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人爱树,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但是真正的发展,则是在秦始皇时期。原因是与“秦火”有关,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发生了一起焚书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制日:‘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的“秦火”。秦始皇的焚书行为,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次巨大的灾难,使先秦遗留的典籍几乎丧失殆尽。
但是,秦始皇所焚之书主要是“《诗》、《书》百家语”,而对于种树之书者却不在焚毁之列,因此种树作为一门学科在秦的统一之下开始发展起来。天水作为秦人的发祥地,忠实地执行了国家的法令,并且成为传统继承了下来。所以天水人喜好种植树木与生活在秦的故乡息息相关。
作为天水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和亮点之一,天水市的市树被定为唐槐。红岩君的《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研究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首次对以天水市为中心包括周边徽县、礼县和成县等地的古树资源进行了普查,这是一件很费力且又十分辛苦的户外工作。红岩君前后实地考察了两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相信,这也是迄今为止的第一份有关《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的资料。在调查中,一次宿于留坝张良庙,因高血压突犯,几乎酿出大祸。一个人为了事业如此拼命,忘我工作,其精神可嘉,其资料更应该可信。
第二,《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探讨,时空交错,很有见地。
第三,集中探讨了《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与天水已确认的五大文化的关系,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关于《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也是研究地方性文化中的一个难点。红岩君通过天水古树现存的分布状况,得出了天水古树与庙宇文化关系密切的结论,大多分布在儒家的文庙以及佛教、道教的活动场所,在这些地方的古树保存最好,而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第五,由于古树在天水历史悠久,又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护,因此在天水又产生了不少与古树相关的地理、地名等。这些树与地理的结合,既有指事,也有指地等,可以说每一处与古树相关的地理民俗就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一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古树的保护。爱护树木,善待环境是人类固存的美德,但是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却遭到了缺失。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森林的破坏又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红岩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对天水古树的保护。这个保护不仅仅是城市中的古树,更多的则是把眼光投向尚未得到保护的古树。虽然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红岩君提出为古树立法,保护认养以及科学保护等多种方式方法,对于保护天水的古树无疑是大有好处,善莫大焉。
第七,我们研究的目的,除了证明其存在及文化价值之外,开发就是最大发展与保护。《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不去开发,任其生灭,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而红岩君提出了以“羲皇古柏为中心的天水古树文化寻根游;三国蜀相北伐路标古树文化游;天水文庙古树文化游;天水宗教圣地古树文化游和天水古树文化民俗游”五条旅游线路,是一次古树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尝试,很有新意,同时也很有价值。作为天水历史文化的资源之一,开辟旅游,发展经济,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一书就是从文化、生物等方面叙述人与树木的关系,表达着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旨意。
遵循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大事,在我们中国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到来的今天,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而置一切于不顾,过度的放牧、过度的采掘、过度的捕捞等,呈现出竭泽而渔的“新时尚”。如同今天的旅游开发一样,有些地方恨不能把所有土地、水域都变成高尔夫球场、高级度假村、休闲村、康乐村、水上乐园、森林氧吧、农家乐等,丝毫不顾及大自然的承受力,看不到惨遭破坏的生态,看不到被毁坏的大量农田,更看不到资源枯竭后的战略危险,完全为金钱迷住了眼睛,被“政绩”冲昏了头脑。是以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和谐为代价的全景式大开发。道家讲“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天、地、人”一体观,即“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三者参用之”。教育人们凡事得有个度,切不可超出自然、违背规律。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只有真诚的给予,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反之,如果一味地索取,必当一无所获。“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与人的平衡中求得发展,是至为关键的。当人们在自然的报复下,才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时,汗颜已晚,教训惨痛。痛定思痛之余再领悟“道风四稽,一日天,二日地,三日人,四日命”,则另有一番感受。尤其是庄子“要亦归之自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我与红岩君相善,已有二十余年,在此期间红岩君一直孜孜以求,为学术努力,著述颇丰;尤其是近几年来成果多显,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此次《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研究就是他的又一力作,其引用文献翔实、采集考察资料丰富,正好借今年回故乡参加政协天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委会之际,拜读大著,获益匪浅,感触颇深,遂书为序。
2006年1月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