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1900000016

第16章 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实际疑难案件侦破中的应用(4)

于是,警方请出了萨里大学的权威行为学家戴维·坎特教授,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戴维·坎特教授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结合目击者和受害人的口述,进行分析,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未知情况,经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嫌疑人生活在伦敦西北的基博恩,已婚,但没有孩子,有暴力犯罪史,深受家庭不和谐之苦,所以可能有两个亲密的男友。

当用戴维·坎特教授构建的凶犯形象和“雄鹿行动”的犯嫌疑人做比对时,约翰·达菲的名字跳了出来。这激怒了侦查人员,他们下令把在精神病院监禁的约翰·达菲抓了回来。约翰·达菲用手势表示说自己早就不干了。可是,之后不久,他在警方的监视下又继续作案了。被害者是一个14岁的女孩,当他绑着她经过一段艰苦的跋涉后,女孩的眼罩脱落下来,女孩瞥了他一眼,因为这个原因,约翰·达菲没有杀死她,或许凶犯自认为这次行动很高尚。不管怎样,不能不采取行动了。约翰·达菲在基博恩的家成了警方重点监视的对象。最后终于在他母亲家抓获了他。在首都警察实验室里,约翰·达菲的七十多件衣服被专家化验。经过2000次实验后,他们终于在爱丽斯·戴的羊皮大衣上发现了13种纤维和约翰·达菲衣物上的纤维一致。

戴维·坎特教授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中的17项里有13项正确。特别是他推断的杀人犯没有孩子这一点,是约翰·达菲最大的痛苦和犯罪根源,因为他患有少精子症。

在审判中,约翰·达菲假装有轻微的健忘症。1988年2月26日,他被证明有罪,因七项罪名而被判终身监禁。

这次侦查破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约翰·达菲在最初的强奸案件中是否有同案犯的问题没有弄清楚;虽然当时确信凶犯就是约翰·达菲,可侦查员没有足够有利的证据,使真相大白。

[案例五]H市亲杀全家案

1995年1月18日,H市某副厅级干部家,除大儿子包某外全家四口被杀于家中。受害人均被小口径步枪击中头部致死,包父、包弟各中两弹,包母、包妹各中一弹。四名被害人均被凶手用被子等盖住。行凶用的小口径步枪泡在了现场卫生间的浴缸里。作案用的枪来自现场,平时放在包父卧室的衣柜里,子弹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包家住人的屋子都被翻动过,特别是包父的卧室,所有柜子、抽屉里的东西都被翻出,胡乱地堆了一地,似乎作案人是在找什么东西。现场发现有用纸包着的三万元钱以及照相机等值钱的物件没有被拿走。现场门窗均无撬压破损痕迹;门锁上也没有发现配置钥匙形成的新鲜痕迹;地板革的地面光洁,没有提取到足迹,判断是杀人后凶手对现场用拖把拖过,然后边拖边退离开现场,因为拖把就靠在一进门的右边墙上,布条还没有干透;在室内提取到的指纹很多,经对比认定,多数是包家人的,也有常去包家的客人留的。

此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侦查,由于案情复杂,有关嫌疑人又没作案时间等原因,使案件侦破工作没有什么进展。当地警方在困境之中决定邀请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研究和教学的武伯欣教授,应用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侦破此案。

武伯欣教授在对此案现场及包家成员居住状况和案犯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包家唯一活着的大儿子——包某的作案嫌疑重大。理由如下:①案犯十分熟悉现场环境和被害人生活规律及回家时间。②案犯事先潜入现场,且系用钥匙开门入内,并利用现场小口径步枪作案,一般人难于这样策划准备。③案犯枪枪命中被害人头部,且用拖把擦拭现场后退出走,显示出极好的心理稳定性,不对现场环境和被害人情况极为熟悉者,难于有此稳定性。④案犯用被子等遮盖住被害人尸体,说明不愿意看到熟悉的面孔和血腥的场面。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狠毒残忍、有悖常情的亲杀全家的行为呢?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有如此强烈、疯狂的动机,其中必有隐情!此隐情为包家成员居住状况所反映。⑤包父与包母各自的卧室,中间隔着两个儿子的卧室(原为客厅),两人要见面必须通过两个儿子睡觉的屋子,而包妹的卧室却与包父的卧室对门,并在最里面一头。一个家庭的居住情况往往反映出这个家庭的人际关系、角色扮演以及可能由此而衍生出的问题。此案,家庭内性的因素应是引发血案的重要因素!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武伯欣教授对其进一步进行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鉴定,准确认定包某为此案的作案人,并且武教授先后四次亲自对包某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式讯问,使其在起初只承认作案而不愿透露作案真正原因的情况下,最终彻底交代供述了作案过程及其因家庭乱伦而引发的杀亲动机,从而使此案在案发一年多之后成功告破。

