。当这种压抑一旦形成,它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如梦、幻想、口误等都是潜意识的泄漏。但是当这种压抑积聚得太多,又找不到适宜的发泄途径,就会造成心理失常,产生精神病。由于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儿童为所欲为,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内心产生压抑或抑郁,容易导致儿童的自私、爱捣乱、发脾气等各种不良行为。因此,人需要为这些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找到出路,他需要一个不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自由、自主的个人天地或领域,以解决矛盾和冲突。他们认为游戏是表现受压抑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要,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可见,儿童可以通过游戏解决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又称“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的,它们不懂得什么逻辑、道德,而只受“惟乐原则”的支配,盲目地追求满足。与“本我”相对立的是“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着“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是受“理想原则”的支配。正是“超我”才使人离开了动物界。“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是对立的、矛盾的,因此需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一个平衡机制,这就是“自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惟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在弗洛伊德看来,婴儿是完全受“本我”支配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确立和形成“自我”,这是人格成熟或健全的要求。“自我”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中间过渡地带或缓冲区。

(三)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焦虑最早来自于婴儿在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出生前,婴儿作为胎儿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婴儿对内部的及外在的刺激毫无准备,因此就有一种对危险无能为力的弥漫性感觉,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伴随着这种创伤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在婴儿以后的发展中,他还要遇到许多无法应付的情形,凡是可能使他陷入无能为力状态的情况,都将触发焦虑发出信号。为了减轻焦虑,自我可能采用正常和理性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用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即自我防御机制。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源自弗洛伊德(s.Freud)的思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奠定了他游戏学说的基础。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弗洛伊德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是逐步达到平衡的。儿童期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支配,他们盲目地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置社会准则于不顾,其活动主要受“惟乐原则”支配。成人又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和控制他,使儿童在现实中常常受到挫折。那么,儿童的这种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的平衡机制如何实现呢?弗洛伊德认为,是游戏,即儿童的自我获得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在他看来,现实是游戏的对立面。他在区分游戏时,不是看这一活动是不是严肃的,而是看这一活动是不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游戏与现实的分离才使儿童避免了现实的约束,在游戏这一安全的氛围里,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惟乐原则”的驱使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童去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惟乐原则”。“惟乐原则”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

首先,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使儿童避免了现实的紧张感和约束感,所以为儿童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冲动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整个儿童期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愿望就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通过对成人活动的模仿和以成人的角色自居,就可以使儿童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例如,小孩玩骑马的游戏,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对成人骑马活动的观察,或听过有关骑马的故事。所以,儿童游戏的素材有许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是与儿童自己的生活体验有关的。儿童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举止行为,扮演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其次,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traumatic events)。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例如医生给孩子看病,给他打针或做一个小小的手术。医生的这些动作使孩子感到疼痛,这是一种可怕的、不愉快的体验。在现实中,孩子常常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把医生对他所做的,同样施加到他的小伙伴或玩具娃娃身上。儿童之所以要在游戏中重复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强迫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的现象,即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引起的,但是这种事件的发展方向是要达到使紧张状态消除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给玩具娃娃打针是为了克服他自己打针时的紧张。强迫重复是一种心理机制,他能使人应付各种创伤性事件。对成人来说,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就足以对付各种事件。但对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结构还不完善,心理的防御机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不能有效地抵御外界环境的伤害,所以,许多事情是儿童在当时无法忍受的,“自我”往往被现实所挫败。“自我”要奋力去掌握环境,使不可忍受的事情变为可以忍受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现事件,重新体验。只有通过强迫重复,才能逐渐掌握创伤性事件。因而,强迫重复在童年期更为普遍,并明显地表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强迫重复现象实际是“惟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医生给孩子看病的情境中,医生或其他成人是主动的,而孩子则是被动的“受害者”。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充斥于孩子的心理空间,使他紧张、焦虑、愤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无从发泄,无法对医生施加报复,于是,他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在游’戏中通过对第三者(伙伴或玩具)的伤害,把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转嫁到了别人身上。在游戏中,使自己从这种体验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体验的主动执行者,使自己想成为大人的(医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从中获得了愉快。

