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艺术中壁画、帛画、纸绢画,在不同的时代,其主题也大不一样,总体说来,在阶级社会上升的发展时期,以政治说教的宗教、历史传说题材和歌功颂德的人物画为主,自先秦至隋唐,大体如此。宋代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长足发展,并臻于成熟,也为明清两代人物画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山水画、花鸟画题材摆脱了绘画艺术一味趋附社会正统思想的局面,开创了绘画艺术自身良好发展的空间,使其写实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的主体功能大为增加。需要说明的是,枯木老树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重要构图要件,而且作品所要表达的时间季节观念,返璞归真、怡情悦性的意境主题,悲欢离合的心灵体验,也都往往以浓荫高干,苍劲古木,虬枝老树来承载。以古柏苍松喻指强健的生命力和倔强独立的意志品格是文人画家的基本心态和精神理念。竹石、梅兰的象征喻意则把这种清高淡雅的风度囊括无遗。如果说山水画、花鸟画中的古树内容仍处于附属、陪衬地位,那么,到了明清乃至当代文人画中,古树已成为独立的绘画素材。例如,吴昌硕的《松》就是上述古树独立成为绘画素材的表现。所以,以古树入画反映出绘画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路径,说明艺术主体上必然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以古树入画,也是宋、元、明、清特定的文化气氛和审美时尚的真实反映:宋代的以文治国,元、明、清三代的文化专制,使得绘画题材与自然生态紧密联系起来。宋元时代,古树仍是山水、花鸟的陪衬。明清时代,文人画兴盛,使古树从山水画中析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绘画素材,更直接地表达画家的某种思想,吴昌硕的《松》最具代表性。当然,在今天,运用何种技法来绘制古树题材的美术作品,完全出于画家各自的特长和习惯,但古树作为绘画独立的素材出现,不论是对于绘画自身,还是对于古树文化精神的发扬,都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天水古树文物藏量之广,文化价值之高,内涵之丰富,堪称全国一流。其中尤以南山古柏.伏羲庙八卦柏,玉泉观崖柏,辫柏等为最。人文景点处的古树,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远胜他处,更为画师所关注,因而留下为数众多的令人咏叹的画作,其中古树文化的历史信息、精神特质以及画家自己的自然情怀交糅融合,这些“古树画”作品,将会对天水古树文化的发扬和进步起到特殊的作用。天水已故著名画家张琮先生,率先开创了天水“古树画”,最先把目光投向古树这一无人问津的鲜活素材,并以豪放的风格和水彩写意的技法,创制出风采独得、富含自然、人文趣味的丹青妙品。面对先贤的巨制,领略其热爱古树,热爱家乡的精神,我们会油然而生出深长的敬意。天水古树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已经渗透到绘画艺术领域。这些古树作品或雄奇开阔、意境幽远,或清新淡雅、爽朗明快,无不体现画家对古树美姿的独特领会和古树文化的不自觉理解,这种不自觉理解同样代表了他们对故乡文化景观的钟爱和对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故园情思。古树绘画作品,就其功能而言,第一,古树题材成为我们认识天水古树,了解它的沧桑和文化精神,以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民族情怀的合适载体。第二,天水古树绘画作品,其积极的教育功能,使我们萌生热爱古树、保护文物、探寻古树文化奥妙的趣味和勇气。第三,天水古树绘画作品最本质的审美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雅的艺术趣味和生活趣味,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今收集天水古树绘画作品,以飨读者:
4.天水古树与剪纸艺术
