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3900000021

第21章 吴宓没有写出的长篇小说

近年思想界对持保守主义立场的学者,特别关注。的确,激进不易,保守更难,尤其在一个以激进为尚的时代。近年出现多种关于吴宓的文章、书籍、传记。去年《吴宓日记》十二卷出版,研究者突然有了一个实据的宝库。我过去一直不明白的几个问题,现在也有了探索一下的可能。

吴宓长期追求毛彦文失恋一事,本来是文坛花絮、野史谈资,无关思想研究。但是本文却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本文目的,是想回答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吴宓号称大学问家,门生遍天下,却一生没有学术或文学成绩可言?据《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吴宓卷》所附“吴宓先生著述要目”,吴宓总共只有三本书:1929年《白璧德与人文主义》是编译,1935年的《吴宓诗集》为旧体诗及诗话(1963年香港本《空轩诗话》,1971年台北出版《雨僧诗文稿》,显然是前两本书的增补翻版)。唯一的一本薄薄的学术著作《文学与人生》,是1993年由他的学生李赋宁等人整理出来的讲课提纲。

“要目”还列出吴宓的论文,总共九篇,大半是1922至1923年发表于《学衡》的文字,自1925年后,直到吴宓去世,半个世纪,总共只有一篇文字:1936年刊于《宇宙风》的《徐志摩与雪莱》。述而不作的孔子,也没有如此吝笔。而且好像也未能一概怪到“大气候不佳”,他的好友陈寅恪也以惜墨著称,至少仍有著述。

是不是吴宓根本就没有写作的毅力?吴宓的用功,常被人传为美谈;他办《学衡》之锲而不舍,十二年如一日,完全靠他个人的坚持,屡遭挫折而不悔。此种坚韧,在现代学人中,至为难得。是否他原本就不想在著述上努力?也不对。他一直有两大计划:长篇小说《新旧姻缘》,前后酝酿二十多年,才不见他提起。《文学与人生》原是3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为外文系高年级和研究生选修课,40年代后期在武汉大学重新开设。据说后来终于成文,“文革”中请一位学生保管,李赋宁说“可惜这位保管人竟不肯把这份讲义交出,公之于世”。因此我们现在只有薄薄的提纲可读。我个人怀疑是否真有此文,因为提纲的主线,依然是对毛彦文的爱情,从40年代末起,已是前世春梦,不可能再提。

金梅先生在《文学自由谈》2000年1期著文《毛彦文为何不嫁吴宓》触及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吴宓本可取得更大成就,只是因为“过多地将时间与精力放在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婚恋境界上”,才无著作传世。

大学者被“痴情误”?现在连中学老师都明白,少年恋爱不一定会“妨碍学业”。而且,细读《吴宓日记》就明白,对他来说,追求“海伦”,是他一生最大的生命冲动,也是他写文学或学术作品的动力。“两大著作”的灵感,均来自这场痴情。

长篇小说《新旧姻缘》,题目就点明,是写一场三角恋爱。从许多“计划”的痕迹来看,一旦写出,几乎是类似卢梭《忏悔录》那样坦诚的自白。在他的日记中,这场恋爱是他整个30年代日日难忘,夜不安寝,费尽周画,梦寐以求的事。心理过程记录详尽,细节完备,小说的材料已经周全。

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吴宓对此事不惮公开的态度。他的旧体诗,许多围绕这个题目,30年代就公开发表,合集出版。情场失意,也当作诗题,一咏三叹,不无自我调侃;当时的文友,如陈寅恪、钱锺书等,还有唱和,也拿此事作笑料——当然是事先知道吴宓不会勃然大怒,不然堕入恶趣。

1933年,吴宓恋爱失败后,写成《海伦曲》长诗,以旧体诗写西洋故事;又作《空轩十二首》。毛彦文出嫁之日,吴独坐空房作诗云:

渐能至理窥入天,离合悲欢各有缘。

侍女吹笙引凤去,花开花落自年年。

又有诗云:“始信情场原理窟,未甘术取任缘差。”钱锺书曾评道:“余最爱其‘未甘术取任缘差’,未经人道。”为此段情事,陈寅恪有一联:

新雨不来旧雨往

他生未卜此生休

上联用杜甫《秋述》文之典,下联用李商隐《马嵬》句,中嵌吴宓的字“雨生”。如此妙句,吴宓只能苦笑。此二老一生友情,为文坛佳话,似乎吴并没有被陈的挖苦伤害半点。

《新旧姻缘》必是自传体小说,更有力的证据,可以在吴宓唯一传世的“著作”《文学与人生》中找到。此为讲课提纲,内容是准备细细说给学生听的,吴宓坦陈自白这段情的迫切心情,以及毫无掩饰的态度,只能说明一点,即他的讲课几乎是先把他的小说哲理化。

