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7100000001

第1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以及政治稳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状况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有些方面还进一步趋向突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但在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经济发展任务仍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为了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而是要在不牺牲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与演变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地区差距的研究较多,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对GDP、人均GDP以及一些收入指标进行单独分析而得出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科技和对外开放等四个角度分析区域差距的发展变化。

本文研究的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这段时期。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搜集到的基础数据,我们以1980和1990年为基期,以2002年为报告期(个别指标为2001年,由于不影响大的判断,原则上不做区别),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对比分析。

1.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区域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国GDP达到10.5万亿元,是1980年的23.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状况和变动趋势方面的数据。现从四个方面分类描述如下:

(1)经济差距。我们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等三方面来反映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53倍和1.8倍,1990年则扩大到1.62倍和1.90倍,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中部的2.08倍和西部的2.63倍。与199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这说明,90年代以后人均GDP差距扩大的幅度远远超过了80年代差距扩大的幅度。

西部与中部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1980—2002年,西部人均GDP平均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2%,而2002年西部人均GDP只相当于中部地区的79%。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阶段性主要是由各地区GDP增长速度的阶段性差异所直接引起的。

从1980—2002的22年间,东部地区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1.6个和1.7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东部地区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只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0.93个和0.5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随着东部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东部发展动力明显强于中、西部,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分别高2.2个和2.8个百分点。

从收入水平差异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198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19倍和1.21倍,1990年,上升到1.38倍和1.27倍,200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43倍和1.40倍,与198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20.2%和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基本呈现同一变动趋势。

西部与中部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略高于中部。1980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中部的98%。1990年则超过了中部,相当于中部的109%。2002年相当于中部的102%。西部农村,由于土地更为贫瘠,耕作的方法更为落后,劳动生产率更为低下,收入水平较低。1980—2002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相当于中部的87%。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尺度。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地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产业结构转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东部地区非农产业比重达到了90%,中、西部地区也分别达到了82%和80%。与1990年相比,三大区域非农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2个、14个和15个百分点。对比三大区域非农产业比重,虽然东部地区的非农产业比重平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优势并不突出,而且差距是在持续缩小。改革之初,三大区域非农产业比重之比为1.19:1:0.96,而1990年缩小到1.16:1:0.91,2002年则进一步缩小到1.09:1:0.97。我们认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非农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省份具有资源优势,尤其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使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部地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调整速度放慢所致。加之比重指标具有上限限制,不可能高出一定范围。

从对经济类指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上差距的不断缩小,说明中西部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与东部还有一定差距。西部与中部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方面总体上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社会发展差距。各地在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改革20多年来,各地在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方面的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1985年,东部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的1.36倍和1.68倍,1990年扩大到1.51倍和1.7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1.56倍和1.80倍。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方面,1985年东部地区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的1.05倍和1.25倍,1990年为1.21倍和1.53倍,2001年为1.60倍和1.72倍,差距也持续扩大。

1980—2002年的22年间,尽管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体只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4%和85%。

(3)科技差距。由于我国科技统计开展得比较晚,现有数据只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情况,所以,我们以1990和1996年为基期,2001年为报告期,对科技差距进行描述。从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的变动情况看,90年代至今,各地科技差距经历了一个“V”字型的变化过程。1990年,东、中、西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之比为1.84:1:1.21,东部具有绝对优势,西部的人均科技经费支出多于中部。“八五”时期各地科技经费支出的差距有所缩小,到1996年支出之比下降为1.49:1:0.92。进入“九五”时期,各地科技差距重新趋于扩大,2001年科技支出之比达到2.00:1:1.23。“九五”时期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八五”时期减缓的程度,东部地区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大于内地。

(4)区域开放差距。改革开放以后,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开放度上的差距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率先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的,80年代初期,东部地区获得政策支持率先开放。1980年,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7.07倍和8.8倍,差距相当悬殊。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内陆地区的开放度明显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东、中、西之间外贸依存度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1990年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3.69倍和3.93倍。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再加上东部地区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外商投资的重心进一步向东部地区倾斜,从而导致东、中、西之间外贸依存度方面的差距再度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25倍,西部地区的7.37倍,与1990年相比,差距分别扩大了4.56倍和3.44倍。

在分类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1980年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比为1.92:1:0.90,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相当于中部的192%和西部的213%,这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前就业已存在的差距。进入80年代以来,各地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从而使原有的差距水平有所缩小。1990年三大区域发展差距之比缩小为1.64:1:0.90,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相当于中部的164%和西部的182%。1990—2002年,东部地区凭借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再度领先,再次拉大了与中西部的差距。2002年三大区域发展差距之比又扩大到2.32:1:0.94,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中部的232%和西部的247%。

综合评价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我们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90年代初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1990年与1980年相比,东部与中部的差距缩小了14.6%、与西部的差距缩小了14.4%),但90年代以后,差距又逐步扩大(2002年与1990年相比,东部与中部的差距扩大了41.5%、与西部的差距扩大了35.7%),而且差距扩大的幅度远远超过前期缩小的幅度。当前三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2.省际比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省际间差距也经历了80年代初期开始扩大,80年代中后期趋于缩小,而90年代以后再扩大的变动过程,变动趋势与三大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省份与中、西部内陆省份之间的不平衡。因为指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且引起趋势变动的原因比较类似,所以,本课题对省际间差距只做简单描述。

人均GDP差距。分省看,人均GDP差距较大,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与其他省份相差较大,尤其是上海与其他省份的差距悬殊。如上海2002年人均GDP与最低的贵州相比,相差37487元。东部地区的省份除河北、海南人均GDP相对较低外,其他省份均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人均GDP均较低。

