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7700000007

第7章 制度文化(7)

据《元史·选举志》载:“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问经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其义理精明,文辞雅达者为中选。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规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用四六,参用古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可见,元人废止了唐宋以来实行了六七百年的诗赋考试,定以经义取士。在行科举的诏书里,更明确地规定,无论乡试、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最重要的第一场都是考明经、经疑或经问,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事出题,并硬性限制经义必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这一规定为以后明清两代延用了近600年之久,是科举史上的大事。

(四)“应考指南”的泛滥

元代以经义试士,规定考试题目必从儒家经书里出,应考者作文,既有规定的格式,思想内容又限定以程朱学派对经书的解释为准。四书五经的篇幅不算很长,其中可出的考题是有限的。行之稍久,套用现成格式和背诵范文便成了中选的一条省事而又省时的捷径。为此服务的估题、押题和拟作范文之类的辅导材料便应运而生了。元朝人编写的此类书籍,在《四库全书存目》中收了不少,如《书义断法》、《春秋经疑问对》、《四书待问》、《四书疑节》、《作义要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书义断法》称:“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义而设者也。其书不全载经文,仅摘录其可以命题者载之。逐句诠解,各标举作文之窾要。”“后来学者,揣摩拟题,不读全经,实自此滥觞。”辛弃疾气愤而轻蔑地说:“三百青铜买一部即可举进士者,殆此类矣。”这类科举辅导用书的作者大都是科场不利的老儒。他们自己没能走通科举之路,却积累了不少考试的经验教训。作应时文章,大学问未必用得上,小技巧却往往不可少。这类书籍能给士人们以立竿见影的帮助,提供通向仕途的捷径,很受读书人的欢迎。对编写者、刻印者和书贩们来说,都是有利可图。此类材料便大同小异、改头换面,大肆泛滥起来。

元代社会重宗教,轻儒术。时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见,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

六 明代科举制

明朝科举考试始于洪武三年。明太祖下诏:“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但行之三届,发现所取皆“少俊”,遂废止。至十五年(1382),又决定恢复科举取士。十七年(1384),礼部颁行《科举成式》,三年大比,永为定制。

(一)学校——科举的必由之路

唐宋时期,并不是一定要入校学习。唐宋考生的来源主要还是各州贡举。范仲淹、宋祁等人曾大力推广学校学习。王安石整顿太学,曾推行“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三等:外舍、内舍和上舍,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的学业品行作为升舍、应试和授官的根据。宣和三年(1121),被废除。至明代,进校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对学校非常重视。1365年,当他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在应天建立国子学。1369年又令各府、州、县设立学校。

1.国子学

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改称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下面分设监丞、典簿、典馔、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在北京设立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又在北京设立国子监,称原来的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这就是明史上的南监和北监。

明代的国子监分为六堂,分别以率性、修道、诚心、正意、崇志、广业命名。开始时,除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外,还要学习刘向《说苑》、律令、书法、数学、《御制大诰》等。但越到后来,《四书》、《五经》成为唯一学习的内容。学校的教育功能已基本消失,学校越来越为科举服务。朱元璋认为《春秋》是儒经的核心,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微言大义”之所在。国子学的学生们因而也把《春秋》的学习放在首位。

2.地方学校

地方学校分为府、州、县学。府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府、州、县学的学生名额,明初规定为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每月由国家发给食米六斗。后来又几次下令增加名额。“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生员入学,最初是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和府、州、县官主持考试。正统元年(1436),才在各行省特置提学官。提学官的职责是“专督学校,不理刑名”,各直省的地方长官不得侵犯提学的职权。提学官三年一任,任内举行两次考试,一次是岁考,一次是科考。岁考和科考都按成绩的优劣分为六等。尤其重要的是科考,在其中列一、二等者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并取得科举生员的资格,才能在科举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爬上去。

(二)明代的三级考试

明朝仍然实行三级考试法。《明史·选举志》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但与前代相比,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少变化。

