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33000000001

第1章 青年袁世凯(1859—1882年)

曹操(年轻时)往造(许)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上面这则轶闻是从公元2世纪流传下来的,其中作者所勾勒的人物的生涯与性格,却和我们将要讲述的这个男人的生活与性格完全吻合,而此人的一生与所处的时代,距那时已有大约一千七百年。

项城是河南南部一个普通无奇的小镇。该省的省名取意于“黄河之南”。这个镇既远离传统学术的中心,也远离1839年的中英战争之后在中国扎根的现代文明的所在地;并且在那个时候,这个地区因洪水与干旱的天灾而非常贫穷。在项城稍微偏北的一个地方,一位名叫袁受臣[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凯生父,项城袁氏长门长孙,一生未仕,捐过同知。——编者注(若无特殊说明,文末脚注均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的农夫成家立业,养了四个儿子,四子当中有一个出生于1859年9月16日,名叫世凯。

他出生时,正值外国入侵和武装叛乱。英法远征军正盘踞在帝都北京,满人皇帝流亡在外;与此同时,叛乱者——太平军(1850—1864年)与捻军(1853—1868年),侵占了长江与黄河的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1860年春,捻军侵入豫南,威胁到项城的安全。袁受臣举家迁到镇东,那里是袁寨村的所在地。那时,一个大家族建起一座寨堡以防盗贼,是常有的事。袁氏家族的这个避难所属于袁甲三将军,他是李鸿章淮军中的一个著名首领,当时正在与叛军作战。这位将军是一位传统学者,没有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的确,其家族中无人可以称得上“开明”。其养子袁笃臣[袁保庆(1825—1873年),字笃臣,号延之,袁世凯的三叔及嗣父。曾中举,后随叔父袁甲三讨逆,官至二品江宁盐法道。此处作者指其为袁甲三的养子(adopted son),不知所论何出。]没有孩子,当他在寨堡中见到袁世凯时,就宠溺上了这个健壮的男婴。于是,通过达成收养协议,这个男孩由此被带入一个有影响的军人家庭,而这将对其一生的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1866年,袁笃臣将世凯带到山东,时值袁甲三将军去世三年之后。他为世凯延聘了一位有几分名气的传统学者为塾师,希图为他拥有正统的人生打下基础。但这孩子发现书本不如拳击或骑马有趣。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已被镇压,而捻军也行将灭亡。大多数地区已经恢复了和平,以加强满人统治为目的的现代化已在推行。新运动的领袖们都是军事统帅,其中以李鸿章最为突出。他们的军队是自己的,他们对皇室的忠诚主要出自于儒家忠君的道德观。他们在许多方面(唯独在这个方面[即儒家忠君思想方面。]除外)都堪称较近时期中国军阀的先驱。

袁笃臣是在江宁盐法道这个获利丰厚的官位上去世的。其密友刘铭传、吴长庆两位将军安排了他的葬礼,当时只有十四岁的袁世凯护送其灵柩返回项城的家族墓陵。他的生父袁受臣死于两年之后,但此事对他的这个儿子并无守孝三年的约束,因为他已经过继给别人了。于是,袁世凯可以自行参加1876年的秋试,以获取他的第一个功名。

由于袁世凯花了很多时间去骑马练拳、结交朋友,他的落第也便早在意料之中。此后不久,他在早婚中得到了慰藉,那年他17岁。尽管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早婚绝非少见。他与于姓新娘暂住在河南的陈州,两年后,在那里诞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

在陈州时,袁世凯结识了一位名叫徐世昌(号菊人)的穷秀才,此人当时还是一位私塾先生,不过后来他成了内阁大臣,最后还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没过多久,两人就成了挚友与死党。徐世昌比袁世凯大一岁,在他们相识的时候,他已是举人。1879年,袁世凯资助徐世昌旅京参加会试,博取进士及更高的功名。徐世昌于1886年得偿所愿。徐世昌离开不久,袁世凯又参加了一次秋试,仍旧名落孙山。

