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3800000024

第24章 颜渊第十二(1)

本篇共二十四章,中心是论述怎样才算“仁”,怎样才能达到“仁”的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治国、修身的纲要,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孔子针对学生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怎样才算“仁”,以及怎样才能达到“仁”的问题。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强调“仁”通过礼来表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达到“仁”的途径;“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仁”就是“爱人”、君子“以友辅仁”:这是论述怎样才算“仁”、“仁”在立身处世中的表现。

本篇还论及了治国理政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强调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说明富民是立国之本,也是“仁”在治国中的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对处理君、臣、父、子关系问题的要求,也是“仁”在规范尊卑、人伦关系上的体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是治国从政应遵循的原则。

本篇记述了孔子的许多内涵极为丰富的名言警语,可以启人心智,值得学习和深思。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②,天下归仁焉③。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⑤,请事斯语矣⑥!”

【译文】颜回问怎样做才是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德。一旦人们每天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天下的人就会归依于仁德。实行仁德由自己决定,难道要由别人决定吗?”颜回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乎礼制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制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制的话不说,不合乎礼制的事不做。”颜回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说明,此处孔子是借前人的话并赋予新的含义。

②一日:一旦,有一天。③归仁:一说称之为“仁”,一说归依于仁。从后说。④目:指具体的途经。⑤不敏:不聪慧。意思是迟钝。⑥事:从事。引申为实行、奉行。

【解读】此章所涉及的“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强调的“仁”,是人的道德观念,即人性情感,属于个体私德。孔子倡导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礼仪规范,属于社会公德。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有仁德,要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仁人,就必须遵循礼仪规范,做到四个“勿”,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因此,一个人首先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成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仁人。可见,古代的违礼行为,在今天轻则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重则是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在当今社会,要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①,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③,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冉雍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走出家门好像会见贵宾那样严肃,管理百姓好像承担重大祭典那样谨慎。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能施加于别人。在官府工作中没有怨恨,在家族生活中没有怨恨。”冉雍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①大宾:周代对诸侯一级来宾的称呼,后泛指贵宾。②使民:役使民众。意思是管理百姓。大祭:重大祭典。③邦:国。这里指官府。

【解读】孔子回答冉雍什么是仁德的问题,不做空洞的议论,而是联系现实生活做具体的回答。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仁德的人,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能在公众场合严肃认真,在管理百姓时小心谨慎;处理人际关系时替别人着想,不强加于人;能与同事、亲人和睦相处,而不致产生怨恨。其中,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流传千古的名言,“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

12.3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③,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他的言语谨慎,不轻易说话。”司马牛说:“言语谨慎,不轻易说话,这就是仁德吗?”孔子说:“做起来困难,说话能够不谨慎吗?”

【注释】①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宋国人。孔子的学生。②讱(rèn):说话谨慎,不轻易说话。③为之难:做起来困难。

【解读】孔子主张为人应该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因此他多次谈到说话谨慎的问题。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牛有“多言而躁”的缺点,孔子回答司马牛什么是仁德的问题,就针对他话多而轻率的缺点,指出有仁德的人应该言语谨慎,不轻易说话。显然,孔子并不是认为言语谨慎就是仁德,而是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必然是言语谨慎的人,因为他为人讲信用,说了的话就要兑现、实行,决不会言而无信。从此章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针对性很强,而且重在从如何做人的高度启发教育学生。此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又一个具体范例。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吗?”孔子说:“能够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恐惧呢?”

【注释】①内省:从内心自省。疚:内心痛苦,愧疚。内省不疚:意思是问心无愧。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处世遵循道义,因此能够问心无愧,自然不会有忧愁、恐惧。孔子回答司马牛怎样做君子的问题,既强调了君子的为人,又借此打消司马牛的顾虑,告诫他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必要忧愁和恐惧。孔子之所以这样开导司马牛,是因为司马牛之兄司马桓(即桓魋)曾准备杀害孔子;在司马牛从宋国到孔子身边求学不久,又传来司马桓将要叛乱的消息。于是司马牛心情不好,常常忧愁、恐惧。对这样一个学生,孔子并不歧视,而是进行耐心的开导、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孔子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②。君子敬而无失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④?”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不由自己决定,富贵在于后天的努力。君子处世严谨而无过失,待人谦恭而合乎礼仪。全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为什么忧虑没有兄弟呢?”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天:一说指上天,一说指后天,即后天的努力。从后说。③敬:恭敬。引申为严谨。失:过失,错误。④患:忧虑。

【解读】此章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司马牛的劝导。司马牛之兄司马桓(桓魋)叛乱,他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参与了这件事,因此司马牛非常担忧。针对这种情况,子夏以人的生死不由自己决定,富贵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只要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兄弟不在了,到处都会有真心相待的兄弟来劝慰司马牛。关于司马牛的身份,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名犁,司马桓之弟,孔安国持此说;一说名耕,孔子学生,与名犁的司马牛不是一个人,杨伯峻持此说。从“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忧”两章司马牛又忧又惧的神态看,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应为司马桓之弟,否则就不会这样忧心忡忡。

