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6800000003

第3章 五旬节的丰富祝福

耶稣忠实的门徒,不论是新的还是原来的,每天都聚集在耶路撒冷。他们亲眼看见他们的耶稣升天。他们亲耳听见他说话。主对他们的吩咐仍在耳边,叫他们务必留在耶路撒冷直到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不是吗?

现在他们就在等候应许的实现。应许肯定会实现,不过时间无人知晓。

一群心中充满爱和平安的人聚在一起。他们有多少人呢?只有十一个门徒吗?不是的。我们看看圣经怎么说:“约有一百二十名。”

他们当中有什么人呢?有一些妇女,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你知道还有谁在场!耶稣的兄弟。

我们曾经提过,有人认为他们是耶稣的亲兄弟,有人认为是他的亲戚。圣经说得很清楚,耶稣是马利亚的“长子”,不是她的“独子”。总之,耶稣的兄弟也在那些虔诚祈祷的人当中。

从前他们与耶稣作对,现在却与门徒坐在一起等候圣灵的降临。你看他们的改变有多大呢?他们本来都是不信的,现在靠着主的恩典都信了。他们都悔改归向了上帝。你说,上帝的恩典多奇妙。

有一天,当他们正聚在一起的时候,彼得站起来,有话要说。他说,耶稣在世时有十二个使徒。现在只剩下十一个。因为卖主的犹大无法承受出卖耶稣的恶行,后来身子仆倒,肚腹崩裂,死去了。因此,彼得建议另选一位代替犹大,免得少了一位。

大家都同意彼得的看法。他们提出两个常与耶稣在一块的人:约瑟和马提亚。他们同心祈求上帝指示谁是耶稣选中的第十二个使徒。然后他们摇签,结果摇出马提亚。由他取代犹大。十二个使徒又齐全了。

五旬节很快就到了。犹太人有三个大节,这是其中的一个。自古以来,犹太人年年都过五旬节,纪念上帝在西乃山赐下律法。同时,他们在圣殿献上用初熟的麦子做的饼。故此,五旬节也叫“初熟的果子节”。

同逾越节一样,五旬节的时候犹太人都要上耶路撒冷过节。不仅是迦南地的犹太人,就连分散在各地的侨民都要回京城过节。还有当时信奉犹太教的外国人也到耶路撒冷去过节。

五旬节的一大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圣殿,去敬拜上帝。谁也不想错过早祭。通常早祭是在上午九点举行。

耶稣的门徒和几个妇女也到圣殿去。有一段时间他们坐在外院的一间屋子里。他们心中极其盼望耶稣的应许成就。耶稣升天已经十天了。

整个外院都挤满了人。犹太人和信犹太教的人都等着祭司献早祭。

忽然,大家都住口,不出声了。不少人的脸上显出焦虑、紧张的表情。人人都听见一种清楚、独特、强劲的沙沙声。外面的树枝没有摇摆,树叶也没动静。可是,他们确实听见刮大风的声音。这对当时在圣殿的人来说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声音从哪儿来的。

“看那边!”有人说。

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那一百二十人身上。他们是一般老百姓,坐在圣殿旁边的一间小屋。这一看非同小可。

他们看见有火焰在这些人头上。圣经说:“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所以说他们看见的不是火焰,而是像火焰的舌头。

强劲的风声和像火焰的舌头是一些外在的现象,除了这些之外还发生了一件事。

圣经说:“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

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站了起来,开口说话。他们说的都是一些陌生的语言。

群众当中有一个埃及人,他听着听着大吃一惊。他听见有人说他的家乡话。过去一点儿站着一个亚拉伯人,他也听见有人说他的家乡话。使徒行传二章九至十一节记载说,从各国来的人听见这些普通老百姓说他们的家乡话。他们越听越稀奇,因为耶稣的门徒不是有学问的人,他们都是没有知识的小民。他们在谈论上帝奇妙的工作!他们在谈论上帝在大自然中的工作和他的恩典!

圣殿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成千上万来过节的人都在听,甚至不敢喘气。

门徒站在那儿,满面发光,满心喜乐。天上的喜乐充满了他们的心。现在圣灵充满了他们,他们不能闭口不说。他们一定要述说上帝的奇妙。这里有那么多人同声说话,却一点儿都不乱。真奇妙!