两次考试失败使他相信,通过获取三个学位与一个官职的正统途径来寻求功名,对他而言是一个过于困难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将自己的追求从文职转为武职,并前往山东的登州(烟台附近),在其嗣父的朋友吴长庆将军指挥的庆军中谋职。袁世凯当时已是一名21岁的成熟青年。

1880年,他在登州遇见了另一位学者。此人名叫张謇(字季直),也在吴长庆军幕中任职。袁世凯向张謇请教诗文,称其为“先生”,因为他自己比张謇年轻六岁,而且那时还仅有一个买来的拔贡[中国旧时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中的一种。清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年间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因其考录难度远较科场低,故常为富贵人家博取功名的终南捷径。]头衔。1902年,当他出任直隶(今河北)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他在信中称张謇为“吾兄”,后者当时已是一位大学者和实业家。张謇在回信中说:“足下之官阶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卷,第26页注释3。]

张謇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与机敏印象很深,极力向吴将军推荐袁世凯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同时劝他放弃对获得文职所残存的希望。通过张謇的影响,袁世凯当上了副官,负责庆军的训练和维持军纪。

由于朝鲜都城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旧称。]发生兵变,1880年至1882年的那段闲适、宁静的日子突然中止。这个国家当时处于中国的宗主权之下,因此,署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把吴将军及其庆军派去镇压叛乱。袁世凯此时正是庆军中的一员。

朝鲜国王温和而善良,但性格软弱。他是李氏家族兴宣王子的儿子,于1864年登基,时年十二岁。在他即位后,其父获得“大院君”的称号,并掌握了摄政权,其同时代人将其描述为“铁石心肠”。[毕肖普夫人(Mrs. I. L. Bishop):《朝鲜及其邻国》(Korea and Her Neighbours)第二巻,第44页。]他无疑是个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的人,但依然颇有才干。尽管朝鲜已经与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德国和法国建立了联系,他仍然推行孤立主义的政策,决定不与任何外国列强发生关系。中国在1839年战争之后的遭遇,以及日本自佩里准将1853年的远征[即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年)率领美国舰队叩开日本国门一事。该事件的爆发及随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日本内部救亡图存的决心,遂有后来举世瞩目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日本的崛起。]之后所发生的情况,都未在其脑子里留下丝毫印象。1866年,根据他的指令,大约两千名朝鲜天主教徒被屠杀。第二年,日本开始致力于与他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先后于1868年、1869年和1892年派出使节,但均无功而返,而这又都归因于大院君排外的态度。

日本正在迅速成为远东不可忽视的强国,其对朝鲜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只因考虑到其宗主国古老大清帝国的庞大和威望,才使之未敢贸然去加以征服。1873年,岩仓政府派副岛种臣赴中国互换《中日通商章程》的正式批准件,同时打探中国对朝鲜的态度。总理衙门,当时中国的外交通商部,重申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国对朝鲜宗主权的决心,但申明朝鲜可以自主其内政,并有权选择战争与和平。

这个答复,从中国的角度而言或许是考虑不周的,却鼓舞了日本的强烈愿望。在19世纪(如同此前与此后),一个强国图谋对一个弱国不利,这绝非罕见之事。何况日本企图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所遭遇的挫折,已令其颇为恼怒。不过,在采取强制行动之前,还需要找到一个借口。

1875年10月18日,日本小型军舰“云扬”号驶近仁川附近的江华岛海岸,以获取淡水,遭到朝鲜岸炮的轰击。日军司令官派出一艘小船,打着休战旗去探查这次攻击,但此举也招来了炮击。于是,碰巧停泊于附近的一艘日本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炮击。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洗劫了岛上的镇子。日本政府不满足于此,还把更多的战舰派到釜山,胁迫朝鲜签署条约,否则就要开展进一步的毁灭行动。随后的谈判于1876年初在汉城举行,双方拟定了一个包含十二项条款的条约,只待中国批准。此后不久,一名日本使节奉命前往北京完成了此事。

