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6100000021

第21章 通讯(9)

老乡间亲切的交谈被老崔的手机铃声打断了,《深圳都市报》的一位记者约他采访。老崔早已成为深圳的新闻人物了,去年8月,在深圳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深圳周刊》特别刊出珍藏本《深圳20年》,在其“20年20个百姓故事”专栏里排第一个的就是老崔,并配有他的彩色照片,深圳人看了感到亲切,家乡人看了感到荣幸和可敬。

深圳人把老崔称为“老深圳”和“深圳拓荒牛”,尤其是在深圳的武威人一提起他都连连称道,大加赞许,这与老崔的经历和奋斗分不开的。他今年48岁了,但看上去并不老,豁达乐观,充满豪情。他是武威市校尉乡人,是1979年12月28日穿着军装来到深圳的,两天后,他在鱼塘稻田边迎来了1980年的新年,从此在深圳度过了22个春秋。他现任深圳市工程技术监督检验总站保卫科科长。

老崔是和他所在的工程兵部队一起从辽宁鞍山来深圳参加建设的,他还是团部派来打前站的先遣队员。我们的采访,使老崔打开了话匣子:“刚到深圳,我的印象是满目鱼塘、稻田,杂草横生。住的是帐篷,晚上睡觉,铺下面时常有蛇乱窜,生活工作条件苦不堪言。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清楚地记得今天的深圳市区原先哪里是鱼塘,哪里是山包。”

说到动情处,老崔笑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是一个工程兵师,有2万多人,刚来时还穿着军装,遍地帐篷和军人,香港那边一看便急了,以为是来打仗的。其实,他们进深圳时,武器全都不带了,目标就是建设新深圳。他们的上级就请香港代表和记者来实地考察,让其明白真相。他记得1980年至1982年都还穿着军装,1983年9月才统一脱换了军装,他所在的团就转业成为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他也转到公司劳资科工作,两年后又转为人事科干事。

老崔是深圳建设的目睹者,也是设立“窗口”的见证人,更是特区建设的垦荒牛,也是美丽深圳的奉献者。他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他“原则得很”,当时深圳市一建前后共转了四批合同工,但是分管这摊子的老崔,坚持没有让自己的妻子转合同工。1989年,他被借调到市委机关工委纪工委任案件组组长,具体清查局级干部多占住房之类的事,也就是反腐败。两年半后,应老崔的要求,组织上同意他又回到质检总站继续担任保卫科科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老干科科长,还兼任纪检小组成员。

这位武威籍的深圳拓荒牛,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这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是武威人的骄傲。

(原载2001年3月29日《武威日报》)

建功立业在深圳

——记深圳市广深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成

在深圳繁华的罗湖区深南东路旁矗立着一幢引人瞩目的大楼,那就是深圳颇有名气的广深宾馆。这个宾馆的生意十分火爆,几十层大楼150余间房、300多床位,每天都客满。早就听说这里当老总的是一位古浪大靖人,2月28日下午1点多钟下了飞机,我们就向该宾馆打电话订房间,但已经迟了,没有订到,只好住在别的宾馆。几天之后,宾馆老总看在老乡的面上想法为我们订了一间房。

这位宾馆老总正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深圳市广深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成。住广深宾馆不易,约见李总更难,好几次约他,他都忙于工作,直到3月7日晚上才给了我们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老李对“忙”确实深有感触。他记得有一年把父母接到深圳住了3个月,但同父母几乎没有坐在一起吃过饭,更没有好好服侍服侍二老。他对记者说:“我一生的信条一是守时间,二是说到做到,三是不怕吃苦。”

“任何人都帮不了我,我是自己闯的。有时想一想,也觉得心酸啊!”的确,老李能有今日,是全凭他自己苦出来的、闯出来的。1982年刚到深圳时,什么都没有,先到深圳西丽湖度假村做生意,两年后当了度假村公司的副总经理,几年功夫,使公司由两辆汽车发展到120辆,这时他觉得闯得还不够,于是开了3年出租车。随着深圳特区的日益发展,老李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要,作为高中毕业生,要想在深圳发展事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一边工作,一边在深圳大学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因学习成绩优秀而专升本。“在深圳不学习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现在我还在继续读5年的网络教育,更新知识。”