群众彼此互看。他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圣经说他们开始怀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问道。然而,他们所听见的却深深地感动他们的心。

忽然,我们听见一声讥笑。有一个犹太人讽刺地说:“这些人莫非被新酒灌满了!”意思就是说:“他们都喝醉了!你们难道听不出来他们在发酒疯吗?”

真是岂有此理!这些人竟然胆敢把圣灵的工作当作酒醉的人在胡闹。他们心中有数,他们听见的不是醉了的人在胡言乱语。这绝不是魔鬼的工作,他们心里清楚得很。眼前发生的一切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他们硬着心肠,甘愿被魔鬼利用,讥笑上帝的工作。

在前面提到故意嘲弄至圣神的事是极其危险的。讥笑圣灵的工作等于把得救的门关上。许多的罪都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然而得罪了圣灵却得不到赦免。得罪圣灵的人,就是活着也不可能蒙恩得救。

黑暗之王总是在拆毁上帝的工作。就是在五旬节的那一天也不例外。他要尽全力挪去人心中受的感动。魔鬼会成功吗?

忽然,一声清楚洪亮的声音说:“你们犹太人和住在耶路撒冷的人。”

是彼得在向聚集的群众说话。当他听到那些可怕的、亵渎的戏言,他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大声疾呼,警戒在场的犹太人不要听信这些胡言乱语。

“不是的。”他郑重地说:“我们没有喝醉。现在天还早,我们根本还没沾过一滴酒。是先知约珥在几个世纪前的预言实现了。约珥说圣灵在末日要浇灌凡有血气的。今天,这预言应验了。”

彼得停了下来。旁人的冷言冷语也停了下来。

彼得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他现在不会再否认他的老师,反而一心只想传讲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他提醒百姓耶稣曾行过的神迹奇事。他又提醒他们几个礼拜前犯下的滔天大罪,他们把公义的、无罪的耶稣交给罗马巡抚彼拉多,并且要求将他处死钉在十字架上。

“然而,”彼得继续说:“这位被你们杀害的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他复活了!他真的是弥赛亚,是以色列的王。他不可能永远留在坟墓里。我们是他复活的见证人。我们不是在幻想,我们已经跟他见过面,还跟他说过话呢。”

彼得的这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当时在场的犹太人。许多人心里难过。上帝的灵在众人心中工作,使他们看出自己所犯的罪。现在他们知道自己有罪了。不少人低下头,感到羞愧。

“我们该怎么办呢?”百姓焦虑地问彼得和其他的使徒。他们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无法补救,只有等待上帝的审判。

可是,彼得还有话对他们说。他不是让人知罪就算了,他还要带人走上恩典之路。不错,他们的罪恶的确沉重,但是耶稣已经为罪人流血舍身。于是,彼得向众人传讲救耶稣,以及在耶稣里得救的可能性。他又严肃地劝诫他们,再三强调不可再次弃绝耶稣,乃要靠着恩典全心接纳他为耶稣,为救恩的确据。接着彼得又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上帝非常祝福这一篇严肃的讲道。有三千人信了耶稣。上帝将正确的、得救的信心赐给他们。他们透过赐给他们的得救信心接纳救耶稣,为偿还他们的罪债的确据。

几个礼拜前,他们很可能就在那些喊叫:“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的人群当中,如今,靠着恩典,耶稣的宝血洗清了他们的罪孽。 他们可以相信救耶稣的死,能拯救他们脱离罪的辖制。

听彼得讲道的人当然不是都归向了上帝!众人听见的是同一篇道。彼得讲得也只有一篇道。他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罪得赦免,蒙耶稣宝血洗净的可能。

不是每一个听见彼得讲道的人都得了救。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接纳耶稣为弥赛亚。他们硬着心,偏行己路。可悲的是他们要自己承担一切的责任。在末日,这篇道要见证他们的不是。到时候他们不能说:“彼得没有告诉我们。”或是:“我们不知道。”反之,他们有责任听信如此严厉的警告。他们理当谦卑在上帝面前,恳求他的饶恕。

彼得对众人说:“你们要悔改!”

