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5400000007

第7章 公刘与周祖农耕文化(1)

大凡庆阳人,都知道一个神奇的传说:周懒王坐庆阳龙脉斩断。至于周懒王是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曾经问过一些朋友,有的说,周赧王吧?但时间地方都不对,周赧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帝王,他的国都在中原。老戏里边唱道:周赧王坐庆阳龙脉斩断,闪上了十七国要夺江山。显然是穿凿附会之说。也有人说,周老王(鞠陶)吧?据说他很懒。事实是,斩龙脉的确属鞠陶所为,但鞠陶却不懒。据我的猜想,懒王应该是老王的转音。老王,懒王,读音太近,几千年叫下来,极容易叫转的。

如果鞠陶大家不很熟悉,窑洞大家一定是熟悉的了,据说窑洞就是他发明和创造的。今天,庆阳的窑洞营造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于窑洞,还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诗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至于鞠陶的父亲,大家也应该知道,他就是庆城东山周祖陵的墓主人,名字叫不窋。据说,他是因为夏后氏执政时间,不再重视农业生产了,于是丢了官才来到庆阳的。《史记?周本纪》记载:“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弃官而奔戎狄间。”他率众来到庆阳后,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地域广阔,心里一高兴,就定居了下来,这一住,就是400多年之久,直到他的第10代孙古公亶父,才迁往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

不窋和他的儿子鞠陶分别被庆阳先民尊为先王和老王,他们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改地穴为窑洞,改善了先民们的居住条件。营造宫室,兴修水利,对庆阳古农耕文明的创建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甘肃省通志》记载:庆阳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貂为裘以御寒”。庆阳人重视农业生产,喜欢务本,有先王不窋的遗风,挖各种窑洞用来居住,制作皮衣用来御寒。应该说,这段文字非常真切地说出了周先祖对庆阳历史文化和民风习俗的影响。这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公刘是不窋的第一代孙,关于他的情况,史书记载比较多,最有影响的是大家都知道的《史记?周本纪》和《诗?大雅?公刘》篇。《周本纪》说:“公刘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公刘虽然生活在一个以游牧业为主的地区,但并没有放弃其先辈们所从事的职业,依然因地制宜,教民稼穑,注重农业生产。不仅如此,他还同时发展木材冶炼等多种产业。这样做的结果,使出门经营的人有了资产,居家务农的人有了积蓄,过上了安定富足的好生活。老百姓因为感念他的恩德,从四面八方迁居到这里,周朝的基业也因此逐渐兴旺发达起来了,所以老百姓就写诗歌颂他。

这里所说老百姓写诗歌颂他的诗即指《诗?大雅?公刘》篇,诗有六节,234个字,在诗经里边,算比较长的了。每节诗前面都有“笃公刘”的赞语,集中表现公刘忠厚诚实的品德。整首诗的意思是说忠厚诚实的公刘,带领着大家跋山涉水(陟则在巘,复降在原),制造生产工具(取厉取锻,止基乃理),进行劳动生产(“彻田为粮,豳居允荒”),建造房屋(“于豳斯馆”),还饲养家畜(执豕于牢)。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大致是:忠诚周民的好公刘,不敢安居把福享;划分疆界治田地,收割粮食装满仓;揉面烙饼备干粮,装满小袋和大囊;和睦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矛钺肩上扛,开始动身去远方。公刘察看原野忙又忙,登上小山坡,又到平原上;站在大原看南岗,发现了能建都城的好地方;于是定居建新邦,开垦豳地宽又长;大家杀猪宰牛羊,共推公刘做君长。

除此而外,清朝庆阳人韩观琦还写过一篇文章,题为《重修公刘庙碑记》。碑记说:“宏化南原,去县治八十里有公刘庙焉。里名周都,良有以也,不知轫于何代?忆自庆节迁土,人思其德,立庙以祀,理宜然也。”意思是说,董志原上有公刘庙,不知建于什么时候,想来应该是公刘的儿子庆节迁去豳地后,后人思念公刘的恩德,便建造庙宇来祭祀他。这里所说的公刘庙,也就是今天西峰温泉乡刘家店村高家坳的公刘殿,俗名“老公殿”。