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游戏能够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能够使他逃避现实的强制和约束,为发泄受压抑的、不能为社会所允许的冲动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也为儿童战胜现实,从被动的牺牲品转变为对环境或事件的积极主动的掌握者提供了途径。

(二)佩勒(Peller)的游戏理论

1.角色动机说

传统心理学认为,儿童扮演角色是由模仿的本能所决定的。弗洛伊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没有必要假设存在着这种特殊的“模仿本能”。如果没有情感驱力,也就没有模仿。儿童在游戏中模仿谁,扮演什么角色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是依据某种原则做出的。佩勒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使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具体化。

佩勒发现,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角色的选择和扮演,是基于爱戴、尊敬、羡慕,或者妒忌、愤怒,甚至是畏惧和敌视等情感因素。通过模仿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往往是成人),就使儿童想象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通过模仿诸如坏蛋、大灰狼、大老虎等使他们恐惧或害怕的人或动物,孩子可以征服恐惧;通过模仿那些“低于他们身份”的角色如小婴儿、动物、小丑等,使他们能够在安全的气氛中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掩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例如,孩子趴在地上当小狗,蜷缩着身子当小娃娃,根源在于“成人世界”对于孩子的压迫。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人格中的“超我”部分从父母和教师那里获得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教师,就必须照这些规范与准则去行事;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按照父母、教师的期望,尽快地放弃婴儿时期受“本我”支配的快乐。于是,儿童通过声明“这不是我,它是一只小狗”,就可以使自己享受在地上爬、滚、嗅、弄脏自己的乐趣。通过宣告“我现在是小娃娃”,儿童就可以退回到婴儿时代,吮手指,要人抱,撒娇,重享不能再直接得到的儿时的快乐。

总之,角色选择完全处于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以享受被现实排斥的稚趣。

2.游戏的发展阶段

佩勒还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儿童的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阶段的发展而变化。他把心理性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由于每一阶段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不同:

第一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与机体有关的挫折方面,这种焦虑在游戏中表现为独自玩,往往是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

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是失去母亲一食物来源的潜在焦虑。这一阶段,孩子开始与母亲游戏,游戏的主题是“我能够做那些妈妈对我做的事情”。

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孩子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试图补偿他们无法与成人相匹敌的无能的地位。

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孩子通过与伙伴共同参与规则游戏,并通过严格认真地执行游戏规则,从而从外部的“超我”形象中获得了独立。这种规则游戏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

佩勒关于儿童角色扮演的动机理论以及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而变化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并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学者研究游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蒙尼格的宣泄理论

在传统观念里,“宣泄”(catharsis)的概念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但是,在精神分析学派里,“宣泄”一词的含义已经逐渐缩小,专指攻击性行为或敌意的宣泄(hostility catharsis)。

同类推荐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一)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一)

    智慧具有传承性,本套图书精选智慧故事、内容丰富、故事精彩,为广大学生增加智慧提供了一条路径。
  • 冰雪传说

    冰雪传说

    末小末是一个总是受人欺负的小女孩。有一天,她来到了小河边,哭诉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好被月亮女神听到了,月亮女神赐给她一只小鹅,小末欢天喜地,似乎生活从此改变。可是命运捉弄了小末,让她心爱的小鹅突然死去。月亮女神知道后再次产生了同情之心,告诉她,如果去往阿伯利亚找到复活之水,小鹅就能复活。尽管前往西伯利亚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小女孩为了救活小鹅,毅然前往。一个柔弱的女孩末小末穿越雪地,去寻找复活之水拯救她心爱的小鹅的故事。途中,她遇到了狼、野孩子、树精、小王子、风神等,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能让你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信,不一样的“冰雪盛宴”,将为你带来震撼与感动!
  • 春天的森林