乡试:凡在各州县考试合格者(秀才或生员)可参加每三年在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的乡试。因考期在八月,也称“秋闱”。南北两京的乡试习称“南闱”、“北闱”。乡试考三场,分别在八月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第一场试《四书》义、《五经》义;第二场试论、判、诏、诰、章、表;第三场试经史、策论。其中以首场最重要,即八股文作得好坏直接关系录取。考试纪律很严,对号入座、军人监考,甚至搜身。黄昏交卷,若有不能交者,允许增蜡烛三根,仍未交卷则扶出。试卷经封弥、誊录、对读后交主考、同考官评阅。录取按省分配名额,从100到20不等。严禁“冒籍”。乡试中式者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皆称“文魁”。乡试所发之榜称“乙榜”。中榜者参加布政司举行的宴会,称“鹿鸣宴”。乡试中式者既可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取得做官的资格。

会试: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也称“礼闱”。因为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也考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官由多人组成,最初同考八人,其中翰林三人、教职五人。正德时增至数十人,其中翰林十一人、科部各三人。会试录取有定额,但执行中并不严格遵守,少时数十人,多则四五百人。会试中式者统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于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洪武时便出现了南北名额之争。杨士奇任内阁大学士时曾确定比例为六比四。后来又明确分为三份,即南卷55名,北卷35名,中卷10名。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试于奉天殿或文华殿,也称“廷试”。嘉靖、万历以来,皇帝不再亲临考场,只对内阁拟定的考题审定而已。考试时间初在三月初一,成化八年后定在三月十五日。只考策问一场,次日评卷,第三日发榜。由于时间太紧,评卷官关注的只是其中少量优秀试卷,以排定名次。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考中者统称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或殿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当时的士大夫又通称这三者为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有明一代,连中三元仅洪武(1368-1398)年间的许观(后复姓黄)和正统(1436-1449)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三)馆选

明朝殿试发榜后,分甲授官,第一甲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可以再参加翰林院的考试,时称“馆选”,考取者称“庶吉士”。庶吉士源于《尚书·立政》中的“常庶吉士”,周朝指官府内办理日常政务的官员。明成祖时草创此制,但直到明孝宗时因大学士徐溥奏请而趋于健全和完备。中选进士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资深者一人教课之,称教习。三年学成后,留成绩优异者在翰林院任编修、检讨,次等分任给事中、御史等官。由于庶吉士散馆即为翰林,而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所以,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可见,庶吉士比一般进士的地位和威望要高得多。

七清代科举制

清朝开科取士始于顺治二年(1645)。在体制上有损益地继承了明朝。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乡试之前增加了“小试”。

(一)小试

清朝与明王朝一样,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知识分子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童或童生。一些考生一直到六七十岁了仍然是个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员的资格必须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一系列的考试总称为童试,俗称“考秀才”。考试内容与乡试略同。录取名额按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少而定。

县试二月举行,知县主考。考生自报简历,并五人联保。共考四场,前两场考诗赋,后两场考经解。府试四月举行,知府主考。共考二场:第一场为正场,被录取者即可参加院试;第二场为复试,意在排出名次,考生自定是否参加此场考试。院试,清初各地设学道,以督学使总理一道学政。雍正时改学道为学院,以学政总理学事。院试就在学政衙门所在地设置专门场所(考棚)举行,由学政和所在地方长官共同主考。考试两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复试。

通过小试后,即成为生员,可进入县、州、府学校学习。各府、州、县接到学政发下的新生名单(俗称红案)后,即通告新生于某日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大堂,设宴簪花,并由各府、州、县官率领,到文庙拜谒孔子,到学宫明伦堂拜见学官,算是正式入学了。府、州、县学的学宫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称为泮水。所以称府、州、县学为泮宫,称入学为入泮。明代称初入学的人为附学生员,清代沿袭了这一名称,称为附生。此外,还有茂才、博士弟子员名称,而最普遍的称呼则是秀才。

(二)清代三级考试法

清朝乡试考试办法同明朝相似,唯难度远大于明。乡试由皇帝差派专官主持,在各省省城举行。考场是专门修建的,从围墙到座位都是特制的。考生身着“行衣”,食宿皆由官方提供。考试纪律很严。

乡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试经,《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可任选一经。内容以宋人传注为准,形式是八股文。第二场试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选作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清代乡试的录取是按各省文风高下、人口多少、丁赋轻重而分配名额,又时有增减。乾隆九年,浙江、江西各94名,四川为60名,而甘肃才30名。由于名额太少,极难考中,遂自康熙十一年始按正取5∶1的比例设副榜,中正榜者称“举人”,中副榜者称“副贡生”,以后可直接进入乡试。但还是有久考不中者,至有老死科场者。黄章99岁还未中选,提灯大书“百岁观场”。清乡试发榜时间多在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因此称“龙虎榜”。又因正值桂花季节,又称“桂榜”。

