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2300000070

第70章 武都高山戏

一、武都高山戏的源流

武都高山戏《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称之为“高山剧”,流行于武都县(今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隆兴、佛崖、龙坝、金厂、安化、甘泉及西和县、礼县的雷家坝、王家坝等地,因该剧种流行的村庄大多地处高寒阴湿的高山上,故名。民众原称之为“演故事”、“哟嗬咳”、“走过场”、“步社火”、“灯曲”、“小曲戏”等,剧种源于民间耍灯,但始自何年无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当地百姓在孙家沟、尹家沟、洞房沟三股山水汇合处,修大安庙(又称鱼龙寺)和戏楼,为纪念明将李文忠“平洮州十八番”之乱,将大安庙主神改祀李文忠,尊为“福神”,定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庙会,唱曲娱神,每年如此,形成定例。

清初以前,武都既无外来剧种,亦无本地戏班,每逢庙会,就由各村“社火头”和一些民间文人凑集一起,将民间传说,编排成小戏(或唱段),如《十杯酒》、《请婆婆》、《贺新年》、《野猪林》、《高老庄》、《武松打虎》、《钉缸》等,用当地小曲演唱,互相出奇争胜,一直沿袭不断。据杨坝村民间艺人讲,以前所演的戏,实际上是只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灯曲。

清末民初,高山戏著名“戏母子”尹怪人、尹万福、尹进忠和民国中期的著名“戏母子”尹云海、尹云洲、李佩英等人,根据历史小说和当地民间传说,编演了《白玉霜》、《麻女顶亲》、《老瓜贼扳亲》、《马成宪讨妻》、《吕大卖姜》、《三女不孝》、《绣楼记》等一批大戏,从而促成了高山戏这一地方小戏剧种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地方小戏,一直在武都县鱼龙等地高寒山区活动,变化不大。1951年武都县城关小学组织的土改文艺宣传队,在南坪(即鱼龙)发现此剧种。1956年走出高山,以《咸阳讨账》中的《店房相遇》一折,在兰州参加甘肃省首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并在此次会上正式被命名为“高山剧”。1964年、1976年,武都五一秦腔剧团两次组织人力,对高山剧剧目、音乐进行挖掘、整理。1965年武都地区成立高山剧演出小组,先后创作演出了《挡车》、《一把麦穗》、《迎水桥》、《开锁记》、《清明时节》等新编剧目,参加省、地调演。其中《开锁记》曾参加过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全国现代戏调演。

高山剧没有职业剧团,都是以村为单位的业余自乐班社,每逢到春节“办灯”时节,便由“戏母子”把要演出剧目的故事情节,向演员细致介绍一遍,而后分派角色,化好妆即登台演出,所以又叫“演故事”。演出时不同剧目中相类同的情节,比如走马划船、登程上路、绣楼梳妆,都有固定的“过场”(即模式、程式),不论哪个剧目,所用的台词、动作都一样。另外,每个戏的唱词和曲牌根据一定的戏剧场景和情绪,也都有固定的套路,并不是和每个剧目的具体情节紧密配合。如剧中人物说:“待我上路”或“哎,走啊!”不管是什么剧目,什么情况都要唱登程上路《过板》或《路曲》;其他如催马唱《马曲》;高兴时唱《崖阳花》;划船唱《船曲》;饮酒唱《酒曲》;悲哀时唱《哭腔》等,都是如此。

高山剧原来没有固定的文学剧本,演出时的全部台词都是由演员根据剧情在舞台上临时发挥,即兴创作。高山剧剧本的故事来源,主要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故事,或从书上找来的故事,或发生在当地的真人真事。高山剧中极少有反映宫廷斗争和历史事件的戏,也没有武打戏。高山剧的每出戏的故事经过“戏母子”的不断加工,形成各自的特点,久之,各村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保留节目,如杨坝村的《咸阳讨账》、《老瓜贼扳亲》;上尹家的《马成宪讨妻》、《白玉霜》;张湾村的《三女不孝》、《张春芳》;瓦房村的《白草坡吊孝》;王家坝的《王祥卧冰》、《彩楼》等。