老李平易近人,憨直、稳重的性格中透出一股商人的精明。我们的话题很快转入了广深宾馆有限公司。老李是从1990年起管理这个公司的。公司由贸易公司、物业公司、宾馆3部分组成,仅物业公司、宾馆两项全年营业额达3500万元,纯收入达1300万元;贸易公司年营业额3000多万元,利润80万元。老李说,他们连续5年是深圳效益最好的宾馆饭店。一是宾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二是在经营中做得稳,干事认真;三是信誉度高、回头客多、会议多。老李说的这些固然重要,但至关重要的是公司的管理。公司用人用得精:物业公司2人、贸易公司4人、宾馆工作人员31人、餐厅46人,全公司也只有80多人。管理层有正副总经理2人,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也由总经理聘用,而且副总经理的权限十分明晰,各负其责。每一项决策都要上会拍板、集思广益,根据公司的发展不断制订新的规章制度。每个员工肩上都有责任,对所干的一摊子要精心干好,干不好就下岗、就走人。年终考核十分严格,考核中的最后3位必须下岗,毫不含糊。李总谈到这里在态度上显得很严肃:“在深圳,拉关系说情什么的一律行不通,该下岗的坚决下,该走人的坚决走。”

言谈中老李表示不仅爱家乡,更爱他的第二故乡深圳,他将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家乡人民争光。

(原载2001年3月30日《武威日报》)

海阔凭鱼跃

——访深圳市东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海外部经理龙顺天

在深圳工作的老乡,都说有个小老乡龙顺天很出色,让我们采访采访。

我们按照老乡们提供的手机号与他取得了联系,并约定在富丽华大酒店大堂见面。在等待中,有一位操着武威口音的年轻人上前握住了我们的手,是他先认出了我们,他说10年前我们在武威的同一栋大楼里办过公,这时我们都备感亲切。

他的言谈举止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社交人员。其实,干旅游这个行当就是从事社交活动的,况且他又是深圳市东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海外部经理,这样的风度应该说成功了一半。

小龙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学的是书店经营管理,在武威工作了两年,也就是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那年底,他产生了到外面闯一闯的念头。“这时我已经30岁了,我想三十而立,30岁就应该立起来了。”所以,他毅然来到了海南。身上只带了2000元钱,住在一家价格比较低廉的宾馆里开始找工作,眼看着兜里只剩下几十元钱了,心里也十分恐慌,在万般焦急中才找到了一份工作。时间不长,他又成立了一个旅游公司,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紧张不说,硬是在凳子上睡了一年半,吃猪肺子都快吃出病了。就这样支撑了几年,挣了一笔钱,为他今后的事业增添了后劲。1996年他又在河西做起了水晶系列产品生意,这类生意在河西并不十分景气,凭他的直觉,这时不调船头定有危险,闯荡过海南的他,又开始了新的思索。

“春江水暖鸭先知”。1997年小龙再次离开了家乡,乘上南行的列车直奔深圳。当时只带了1.5万元现金,为了减少费用,他在别人家的地铺上睡了几个月,装了一部电话,购了一部手机,凭他在海南干过旅游生意的经验,勇敢地承担了深圳市东方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一个最大最重要的部门——海外部的工作,并挑起了经理的大梁。

“我觉着一个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是没有一点出息的,既然出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对这个部他苦心经营,部门的10多个员工都是他自己聘用的,而且大多是西北人,在他的眼里西北人憨厚、本分、老实,这些优点用在工作上那可不得了,再加上员工工资都是按照对工作付出的大小而拿相应报酬,所以员工都能勤奋工作。目前在深圳共有旅行社400余家,而小龙所在的旅行社是数一数二的,年接待旅游人数7000至8000人,月均接待600人,年营业额700至800万元,年上交公司40万元,深圳的其他旅行社一年一般才接待600余名游客,无法与之相比。这个公司的旅游事业具有如此的竞争力和实力,这都是小龙用胆识给鼓起来的。