    春天的森林

    世界少年儿童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阅读世界各国少年儿童文学名著,不仅可以让少年儿童了解社会, 了解历史,了解人生,而且对于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提高审美的能力,都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 最实用的交通百科

    最实用的交通百科

    本书共分三章:分别是交通工具、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内容从慢悠悠的牛车到现代化的汽车,从简单的独木舟到豪华游轮,从无动力的滑翔机到探索宇宙的航天飞机。
  • 地球揭秘(走进科学)

    地球揭秘(走进科学)

    《地球揭秘》所描述的是在地球上所形成的自然现象,激发科学家们努力去探索它的奥秘。
热门推荐
  • 爱是寂寞撒的谎

    爱是寂寞撒的谎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80后男孩的社会成长史,重墨浓彩勾画了他的官场生涯以及和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这是作家殷谦继《无处释放的青春》后的又一部展现80后生活现状的力作。故事以公幸海与小芳、芬兰、羽婷、蓓儿四个少女的情爱故事为主线,赤裸裸地描绘了处在矛盾旋涡中迷茫的的寻求出路的社会青年的画面。
  • 傲世神明

    傲世神明

    一念,风云变色。意动,血染九天。在这片强者为尊的大陆中,亿万生灵追求法术高强者为尊,人人追求神道……这里,群魔乱舞,这里,妖兽纵横,这里,是强者的天堂,各式各样的生灵种族,为修求长生道,破坏天地法则,不惜血染苍穹。当天地血网散向这片大陆时,谁是九天世界的主宰,谁为九天世界的狂徒,谁能耸立强者之巅!李敢,一个纨绔少爷的神道不灭神话,谁言纨绔无作为?谁说纨绔不能耸立于九天世界之巅?
  • 一路红颜

    一路红颜

    他,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大领导,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人生?他和她们,从素昧平生到生死相恋,又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正所谓:一路红颜,岂止风流和倜傥;万般无奈,只是春来又春往。
  • 小编辑

    小编辑

    爱情,是很奇妙的一种东西,虚幻缥缈,让人无法自拔。最爱的可能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那个人,能够陪伴自己的一定是那个最适合自己的!
  • 极品男色,妻主太萌

    极品男色,妻主太萌

    这是一个无意中获得某种异能的萌女,悲催的掉入古代男伶馆的轻松诙谐故事。俗话说的好,历史陈阿娇,那是金屋藏娇的开山鼻祖。她也自称阿娇,不过很可惜,她姓焦名佩。谁能想象一个以长发为美的女尊世界。一个剪着娃娃头的圆脸小可爱,她背着大包头盘黑猫,就掉入了一个满是绝色的男伶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对时间有所警觉(散文诗集)

    对时间有所警觉(散文诗集)

    接近天空:星辰的道路宽敞如梦。对于我们,英雄与箭簇,不只埋藏于深厚的尘土!
  •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如“天道无为”的思想论述对当时和后世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庄子的智慧》是作者近年研究庄子思想的又一力作,全书共分十一个篇章,资料丰富,且多有创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也为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星陨天华录

    星陨天华录

    修仙无尽,天道不公,错尽繁华,生死一空。纵然大道长存,天地正义不灭,如若不能与你相伴,此生却无意。成仙有何用?永生又如何?此生愿为一凡人,换你一生相伴。
  • 浪淘沙二首

    浪淘沙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逃离特工队,与霸少结缘

    逃离特工队,与霸少结缘

    午夜,他凶残狼性地逼近。“不,你不要过来!”她衣衫凌乱,悲情绝望。“你不要忘了,这是我们的交易!”他狞笑着扑来,水池边,山野中,地窖里,每一处都有他疯狂的欺凌折磨……为报父仇在婚礼上,他用一段不堪视频将她推入深渊,她终于在被折磨的体无完肤后颓然离开。五年后她归来,变得成熟优雅,身份是某石油国地位显赫的伯爵夫人,与她的丈夫在各大媒体上秀尽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