此殿于2002年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公刘庙地处董志原边向外伸出的一条长嘴上,三面临沟,一面连原。原面平阔坦荡,一望无际。原畔青树叠翠,沟底溪水环绕,清波荡漾,风光十分明媚。传说这里就是公刘的躬耕之地,是他的“大本营”。清高宗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这里名为“周都里”。不仅如此,旧传这座殿里最早供奉的是公刘肉身,福佑百姓多有灵验。特别是当地艰于子嗣者对此殿尤为推崇,至今不衰。公刘殿庙会在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届时,不仅当地群众熙熙攘攘,四面八方数十里络绎不绝,更有远居陕西旬邑、郴县、长武的香客前来祭祀。足见公刘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这情形,在韩观琦的碑文中也有记述:“时逢春社,里中人鸣鼓笛,奉牲以报赛,亦犹然朋酒羔羊,跻公堂而祝万寿之遗意也。”

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大概知道,公刘的功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务耕种,行地宜”。听从祖父和父亲的教诲,忠实地继承先祖后稷弃的遗德,继祖父、父亲之后,因地制宜,大兴农耕生产,使农耕生产的面积不断扩展,一直到现在陕西的北部地区和平凉以西的地区。我们现在从这些地方的志书上,都可以读到公刘的名字。就是今天,庆阳人依然恪守着农本思想,依然重农轻商。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年年春节都要写同一副对联,上联是: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下联是:继祖先一脉正传惟耕惟读,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这在今天,虽然显得有点落伍,有点不合时宜,但毕竟是一种传统。

二、“自漆沮渭取材用”,发展多种经济。这里的漆沮渭水到底在哪里?“材”又指什么?从古到今,说法不一,有说就在庆阳,最多延至旬邑、彬县,有说远到了秦岭。至于“材”,一般都认为是木材。对此,我的看法是,“材”不一定只限于木材,还可能包括石材、矿产等。因为《公刘》诗中就有建宫室,持盾钺的说法,这显然都不只是木材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别的材料。事实上,根据庆阳合水出土的文物来看,那时的庆阳,已经有了铁器。这一切,如果庆阳就有,则大可不必长途跋涉从远处去取。不管怎样,从这里,我们确实感受了庆阳先民们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生产技术水平,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的需要,而是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三、驯养家畜,发展畜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地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驯化为家畜。

《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诗经?七月》篇中有“言私其豕从,献豜于公”的说法,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要说明这一点,有两个字特别值得一解,一是豳,从“山”从“豕豕”,《说文》说,“豕豕”,二豕也。从这个称谓中,我们依稀可见当年野生动物“狼奔豕突”的情形。一是“家”,《说文》说:“交覆深屋也”,但为什么“宀”头下面是一个“豕”字呢?可见家与养畜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庆阳的畜牧业一直很发达,不仅是猪,还有牛、羊、驴等。

四、安定社会,保卫家园。周人在豳地劳作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掠夺,不能安心生产,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在《诗经?豳风》的很多篇目中都有描述和反映,因而公刘不得不组织周人进行抵抗和反击,以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维护生活的安宁。另据解释,公者,尊长也。“刘”原为“劉”,从“金”从“刀”,作动词有“杀伐”之义,作名词用,指“兵钺”一类的兵器。可见公刘确实是有效地组织和指挥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抵抗的。公刘这种勇敢刚毅的性格在今天的庆阳人身上却较少能看到,庆阳人的个性特点中敦厚诚实的成份似乎更多一些,这当然也得益于“敦公刘”的影响。

至于对庆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则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外地的同志来到庆阳,大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即庆阳文化氛围浓、底蕴深。2007年,庆阳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则更是有力的说明。庆阳的剪纸、皮影、香包、刺绣,通过七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和传播,已经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年市政府又成功举办了“周祖农耕文化节”。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节会,庆阳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而且对于对外宣传和推介庆阳,提升庆阳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推动庆阳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夏学禹(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传承农耕文明,保持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当你步入庆阳,首先看到的是黄土的世界,丘陵的海洋,山川连绵,沟壑纵横,树木葱郁,嘉禾透绿,感受到从黄土地中透出一股与生俱来的浓郁的文化味儿。

附录一

公刘迁豳辨析(节选)

李仲立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文王亦“遵后稷、公刘之业”,并认为“周道之兴”始于公刘。公刘在先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是,在一些历史著作和文章中,对公刘业绩的叙述则是比较粗疏,特别是对公刘迁豳、居豳的论述还有不少含混和错误之处。为此,笔者试图作初步辨析,以正确阐明先周历史。