追本溯源,民间剪纸艺术与文人画家无关,而与民间风俗分不开,故可称之为民间艺术。它们基本的生存,并不是靠毛笔和文字去维系,而是以非文字文化方式生存,是民问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明传统中口传耳授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同样为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中,民间剪纸是最普遍、生活使用最广泛、最具有象征性的文化方式之一。剪纸所蕴涵的文化远远超越出本事,在不同地域的民间剪纸中,遗存了该地域早期文化的信息,反映出不同文化时期的文化原型遗存。比如陕北剪纸的“龟、蛇、鱼、蛙”、“生命树”等鲜明地反映出早期图腾文化、生命信仰、生殖崇拜观念的文化信息,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
由剪刀、红纸和约定俗成的纹样符号体系构成的剪纸传统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是民族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实,是民间群体生存情感的一种寄托。春节时人们要剪花,清明、十月初一送寒衣、结婚、小孩满月、端午节、老人祝寿等也要剪花。甘肃陇东已故的祁秀梅老人的剪纸带有草原文化的风格,大量长弧线的运用在“生命树”剪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她的剪纸中还反映出匈奴人的犬崇拜和白石崇拜,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原始文化中的两性崇拜等,祁秀梅的剪纸代表了陇东北方多民族交会之地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也是我们了解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及周祖文化的珍贵资料。
20世纪80年代,天水书画艺术家张琮、张维萍涉足剪纸领域,将传统的剪纸艺术推上新的境界,其剪纸作品屡获全国性大奖。
天水剪纸艺术表现在每逢新年或节日时,剪纸艺术家以红纸剪制出各样象征吉祥喜庆的花样,装饰在门窗或室内,以增加喜庆气氛。多年来,天水人文景点的古树名木,为剪纸艺术家所关注。天水剪纸学家成熙斌先生率先开创了以天水古树及古树传说中的文化为题材的剪纸艺术,其作品有《秦安文庙古柏》、《天水双玉兰》及传说中的《古树酿酒》、《轩辕乘凉树》、《古树做媒》等,他的作品风格淳朴、情趣盎然,剪制出的古树深富自然、人文趣味,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剪纸艺术家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情思,体现出他们对故乡人文景点的钟爱。今收集天水古树剪纸作品,以飨读者。
1.成熙斌《秦安文庙古柏》剪纸
2.成熙斌《天水古树双玉兰》剪纸
3.“古树酿酒”与剪纸
相传黄帝让杜康负责粮食生产,由于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杜康就把丰收的粮食放在山洞。时间长了,由于山洞潮湿,粮食出现了霉烂变质。黄帝知道后非常生气,撤了杜康的官职,叫他去保管粮食。还说,如果粮食再发生霉烂变质,就要处死他。
此后杜康由一个大臣降到保管员的位置,心里非常难过。但他一想到螺祖、风后、力牧、仓颉等大臣都有发明创造,便暗下决心要研究发明一种保管粮食的最好方法。
“粮食不能再放到山洞里了,可又放到哪儿去呢?”杜康实在想不出保管粮食的最好方法。一天,他在树林里偶尔发现了几棵参天大树,树身里边空洞洞的,十分干燥。杜康突发奇想:“如果把粮食装在古树洞里,不是很保险吗?”他将这个想法同大家一块商量,征得大家的同意。大伙把古树树洞都进行了清理,几天后,就把所有的余粮全部装进了树洞里。谁知到了第二年,古树树洞中装的粮食,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慢慢开始发芽了。
一天,杜康去到树林里检查粮食保管情况,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树}同周围躺着几只羊、野猪和兔子。他十分惊奇,还以为这些野兽死到这儿了,正要走进观看,突然一只野猪从地上爬起来逃窜而去,紧接着山羊、兔子也跳起来跑了。