总理衙门的态度是,只要日本尊重中国的宗主权,便会采取调解矛盾的态度。在其对日本的答复中,该衙门重申中国不愿干涉朝鲜自己的事务。“若日本意图恢复与朝鲜之友好关系,应与该国直接交涉。”[《中日战争》第一卷,第289页]

依据1876年的《江华条约》,日本承认朝鲜为主权国家,可以全权处理在中国封建君主权位之下的自身事务;日本与朝鲜互派使团;仁川与元山对日本开放贸易。

在朝鲜领导人中,大院君及其追随者们强烈地反对这一条约,而王妃及其党羽认识到他们的国家缺乏足够的防御能力,与外国人的交往不可避免,所以支持这个条约。江华岛事件中,中国的自负与李鸿章拒绝采取军事行动的举措,使王妃有了更多的理由。该条约于1876年2月27日签署。

大院君失败了,却无所畏惧,决定图谋报复。1882年7月23日,汉城的一些朝鲜军队发现其大米口粮霉烂了,并掺有沙子,更糟糕的是,这是他们整整一年中第一次领到的口粮。毫不奇怪的是,这个发现导致了大约一万名士兵哗变。他们的首领去见大院君,后者许诺亲自过问此事,但与此同时将此事完全归咎于后党的腐败,归咎于侨居朝鲜的日本商人输出了稻米。这简直是对士兵们火上浇油。同一天,哗变士兵杀死了军中的几名日本教员,包围并烧毁了日本使馆。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乘坐一艘英国船逃回日本,而他的几名属员被野蛮地殴打致死。第二天,叛乱者抢掠了都城的许多名宅,包括王宫与大院君的府邸。谣传王妃被毒死了;有人看见首相闵台镐受了致命的重伤,躺在沟渠之中,他的儿子闵泳翊,也即王妃之侄,给自己剃了光头,乔装改扮成佛僧,逃到了日本。由表达不满而起的兵变现在转变成了一场反对日本与王妃的运动。大院君发泄了怨恨,让自己重新出任该国的民事与军事独裁者。

日本迅速作出了反应。7月31日和8月1日,七百名海军陆战队外加七百名步兵登上了朝鲜的国土,与此同时,日本外务卿井上伯爵[即日本明治时代政治家井上馨(1836—1915年),历任日本明治时期的外务卿、外务大臣、农商务大臣、内务大臣、大藏大臣等。]正赶往叛乱发生地。

王妃其实并未服毒,她的女仆代她服了毒,为她赢得了逃跑的时间。在离宫前,她向中国求助。大总督李鸿章正在悼念其母的去世,但张树声遵照他的指示行动,派了三艘军舰和庆军前往朝鲜。海军舰只于8月10日驶抵仁川,而步兵于8月20日抵达马山。

派遣军队并不意味着李鸿章愿意诉诸武力来解决朝鲜的问题,其意图是赶在日本动手之前介入,摆出安抚其国内政治对手的姿态。他知道,他的淮军,中国最强的战斗部队,没有强大到足以击败日本人。部队在开往朝鲜的途中时,他的德国顾问冯·汉纳根提议应向克虏伯公司购买最先进的军火供给炮船,但此议因资金缺乏而遭到拒绝。