一、公刘出生在北豳除《中国通史》的个别版本未明确提到公刘迁豳外,其余许多史学和文学论著都说到公刘迁豳一事。“自后稷十几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公刘迁居豳”。“到后稷三世孙公刘时,农业更为发达,遂定居于豳。周人的诗歌《公刘》描写了公刘带领族人迁居于豳的情景”,“公刘从邰迁豳”。“公刘从邰迁豳”,表明公刘出生于邰,这种说法则与史实不符。《国语?周语》载祭公谋父曰:“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史记?周本纪》不仅说公刘的先祖“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而且说公刘继续居住在戎狄之地,即“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说明公刘应出生在戎狄之地。所谓戎狄之地,据《括地志》载,指宁、原、庆三州之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为义渠戎之地,周不窜公刘居之”。宁、原、庆三州,即今甘肃庆阳地区、平凉部分地区及陕北部分地区。邰即蔑,《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邰与“戎狄之间”相距数百里,公刘不可能出生在邰。

地方志对史籍作了很好的补充,清代赵本植编《庆阳府志》对公刘的出生地有明确记载:“庆阳乃《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后稷子不窋所居,号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始皇灭义渠□其地为北地郡,前汉因之。……”(卷三,有□符号者,一字不清楚)又载:“按《旧志》,不窋后稷之后,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之庆阳也。子鞠陶,孙公刘,俱历世为兹人”(卷三十一)。宁州“本公刘旧属邑”(卷三),在“州西一里,周之先公刘居此,谓之北豳。春秋为义渠国,《元和郡县图志》,夏时公刘邑地也”(卷十一)。今正宁“公刘旧疆”(卷四十一)。从《庆阳府志》中“俱历世为兹人”、“周之先公刘居此”、“公刘旧疆”的不同记载,可以看到,公刘出生在今庆阳县,活动在今宁县、正宁一带。

语言也是很好的佐证,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成分,现在人们使用的某些语言,则是若干年前古人所用的语言的残存或者转音。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必然有助于对历史的考察。今庆阳地区群众中很流行“撒土”、“撒粪”、“相亲”、“相女婿”、“阴坡(山)”、“阳坡(山)地”、“泉子”等说法。这些说法在别的地区没有或很少,而同《诗?大雅?公刘)的说法却是一致的。譬如“彻田为粮”的“彻”,赵岐注《孟子?滕文公》:“犹彻取物也。”“撒土”、“撒粪”的“撒”与“彻”通,仍为取意。“相其阴阳”的“相”,《说文》:省视也。段注:“释诂,《毛传》昏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相亲”的“相”仍为察视之意。“相其阴阳”,现在庆阳地区的农民群众仍保留区分山坡、土地的阴阳面种植农作物的习惯。“逝彼百泉”、“观其流泉”,至今,这里的群众亦称某沟中有泉子、水泉,一般不说水井、水池,而且每搬至新的地方居住,首先就要查找水泉。

《公刘》篇还有“酌之用匏”一句,匏,《说文》:瓠也。《诗?七月》又讲“八月断壶”,“壶”即“瓠”之假借,葫芦之类,摘葫芦要断蔓,故称断壶。葫芦一破为二曰瓢。今庆阳地区沿川居住的农家,仍保留将葫芦一破为二做瓢用的习俗。如是比较,不难看出,《诗?公刘》所用语言系北豳语言,当今庆阳地区农家使用的某些语言及日常生活用具是北豳之遗风。从语言的地方性及稳定性,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证实了公刘出生在北豳之地。

二、公刘迁豳《诗?大雅?公刘》:“逎陟南冈,乃觏于京。”反映了公刘迁豳的方向。诗句说明公刘从原地南行,见到了高大的山丘,得到了建都之地。如果从邰地迁到豳,则为北迁,不能称南行。谓南行,只能是由戎狄之地(今甘肃庆阳地区)徙豳,从迁徙方向上看,公刘不是由邰迁豳,只能由北豳迁至豳。

现在,我们要问公刘为什么要由北豳迁至豳呢?公刘迁豳的原因,有人说:“公刘遭夏之乱,乃避中原之难,迁民于豳。”或者把公刘迁豳视为“被迫西迁”,“是整个部族的逃亡、流浪”。

同类推荐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中国文化博览1

    中国文化博览1

    本书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百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热门推荐
  • 混在美女如云的校园

    混在美女如云的校园

    一次飚车,看似一场比赛,其中暗藏阴谋。车祸之后死而复生,植入芯片的天意拥有了无限的能量,不仅报了父母的仇,还让他身边的有众多美女陪伴,财富更是源源不断朝他而来。
  • 惹火宝贝:腹黑老公难自控

    惹火宝贝:腹黑老公难自控

    一次意外,他惹到了这个腹黑邪魅的集团继承人,本来以为会死的很惨,结果……“做我的女人!”“我要娶皇沫沫为妻!”“我的女人,谁敢碰!”他护她如宝,将她宠上天……她渐渐的被这个霸道的男人吸引,然而就在她要倾心相待时,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个替身而已……“宇文靖擎,我和那个女人,你选谁?”皇沫沫拿了一把水果刀,一拍桌子大喊道。
  • 一个奸臣的“后宫”