收入水平差距。各省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省际间差距的变异系数为0.13,1990年扩大到0.21,扩大了61.5%;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0.27,与1980和199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107.7%和28.6%。2002年省际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为0.34,比1980和1990年分别扩大了70%和25.9%。

非农产业比重差距。省际间非农产业比重差距在逐步缩小。从1980年的0.21缩小到1990年的0.14,再缩小到2002年的0.08。

省际间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差距均呈逐步扩大之势。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差距从1985年的0.28扩大到2002年的0.43;人均医疗支出则从1980年的0.24扩大到2002年的0.41。

省际间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变动趋势,但总体来讲,差距在缩小。1990年科技人员人均经费支出的差距变异系数为1.29,1990年缩小到0.44,2001年又扩大到0.60。

省际间对外开放水平差距也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的变动趋势,但总体来看,差距在扩大。1980年对外开放的差距为1.51,1990年缩小为1.05,2002年又扩大到1.74。

综合评价省际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各省之间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得地利之优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陆省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1980年反映省际差距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53。80年代中期以后,内陆省份的经济借改革的东风获得了长足发展,通过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内陆省份与沿海省份之间的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势头。1990年变异系数缩小到0.39,比1980年缩小了26.4%。但90年代以后,省际间差距又明显扩大,2002年差距变异系数为0.54,与1990年相比扩大了38.5%,超过了80年代缩小的幅度。总之。目前省际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差距水平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同类推荐
  • 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本书内容包括: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的转型模式、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的改革实践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等。
  •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但还需要继续完善,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重点是加快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税制并轨的进程,使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竞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将为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更有效的体制保证。
  •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本书收录斯坦福经济学精品课程,并将课程中对当下市场经济最具指导性,与可操作的方法与案例予以最简洁的诠释,摒除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保留对创业者、店主、商家最具指导性的商业细节与规划,除了教大家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经济利益之外,还对企业如何保持基业长青,提供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独到的创业与管理思想,还是刚刚问世,理念非常新,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 现代商务礼仪简明教程

    现代商务礼仪简明教程

    本书共十章,介绍了商务人士应有的文明礼仪修养基本规范、日常个人称呼礼仪、着装礼仪、仪表礼仪、举止礼仪、交际礼仪常识,以及作为职业经理人必须熟知的求职应聘和面试礼仪、办公室基本礼仪、公文礼仪等。
  • 利率衍生产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

    利率衍生产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

    与其他衍生产品一样,利率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也包括套期保值、套利、投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但作者以为,这五种功能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前三种功能基于特定需求而产生,具有内在性,并直接体现了利率衍生产品的作用机理,而后两种功能则基于前三种功能而存在,具有外延性,更多体现的是利率衍生产品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切合本书研究主题的正是前三种功能,因此本章仅对这三种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加以分析。
热门推荐
  • 美人锁心不负君

    美人锁心不负君

    孤女横空出世,已触天怒不公。偏属阴暗体质,引众妖垂涎三尺。若除其体制,必须以人祭祭天,消除天上人间众怒。孤女以命为天,以一己之力抗衡,黄天霸主怜悯其,以毕生功力化为宝,永伴其身边薄命。此后,需杀孤女为持天地平衡,需先除黄天霸主。
  • 抢滩资本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转板指引

    抢滩资本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转板指引

    本书为您提供最新股转系统挂牌指引与治理实务,全面详解挂牌公司投融资与转板升级机制,包括: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条件;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程序和步骤等内容。
  • 魔幻星球

    魔幻星球

    一个在幻境中寻找真实、力量、勇气以及正义的星球。在这里有你意想不到的魔法生灵,也有让你匪夷所思的美妙画面,更有邪恶和正义之间水火不容的交锋。邪恶的心在这充满魔幻色彩的星球上是怎么寻找它失落的岁月的,正义的力量又是如何一次次的化解危难。
  • 首席的废妻

    首席的废妻

    她是硬缠上他的妻子,为他受伤、为他生子、为他入狱都抵不过他心里的那个女人。“你要的我都已经给你,只求你放过浅浅。”冷酷如他,霸道如他,却为了别的女人如此卑微地哀求她。可她偏不肯叫他们好过,她才是他的妻。情人流产,他恨她入骨,要她儿子陪葬。她放下骄傲和自尊,跪在他面前求他放手,他无动于衷、冷眼看着她的儿子惨死……她抱着儿子的尸首一夜白发,记忆全失。再见面时她已不认得他,挺着巨肚幸福地依偎在另一个男人的怀里从他身旁走过,此刻,不知真正痛了的又是谁的心……
  • 航空霸业

    航空霸业

    他,一个家住机场附近男孩,虽然每天能看到天空纵横的飞机,却被父亲告知,因为贫穷,也许这辈子也坐不上飞机。男孩对父亲说:爸爸,我将来有了钱,就给您买一架自己的飞机。二十年后,举世瞩目的国际航空博览会上,各式飞机如万千雄鹰展翅,穿云破雾,直上九天,纵横交错几乎遮蔽太阳。长大成人的男孩在天空下,扶着年迈的父亲说:爸爸,那是我们的,那都是我们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本书建了几个群,对小说有兴趣的朋友欢迎进来一起聊天探讨。群号:16324525,4622940,7997008,8292261,5578422,19344661,进群里请加说明《航空霸业》,谢谢支持。)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 御宠天下

    御宠天下

    这是一片神奇的大陆,有着各种种类不同能力不同的宠兽。一些特殊的人,拥有着驾驭各种宠兽的能力,他们被称为御宠师
  • 末日绝恋篇

    末日绝恋篇

    末日来临、生化危机。如果到了末日中你们觉得还会有“爱情”么?言情、生化末日、幸存、人性、力量、能力、丧尸、进化者、要塞、机器人......然而命运的齿轮早已悄悄转动。。。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