庆军由六营三千名士兵组成,作为来自“天朝”的武装,踏上了外国的国土,来帮助不幸的诸侯。不过它的军纪状况十分可怕,袁世凯不得不下令处死几名士兵,才阻止了部队在朝鲜的抢掠。中国人于8月25日在汉城郊区扎营。吴长庆将军和炮船的指挥官丁汝昌、马建忠面议,决定如何具体执行李鸿章的指示。第二天,吴、丁、马三位将军在一小队卫士护卫下,对大院君进行礼节性拜访,受到摄政者及其儿孙们的殷勤接待。其府邸装修得非常精致,几位指挥官对府邸主人的高雅品位印象很深。马建忠在日记中对此有所回忆,其中写道:“此老城府极深。”[引自《中日战争》第二卷,第196页。]同一天下午4点钟,大院君前往吴将军的大营去见他,在那里,宾客和主人,包括吴、丁、马三人和袁世凯,举行了一次长久的“笔谈”,因为当时所有受过教育的朝鲜人都能读写汉文,而中国人则不屑于学习韩文。在黄昏到来前,他们用完了二十四张长纸。护卫摄政者的五百名卫士被中国人打发走了。此后不久,丁汝昌和马建忠捉拿了这位摄政王,将他塞进一顶轿子。接着,丁汝昌率一哨[哨:晚清时期湘军、淮军的基层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军制中的“连”(company)。]士兵将轿子护送到马山[即今韩国庆尚南道马山市,距釜山西向35公里。],行程约为五十五英里。这是一个雨夜。他们一口气走完全部路程,在8月27日中午到达目的地。中国军舰“登州”号在这里等着将大院君运往天津。此后三年的时间里,大院君一直被囚禁于中国。

主要的麻烦制造者就这样巧妙地被清理出场了,1882年的这场危机顺利地平定下来。这年的8月30日,日本和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又称《仁川条约》。],赋予日本在汉城驻军以保卫使馆的权利。这些军队会在一年后撤走,条件是没有进一步的事件发生,且日本公使认为他们不再需要留在这里。朝鲜方面意识到,在现代世界中,单靠中国的宗主权不足以让她得到保护,显而易见,她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防卫力量以应付紧急事态。于是国王提出用现代战争理念训练一支五百人的部队,并授命袁世凯,这个当时只有23岁的年轻人,来实施这项任务。一批朝鲜青年被挑选去天津学习工程技术,中国也许允诺代表朝鲜购买装备现代兵工厂的机器。

鉴于袁世凯在平息这场危机中的表现,李鸿章在同年的10月10日拜发的一份奏疏中举荐了他。两天后大清皇帝同意了这项任命,授予袁五品同知衔,并额外赏赐顶戴花翎这一令人垂涎的恩幸。他的朋友张謇一同受赏,被授予知县头衔和五品顶戴。他们两人都继续留任朝鲜。

同类推荐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 )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银幕硬汉形象,而且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男性阳刚气质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政客,还是作为丈夫、父亲、情人,他都以独断专行、标新立异的风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伊斯特伍德作为公众人物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范畴,他所秉承的传统价值观、他的成功法则以及他在银幕上下所体现出的坚韧意志都值得年轻一代去体味和效仿,而年近八旬的他依然驰骋影坛的事实也足够让同龄人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所谓“偶像的力量”。
  •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诺贝尔的故事

    本书从诺贝尔的儿时开始写起,生动地讲述了诺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充满了非凡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位发明家和企业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伟大的人格。
  •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顿,曾经的穷孩子,曾经的仅读过普通院校的平凡学生,曾经的退伍军人……如今的商业巨擘。沃尔玛,曾经不名一文的平价商店,曾经饱受挤兑的乡间小店,曾经被对手侧目的小字辈……如今雄冠全球的商业帝国。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热门推荐
  • 明星制造

    明星制造

    谁言非丽华,拥得世人戴。高慧矮小,面黄,肌瘦,发枯,全身上下无一点美色。歌手张悦然看上她贤惠,主编氽青盯上她热血,暗恋七年的大学同学却将她送入地狱!男女隔性别,背肚隔肉肉。为了她,氽青许诺:“请给我机会,我一定把你打造成一线明星!”啥?明星?像她这咩样的,也有可能成为明星?天上掉馅饼,居然砸中她!
  • 娇俏帝皇:皇叔到朕碗里来