高山剧的音乐来自当地民间小曲,属民歌曲牌体,唱腔中多用“哟嗬咳”的衬字,如“奴在(的也)绣房(哟)绣(哟)荷(的)包(呀哟嗬咳),耳听(那个)外面(呀哟嗬咳)人(的)打(的个)搅(呀哟嗬咳)”,所以又称“哟嗬咳”。表演没有固定的程式动作,多为生活中稍加提炼的动作,男角表演以跳、摇为主,跳近似踩高跷时前进的动作,摇则只有前后摇动,没有左右摇动,每跳一步,随之摇动一至几下,素有“凤凰三点头”之说。旦角表演以扭、摆为主,近似秧歌步伐,和当地社火中的“摇媳妇”动作一样。脚色行当体制不完善,仅有生、旦、丑三大类。由于唱腔表演等各方面无明显区别,所以小生、须生、老生统称生,小旦、正旦、老旦统称旦,所有生、旦以外的角色统称丑。服装也很简单,多以生活中的服装代替,由演员自备,个别戏班也有规模较大的戏箱,如南坪的秋林坪、王家沟等高山剧戏班,演出时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有大筒子(主奏乐器)、二胡等,后逐渐增加了板胡、洋琴、琵琶、笛子和武场乐器。

高山剧的演出形式很有特色,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每天日夜演两场。演出前先在场里耍社火,然后演员跳上舞台,再从上场门出,“走场”(圆场),从下场门下,反复三次。接着由一个丑脚演员从二帘后伸出头,人在幕里唱《开门帘》,内容与演出的剧目无关,是一些固定的套数。唱词也是固定的,每次演出前都用这一套,称“唱小场”,在“唱小场”,时,演员脱下社火衣装,换上戏装。唱罢小场,正戏开始,所以高山戏又叫“走过场”。

二、武都高山戏的音乐

高山剧音乐系在流行于武都鱼龙、隆兴、佛崖、龙坝、金厂、安化、甘泉及礼县、西和等地的小曲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1959年搬上舞台。

高山剧唱腔音乐结构为民歌联缀体。分小调唱腔和曲牌唱腔两类。另有[哭腔]、[二簧腔]、[盏盏腔]等腔调。

NO.1小调唱腔

小调唱腔也叫曲曲,是配合某一剧目或某一脚色表达特定戏剧情节的专用唱腔。如撑船摆渡唱[船曲]、骑马行进唱[马曲]等。另外还有[酒曲]、[车曲]、[灯曲]、[花花]、[耍耍]等多种。唱腔多系2/4节拍,个别为散板自由节拍,其曲体结构有四句体,也有二句体。如《马曲》(跨马走唱专用)、《车曲》、《酒曲》(赴宴饮酒专用)、《船曲》(撑船摆渡专用)、《船引子》、《灯曲》(观灯赏景专用)等。

NO.2曲牌唱腔

曲牌类唱腔有[过板]、[哭腔]、[二簧腔]、[花花]、[耍耍]等。这些唱腔,也由当地民歌发展而成,与小调唱腔的区别仅在于它更具有较宽泛的多种情绪表现专长。如[过板]是走过场专用,[哭腔]是表现悲怆痛哭时专用,[对花]是男女对唱专用,[耍钱]是表现诙谐风趣时选用,[崖阳花]时表现喜悦欢快时选用等等。

高山剧的唱腔音乐,基本为单曲演唱,极少联套使用。搬上舞台后,开始以板式结构的“散-慢-快-散”结构原则进行创作。高山剧在创腔方面,对传统唱腔中大量的衬词帮唱形式进行了改革,并发展成合唱、齐唱、重唱等形式。