12.6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之谮②,肤受之愬③,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④。”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叫做明察。孔子说:“点滴渗透的谗言,利害攸关的诽谤都行不通,可以说是明察了;点滴渗透的谗言,利害攸关的诽谤都行不通,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注释】①明:明察,贤明。②浸润:物受水渗透。引申为谗言以渐而进、日久则能使人听信。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③肤受:不实之词,指谗言。朱熹《论语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肤受之言,即有关切身利害之言。愬(sù):同“诉”,诽谤。④远:指有远见,看得远。

【解读】孔子认为,要做到明察,就必须了解谗言点滴渗透的特点、诽谤给人造成的伤害,能够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杜绝谗言,从利害切身的话语中杜绝诽谤。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明察和有远见。虽然孔子是对热衷于从政的子张说的这番话,但他的这个观点却有着普遍的意义。古往今来,因听信谗言而误国害己,因遭受诽谤而蒙冤受难的事屡见不鲜。可见,孔子的这句话值得当政者、管理者和一切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借鉴、深思。

12.7子贡问政①。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②,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③。”

【译文】子贡询问怎样从政。孔子说:“要使粮食充足,军备充实,民众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如果民众不信任,国家就难以立足。”

【注释】①政:政事。指从政。②必:副词。如果。去:去掉,放弃。③立:指立足。

【解读】孔子认为,粮食充足,军备充实,民众信任,是从政的三大要务,当政者务必要高度重视。但三者之中,民众的信任是关键。如果当政者得到民众信任,能够得民心、顺民意,军备不足可以充实,粮食缺少可以生产。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不但国家难以立足,当政者也不会有好的结局。中外政坛上,可以看到许多得民心而政通人和、失民心而众叛亲离的事例。正因为这样,孔子所说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警句。

12.8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②!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④。”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够了,要那些礼仪文采干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来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采和质朴相同、质朴和文采相同,那么,去毛的虎豹皮和去毛的犬羊皮也就一样了。”

【注释】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可尊称为夫子。②说:谈论,解释。③驷:指四匹马拉的车。舌:舌头。指说的话。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追不上说出去的话,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④鞟(kuò):去毛的皮。

【解读】此章涉及内容和形式、本质和外表的关系。棘子成强调本质和内容,忽视形式和外表,是片面的。子贡则认为,文采和质朴不一样,正如内容和形式各有其特点和作用一样,因此君子既要质朴,又要有文采。但子贡强调质朴和文采都重要,却忽视了两者的主次、轻重。质朴是内在的本质,文采是外在的形式,形式是本质的表现和反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①,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曰:“二③,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④,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费用不充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按十分取一的赋税率收税呢?”鲁哀公说:“按十分取二的赋税率收税,我还不够,怎么能按十分取一的赋税率收税呢?”有若说:“老百姓富有,您怎么会不够?老百姓不够,您怎么会富有?”

【注释】①饥:灾荒。年饥:灾荒年。指荒年收成不好。②盍:何不。彻:周代的田税制度,赋税率为十分取一,即10%。③二:指收十分之二的税。④足:足够。指富有。

【解读】孔子主张以民为本,反对当政者征收过高的赋税从而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这种观点体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有若劝谏鲁哀公按十分取一的赋税率收税,目的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使老百姓富有。他认为,老百姓富有了国库自然充足,老百姓贫穷国库自然不够。这种让老百姓富有,即藏富于民的观点,与孔子的仁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前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的确定,也体现了关怀民众的爱民思想。

12.10子张问崇德①、辨惑。子曰:“主忠信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④’。”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德行、辨识疑惑。孔子说:“以忠诚守信为根本,行为遵从道义,就是提高德行。喜欢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一个人希望他死去;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死去,就是疑惑。”

【注释】①崇德:崇尚有德之人,提高德行。②主:主干,根本。③徙:迁移。徙义:迁于义。意思是遵从道义。④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出自《诗?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实在不是因为他们富有,只因为他们品格卓异。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即《颜渊》篇第十一章)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因这句诗的意思与此章内容没有联系,因此采用程颐的说法。

【解读】孔子认为,要提高德行,首先要忠诚守信,其次要遵从道义。忠信是根本,是个人私德;道义是规范,是社会公德。如果为人不忠不信,必然违背道义,违反礼仪规范,违反社会公德。孔子认为,辨识疑惑的关键在于不感情用事,他以对一个人的看法不能受感情左右为例,以“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做法,说明感情用事、不客观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就会使人疑惑。孔子的这一观点,极富生活智慧,值得深思。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①。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④,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⑤?”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雅观楼