杜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正在纳闷,又发现有两只山羊走过来了。他连忙躲在一棵古树背面,想看个究竟。只见两只山羊不停的舔食树洞上的树皮,一会儿就躺倒在地。杜康跑过去绑住两只山羊,详细查看了古树洞口,一看可把杜康吓坏了,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了口,正在不断地往外渗水,山羊、野猪、兔子就是舔食了这种水才倒下的。杜康一闻着渗出的水有一股特殊的芳香味,不由得舔尝了一口,觉得有些辣涩,他又尝了几口,越尝越想喝,喝着喝着就觉得天旋地转,没了知觉,就倒地而睡了。不知睡了多久,反正当他醒来时,被绑的两只山羊已跑了一只,另一只正在拼命挣扎。这时杜康只觉得精神焕发,浑身是劲,一脚就把正在挣扎逃跑的山羊给踩死了。他顺手取下腰间的陶葫芦,接了一葫芦浓香水,人人都感到惊奇,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怕黄帝知道又不敢瞒着他,于是他提着陶葫芦里的浓香水去向黄帝汇报情况。
黄帝听完杜康的陈述,又品尝了杜康带来的浓香水,立刻召集各位大臣商议此事。虽然大家的意见不一,但一致认为这水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绝非毒水。黄帝这次没有降罪杜康,而命他继续观察这件事情,又让仓颉给这种水命名,仓颉脱口而出:“此水香而醇厚,饮而提神,应起名叫‘酒’”。黄帝和众臣们一致同意这个名字,从此远古时候的酿酒业就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杜康尊他为酿酒始祖,并对装粮酿酒的参天古树进行保护,从此有了“古树酿酒”之传说,成熙斌《古树酿酒》剪纸。
4.《古树刻木事亲》与剪纸
传说汉朝有个丁兰,以农为生,每日下地干活,母亲每天送饭,
儿子总是寻找母亲的错误,无理打骂,但有一天母亲为儿送饭时,不知什么感动了儿子,主动前去迎接母亲,当时忘了放下手中赶牛用的鞭子。母亲老远看见儿子拿着牛鞭朝她走来,不由想道,每次送饭不是打就是骂,而这次手拿赶牛鞭朝她走来,看来是来者不善,情急之下,放下手中送的饭菜,回头就跑。当跑到悬崖边上时,回头看见悬崖上有一棵参天古树,就一头碰了上去。当丁兰赶到时,老母已命归黄泉。当下丁兰痛不欲生,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他无时不在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于是就将这株古树刻成母亲的形象,从此他对待古树木像如孝母亲。丁兰刻木的事情就传说开了。人们为了警示后人,将丁兰列入二十四孝之一,田小娥《古树刻木事亲》剪纸。
5.《古树做媒》与剪纸
汉朝的董永,千乘(今属山东)人。相传趁晚霞映照之时,七仙女离开瑶池下凡人间,在河中洗澡。有一头牛对董永说,今天晚上有仙女在河中洗澡,其中有一仙女将为你妻,请你将她的衣服拿去放在树背后,等那个仙女前来寻找衣服时,古树会给你做媒成全的。七仙女洗完澡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就开始寻找,找到古树跟前时,发现了董永和衣服,正要追问,古树突然开始说话:“我今天为你们做媒。”董永和七仙女当下跪拜天地至于成就姻缘,白头到老。从此,“古树做媒”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成熙斌《古树做媒》剪纸。后来民间在办喜事、迎亲的路上见大树、古树就贴上红布条或红纸条,以求吉利。
6.《黄帝乘凉松》的剪纸
黄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国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
轩辕黄帝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代表,开创了华夏文明。黄帝的早年时期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此被称为“轩辕故里”。在这里流传着有关于他的传说,也存在着他和母亲生活过的遗迹。位于清水县城东七十里的山门乡白河村,民间传说为轩辕黄帝诞生地,俗称“轩辕谷”。这里森林茂盛,流水潺潺,在轩辕谷东半山腰上有一棵参天古松,树龄约1000余年,相传是当年轩辕黄帝乘凉古松(已伐)的第三代发柯,为轩辕谷的镇谷神树。古松树下有一平面巨石,为轩辕黄帝坐之石台。
天水市及毗邻地区的古树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因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统计,对其分布、数量、病虫害防治、生物学复壮技术等缺乏研究,虽有零星报道,但大多数不太细致、精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工作才逐步引起重视。
为了使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树再展昔日的绿阴,让它们在天水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