此书某些题目,看来玄乎其玄,“天人物三界”,“万物品级”等等,里面却经常闪动着吴宓自己的影子:道德与习俗之冲突,肉体与灵魂之转化,“无爱亦无不爱”之辩证。甚至专立章节谈“我的恋爱中极端经历的顺序”,并且列表说明,他的阳(外)面与阴(内)面,都有爱情与义务之冲突,阳面的爱,是“志业”(Ideal Work):诗,哲学,小说,阳面的义务是教授职业;阴面的义务是结婚(吴宓注上前妻名“心一”),而阴面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注明Helen,吴宓给毛彦文的名字)。因此吴宓心中的小说,阳面是诗和哲学的延伸,阴面是对Helen的爱情。

至此,《新旧姻缘》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都已经一清二楚。

还进一步讨论小说的风格:均沾中西影响,接近萨克雷的讽刺幽默,因为他认为“萨克雷更为Reflective更为Modern”。前一词清华版本译为“熟虑深思”,其实对照萨克雷的风格,应当译为“反思自审”。在讨论萨克雷与《红楼梦》的爱情观之后,吴宓做了一个自我申明:“吴宓先生在他的生活经验中,以及他的文学作品中,曾想继承与介绍,表现与创造这种对女性、对爱情的概念与理想。”

因此,《新旧姻缘》的风格都已经确定:借鉴萨克雷与曹雪芹,“自嘲”而且“现代”。

既然万事俱备,为什么吴宓酝酿几十年,而未能写出这部小说,甚至从来未有人看到其片断,或其草稿?

我想,这牵涉到更深的问题,就是吴宓的保守立场与激进性格的冲突。激进不易,保守更不易。但如果本为激进性格,因为偶然原因,站在保守阵营中,甚至成为核心人物,此种角色倒置,往往导致个人生活的不平衡。

吴宓成为《学衡》派首领,看来是出于偶然。从性格上言,吴宓喜怒形于色,难自制而易冲动,十足浪漫型的人物。应当说,性格与主张,不应等同。但是个性浪漫者,所谓血质型人物,往往胸无城府,为理想不惮压力不计代价,在激进阵营,此类人物常居多数。而保守阵营,往往是所谓黏液型人物会聚之地:以守成为大德,以传统为圭臬,以社会公认的道德律己。

吴宓生于陕西泾阳县西北乡吴堡一书香门第。其嗣父吴建常曾任靖中军秘书长,后任凉州副都统。吴幼读孔孟,1910年考取清华,由陕西提学使咨送赴京。1917年赴弗吉尼亚大学,旋慕美国著名保守主义文论家白璧德(Irving Babbitt)之名,入哈佛,与梅光迪一同师事白璧德。以倡导古典主义,捍卫固有文化为己任,在文学研究上特别重视文学的伦理作用,是白璧德教授的中国真传弟子。当时在哈佛形成一个中国青年知识分子集团,包括攻印度哲学的汤用彤,攻生物的胡光谡,攻历史的柳诏征,攻历史语言的陈寅恪,攻机械的俞大维等。

这些人后来大都在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很多人参与了反对五四新文学的《学衡》。但是,哈佛派与哥伦比亚-康奈尔派唱起对台戏,其中不无小集团的意气用事之处。须知,这些鼎鼎大名的开山元老,当时不过是二十左右的小青年。胡适的主张,并不是需要天才才能提出,哈佛派的不服气,可想而知。

当胡适在留美学生中鼓吹文学改革,号召白话文学,哈佛诸人率先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表示反对。吴宓著文《论新文化运动》,强调新旧之争,实为国家人文传统与西化反叛之斗争。

吴宓攻击五四新诗的精神解放为拾西方新派之牙慧。《论新文化运动》一文同时攻击中国与美国的“新诗”:

中国这新体自由诗,实暗效美国之自由诗……今美国虽有作此种新体诗者,然实系少数少年,无学无名,自鸣得意。所有学者通人,固不认此为诗也。学校之中,所读者不外荷马、桓吉尔、弥尔顿、丁尼生等。报章中所载之诗,皆有韵律,一切悉遵定规,岂若吾国之盛行白话诗,而欲举前人之诗,悉焚毁废弃而不诗哉?