高山剧唱腔虽无行当之分,但在男女定调上却有区别。一般女腔定调为1=c或D,男腔定调为1=F或G,故多在男女对唱时采用转调手法。具体作法有三种:一是同一宫调内的转调。如基本宫音系统徵调式[马曲]唱腔,接同宫音系统商调式[唱秧歌],由于两调的宫音音高和音阶结构并未产生变化,因此,主弦伴奏前调所定“5(低音)-2”弦,仍适用于伴奏后调唱腔。二是换宫音同主音转调。如[对花]唱腔,即由前面男腔基本宫音系统羽调式,转至后面女腔上二度宫音系统徵调式,也即由前调1=F转至后调1=G。尽管前后宫音音高相同,但主音音高、音阶结构起了变化,因此,伴奏主弦的定弦音名也随之而变,即由前面“6(低音)-3”弦伴奏,变化后面“5(低音)-2”弦伴奏。三是换宫音换主音转调。即前后两调的宫音和主音均不相同,如由前面女腔的基本宫音系统宫调式[马曲],转至后面男腔的上五度宫音系统徵调式[过板],也即由前调1:c转为后调1=F,伴奏主弦也将由前面“5(低音)-2”弦变为“1-5”弦。演唱时均用武都地方方言。

高山剧唱腔为七声清乐音阶和七声燕乐音阶,有羽调式、商调式、宫调式和徵调式。旋律骨干音为“1、2、3、5、6”,旋法级进多于跳进、跳进则以主音上下五度和上下四度音程者居多,尤其“哟嗬咳”之类的衬词帮唱极为频繁,体现出质朴,豪放的山野乡土风格。

高山戏的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中大筒子(即筒子胡)为主奏乐器,其他还有土琵琶、笛子、二胡、板胡、小唢呐等,其中大筒子,土琵琶为特色乐器。

土琵琶,艺人自制弹拨乐器,形制与一般琵琶相同,只是弦仅三根,按五度排列,无半音品位,定弦为“1(低音)-5(低音)-2”,现已不多用,为琵琶所代替。

大筒子则与玉垒花灯戏筒子胡完全相同。武场乐器有大鼓、大锣(马锣)、大铙、小鼓、小镲等,后又加进鼓板、小堂鼓、吊镲、定音鼓等。另有伴唱击乐四页瓦、碟子、碰铃,后又加进三角铁、大小木鱼等。其中碟子和木鱼各为大小两个,大的音高为d,小的音高为a,大木鱼主击前半拍,小木鱼则击后半拍,碟子主要是在过门中作加花演奏用。

三、武都高山戏的服装

高山剧属甘肃陇南山地地方小戏,其服装的穿戴,有一定的规则。

一般情况下,男角着长袍,外罩红色或蓝色的大襟短棉袄,腰围花裙,裙角提起别在腰带上,头戴“亮壳子”(尖顶硬壳红缨帽)。官宦则披各色绣花长袍,戴官帽。小生在白上衣之上套以黑色或蓝色棉背心。老旦先套围裙,后穿雪青袄,头勒毛巾,额梳白“流海”。正旦着红或绿色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裹黑色头巾,巾角垂在背后。富贵者加插各色花朵,勒昭君带,两鬓插蝶翅样白纸花。小旦衣装一如老旦,惟脑后垂大发辫。凡男角右手执草扇,左手拿帕;凡女角右手执纸扇,左手拿手帕,无一例外。衣箱管理人称作“箱担”。

同类推荐
  • 历史的倒影

    历史的倒影

    本书收录的30余篇文章,是作者近些年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同舟共进》《国家人文历史》《看历史》以及腾讯“大家”专栏等报刊、网站上的历史随笔。这些历史随笔的特点是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历史的渊源和发展、演进的逻辑,给读者提供一个宏大叙事的思考角度。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军事,国家的骨骼

    军事,国家的骨骼

    在地球上,战争比和平更早出现。从人类开始出现,为争夺食物、栖息地,而发展出战争。战争从未曾长久停歇过,它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过。中国各个朝代的灭亡与崛起,军事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该书通过描述古代的战争史,展现这种文化的独特性,让人了解战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热门推荐
  • 相负相扶