“别人能在深圳做到的事、做好的事,我不信我们办不到、做不好,我就是要和他们争,和他们拼。”刚到这个公司时,仅旅游上的年营业额不到100万元,几年间这个数字翻了几番,这就是他拼出来的。现在除西藏的旅行社之外,小龙与全国其他旅行社都有联系,他的业务的广泛性一看便知。当别人说我们才是第一次坐飞机时,他说:“坐飞机我已不计其数了。”

“深圳工作压力太大,其实我的头发好多都白了,是煸过黑油了的。”是啊,一个人在深圳闯荡,其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我看见家乡的人就特别高兴,就想多聊聊天,说说话,也想吃上家乡的一碗转脖刀面加土鸡肉,再喝上几杯家乡酒,那多舒畅啊!”

(原载2001年4月3日《武威日报》)

“路,要靠自己走”

——访深圳市天然居羊羔肉店经理张炳

在深圳采访,最令人头疼的是一日三餐,吃惯了北方风味的我们,怎么也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几位老乡也说我们,应该入乡随俗。有一天,一位老乡说,今天请你们到张炳那儿去吃面片子,吃羊羔肉,我们一听当然高兴,除能吃上可口饭菜,又能采访一个老乡。

我们马上追问,张炳是谁?又是什么地方的人?其回答:张炳是古浪县横梁乡人,他经营的是天然居羊羔肉店,在比较有名的深圳市福田南路海滨广场瑞昌大厦一楼。肉店的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年租费18万元。

我们赶到天然居羊羔肉店时已是下午7时,只见整个福田区灯火辉煌,瑞昌大厦更是明亮无比。刚踏进店门,一股浓浓的家乡饭菜味扑鼻而来,一个个餐桌边都已坐满了客人,惟有一个空着的餐桌是留给我们的。见我们一到,热情好客的张炳及其妻子满脸笑容地向我们打招呼、让坐,使我们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轻松了许多、惬意了许多。

张炳不善修饰,身体强壮,看上去像一幅农民模样。其实不然,他是1990年从兰州大学毕业的,所学专业为经济学。1998年前,他一直在甘肃白银工作,在一家公司当过副总经理。他颇有胆识和经济头脑,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想到外面干一番事业。1998年,他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孤身一人来到深圳,不久便身无分文,于是开始打工,一打工就是一年。期间,他一面打工,一面在悄悄筹划着更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方案。

一年后,张炳由一个打工者变为羊羔肉店的老板。采访中小张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我的想法是把西北的饮食引到深圳来,因为全国精美有名的面食出自西北,还有天生菜(俗称“地捡皮”)、柳花菜、鹿角菜、苦苦菜等山野菜系列食品是天然的,长在雪山上,有特色、无污染,符合现代饮食新时尚,加上家乡的羊羔肉肉质好,做此项生意不亚于做兰州牛肉面的生意。暂时开羊羔肉店,今后的方向是搞连锁店生意,我想一定能把生意做大。”从目前的状况看,这个店年营业额120万元,年上缴税金2万余元,年收入30多万元。小张的生意能做大,是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

深圳是全国的窗口,而张炳的羊羔肉店又成了武威在深圳的一个窗口。古浪羊羔肉逐渐被深圳人、香港人所喜爱,本身就是对武威的一种宣传,凉州老窖、凉都特液及西凉果啤等凉州美酒在肉店大量销售,很好地宣传了地方产品,很好地在外地人心目中树立了凉州人的形象。匠心独运的张炳特别对肉店的各个包厢都以古浪地名“十八里堡”、“黑松驿”等而冠名,其实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宣传家乡。

羊羔肉店的开办还为家乡的14名打工者安置了工作,有的当厨师,有的当服务员,月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小张的妻子有文化,是昆明工学院的毕业生,眼下也成了他的好帮手,算账、理财、招呼客人,样样在行。

采访快要结束了,小张由衷地说:“路,要靠自己走啊!”