以学校教课内容,作文学发展前景的展望,可谓昧于知美国诗,也昧于知中国诗,恐怕比胡适的激进更加幼稚。当时乃至今日,此种议论多矣,不足为奇。但是吴宓主张的最严重结果,是作茧自缚:吴宓终生只写旧体诗。20世纪,旧体诗写得极好者有之,但是只能是非诗人。各种职业者,甚至小说家,也能写得一手绝妙旧诗,唯独诗人不能。诗人老到不想做诗人了(例如郭沫若、李金发、臧克家),才会去写旧体诗。

1921年后,“哈佛派”重新结集于南京东南大学,吴宓由同人举为《学衡》总编辑,自1922年1月创刊,至1933年吴宓辞职而停刊,前后凡12年。吴宓一生坚持写文言,可谓挽狂流于既倒,精神可佩。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酝酿他的小说。那么,他究竟是用文言,还是用现代汉语?此书标题,很像鸳蝴派小说,大教授吴宓会降低身份做徐枕亚第二吗?

语言问题,这是他一开始构思小说,就必然遇上的技术难题,而且一直没有解决。

如果吴宓真能得保守真旨,见好就收,论文用文言,小说用白话(钱锺书就是一佳例),20年代怎么会让汪静之享情圣大名?30年代也能给何其芳等指拨迷津,他的长篇,肯定让海伦女士比莎菲女士更享誉文坛。

吴宓性格不像保守派,在哈佛诸人中也颇为突出。《吴宓日记》中有青年吴宓与汤用彤的一段对话,谈到亡国危机。吴宓慷慨表示“上则杀身成仁,轰轰烈烈为节义死,下则削发空门遁迹山林,以诗味禅理了此余生”。青年汤用彤则表示,若不能武力恢复,则肆力学问。爱国情操相同,性格分途立见。

看来吴宓只是误落在白璧德门下,学得保守主义立场,却没有一定的性格定力支持这种立场。1936年,吴宓作《徐志摩与雪莱》一文(刊于《宇宙风》12期),或许是他自1925年后所发表的唯一文字,一生唯一的一篇白话文。而其中的披露,也推翻了“白璧德式保守主义”神话:

我少时最喜欢读浪漫诗人的作品。及至转学到哈佛大学,那时正当美国参加欧战,在校学生较少。我选了J.L.Lowes教授的《英国浪漫诗人》一门功课,班中学生仅五人,我便选定了雪莱,沉醉于雪莱诗集中。以此因缘,便造成我后来情感生活中许多波折。

同时教吴宓的白璧德虽名震一时,没有想到正与雪莱在比影响力,结果还是输了一筹。看来吴宓自己最终也明白,他从年轻时,就是白璧德攻击最严厉的卢梭式浪漫派人物。吴宓把情感生活的不幸,怪到雪莱头上。其实恋爱不幸,应当造就一个好诗人好作家,吴宓却受其累而未得其利。

作为白璧德的亲授中国弟子,吴宓有学识有毅力,而且咬定主张不动摇;作为雪莱的望门弟子,吴宓在文学创作上有才情也有激情,可惜在文化争论中的“立场”,使他自行丢弃了最基本的文字工具。一步错而步步错,命运弄人,吴宓是最可惜的一个例子。

同类推荐
  • 被诅咒的“石头”

    被诅咒的“石头”

    《被诅咒的“石头”》作者晓立以充分的阅历,展现当代人的所想所思所为,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发生碰撞,从中看到世间的淡定与从容,生活的美丽与庄严、理想和希冀。《被诅咒的“石头”》由怪味篇、思考篇、人生篇三大部分组成,汇集了作者晓立别出心裁创作的百余篇经典的小故事。
  • 白山诗歌

    白山诗歌

    白山诗歌,多是我过去一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所作,在那里我学到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写诗的安静和感觉。
  •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本书是张堃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生命中曾打动过她,影响过她,陪伴她一路前行的那些年,那些事。诚如作者所说,当光阴远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鲜亮。她的散文如一阵清风拂过心田,我们收获的是勇敢、坚韧、温暖和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
  • 唐代女性形象研究

    唐代女性形象研究

    唐代妇女形象的研究涉及唐几百年间生活在辽阔的土地上的众多女性,她们随着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唐文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当时妇女实际生活的集中反映,就其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而言,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有皇族、贵族、官僚、农妇、商妇、侠女、征妇、女尼、女道士、妓妾等,其中还包括大量以女性形象出现的精灵鬼怪。本文不可能一一论述,兹以唐代的诗歌小说和墓志为主要线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形象进行分析,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背景下阐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其文化内涵,并论述唐代妇女的社会角色及其变化,以深化我们对古代女性生活的认识。
  •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收录了作者1983年至2011年间的部分词作,共计59首。主要以其经历的四个工作阶段为背景,以词为表现形式,刻画了真实生活的所见所闻,反映了作者的志情感受和成长感悟,展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追求和良好心态。
热门推荐
  • 梭空