[案例六]D市山村杀人抛尸案

2000年12月30日,D市一打猎者在山沟内发现一男性被害人尸体,后确认死者系家在山上坡顶居住者(独家居住,附近没有人家),家中有妻子、两个小孩及父亲和兄弟,共6人共同生活。该地生存条件较差,死者家庭生活困难,并有赌博恶习。接到报案后,当地公安机关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除了解到死者有赌博恶习和其妻与其弟关系暖昧外,案情无大的进展。然而,反常的是被害人家属对此事的态度淡漠,对案件侦破情况不予过问。尤其是时间不久死者妻子与死者弟弟结婚,过起了日子。从而引起了办案人员的怀疑和重视,故将嫌疑重点放到了死者妻子和弟弟身上,怀疑是奸情引起的杀人,并对其采取了相应的侦查措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讯问,案件没有任何进展,使此案处于悬疑之中。

2004年3月,办案单位决定邀请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时任甘肃政法学院特聘教授的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专家武伯欣,运用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协助侦破此案。

武伯欣教授及笔者在亲赴山区观察了解发案环境和抛尸现场,并对死者家庭生活状况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此案,死者妻子与弟弟作案的可能性不大,嫌疑应予下降,而应从赌博等因素方面调查排摸。其分析如下:①按照犯罪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杀人后处理尸体应是远抛近埋,此案家门口就近抛尸而不掩埋,尤其是亲人,不符常理亦不符常情。②叔嫂奸情杀亲兄(夫)的可能性较小,结合其他因素考虑,作案动机不足,强度不够。③根据当地贫穷的生活条件,娶媳妇困难,大儿子已死,二儿子娶了大儿媳既解决了二儿子娶媳妇的问题,又使大儿媳不再改嫁他处,留住了两个孙子。况且大儿子赌博成性,游手好闲,已令家人厌恶、嫌弃。从而使死者父亲在默认现实的心态下,不再关心追究此事,亦属常情。④死者妻子与弟弟暧昧的关系因死者的死亡而已无顾虑,客观上消除了原有的心理障碍,并使其有了正常结合的条件,更况二人心理的兴奋中心在二人的结合及其生活上,加之对死者的厌恶嫌弃,从而不再关心追究此案,亦属常情。另外,偏僻、贫穷加之交通、通信不便的客观条件,也是家属表现出不关心过问此案的客观因素。

此案在对案情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在对事不对人的测试原则指导下,对死者妻子和弟弟以及排摸出的赌博因素方面的嫌疑人进行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鉴定,测试结果排除了二人的作案嫌疑,锁定了系死者赌友的另外四人为此案的涉案嫌疑人。

[案例七]M市强奸杀人纵火案

2004年某日晚.M市一年轻女性晚饭后从家中外出,次日晨其情人发现其死于他租住屋的卧室床上。其姿势呈性交状,臀部下垫一枕头。尸检阴道轻微红肿,阴部有分泌物,但当时化验未检出精液。案犯作案后企图纵火焚烧现场。走访调查时,隔壁邻居提供晚12点多时,听到被害人在院中说“你把我打死”的话语。

接到报案后,当地公安机关刑侦部门经过初步侦查,办案人员认为,死者丈夫因发现其奸情而愤怒之下将其致死并伪装现场、制造假象的可能性极大,遂准备对其采取措施进行审讯。与此同时,上级公安机关与有关方面联系,决定应用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对此案有关嫌疑人进行鉴定。

笔者在接到邀请赶赴发案现场熟悉案情后,与本案刑侦人员研究分析案情时认为,此案从现场案犯的行为特征分析,被害人臀部下垫的枕头,是为了完成强奸行为需要的真动作,还是为了伪装现场、制造假象需要的假动作,对正确认识案情和确定侦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确定本案性质和侦查方向的关键,应是此案分析的焦点。如是真动作,则死者丈夫作案的可能性极小。因在愤怒之下,作为丈夫不可能在此情境下与其发生性行为。如是假动作,死者丈夫作案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其丈夫愤怒之下将其致死,并同时完成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后,不可能顾及到在其臀下垫枕头的假动作。死者的其他姿势状态足以达到伪装现场、制造假象的目的,垫枕头已是多余。因此,死者丈夫的作案嫌疑应予下降。此案,应扩展侦查范围,并将重点放在有性变态可能的30至40多岁的对象中进行排摸。因为,此案的发案环境、案犯的作案过程、行为动作,尤其是垫枕头和纵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变态特征,案犯作此案前可能还有相似的行为。此观点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从而将一年前发生于当地的另一起与此案具有部分共同特征的女性被杀案提了出来,经研究分析后认为,两案并案的可能性极大,应予并案侦查。

后经过对此案死者丈夫以及另外两名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鉴定和其他有关鉴定,排除了上述3人的作案嫌疑,并且通过有关鉴定证明,上述两案系一人所为,从而为重新调整侦查方向、确定侦查范围提供了条件和思路。