    一个奸臣的“后宫”

    一个金牌经纪人钱程穿越成大乾朝的一个女扮男装的奸臣,吃遍朝中各个俊美大臣的豆腐,捞饱养老的银子,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最后妄图逃跑时被终极腹黑扑倒的故事。
  • 黎元洪传

    黎元洪传

    他,就是辛亥首义大都督、民国大元帅、两任大总统;坚持共和政体、军民分治,反对军人专权;讲求共和、法治、民主和实业的精神;被孙中山先生称赞为“民国第一伟人”的黎元洪。 本书细致地描述了黎元洪的一生。在叙述过程中,编者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文中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稗官野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乐无穷。适合各年龄段的愿意了解那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 嗨逗逼

    嗨逗逼

    这是一个关于逗比们的故事生活应该过的像首诗,时而激昂,时而悠扬。但大多数时候生活却像一首自己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这是一个关于大学校园的故事,也是一个类似笑话的故事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过着最逗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你,有我(本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所扮演的作者的观点,与作者本人无关)(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不要举报)
  • 重生之弃女傲世

    重生之弃女傲世

    她是异界天才炼药师,炼丹、摆阵、治病无所不能。却因一颗灵草而殒命。再次醒来,她成为了她...一个被家族所弃,父母双亡的弱智少女。“洛傻子快把脸伸过来给我打两巴掌,别磨蹭!”“两巴掌就够吗?”洛凝嘴角噙着一抹笑意,声音平静而冷漠。电光石火之间,只听到“啪啪啪!”的脆响接连响起。看着吓傻的众人,她勾唇冷笑,“我不再是曾经的软柿子,若敢再欺,后果自负!”“大胆洛凝!这是你对伯父的说话态度吗?”洛凝嘴角微弯,眼中带着一抹嘲讽,“洛家主!难道你忘了,我早已和洛家没有了任何关系!”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洛凝做人的一贯准则。即便是重生,命运的节奏依然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校草为她痴迷,冷峻总裁为才展颜,黑道枭雄为她痴心...然她的心中只有她的道,修真之道,逆天之道。谁要挡她的道,那就该有被灭的觉悟!且看弃女如何逆袭,一步步踏上强者巅峰之路...
  • 最后的圣土

    最后的圣土

    朱法元喜欢思考。不论走到哪里,见到哪里的山水景观、人文故旧,总得引发一些联想,发一番感慨。究竟孰是孰非?也想作为引玉之砖,抛出来供读者朋友们批评。
  • 独宠娇妻:老公,别太坏

    独宠娇妻:老公,别太坏

    “boss,夫人说想去商场购物。”某男笑,“去把商场买下来。”“boss,有记者说夫人是第三者。”某男怒,“去告诉他,余阑珊是我顾念琛的妻子。”“boss,夫人说晚上要和秦家公子聚餐。”某男拍案,“反了。”“老婆,你是我的独家私宠,谁准许你和别的男人去幽会的。”自此之后,她身边有多少桃花,他就拧掉多少。余阑珊终于忍无可忍了,愤怒道:“顾念琛,你太过分了。”某男邪魅一笑,“老婆,这点就算过分?我还有更过分的。”他说完就一把抱起余阑珊,大步往卧室走去。
  • 萌妻陷阱:国民老公休想逃

    萌妻陷阱:国民老公休想逃

    老公和表妹在一起被我捉个正着,狗血喷了我一脸:“哪个男人不是彩旗飘飘?!”飘飘…飘你妹啊飘!姐果断分手,却成了人人眼中不值钱的二手货…等我好不容易找到了靠谱国民老公,渣男竟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上来求复合。尼玛出轨你随意,可别挡姐的桃花好吗?我觉得我的人生简直是一部传奇史诗大戏,和渣男斗勇,和男友EX撕逼,时不时还冒出几个鲜肉搅乱姐这一池春水……尼玛,还能不能愉快的过了?
  • 木非烟

    木非烟

    她是灵界新上任的婆婆,为了灵族的安危,舍弃最爱的长太息嫁给冥族大冥司,却在婚礼那天遭遇歹人毒手,身体四分五裂,命在旦夕。长太息刻骨削肉将她拼接,救其性命。当她醒来之时却不见爱人的影子,踏破山河,访遍六界,只想对最爱的人说一句那从未说出口的话:“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