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9400000030

第30章 聚拢男人的人脉基金——社交中的经济学(4)

德国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博弈艺术。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聪明的男人总是善于利用这种人与人的博弈来处理自己人际中的各种关系,使自己的社交利益最大化。其实这也是经济学上的枪手博弈理论。

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三个枪手正在进行生死决斗,枪手甲枪法精准,十发八中;枪手乙枪法也不错,十发六中;枪手丙枪法拙劣,十发四中。假如三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假如你认为是枪法精准的枪手甲,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可能活下来的是丙——枪法最为拙劣的那个家伙。

假如这三个人彼此痛恨,都不可能达成协议,那么作为枪手甲,他一定要对枪手乙开枪。这是他的最佳策略,因为此人威胁最大。这样他的第一枪不可能瞄准丙。同样,枪手乙也会把甲作为第一目标,很明白,一旦把他干掉,下一轮(如果还有下一轮的话)和丙对决,他的胜算较大。相反,即使他先打丙,即使活到了下一轮,与甲对决也是凶多吉少。丙呢?自然也要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枪手乙到底比甲差一些(尽管还是比自己强),如果一定要和某个人对决下一场的话,选择枪手乙,自己获胜的机会要比对决甲多少大一点儿。

枪手的博弈告诉我们,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切不可妄自尊大,表面上的优势并不一定能给你带来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并能做到扬长避短,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处于劣势的人,要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不与强者争一时的长短,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错开对方的优势,以长击短,因此取胜。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韩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悻悻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说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魏国于是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

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而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使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学会置身事外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即使是枪手博弈,在枪弹横飞之前,甚至之中,也仍然会出现某种回旋空间。这时候,对于尚未加入战局的一方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当另外两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保持自己的含糊态度,保持一种对另外两方的威胁态势,其地位越是重要。当其处于这种可能介入但是尚未介入的状态时,更能保证其优势地位和有利结果。

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置身事外”是为人处世的最高要求,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胸怀,更是一种谋略。这种谋略使我们的人际生活更加和谐。

在《清稗类钞》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关系不太融洽,遇事多有龃龉。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官员都在座。客人里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曾经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儿,故意说是七里三分。二人相持不下,在场僚属难置一词。于是双方借着酒劲儿戗戗起来,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于是张之洞就派了一名随从,快马前往当地的江夏县衙召县令来断定裁决。当时江夏的知县是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急忙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到了以后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二人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陈树屏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搅闹十分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的兴;再说,这两方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张制军是指涨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西方一句谚语叫做:涉入某件事比从该事脱身容易得多。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学会了置身事外,你的处世水平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聪明的男人总会在这种人际博弈中取得社交的最大成功。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枪手博弈实际上是一种利害转化的博弈学,博弈中的任何一方时刻权衡利弊,调整自己的利益导向,弱者在联合中求生存,强者在博弈中取全胜。在社会生活中更应如此,在各种关系当中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

男人要适当地抬高自己——吉芬现象

在社交生活中,或许很多的男人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时候适当地抬高自己似乎比放下架子去办事的效率高得多,适当地把自己提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卑躬屈膝只能使自己失去原有的价值。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吉芬现象。

在经济学上,吉芬现象特指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的现象。也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有一些商品比如带有投机性的证券和黄金交易就是如此。

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但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在我们做人的过程中,吉芬现象也总是在发挥着作用。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走进人才市场,想谋求一个编辑的工作岗位。这位毕业生曾经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条件确实很不错。首次和面试官交谈,面试官问她有经验没有,这位毕业生表现得非常谦虚,姿态很低,随口说一声没有经验。也因为自己的低调,这位毕业生被拒绝了。在后来的找工作中,她发现自己越是低调,工作越是难以找到,很快两个多月过去了,她还是没有找到工作。难道省城的工作这么难找吗,编辑一个个都是大作家吗?她有点儿绝望了。

就在这时,她意外地碰到了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当时他已是某知名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了。她给同学谈起她找工作的情况。同学告诉她关键是姿态不高,自己把自己没摆正。于是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按照她同学的安排,在自己的履历表上杜撰了自己的经历,说在某报社干得好好的,但那份报纸因为国家有关政策停办了,使自己不得不重新求职。要求月薪不低于三千元。

在后来面试的时候,这位毕业生从容自如,不卑不亢,一下子就取得了成功。上任后,由于她本身底子就不错,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有了那位同学的帮忙,很快就适应了工作。这时她才明白,推销自己其实就和在市场上卖东西一样,适当地抬高自己是完全必要的,过分谦虚实际上就像把自己低价处理一样,反而让人认为你是“假冒伪劣商品”。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例子,有些热心人给别人尽力帮忙,最终却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把自己的姿态降得太低,别人来求自己办事,自己却像是在求人。

也因此,当别人求自己办事时,有经验的人通常会适时地抬高自己,先说明别人求自己办的事比较难办,然后再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会尽量把事情帮他办好的。如果你这样的话,别人自然会觉得求对人了,也会打心里感激你。比如你创办了一家公司,有朋友来求你,希望帮自己的孩子找个工作。设想一下如果你一听说是朋友的孩子,就满口答应,并且这样说:“只要不嫌公司待遇低就来,公司正愁招不到人呢,如果没啥事,明天就可以来上班。”等等。那么,这样就算你帮朋友的孩子解决了工作问题。但朋友心里也会想,是原来你们的公司这么容易进,早知道就不托你了。送孩子去你公司反而觉得是你欠他一个人情。