(原载2001年4月5日《武威日报》)

情涌笔端写人生

——深圳《信息网络报》执行主编杨鉴曼印象

在深圳采访,我们有幸见到了一位同行,他就是深圳《信息网络》报执行主编、《中国产经新闻》报社驻深记者杨鉴曼。

他看上去显得很年轻,白净的脸庞上戴有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西装革履,腰板挺直,走起路来大步流星,格外精神,同时又办事认真,助人为乐,充满自信。这就是杨鉴曼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鉴曼所走过的路,虽不是太坎坷,但也饱尝了人生之苦,经历了几番磨砺。1992年,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报道,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更激发了他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和雄心。决心一定,当年他就离开生他养他的武威,踏进了深圳这片热土。先后在电子公司、通讯公司、医疗设备公司工作,由推销员到经理、副总经理、企管部负责人都当过。正因为在这么多的经营单位和部门干过,所以进一步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同时丰富了他的阅历。他说:“这就是我最大的乐趣。到了50岁时,我要把这些经历整理成册,作为纪念。”“我感到到了深圳,才真正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几年时间,我以极其勤奋的工作和劳动,挣回了我一辈子的工资(按正常工作工资算),我只有庆幸,毫无遗憾。”

其实,经过与他的接触,了解到杨鉴曼来深圳主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自己的新闻采写事业。当一名好记者一直是他的梦,一直是他的追求。早在1986年他就从事过新闻采写工作,通讯《石老汉送女上学记》、《三个农民上电大》两篇新闻作品获过奖。同时还注重新闻摄影的学习和实践。在深圳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他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于1999年创办了《信息网络报》,并担任执行主编。信息产业的产值占深圳总产值的6成,因而《信息网络报》的创刊成为信息的桥梁,为推动、促进深圳的信息化建设,为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服务,成为深圳独有的一张报纸,发行量达到数万份。

同类推荐
  • 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
  •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

    岁月如歌,让我们点燃记忆之灯;蹒跚学步到懵懂无知,从初入社会到感慨万千,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无数的感悟,感悟真情,感悟智慧,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分享感人的故事,咀嚼震撼的心情;品位优美上进的文章,体验别样精彩的人生。感悟系列丛书用不一样的感动,带给我们一样的感悟,直接撞击我们的灵魂深处,激励我们奋发图强,铸造我们的高尚人格。《感悟心灵——滋养一生的85个记忆》,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震撼心灵的世间真情,刻骨铭心的温馨感动!
  • 巴金与《收获》研究

    巴金与《收获》研究

    本书研究《收获》这份对当代作出独特、重大贡献的文学期刊的存在和价值。主体部分将文学理论和人物访谈相结合,对巴金与《收获》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都依据实证材料作出了阐述。
  •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匆忙的大时代里,我们期待大格局,渴望大成功,却不经意间错过了细细品尝“微幸福”的机会。本书通过截取生活的片段,引用经典的故事,使用轻暖的文字,带我们重新发现工作、生活里的,细微的幸福和美好。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补救过失和错误的方法,而是珍惜和享受的心情。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况和风景,都可以用一颗细微的心,去发现和拥抱你手头、身边,甚至心底的温暖和美丽。就像那句简单却动人的箴言所说:“用心、真心、开心,所以生命盛开。”
热门推荐
  • 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酆都乱

    酆都乱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阴阳两界只手遮天,阴曹地府为我重建!
  • 夜廷妆,惑君一生