每个主日,上帝的仆人都在传讲同样的信息。教会仍然不断地传扬“你们要悔改!”但愿在年幼的时候就知道寻求上帝。

对犹太人来说,五旬节是献初熟的果子的日子。同样地, 在这个五旬节,这三千个人好像初熟的果子成了首先加入蒙恩得救者的队伍的人群。

同类推荐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十大弟子传(佛教传记经典系列)

    十大弟子传(佛教传记经典系列)

    在佛陀的十大比丘弟子中,像舍利弗、目犍连,本是外道的学者或领袖;迦旃延、大迦叶,也是婆罗门的权威和长老,但他们一皈依佛陀,就唯有信仰、尊敬,从没有对佛陀有过批评。对佛陀没有建立信心的人,可以心平气和地踏着这些先贤的足迹,在佛陀的法海中来完成自己的修学。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热门推荐
  • 说天下

    说天下

    我只能说,里面啥都有,想到啥写啥,哥就是这么的任性
  • 武御天极

    武御天极

    天极大陆,强者林立,群雄割据,一个个绝世天才如雨后春笋涌。现少年韩介因为奇异的变故从庸才变为天才,不但感知敏锐,领悟力更是直上云霄,成为妖一样的存在。热血的对决,天才的碰撞,一切尽在武御天极。
  • 洞玄青莲录

    洞玄青莲录

    传说上古之时,于虚空之中曾诞出诸多洞天秘境。其间灵气充溢,天材地宝蕴生其中,灵气滋渗于世间,更可灵秀一方水土,滋养一乡生灵。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再无洞天秘境新生。原来所现洞天也逐渐成为修士们所独占的修行之地。封禁之后再无丝毫灵气向外溢出,不复当初盛状,继而竟在人间成为传说。庄户少年徐晋元,机缘巧合下踏上修行路。只是于纷争修行途中,渐渐生出疑惑:莫非修仙便是为贼?夺天之灵气,采地之精华,以无尽灵秀方成就一人。然而天生万物以养人,人却以何来报天?因为这一颗凡世赤诚之心,徐晋元选择走上了另一条艰难仙途,为此他上下求索,激昂前行……正是:凡心参尽洞玄路,仙识可至青莲境!
  • 绝世九重天

    绝世九重天

    重重天之外,据说还存在着第九重天。九重天内万神云集,力求突破至高神的桎梏,勘破天道,成为掌控亿万宇宙之大主宰!前世功亏一篑,此生续写传奇!历经数万年的修炼,拥有数万年的记忆,通晓无数战技,陆风挟风雷,踏枯骨,再次冲击九重天!漫漫征途,何其修远!且看陆风一路杀将过去,锋芒及处,漫天诸神溃散!
  •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放弃借口,赢在方法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恰是一些企业及其员工的真实写照:面对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为了避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借口油然而生。这种"习惯性动作"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掩耳盗铃。如同鸵鸟,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将头扎入深深的沙丘,还是逃脱不了被猎人从沙中揪出的命运。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苛责一个动物的本能反应,但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员工,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本性,在问题面前相互推诿,那么,这便不是他能力出现了偏差,而是在认识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 猜凶3

    猜凶3

    人一旦被爱情、贪婪与复仇掌握了命运,所有的出口都是一个地狱通向另一个地狱。腹黑侦探、诡秘凶手,正邪之间的巅峰较量!摄像机下的鬼影幢幢,惊魂不定的人们走向最恐怖的梦魇,谁,是下一个刀下鬼?
  • 所有苦,因为放不下

    所有苦,因为放不下

    放下,你将解脱烦恼,享受自在人生。放下,你将快乐淡定,心灵刹那花开。现代社会多变、喧嚣、繁忙,在各种忧虑与压力之下,我们的身体与心智都受到重压。我们如何提起?又如何放下?我们要如何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忧伤?山水禅修,圆融智慧,《所有苦,因为放不下》带领你走进心灵世界,感悟智慧之光,让你在豁然开朗之际体验身与心的和谐。
  •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

    本书并不只是一个成功者的经验分享,而是一个成功者观看世界的眼光。正如潘石屹所言:“很多年后,能够流传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东西,具体的经验肯定对将来是不适用的。”这本书便是他最深层、最无私的告白。在这本书中,他敞开最私密的自我,提出自己对新世界的看法、企业管理的理念、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领悟,用自身的经历找到了一条从物质到精神的解放之路。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这样求人最有效

    这样求人最有效

    求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人际行为,它更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基础上的成事方法。本书告诉读者如何求人最有效,包括求人基本功、求助于亲人、求助于朋友、求助于领导、求助于下属、求助于陌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