    相负相扶

    他们是在相亲会上认识的,那时的他们都很青涩,但是后来……她听到自己这样淡淡说了一句,虽然语气很清淡,但是她知道她们也是到了婚姻的尽头“我们离婚吧。”果不其然,她听到了他一如既往的霸道回答“想都不要想!”“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难道我做得还不够?”“那当初你就不应该把孩子打掉!”他对她渐步逼近“放手吧,我很累,真的很累。我们就这样拖着算什么?夫妻?真是可笑。”“可笑?”他一手掐着她的脖子两人又一次陷入了僵局,她又一次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又一次以泪洗脸,又一次守在没有家的感觉的家,又一次躺在没有丈夫的床……
  •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卓越领导力法则:全方位解读突发事件中的领导力

    卓越领导力法则:全方位解读突发事件中的领导力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危机,也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关注你工作的结果掌握突发事件关键策略,让你抗得过危机,抓得住机遇!领导力不是用来谈论的,更不是用来作为理论的,掌握法则,让你的领导力迅速提升!
  • 冷总裁的致命情人

    冷总裁的致命情人

    三年之前,他设了一个圈套将她逼成一个坏女人,并成功的让她成为他的地下情人。三年之内,他一次一次的充当提款机的角色,只为弥补当初对她造成的伤害。三年之后,他厌倦了这个游戏,想抽身而出,却没想到他早已被她弄的伤痕累累。
  • 任逍遥

    任逍遥

    命运的巨轮,精神的锁链,在千古遗梦中看清了自己;时间的碰撞,空间的交融,在天地变化中看清了世界。用尽一生的追寻,倾其所有的奉献,最终尽是枉然。面对苍穹的呼喊,打开那把生锈的巨锁,得到真正的自己。在天地中仗剑凌云,在人生中一剑任逍遥!
  • 权色生香

    权色生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嘿,孟子说的什么屁话?”穿越到乱世的许行坤将四书五经丢开,举起手中的长枪大刀。持刀做笔,以血为墨,挥洒出如画江山!“权,我所欲也;色,亦我所欲也,谁敢让我不可得兼?乱刀砍死就是!”
  • 英雄联盟之超级召唤

    英雄联盟之超级召唤

    一个平凡的少年陈凡偶尔间获得了一件来自未来的英雄联盟召唤卷轴。从此陈凡与他召唤出来的英雄们一起在都市闹出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喜剧……“主人,搞定了,除了跑了2个家伙……”陈凡很淡定地说道:“莫急,跑?在我面前跑是他一辈子最失误的决定,卡牌,EZ,船长,潘森,寒冰,死歌,拉克斯开大灭他Y的!啊?技能冷却?算了,让他们走吧,祝他们能活着走过提莫的蘑菇大阵……什么?他们没往那边走?没事,那里不是还有小丑的盒子在么?什么?也不往那走?呵呵,别怕,那边还有大头的两台炮台……”
  • 后厨

    后厨

    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徐冰,身为女性,年过三十,统帅着一个上百人的大厨房,关起门来,她就是这个厨房的女王。她下面有若干二厨,若干三厨,若干帮厨,从他们的服色,领巾,以及帽子的高度上就能轻易的辨认出来。在这片天地里,人人都怕这位女主厨,她业务精良,待人苛刻,而且是个老处女。直到某一天,徐冰的命运发生了倾斜,有人给她送来一个满脸脏乎乎的小男孩冬冬。她的女同学在路上出车祸死掉了。她的孩子冬冬是车祸中唯一生存下来的孩子。冬冬的父亲远在国外,徐冰被迫要处理这一堆从天而降的麻烦事儿。
  • 东周列国志下

    东周列国志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洛丽玛丝玫瑰

    洛丽玛丝玫瑰

    七年后,她回来了,特工摇身一变,变成了学生,只为给当年的事做个了结,等待她的,依然是无边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