同类推荐
  •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一本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包括阿拉伯人的起源、个个民族部落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合演变、宗教信仰、王朝兴替、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以历史时间为先后顺序,选择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独立成篇,且配以适当图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中华国学经典:楚辞

    中华国学经典:楚辞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地域文化常识

    地域文化常识

    本书介绍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常识,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地方名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语文大观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奥妙无穷。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流传下来的语句,都有其形成的渊源,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通。
热门推荐
  • 美食有点萌

    美食有点萌

    论如何用美食拯救世界……霜妹子在这个年纪承受了她不该承受的使命和光芒。有点心累……做菜太好吃也是一种烦恼呢。不让人神魂颠倒的料理不是好料理。逃犯:因为这家超好吃的排骨面只有周六才有所以一定要来吃!然后就被抓住了……咦,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 万生道界

    万生道界

    武道之极,乃控苍穹,掌轮回,执生死,主宰万千世界。少年古阳,族道被灭,筋脉尽断,仍旧毅然走向武道。偶获神秘异宝,从此平步青云,一步一步踏上武道巅峰。
  • 神之帝尊

    神之帝尊

    天玄大陆,实力为尊。少年龙辰,自小地方走出,在血与泪的修炼途中一步步成为绝世强者。
  • 陌上心头,情难枕

    陌上心头,情难枕

    偶然的相遇,你听他诉说着丰富的生活故事,陶醉在他的欢声笑语中,也曾为他过去那有些艰辛的生活而心痛。在轻轻的话语中,渐渐地了解了他,慢慢地靠近了他。真的没有想过,你会喜欢他,而且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喜欢。难道这就是爱情,来的悄无声息,来的不知不觉,来的暖人心扉。
  • 重生之悍将哑妻

    重生之悍将哑妻

    一个苦苦凄凄的女子,历经了前世的欺骗与背叛,一心求死却误入轮回。这样也好,就当是洗尽铅华,浴火而生巧遇今世冰冷男子的几番搭救,命中注定了此生与他的痛苦纠葛。“嫁给我吧。”冰冷眼眸带着寒意,瞧不出半点温存。当我重生是闹着玩的吗?亲爱的老爷,我不过向往平平淡淡的小夫妻生活而已。等你冰山融化解甲归田,再来娶我吧!!主角的穿越方式很危险,读者请勿尝试。
  • 九转时:初代之怒

    九转时:初代之怒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分化,全新的规则,全新的人类,独立世界中从没有崩坏,一切只因为初代。当小小的云栴踏上这充满阴暗的道路,迎接她的,又会是什么秘密的重见天日?她能不能解开这一道道谜题?若有一天真的做到了,她又当如何?——一切尽在九转时中……【哈哈~这里是作者的地盘:记得去看作品相关里的东西哦~(我只发文,不说话?(????))】
  • 半米阳光的午后

    半米阳光的午后

    “肿么了小弟弟?怎么在撕书啊?”,文睿身边跳出来一个女孩。小浠好奇的打量着这个奇怪的男孩,明明就是可爱的男孩,却是那么让人心疼。这部是一本微小说,是风华的好朋友发生的一些事,风华写下来,是为了鼓励他,和那些自己的梦想被否定的朋友。睿睿小朋友,鑫鑫真心希望你快乐,请快乐吧,你的梦想还没有完全被否定,你还有我啊。
  • 嫡女傻妃凄凄然

    嫡女傻妃凄凄然

    因为偶遇他们相识,她对他一见倾心!芳心暗许,嫁他为妃,与他步步为营争的那万人之上地位,可到那一天才知自己所托非人
  • 公子风流

    公子风流

    人人都羡慕刘玉,平凡如她,居然嫁了一位风流优雅、宛若谪仙的郎君。瞥了眼一旁笑得眯眼的某人,她很无语,都瞎了眼吗,什么风流,这厮根本就是人前如仙,人后如狼!
  • 羽落槿晞亦寒心

    羽落槿晞亦寒心

    他是一朝太子宠她爱他胜过自己的生命,想给她全世界最好的,而另一个人却总是总是默默地陪在她的身边,不求回报,可惜她终究不会爱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