    夜廷妆,惑君一生

    ‘他’英姿飒爽,豪迈征战上沙场。‘他’风流倜傥,醉卧酒池下青楼。唯有在夜里才会画上那妖娆的夜廷妆。战功赫赫归来。真金白银,皇上不赏。美人美酒,皇上不赐。皇上却偏偏赏赐‘他’一池泉水……听闻皇上佳丽三千却雨露不沾,可偏偏看上了将军,所以都怀疑皇上的性取向有问题。千辛万苦,不远万里,终究寻到她。他一袭青衣,挑起她的发丝:“你若从我一生,江山后位,酒池肉林,我统统赠送。”“一生有多久?”她含笑而问。“朝朝而生,暮暮而死。”他邪魅如妖。她抚眉轻笑:“那我宁愿每日乘暮而死。”他淬毒威胁:“那我便血洗我大江山。”刹那风华,红颜萧瑟。天涯思君,花落人亡两不知。他说:我为你征战天下。她说:我为你貌美如花。
  • 新家小玉为君欢

    新家小玉为君欢

    作为新上任的小家碧玉一枚,盈头皓齿,举手投足间贵气浑然天成。她巧笑嫣然,不显疏离,年轻的将军征战沙场,却敌不过这个深闺女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不良闪婚:总裁大人放过我

    不良闪婚:总裁大人放过我

    五年前,她卖身救母,屈身于南城叱咤风云的薄少身下,一夜狂欢,不料留了种。五年后,她携带种子回归,千方百计地爬上薄少的床。薄少微笑地问:本少爷的床好爬吗?黎月认真思索:非常不好爬,主要是太小了。薄少暴戾倾身,将人压在了地板上,宣誓男人的尊严:你说谁小?嗯?黎月抓狂,听不懂人话吗?她是说床小!床小!混蛋!这床她不爬了行不行!饶过她行不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关中诡事之任氏家言

    关中诡事之任氏家言

    关中地区多怪诞,且不言“陕西八大怪”,其乡野间所见之怪诞事不胜枚举。此地多葬帝王将相,故以易学为业者夥矣。有任氏者,传为仙人任光后裔,十数代居于此地,善易学。每代有子生得五子,其余四兄弟无男丁。而五子为易学生,终身孤独,不得娶妻生子,以因袭祖制。至任儒云父辈代,到达鼎盛,任儒云五叔(书中五爷)自幼于山中学得异术,能卜吉凶,知后事,却因而至死。唯遗祖传《任氏家言》书,书中所载传奇故事,颇为精妙,后任儒云与任桀叔侄以此为典,解人危难,善人沉冤得雪,亦见恶人恶行得昭。由殷谦著《关中诡事之任氏家言》讲述的是任氏叔侄在《任氏家言》指导下扶危救难的故事,彰显了人间正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 最好的你

    最好的你

    她说多年以后,以前的事情都淡忘的时候,你和我还在原地吗?你也许在原地,我呢?我连我自己都丢了!我什么也没有了!他说别怕,你还有我!你不管丢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生日上,她忘了给他生日礼物,她问他怎么办?他说,把最好的你,送给最好的我。
  • 秘传眼科龙木论

    秘传眼科龙木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故人来

    故人来

    提到上海滩里的风流人物,往往没人注意一个男人,那就是花生。苏银娣能真正记住他,不过是因为他一直跟在向寒川左右,也随别人叫他阿生。但若提到胜过百乐门的销魂窟人间天堂,那是很多浪荡子都心照不宣流连不离的地方。而幕后主人就是花生,那个有双桃花眼面若潘安的男人,同时他也是青帮里的大二辈人物,只是年纪小,被杜月笙好笑的尊称为小师爷。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三十未到就消殒世间,但每每让人烦躁时,好似又听到了他的笑闹声,夹在风里,恰似故人来、、、、、、
  • 天才舞王

    天才舞王

    范舒,拥有举世无双的街舞天赋,却苦于身体孱弱,只能沉迷于街舞GO游戏,被人戏称指上舞王。世人无法想象,若是有一天,这样的无双天才,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从虚拟中走向现实,将给街舞界带来怎样的震动!能人所不能,唯舞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