    梭空

    传说空间一旦出现扭曲,可以将一个物体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什么东西能够造成空间扭曲呢?一位普通的白领偶然得到了一玫戒指,并且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戒指的功能,从此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请看主角是如何从平凡一步步走向不平凡的...
  • 小雨记事簿

    小雨记事簿

    这里是‘小雨记事簿(之心里话)’,呢,可以算是每天的心里话吧,主要是身边没人会每天听我倾诉吧-.-日记是每天的所观所感,可以是人、事、物、景、感等等,对我来说,杂七杂八都可以,当然了,贵在坚持最好,相比自传,自传应该是一种回忆的感觉,算是回忆录吧,所以这里小雨希望可以坚持下去,每天都有所记录是最好的了,有没有人关注也不是很在意了,这样就不会很困扰了,有个发泄的地方,却不用怎样在意效果,这样也是不错了,是吧,嗯,虽然这样说多少有些落寞,嘛,算了,表纠结介些细节啦-.-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锦绣重生:妖后太难宠

    锦绣重生:妖后太难宠

    上一世,母妃失宠,母族沦落,堂堂北齐国九公主萧星瑶迫于现实远嫁晋国。四年后,国已灭,家难返,恩宠难承。一代风华就此凋零。涅槃而来,北齐国后宫从此多了一位未出阁却名扬天下的铁腕女子。前朝权臣想借她除去心头大患?可以,她非常愿意将计就计,将自己送上至高权位。奸佞宠妃想要除她母亲而取而代之?没问题,她很有兴致想看一看究竟谁的手段更胜一筹。后来,这位权倾天下的九公主终于还是嫁了。嫁给了上一世那个宠她入骨却被她误会至深的男人。
  • 纤手谋天下

    纤手谋天下

    一场宫变,让种种美好皆成假象。她在绝望中死去,然而苍天却不让她就此长眠。重生之后,她决心复仇,改变命运!步步为营,机关算尽,潜逃出宫,历经周折,只为寻得那个愿与她共谋天下之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朱门毒后

    朱门毒后

    前世,她只为一人而活,甚至不惜丢了良知心甘为犬。到头来,那人却亲手喂她毒药,任她落了个被人凌辱至死的不堪下场。含恨重生,她成为不受宠的相府嫡女,在屡次三番想置她于死地的姨娘和庶妹的手里挣扎求生时,又赫然发现那个她曾爱了一生的人,原来竟是当朝三皇子。当满腔的爱意转为了刻骨的仇恨,她立誓,定要那些害她辱她之人,付出千倍百倍的代价!于是她立威相府,夺魁花朝会,终名扬天下得皇家青睐,只为能当上三皇妃,将那人所有的图谋一点一点毁去。可是为什么,她最后竟会嫁给了……皇叔?!……【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护肤难题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护肤难题一扫光

    偏方来源:传统经典医药典籍,经过民间千年验证和作者多年医疗实践。撰写原则: 既见效,又安全;既管用,又省钱。所治难题:美白老偏方:日晒、辐射、睡眠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肤色暗沉、发黄等。保湿老偏方:缺水引起的皮肤干燥、粗糙、起皮屑、油腻、过敏等。祛痘老偏方:下巴长痘、鼻子长痘、额头长痘、痘印、黑头等。祛斑老偏方:雀斑、黄褐斑、妊娠斑、晒斑、黑斑、老年斑等。抗皱老偏方:额头纹、眉间纹、眼下纹、鱼尾纹、法令纹、颈纹等。其他美容老偏方:毛孔粗大、皮肤松弛、大饼脸、黑眼圈、眼袋等。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焚情咒

    焚情咒

    宁轻仇进入一座远古巨墓,里面许多器物都有熟悉之感,仿佛曾持之战天斗地,随着深入她惊骇的发现,坟墓中埋葬的竟是她自己,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一名如神似魔的男子悲立墓前,无声嘶吼,破碎了山河,坠落了星辰,枯荣了草木,悲白了长发…她不知道这一切是真是幻,是平行时空的投影,还是觉醒了前世的记忆,亦或仅仅是一场荒诞的梦…循着内心的呼唤,踏上那追寻宿命情缘的道路…可是狡黠神秘的无赖少年,博学多才的寒门书生,儒雅风流的王府世子,一剑绝尘的冷酷剑侠,邪气凛然的魔门传人,威震八方的霸道皇子,温润如玉的病弱太子,佛法精深的貌美和尚…到底谁才是那墓中所见的真命天子?
  • 血海铸朝

    血海铸朝

    天道陨灭,最后残念,天眷地球之民以国为界争霸天下。乱世之地,命如草戈,为霸者乱世之枭雄。万朝林立,以血铸天朝。国之战,气数之争,杀一是为罪,屠万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