而相反地,当朋友来求你时,如果对他这样说:“公司现在虽然不缺人,但是好朋友当然得想方设法帮忙。我想想办法,怎么也得给他弄个职位。”可想而知,朋友听了肯定会对你感激不尽。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当你向别人借钱时,你越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越是难以借到钱,有些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反而借钱很容易,他说我现在只是一时之需,等这个急缓过来了,立马还你,干干脆脆,别人就会很放心地把钱借给他。或者他说现在正做一件什么事,故意把这件事的收益夸大一些,然后对方也乐意把钱借给他。一般来说,人们决定是否借钱给你,并不取决于你的困难程度,而是你能否按时给他还款的预期。如果你一开口就让人感到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那么你借钱十有八九要失败。

有些人给人帮了忙,反而落不到好,其中的一个原由就是降低了自己,给人帮忙反而像是求人似的。有些人,别人有事求他,他一般要先把自己抬高一下,显示出这件事情很难办的样子,然后再全力去办,这样就提高了他在别人跟前的价值。

常言道:“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这是说人一落魄,在别人心目中就没有地位、尊严可言了。其实越是落魄的时候,越不要贬低自己,而是要抬高自己。因为,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抱希望了,还指望别人给你什么呢?

吉芬现象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更是人生处世哲学上的名词,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人生哲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适当地抬高自己,会使我们未来的路途更加平坦,过分地放低自己则会使自己失去自我的价值。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经济学中的吉芬现象在社会人际中,备受人们重视。保持自己的高度是我们为人处世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一,更是交际场上的一种技巧。

同类推荐
  • 中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中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本书对中国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尝试性的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贸易救济现状与问题研究,介绍中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的现状及对策;下篇为中国贸易救济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对中国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内部比较,探讨中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发展对策。
  • 创业案例集

    创业案例集

    本书收集了23个案例,其中包括江苏诚信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创业纪实、红宝丽集团创业之路、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成长之路、泰兴市航联电连接器厂创业之路等。
  •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

    《我国房地产交易税和保有税对房价的影响》分析了房地产交易税收和保有税收的作用机理以及房地产税负转嫁与归宿,探讨了房产交易税收和保有税收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的作用等;最后,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 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该书由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邵克文作序,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赵宝红担任责任编辑,全书40万字,共分三部分,即“发展点滴”、“项目点滴”、“改革点滴”。
  •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你想了解当下的经济动向吗?你想把握时代的经济脉动吗?跟随知名经济学教授或商界巨擘在趣味横生的案例中学习那些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将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本书从供需、消费、厂家、财税等方面,采用趣味案例引出经济理论,以经济理论结合实际生活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及应用,帮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脉动,进而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经济生活。
热门推荐
  • 灵傲羽凡

    灵傲羽凡

    你绝不会知道另一个世界?一个名为灵界的地方。主角天生孤儿,窘迫少年,上天给了他什么?爱的怜惜,王的决斗,友人的背叛,亲情的难舍,神使逐一击破,那最后的面纱是什么?是生?是死?灵界之上,依稀的虫族,古老的龙族,嗜血的血族,自立清高的神族,神秘的魔族,古老的蛮荒圣兽‘’‘’‘一起见证他的一步步···············
  • 千金新娘:误嫁亿万帝少

    千金新娘:误嫁亿万帝少

    三天闪婚,三年隐婚,她嫁给他是真爱,而他却只把她当做一个生娃的工具,她战战兢兢维持了三年的婚姻却换得小三的登门拜访。“我们已经在一起了,麻烦你识趣一点!”我们已经在一起了,麻烦你识趣一点……我们已经在一起了……这句话像千百万个风车一样在她的脑子里转个不停。她该何去何从,是该继续忍气吞声的假装不知道,还是毅然决然的进行反抗。一段她梦寐以求的幸福时光,却始终无处安放……
  • TFBOYS之剩下的盛夏

    TFBOYS之剩下的盛夏

    遇见,用完他们一生的运气;身份,成为他们相恋的阻碍;谎言,是他们无法弥补的过错;错过,便成了他们永远都遗憾。他们能否在历尽艰辛,经受风霜雨雪之后保留着最初的本心,像美丽的童话那样,拥有幸福的结局?
  • 水陆两栖人

    水陆两栖人

    科学家萨尔瓦多给伊赫江德尔成功地将上鱼腮,使他成为既有肺,又有腮,既能在陆上生活又能自如地成为海洋的主人。伊赫江德尔长得英俊、潇洒,对现实社会一无所知,他与海豚、鱼类为友。但是,作为一个青年,他也以纯洁、胆怯的心灵追求爱情与美,那种充溢人类原初的质朴的爱动人心弦……
  • 初言忆回.del

    初言忆回.del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悲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 清冷男神:校草守护爱

    清冷男神:校草守护爱

    她理直气壮地逼近他,拉下他修长的脖子,对着那带着薄荷味清香的薄唇就是一声啵!得意洋洋地看着那个化了一睹粉墙在脸上也不嫌重,现在已经气得发抖的女人,眼神示意:切,有本事你也来啊!你男神?他是我男人!成功赶走了情敌,换来的却是男神热情洋溢的法式热吻!呜呜,真是自作孽啊!【甜蜜的宠文、男主、女主是青梅竹马,感情绝对有保证,不是什么半路的“小妖精”可以破坏的!】
  • 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正能量,能够激励人心,同时也真诚朴实,富有激情,最能打动人心。
  • 大成捷要

    大成捷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凌九霄

    道凌九霄

    少年被遗弃与深山之中,为一猎户收养,一日踏入深山寻觅药草,获一代剑神传承,自此扣开修道之门。
  • 唐诗与山西

    唐诗与山西

    《唐诗与山西》以唐诗为依据,由诗及人,反映唐诗在今山西的地理分布和诗作者的活动范围。所收录的唐诗,有直接描写山西的唐诗,包括诗人在山西作诗和外地寄诗山西及专门以山西史事作诗,也有间接描写山西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