同类推荐
  • 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抛开艰深的理论系统,一个个生活中的案例告诉你,心理问题不必避讳。如果你不想去看心理医生,也不想对困境束手无策,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你摆脱困境。愿这本书让你带着微笑与自己的心灵沟通。愿每个夜晚我们都能拥有安宁的睡眠。愿你我心中,常怀希望。
  •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超级催眠术:不可思议的灵魂之旅
  • 学生要懂心理学

    学生要懂心理学

    优秀的同学为什么总是知而不言?为什么学习越努力成绩越差?怎样避免学习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怎样解决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怎样才能跳出书中的框框?怎样才能克服“马虎”的毛病?如何克服考试怯场心理?如何在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如果落榜应该如何对待?女孩子真的就比男孩子笨吗?……在学生的心里,可能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他们备感迷茫。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心灵被上了锁。本书列举了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典型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刻分析,相信可以拉直莘莘学子心中的诸多问号。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作者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帮助普通人正确理解人性,更好地处理日常关系,减少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共同致力于社会和社区生活的和谐发展。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 1分钟看透对方心理

    1分钟看透对方心理

    你不是心理学家,品读此书,你也可以“一眼看穿”他人的内心世界,“一语道破”他人的真实想法。你不是他的痴心朋友,拥有此书,你也可以快速熟悉对方,快速读懂对方,快速了解对方。
热门推荐
  • 去了趟鬼界

    去了趟鬼界

    中秋佳节那天,小雪刚出办公室来了个电话,晓刚两字跳入她的瞳孔。晓刚是小雪的情人,去年中秋节出车祸死了,他的妻子都不肯收尸,还是小雪出面去把他送到殡仪馆火化安葬的,他怎么会给她电话呢?“小雪,中秋快乐!月上柳条梢之时,老地方见。”月亮刚起身,小雪出现在柳树湾。正在她举目四顾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带着令她陶醉得不能自拔的气息蒙住了她的双眼。“小雪,你来啦!”没等小雪反应过来,晓刚便抱起小雪旋转而去,小雪感觉就像飞机升空一样,让她能感觉到穿越的速度。等她清醒过来,晓刚告诉她已经穿越三界进入了灵异的世外鬼界。在这鬼界转了一晚,临别时,小雪一声叹息:没想到鬼界如此精彩。
  • 打怪修真

    打怪修真

    死…解开了身世之谜,爸爸居然是养父…被自己唯一的哥们杀死…穿越异界!大杀四方…回到地球,杀了自己恨的人!??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 再世情缘.一断红尘

    再世情缘.一断红尘

    呵呵明知你爱他,却还是爱你。。我是不是傻,每一次都被伤。。现在我回来了,不会再爱你了复仇计划开始。
  • 藏密

    藏密

    《藏密》讲述了一群身份迥异,各怀心思的人结伴进藏寻宝的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寻宝记,它还是一首捍卫国家宝藏和尊严的赞歌;但它又不仅仅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旋律,它更是一份引导人们回归善良本性的谆谆教诲。主人公岳凡从小在藏边长大,虽然母亲难产而死,父亲早逝,但他依然继承了镖师父亲的一身好武艺和藏族母亲善良坚强的性格。
  • 好女不宅斗

    好女不宅斗

    穿越了?穿越了!新鲜出炉的许臻娘面对富商丈夫,通房外室,婆婆妯娌等等宅斗关键要素傲娇的一撇嘴:三妻四妾的男人神马的,最讨厌了!老娘的男人与牙刷坚决不能与人共用,宅斗神马的,就让它浮云吧!
  • 健康心理调节师

    健康心理调节师

    这是一本教你获得晋升和高薪的书,这是一本身在职场的你必须品读的书。工作可以不那么辛苦,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工作可以不那么费尽苦心,只要你会统筹安排。工作可以不那么忙忙碌碌,只要你注重效率。工作可以不那么疲惫,只要你调节好心态。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中学生必读经典名著赏析

    中学生必读经典名著赏析

    本书集中介绍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著经典,同时对这些经典进行了解读,对中学生的阅读量及对文学名著的理解有辅助作用。
  • 薇夏之风

    薇夏之风

    你说,我爱你,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你说,夏薇下辈子,我还是不会选择你,你就是一个傻瓜。你们站在一起,就像是在嘲笑我一般,仿佛世界上就我迷了心,爱上你就是我的错,我下辈子下下辈子都不想再遇见你。这辈子,我会为我自己愚蠢的选择付出代价,你一辈子也忘不了。祝你……
  • 寸草心

    寸草心

    小说通过这样一位“文革”期间头戴“叛徒、特务、走资派”三大帽子的“坏人”,进行调查、甄别,反映了一位红色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对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五十年代参加国家建设与苏联“老大哥”的合作经历,六十年代“文革”期间被“打倒”,在监狱对信仰的坚守,七十年代在农村和工厂的劳动改造与家庭的磨难,八十年代落实政策与世事人非的经历。反映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对信仰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史,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两袖清风史,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无怨无悔史。这是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曲弘扬正能量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