    娇俏帝皇:皇叔到朕碗里来

    玩个极速飞车也能穿越?贼老天你也是够了!等等!我既然跟皇上撞脸了!对了,那个摄政王是什么鬼?还有,那贼笑是什么鬼!“皇上,您有沟必火”我脸色一红:“朕乃天下第一美男子,可是有大块腹肌滴,风贤臣不要羡慕朕?”“皇上,您不停地摸太傅的手是几个意思?是不是屁股又痒痒了?”风慕倾脸色一黑,双手握拳!我猛地一拍桌子:“风慕倾,你不要太过分啊,江山是朕的江山,哪里轮到你天天打朕的屁股了?太傅美若天仙,朕还打算封他个美人当当呢!”“。。”太傅风慕倾浑身一抖,阴沉的坐在椅子上,一把将花彩蛋栏在怀里,微微屈膝,按在上面,大手朝下“啪!啪!啪!“
  • 热火辽原

    热火辽原

    宋元交替,天下不稳,各大门派野心勃勃。于震青凭借武艺超群的下手和声势浩大的队伍,率军南下,欲歼灭其他帮派。李天木乃天龙帮帮主一次狩猎途中受伏,惊险之际被神蟒所救,凤凰双剑出世,窗外飞石,奇人异能,江湖将面临着一场怎样的血雨腥风……
  •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内容简介:销售是一个靠嘴吃饭的职业,不会说话就做不好销售。良好的口才与沟通能力,是一名顶尖销售员成功的关键因素。口才是训练出来的,一分天资,九分努力。《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从如何开场、提问、处理客户异议、讨价还价、说服购买、促成成交等几个方面进行技巧性讲解,卓有成效地提高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时的说话技巧。
  • 傍倾城

    傍倾城

    刚刚醒来的她来不及伸懒腰打哈欠,浑身的木乃伊装束就差点惊得她五雷轰顶!谁能告诉她,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误闯月圆圣地,被守门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上来咔嚓来了一刀,路遇拔刀相助美少年,竟是门主的三弟子?被认为其义妹,跟随他进入赤月门,又不可避免地被人们误认为哪里来的古怪妖精……叶风凛有云:既来之,则安之。这几率超低的穿越机会降落到了她的身上,浪费了岂不可惜?!“外披娃娃身,内有恶魔心”看看现代的第一杀手“风铃”怎样将这莫名其妙来到的异世闹他个天翻地覆!
  • 老师碗里请

    老师碗里请

    文案:猫儿翘着尾巴蹭顾老师的腿:“老师老师,我想吃掉你!”顾老师弯腰扯扯猫儿的胡须:“猫儿不是应该吃鱼的么!”猫儿摇身变成个阳刚帅气男:“那现在可以吃了么?”顾老师俊脸一红,娇羞一句:“嗯……现在可以吃了。”腹黑学生攻温润老师受,温馨,年下,1对1.
  • 种一个夫君

    种一个夫君

    禾苗在地里埋下一颗种子,种出一个夫君。夫君很会来事儿,他上知天文地理,下通鱼虫百兽,懂挖坑埋人,懂种田养鸡,还懂治病疗伤。真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神器。“苗苗,你在干什么?”夫君问。“种个儿子。”禾苗笑眯眯的回答,“也许,你喜欢种个女儿?”夫君略心塞,把自己往土里一埋,眼不见为净。
  • 我的小女人

    我的小女人

    终于来到了考场,看着这扇命运之门,我不禁哽咽一下,紧张起来。我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到监考老师面前,刚把我的准考证从书包里拿出来,就被一只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猴子夺了过去。我的上帝啊!我愕然地盯住它的猴脸,只见它还冲我呲牙咧嘴地嬉皮笑脸,好象是在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举。晕……有无搞错,竟敢在我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捣乱,呃,真是傻子可忍疯子可忍我是忍无可忍了!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杀猴子可犯法哦!)我才不干那缺德事呢!我跟它抢夺起来。
  • 钱学森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钱学森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叶永烈所著的《钱学森传》开篇提问钱学森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由问而起,作者娓娓道出钱学森早年的故事、留学的故事、归来的故事、“两弹一星”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辉煌而传奇的科学大家——共和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 九黎鉴

    九黎鉴

    夜夜晓,不知梦。流年跨过千里涧,高山流水问君愁。愁更愁,不及恨。千古岁月忘却我,而今我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