    雅观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 玉娇梨

    玉娇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热门推荐
  • 都市恩仇录

    都市恩仇录

    他获得无上传承,背负重振门派的使命,在手刃仇人的时候,却意外失忆。面对爱他的,和他爱的。如何抉择?昔日的恩情,能否化解仇恨?还是忍痛杀手,面对仇深似海的敌人?看看少年齐烨,是如何面对种种恩怨情仇,一步一步揭开幕后真相……
  • 穿越之请一直在我身边

    穿越之请一直在我身边

    被自己的妹妹害死,穿越到一个架空的时代,就在刚刚过来的时候就被当做挡箭牌嫁给了一个傻子王爷,但是就在新婚当天却发现,这个王爷身上有着自己所向往的,所以放下了出逃的心理,安心的在这里住下。
  • 在路上,放下他

    在路上,放下他

    有很多故事正在或已经发生:鼓浪屿,苏州,九寨沟,乌镇,阳朔,杭州,大理,凤凰,丽江……这些地方连起来就像是一幅情感纪念地图。他和她,也许就是现实中的你我。行走于人生和风景的人们啊,那些不能如愿的爱,是否还潜藏在心里,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 腹黑萧爸的谋妻路

    腹黑萧爸的谋妻路

    遇见,不知老天的安排?封海儿觉得遇见萧寒麟是她的劫,百般折腾。终沉淀,又或许她本来为他而来……萧寒麟觉得封海儿那次不小心的闯入是上天给的福,千回百转。终如一,又或许他的救赎是她……从老鼠到猫再到老虎是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的……直至……某天鲜艳的红本本,激起了高浪,惊醒了沉寂。封海儿蒙了,站在民政局的门前半响,没反过神来。她脸色铁青,气狠的拨通电话,“萧寒麟,我怎么不记得和你领过证?去过民政局啊?”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好似一点也不意外,反而淡定中带了一份喜色“现在知道了也不迟啊”。封海儿脸如上了蜡一样,变幻莫测,一口气上不来也下不去,“不迟?我是当事人,为什么我不知情?”爽朗的大笑由远而近,“老婆,别气,生气对身体不好”。“谁是你老婆了”?这一称呼,让她如踩到雷区,能不炸毛吗?“我能不生气吗?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你就这么草草给我决定了,而我,一直蒙在鼓里”?她只差没有烧起来了,“萧寒麟你老实交代,什么时候的事电话那头倒是着急了,“别气,别气了”,停顿了一下,已经知道了,也就没必要遮掩了,老老实实的说,“一年多了”。“混蛋”,封海儿就觉得他们沟通不清,果然是这样的,“一年多,一年多,什么概念,你不知道?啥时候连蒙带拐的把我坑了进去?”“木已成舟,甭纠结了啊,知道就好,我也不用藏着掖着了,等我回来,洞房花烛一定补上”。
  • 腹黑总裁的佣兵女王

    腹黑总裁的佣兵女王

    “只有我才有资格跟哥哥站在一起”异能者纷纷来扰,靠,什么情况....大姐大成为一代佣兵,只为跟他站在一起。
  • 司牧宝鉴

    司牧宝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荒百战

    天荒百战

    青铜悠悠照万古,几经风雨沧海中。那一年,他国破家亡,流放罪洲,是万劫不复,还是浴火重生。天荒大陆,群雄并起,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王侯一怒,天地皆变,亿万生灵泣,只为争那永恒皇座。白衣染血,伐诸王,战绝仙,何处是他的归路。当他讫立于绝颠,能否找回逝去的自己。
  • 雨落何处

    雨落何处

    他从小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看破红尘,目中无人,却也有一颗炽热的心,外冷内热。她从小就存在于孤单寂寞之中,性情冷淡,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外表却不失活泼与天真。她第一眼看他就莫名不顺眼,从没给过他好脸色。他却无法无天,一而再地挑战她的底线。几年后,他终于表露心声,她却面无表情地拒绝,仅为自己脑中的一丝执念。冰火相融,最后,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应了谁的念。
  • 家仆传奇

    家仆传奇

    十七岁少年万达被好赌的老爸卖入了商家大院,成了一名家仆。商家大院老主人早已故去,遗下一子一女,偏偏儿子在十八岁洞房之夜突然一命呜呼!万达成了商家的唯一男人。聪明,勤劳的万达开始肩负起重建商家的大任!
  • 重生之金牌医女

    重生之金牌医女

    前世,她是医术精湛的医生,一台手术,一场车祸,她意外重生在一个小护士身上。一个老人,一只猫咪,她成功逆袭。重披白袍,她摇身一变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主刀医生。是意外的车祸让她离开自己的身体还是遭人恶意陷害?她的归宿,是屡次救她于水火之中的优雅大公子?还是过她的眼眸寻找旧爱的青梅竹马?抑或是拥有她心脏的梦中少年?